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一)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通用6篇)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通用6篇)校园文化建设方案1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宗旨,以素质培养为目标,从校情出发,突出特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从而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整体构思1、体现人文精神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和人文教育的意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礼仪规范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2、弘扬惟义精神。
使师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爱国爱民的`优秀品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的惟义精神、“做人要正大光明,做事要认真负责,做学问要精益求精”的惟义风范、“业精于勤,业精于恒”的惟义工作态度。
3、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进程。
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求学奋进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逐步构建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持续、健康发展的茶亭小学。
三、目标任务结合学校校训,科学命名校园内各幢建筑楼名称;加强学校各办公室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加强学校走廊文化建设;加强学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四、目标要求1、要有文化品位,教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要施展;教师要有文化涵养,教学的个性和特长要展现;学生要有文化素质,个性和特长要表现;学校要有文化氛围,特色和优势要体现。
2、形成学校特色,在管理、教学、活动、环境等方面追求文化,张扬个性。
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

三峡 大 学 学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n lo iaT reGog sU iesy Hu nt s& S ca ce cs o r a fChn he re nv ri ( ma ie t i oil ine ) S
M ar 2 0 i 01 ' . V0. 2 No. 13 2
含 在 校 园 文 化 建设 中 , 对 校 园文 化 建 设 的 提 炼 和 升华 。本 文 通 过 对校 园 文 化 和 大 学 精 神 的 内涵 定 义 , 析 了 是 分
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建设过程 中存 在的主要 问题 , 出了培育大学精神 , 提 促进校 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 校园文化 ; 大学精神 ; 培育
为 一种隐形 文化既 不独 立存 在 又无 处 不在 , 可 以 内 它
化 为师生 的一种 坚 强 的 内在 精 神力 量 , 具有 强烈 的感
二 、 园文 化 建 设 和 大 学 精 神 培 育 过 程 中 校
存在 的主 要 问题
目前 , 大学校 周文化 建设 存 在的 主要 问题 突 出地
志 品质 的外 在表现 , 是大学存 在 和发 展的基石 。
一
、
校 园文 化 与大 学 精 神 的 内 涵及 其 相 互
一
明确 了校 园文化 与大 学 精神 的 内涵后 , 们来 看 我 下 它们之 间的关 系 。从 总 体上 说 , 学精 神 是校 园 大
关 系 Biblioteka 文 化 的灵魂 和核心 , 同文化 建设 是大 学精 神 的具 体 校
第3 2卷
第 2期
论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与 大 学 精 神 培 育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

学 精 神 ,才使 这些 百 年名校 经久 不衰 ,魅力 永 恒 。 大学 精 神是 一所 大学 的核 心和灵 魂 ,是大 学 的 精神 支柱 ,在高 等 院校整 体发 展 中 ,大学 精神 具有 至关 重要 的作用 。一 是价 值导 向作用 。 大学精 神提 出崇 高 目标 ,确 定共 同价值 观 ,能使 全体 师生 员工 形 成共 同 的信念 、共 同的意志 和强 有力 的团 队精神
维普资讯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20 0 8年 第 1 ( 第 1 7 ) 期 总 0 期
校 园文 化 建设 与 大 学 精 神 培育
周 文 宣 , 武传君
( 重庆 通信 学院 , 重 庆
[ 摘
40 3 ) 0 0 5
要 】 大 学 精 神 是 校 园 文 化 的精 髓 、灵 魂 和核 心 ,也 是 高 校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的 终 极 目标 。 目前 在 大 学 校
内容 … 。正 是 这 种 既有 共 性 又 极 富 个 性 魅 力 的大
大学精 神 是大学 在 长期 的教 育实践 中积 淀 的最 富典 型意 义 的精 神 特征 ,主 要指 大学 的办学 理 念 、 价值 取 向和 全 体 师 生 员 工 的 思 维 方 式 及 精 神 风 貌
等 。 由大 学 的历史 传统 、地域 文 化 、学 科 特色和 知
精 神所 具有 的号 召力 、凝 聚力 和 向心力 ,是 一所 大 学 与 时俱进 、兴 旺 发达 的不竭 动力 。没 有崇 高精 神 境 界 的大学 ,是不 可能保 持蓬 勃 生命力 的。二是 教 育 作用 。大学 的权 威来 自于它能 以先进 的文化 和高 尚的 精 神 品 质 塑 造 人 的 心 灵 - 。学 生 的精 神 、信 2 J 念 是 自我行 为的本 源 ,学生 在大学 接受 精神 熏 陶所 形 成 的精 神 动力 ,不仅 会对 他 的学 习产 生影 响 ,而 且 会 对他 的 生活 和将 来从 事的职 业产 生影 响 。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建设问题途径论文摘要: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
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浅谈大学精神引领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杜绝学术和科研 的不端行 为 , 正是这 种求 实求真 的精 神 , 维
护着学 术规范、 学术尊严和学术 道德 。所 以说 , 大学之高深 、 大学之涵阔、 大学的发展均在于求真求实的大学精 神。
( ) 二 传承创 新的精神
传统和价值理念 , 全体大 学人 一贯持久 认 同的文化 品质 、 是 精神气质 、 意识 和文 明成 果 , 群体 是整个 人类社 会文 明的高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 大学 是大学精神 的载体 。大学 精神藏于大学之 中 , 又游离 于大学 之外。我们 知道 , 大学精 神不 仅体现在一所大学的一草一木 中和各种建筑 中 , 更重要 的是体现在大学人所具有的气质、 品格 、 思想 和价值观念 中, 体现在一所大学对 于人类 的智 力贡献 和智慧创 造 当中。 目 前 , 于大学精 神的涵 义和概 念很多 , 关 因为大学精 神不是 与
人类文化 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 , 只能通过传 递方式 继承
* 作者简介 ] ( 甘德荣 ,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 学院党委副书记 , 副研究员 。
・
6 ・ 4
并 发展下去 。一方面 , 大学承担着传 承人 类文化 知识成果 的
功 能 。另 一 方 面 , 学 还 要 发 展 和创 新 文 化 知 识 。 大 学 不 仅 大
2 1 年 5月 02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 会科学 版 ) 社
o ur
— —
Ma.02 y21
Vo.8No3 1 . 3
第 3 8卷
第3
n f n e n oaUnvri r ai a ts(oi Si cs N o n r I Mo gl ie t f t nli Sc c ne) i s y o N o ie  ̄ e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精选11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精选11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篇1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用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滋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不断地完善人格,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成就事业的舞台,更好地发挥校园的文明传承功能和文化创新功能,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总体规划和方案。
一、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精品文化为目标,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创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
二、工作目标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为中心,努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评比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三、工作要点1、结合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实际,突出师德、校风、学风、班级特色,按照学校要求,实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达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棵树木能育人”的目标。
2、坚持全员参与,突出主体性和实效性,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创新意识强烈、身心愉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3、强化校园文化管理。
全校师生齐抓共管、互相配合,共同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1)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
(2)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文化长廊、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3)搞好班级文化建设。
(4)悬挂“八字一旗”、名人画像,张贴《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程行为规范》,展示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
四、工作措施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领导、管理、协调文化建设工作。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之魂

即使 同一所 响力, 加 强渗 透力 , 使其成为 学校师 生的精神 精 神文化 是大学在 自身存 在和 发展过 程 形成不 同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 在不 同的发展 阶段 , 其办 学思想和 办学 标志 。对 已有 校训、 校歌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进 中形成的能够体现独特的办学理念、精神风 学校 , 学校 的办学思想和办学 行整理 、 提炼 , 充分挖掘其 内在含义 , 并不断赋 貌、 个性气 质和文化 品位 , 并为学校 师生员 工 理念也可能会有差异。 随着时代和 予新 的时代 内涵 , 突出学校特色。总结学校发 广泛认可的一种群体意识。 它是在学校长期的 理念要 同国家 的教育 方针 相一致 ,
和办学理念的精华,又要根据时代发展需要, 同的一种理 想信念 、 价值取 向、 行为准 则和群 了设计者、 建设者和使用者 的价值观 、 审美观,
不 断创新和发展 。 体意识 , 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体现 , 蕴含着 丰
( 一) 汲取传统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精
大 学精神 既是校园文化 的有机组成部分 , 富的人文价值 ,有着 自身独有 的文化生态 , 体
华。 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在 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和主线, 引领着学校 现了浓郁的大学精神。 尤其是对一所具有悠久
认识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念, 是在办学实践过 经过历 史的沉淀 、 选择、 凝 聚所形成 的能够 体 祖国, 很好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程 中对 大学精 神内涵 的直接 体现。 大学办学思 现学校独特 的办学理念、 个性气质 、 精神风 貌、
并 为学校师生 员工所认 校园物质景观作为校 园文化 的外 在体现 , 想 和办 学理念 的传 承既要 汲取传 统办学 思想 道德水准和 文化品位 , 包含
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建设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重要方面。
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人才、塑造品格的重要平台。
因此,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建设对于培养具有高尚品质和健康心理的优秀人才具有极大的意义。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校园文化包括学术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大学应该以学术为中心,通过组织学术报告、学术讨论、科研项目等活动,推动学生不断研究、学习新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此外,艺术文化在大学校园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应该组织音乐会、话剧演出、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艺术,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而体育文化的建设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让他们了解运动的乐趣,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最后,社会文化的建设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关注社会热点,并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次,校园精神建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集合,是学校的精神灵魂和精神标识。
校园精神涵盖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团结友爱、奉献社会等方面的内涵,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校园精神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类讲座、座谈会等活动,邀请优秀校友或社会名人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讲坛演讲等形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营造积极向上、勤奋刻苦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争做校园精神代表,成为学校的骄傲。
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建设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体现在整个学校的综合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一)
摘要]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目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人们往往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轻视大学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校园文化在建设上缺乏灵魂,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导致不少高校的大学精神缺失。
大学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加强物质文化,巩固行为文化,铸就大学精神,而且要把大学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培育
近年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因其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备受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的缺失,从而导致校园文化的品位不够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有待提升。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培育大学精神,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主要指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及精神风貌等。
由大学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共同孕育创造,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1.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性
大学精神并不是每所大学与生俱来的。
只有那些在长期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
在国内外教育发展史上,不少大学形成了一些精辟的大学理念和优秀的大学精神。
例如,美国哈佛大学一直倡导“崇是求真"的大学精神,主张大学就是不懈追求真理的地方,揭示了大学使命的本质内涵。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则强调大学应服务于社会,这种新型价值观念的诞生使得美国承继于欧洲大陆的大学模式彻底摆脱了象牙塔的束缚,得以直面美国现实社会生活。
在现代中国,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力倡“兼容并蓄”的大学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学术独立。
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树立“通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工科教育要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1]。
正是这种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魅力永恒。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的精神支柱,在高等院校整体发展中,大学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价值导向作用。
大学精神提出崇高目标,确定共同价值观,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志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力量,使高等院校明确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
大学精神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所大学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学,是不可能保持蓬勃生命力的。
二是教育作用。
大学的权威来自于它能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塑造人的心灵2]。
学生的精神、信念是自我行为的本源,学生在大学接受精神熏陶所形成的精神动力,不仅会对他的学习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的生活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产生影响。
正因为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上述重要作用,所以任何一所大学都应该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炼。
2.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广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学校形象等。
制度文化包括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规则。
物质文化由学校的教学研究设施和人文景观等构成。
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3]。
大学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校园精神文化最主要的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
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最终体现的应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最明显、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并作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便具有了相对稳定性,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4]。
牛津、剑桥、哈佛、北大、清华等中外名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大学精神隐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它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中。
没有大学精神的指导和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是散乱和低层次的,缺乏系统性、继承性。
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又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践行,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依托。
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就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主义,在实践中缺乏生根发芽的土壤。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大学精神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中国社会转
型期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文化现象在大学亦有所表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无论在认识上或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1.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实用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价值意义,使大学校园文化在貌似轰轰烈烈的表面下渐渐显露出偏离其价值意义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校园文化体系缺乏大学精神的统领。
不少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操作时,缺乏对校园文化系统而又高位的把握,造成校园文化活动有“形"无“神";重视物质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精神等隐性文化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对高校作为学术机构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大学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倾向比较明显,没有妥善处理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使注重学术的校园文化氛围难以形成。
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对师生的“学问家”人格及其行为方式的养成重视不够,大学生的行为没有很好地体现独立性、非功利性、超脱性和批判性等大学精神之特性。
第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肤浅。
一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忽视了大学校园文化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和艺术性,削弱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忽略了校园文化在养成健全人格、完善文化修养,培养学术品格、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功能。
很多大学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性的,应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只是实现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娱乐目的的狭义认识。
由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因而使目前大学校园文化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微乎其微。
2.大学精神的缺失
大学精神的缺失使校园文化在价值观上表现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少了些老一代学人“十年磨一剑”,甘于坐冷板凳的钻研精神,多了些喧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色彩;官僚作风、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在大学校园中弥漫,有违大学精神的非功利性特点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导致大学学术水平下降,学习风气不浓。
实用主义的风气也侵蚀着校园文化,突出表现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急剧地变为了适应商业社会的工具,把教育的目标局限于教授或学习某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其结果是曾经洋溢在大学校园中的人文精神又一次渐渐地淡出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