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四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四单元教案(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初稿)主备人:曹晓军参备人:周国华冯裕海方德林绩溪县桂枝小学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与单位换算和小数的近似数。
这是在学生在熟练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以及学习了分数、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在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教学中,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
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教学的重点。
小数的性质通过直观地教学来说明,使学生明确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与整数不同。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计算小数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与单位换算的基础。
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学情分析:1、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为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过程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因此,通过实际感知、切身感悟、小组讨论等方式,可以使学生逐步培养数感,促进对小数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中应注重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通过类比、类推加强加理解。
3、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中应注重及时巩固练习,促进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会写小数。
2、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3、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会进行与小数有关的单位换算。
4、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会按要求正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的发现和认识过程,体验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通过迁移、类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案(表格式)

教案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三、
巩
固
练
习
练习:1里面有()个0.1,0.1M里面有( )个0.01M,0.01M里面有( )个0.001M。那么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对口令游戏
2、在每个图的右面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表示阴影部分。
3、填空
0.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0.08里面有()个百分之一.0.019里面有()个0.001.10个0.01是()
课时
目标
第一课时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第二课时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第三课时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第四课时理解、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第五课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第六课时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第七课时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第八课时激情引趣、知识回顾——整理知识、形成网络——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2、理解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出示M尺图:图中把1M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分M,写成分数是()M,1/10M还可以写成()是()M。表示其中的7份是()分M,写成分数是( )M,小数是( )M。
1/10M与0.1M,7/10M与0.7M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课件)让学生说。
(学生:千M、M、分M、厘M、毫M…….)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集体备课教案(7个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集体备课教案(7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主要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简单的统计图,如折线图和条形图,但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情景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条形统计图的模板、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身高、班级学生体重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些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统计图,并提问:“你们觉得哪种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从而引出条形统计图。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条形统计图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内容《常见的数量关系》总课时4-4 主备者徐涤宇教学要求1、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的含义,会用“所花的钱/数量”表示单价,“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表示速度。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解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理解并应用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术语表达、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用符合单位表示“单价、速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具体情境导入1.出示教材52页例4、53页例5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2.引入课题: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总结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会解决实际中关于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问题,通过解决例4、5,唤起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回顾,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概括“单价×数量=总价”(1)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生1: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算共花的钱数。
(2)出示发票:师:你能从这张发票中看出光明小学的购物情况吗? (学生分别从数量栏、单价栏、金额栏、货物名称栏了解购物结果。
) ①认识理解“单价”。
师:看来发票里包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
你知道发票中的“单价”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单价) 师:是的,每件商品的价格就是它的单价,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学生介绍学习用品类、服饰类、食品类的物品单价) 师:发票中的2000元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总价)②说一说,算一算。
师:出示问题:第一课时橙汁每瓶4元,一箱12瓶共多少元?每箱橙汁40元,200元可以买这样的几箱?200元可以买5箱橙汁,每箱橙汁多少元?已知()和(),求()。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集体备课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这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和“小数的初步认识” 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1、简化小数意义的叙述。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
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 10、100、1000,, 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如果有学生问起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教师可以依其理解能力加以说明。
2、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
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
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4、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本单元一些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留探索的空间。
如,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小数时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没有变。
因此,教材先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试着读、写,在读、写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小数读、写的方法。
同时,教材注意提供清晰的探索线索,帮助学生明晰探索思路,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更具针对性,提高探索效率。
5、突出法则、规律等内容的提炼。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法则、规律等知识内容,如小数的读写方法、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单位换算、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王刚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第4单元第1 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调查与统计活动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2、让学生在调查和统计的实践活动中,尝试选择合适的调查和统计的方法,病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经历完整的调查和统计的实践活动过程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主备人:王刚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数据的分段处理第2课时单元第2课时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经历数据整理的全过程,掌握画“正”字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2、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及统计观念,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调查与统计活动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数据的分段处理。
教学难点: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主备人:王刚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统计和平均数第3课时单元第3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只是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主备人:王刚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运动和身体变化第4课时单元第4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3 1 8 0
小结:可以直接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快乐的小金鱼
280×13 309×50 270×24
409×30 280×3 407×40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试试看.
作业
设计
板书
设计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年级四年级单元第四单元
主备人课题
4.4.3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目标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步骤首次设计集备研
讨
二次备课。
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四年级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内容分析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买文具授课教师: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授课教师: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加法结合律授课教师:算中能有意识的将加数凑成整百。
4、通过比较两个算式,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猜想。
5、这个猜想正确吗?分小组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发现规律并进行验证。
使学生经历验证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6、同学们通过举例,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你能为这条规律起个名字吗?说说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7、你能像上节课那样,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小组讨论,完成29页“用符号表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符号感的培养,且方便记忆,也为以后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8、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运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概括性及应用的广泛性。
三、方法应用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60+255+40 282+41+159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设计意图]使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在巩固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运用规律的意识,体验运用规律带来的方便。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总结能力,又能够整理学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乘法结合律授课教师: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乘法分配律授课教师: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练习四授课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P64-P77)备课人:昆仑镇四年级集体备课组韦翠华仇翠玲张忠圣柏凤芹刘长云杜静丁玲电话:5772605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备课)一、教学目标⒈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⒉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⒊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是第一次正式出现,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作图是本单元的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画正方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方法不难理解,但是不易掌握,应考虑在这部分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如何突破。
四、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块,第一部分是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关系,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第二部分学习两种图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记住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五、教学措施: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
2、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重点。
3、注重学用结合,就地取材,充实教材内容。
4、加强作图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本单元安排六课时进行教学七、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
课题:垂直与平行(例1:认识平行和垂直)单位:昆仑中心小学备课人:刘长云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各种相交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虽然你们对我很了解,但我的一个老朋友不知你们认识否出示直线。
师:认识的同学再来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它。
二、动手操作,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摆一摆,画一画说明:两根小棒代表两根直线。
师:两根小棒在纸上可以怎么摆,然后把你喜欢的一种摆法画在纸上。
生:动手操作。
2、分一分,比一比(1)作品展示。
(2)小组讨论分类,要求记录分类结果。
(3)汇报在汇报中理解“相交”概念(4)师:对于这些分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三、认识平行线,探究特性1、师:(指着一组平行线)这组直线相交了吗想象一下,两端画长点,相交了吗再长点,相交了吗无限长,会不会相交师:这种情况在数学上,叫做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互相平行)2、出示概念,学生齐读、质疑3、学生动手摆两根小棒互相平行。
摆后联想: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的例子4、讨论小结: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几种情况四、认识垂线,探究特性1、观察所有相交的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2、辨析:是不是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形成四个角3、观察形成的四个角,你还有什么发现引导一般情况有两个锐角,两个钝角。
4、找找哪些图形中有特殊角引导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其余三个角都是直角。
5、根据是否有直角,将所有相交图形分类。
指名上台演示。
6、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叫做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生:打开课本读相关句子。
7、出示直线A问:“直线A是垂线。
”这么说合理吗生:判断说理由。
8、出示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的图问:现在你可以怎么说9、生活中举垂直的例子。
(小组讨论)五、巩固延伸1、先闭眼想象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和垂直的现象,(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一题完成后共同订正)2、折一折先观察长方形中的平行与垂直,再折出两条折痕互相平行,两条折痕互相垂直,交流折法。
3、摆一摆(两根蓝小棒,一根红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要求一:两根蓝色小棒与红色小棒平行,想象这两根红小棒互相平行吗动手摆一摆。
要求二:红小棒与蓝小棒互相垂直,想象两根蓝小棒的位置关系并摆一摆。
六、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题:垂直与平行(例2:怎样画垂线)单位:昆仑实验小学备课人:仇翠玲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掌握垂线的画法2、使学生能用垂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正确画出垂线。
2.使学生初步体会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难点:正确运用三角尺画出垂线教具准备:铅笔、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什么叫垂线,谁能说说什么叫垂线。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直角,叫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画垂线。
板书课题:垂线的画法。
二、探究新知(一)老师边演示边讲解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
(1)、用直尺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
(2)、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对齐,然后平移三角尺。
(平移时一定要与直线对齐)。
(3)、当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与点重合时,沿这条直角边画出过这个点的直线的垂线。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特征1、通过上图,同学们互相交流,巩固画垂线的方法2、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过直线上一点的垂线。
3、学生完成后老师选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请其他学生观察他的画法是否正确、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巩固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4、生齐读P66平行和垂直概念,并画下来。
5、引导学生练习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6、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同学们画的非常好,但我们如何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呢老师板书: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A.三、巩固新知1、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打交道。
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
2、P66主题图,找一找,图上垂直的现象3、做一做1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学生举例)4、P68练习十一第3题:折一折(生动手操作,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
A、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B、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四题。
课题:垂直与平行(例3:怎样画平行线)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例1)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例2)单位:昆仑中心小学备课人:丁玲教学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
课文第71的例2、72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具学具:可活动长方形木框,三角尺,纸剪等腰梯形(一)复习导入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呢学生思考,师指名回答: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2.举例说说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举例说明。
师: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二)新授内容1.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同学们都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拿出你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
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角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学生操作: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测量一下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并观察角的变化。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四个直角变成了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和观察,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学生试归纳,师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板书)与三角形特性进行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
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
做一做: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例子吗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师出示已画好一条高的平行四边形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出示:CD观察上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让学生明确: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D点画高,它的底是AC。
师边演示边讲解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其相同,都用过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
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学生试画平行四边形的高72页做一做第2题图(1),师巡视指导。
3.认识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看图说一说梯形各部分别的名称。
指名说一说。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指名回答。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学生试画梯形的高72页做一做第2题图(2),师巡视指导。
4.认识等腰梯形每组一个等腰梯形折一折或量一量,研究它的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
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根据研究结果,总结概念: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5.练习十二第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题:数学游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单位:昆仑实验小学备课人:张忠圣教学内容:义教四年级上册77页《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活动目标:1、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2、在莫比乌斯圈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每位学生若干张长方形纸条,剪刀,固体胶(胶带纸)、水彩笔(蜡笔)活动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全班一起来做一个数学游戏。
我们准备的工具和材料有:纸条、剪刀和胶水。
二、认识莫比乌斯圈(出示课件)1、这是一张普通的长方形纸,它有几条边几个面(四条边两个面)2、你能把它变成两条边两个面吗学生动手操作:围成一个圈数学上把这种有外之分的纸圈称为双侧面纸圈板书:双侧面3、现在你还能将它变成一条边一个面吗生动手试做,当生遇到困难时老师拿出事先做好的纸圈,让学生用手感觉它是一条边一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