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认识升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四上
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认识升(第1课时)》教案

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认识升(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认识升》主要让学生掌握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升的意义,能够进行升的换算和计算,培养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质量等基本单位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体积单位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进行升的换算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进行升的换算和计算。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升的换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际的升作为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的大小。
2.学具:准备一些小升,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换算和计算。
3.课件:准备一些与升相关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升相关的生活情境,如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观察实际的升,并进行一些实际的换算和计算,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认识升》教案2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认识升》教案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认识升》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升这一单位,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升为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重量等单位的认识,对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体积单位的认识,特别是升这一单位,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升的形象,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升这一单位,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升为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升这一单位,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运用升为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毫升的实物或模型,PPT课件,练习题。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升容器,用于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瓶、油桶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容器的容量单位,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升这一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升与毫升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升与毫升之间的联系。
同时,教师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升与毫升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建立升的形象。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准备好的升容器进行倒水、测量等操作,亲身体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认识升

认识升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
2使学生在认识容量及其计量单位“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估计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操作和实验等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教学过程一、理解容器及容量的含义1 举例揭示容器的概念:(1)出示一个较矮的空杯:①说明:这个杯子,里面可以盛水,也可以盛果汁等。
②指出:其实,像这样能够储藏物品、容纳物品的物体,我们把它们称作容器。
板书:容器(2)提问: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容器呢?让学生适当举例感知。
2 操作感知容量的含义:(1)再出示一个明显较高的空杯:①提问:这两个杯子中,哪一个杯子能盛的水比较多一些?提醒:为方便比较,可以把第一个杯子称为1号杯,第二个杯子称为2号杯。
②操作感知:1号杯中盛满的水,倒入2号杯中,还没有倒满。
比较:这说明了什么?明确:2号杯的容量比1号杯的容量大。
板书:→容量(2)再出示一个与1号杯容量差不多的杯子:①提问:观察这两个杯子,哪个杯子的容量大一些呢?让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会有不同。
②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方法?让学生发表意见。
③操作演示:1号杯中盛满的水,倒入2号杯中,倒满2号杯后还有剩余。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明确:1号杯的容量比3号杯的容量大。
(3)提问:这三个杯子,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即“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想法,明确: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
暑假里,同学们每天都喝很多水,你一天大约喝几杯水?大家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思考:①是不是喝5杯的就比喝3杯的同学喝得多?②两个人都喝5杯,是不是就喝得一样多?③两个杯子外形相同,是不是容量就一样大?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认识升 苏教版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升》教学设计东方市第四小学符莉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3页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学容量的含义,教材没有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容量的概念,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获得对容量含义的具体感知。
在教学容量单位升,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容器,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升”作为单位计量容器的容量,同时指出“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接着,启发学生主动提出“1升有多少”的问题。
并通过在量杯(1升)里倒入1升水,再全部倒入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实验,发现“1升水正好装满这个正方体容器”,进而获得对1升的实际大小感知,初步形成1升的观念。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直观认识、长度、质量、时间、面积等计量单位的认识并在生活中对物体的容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容器越大,能容纳的水就越多”,对容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对正方体这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认识容器、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感受1升的容量概念。
2、使学生在认识容量及其计量单位“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估计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每个小组:一块抹布、1升的量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冷水壶、小红桶、若干个纸杯、1瓶绿茶。
教师: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和两个大小相近的冷水壶,容量是1升的正方体容器,量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认识容器谈话:孩子们,知道这是几月份吗?对,五月的天气热吗?需要喝点什么来解暑呢?雪碧、绿茶、健力宝、可乐等饮料,像这些饮料瓶子数学上统称为容器,孩子们,你们的身边也有像这样的容器吗?(板书:认识容器)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猜猜:请仔细观察这两个玻璃杯,猜猜哪个玻璃杯可以盛的水多?指出:容器能盛水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时《认识升》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时《认识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时《认识升》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体积单位“升”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升的定义,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够运用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升的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的知识,对生活中的体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升的概念以及与其他体积单位的换算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选择合适的容器等,还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升的概念,掌握升与其他体积单位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观念,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升的概念,升与其他体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运用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升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升的意义;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升与其他体积单位的换算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情境,如购物时选择合适的容器,引入升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理解升的意义。
2.新课导入:介绍升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掌握升与其他体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3.实例讲解: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买物品的体积,选择合适的容器等。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认识升》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认识升
初步感知
认识容量
看看两个玻璃杯,说说 哪一个能盛的水多。
认识容量
比小杯 盛的水多, 的容量比较大。
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容量
你知道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
认识容量
在一个冷水壶里装满橙汁,倒入 另一个冷水壶中。
认识容量
认识容量
你知道 的容量是多少吗?
认识容量
大约能盛这样的 5杯。
大约能盛这样的 4杯。
认识容量
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使用统一的单位,也 就是容量单位。
认识容量单位
计量水、油、饮料等液 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 单位,升可以用字母 “L”表示。
认识容量单位
1升有多少呢? 1升
认识容量单位
先在量杯里倒入1升水,再全部倒入下面的正方体容器,你有什么发现?
1升水正好装满这个正方体容器。
认识容量单位
每条边长度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 的容量是1升。
认识容量单位
1.将量杯里的1升水倒入同样大的纸杯中,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先 估计,再倒一倒。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1 认识升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

标题:认识升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升”的概念,知道1升等于多少毫升,能够正确地进行升与毫升的换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感知和认识“升”。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升”的概念,知道1升等于多少毫升。
2. 学习升与毫升的换算方法。
3. 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认识“升”。
4.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升”的概念,掌握升与毫升的换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升的容器和毫升的容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的概念。
2. 操作体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倒水、量水等,来感知和认识“升”。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升”的知识和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展示升的容器和毫升的容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的概念。
(2)讲解1升等于多少毫升,让学生掌握升与毫升的换算方法。
(3)通过操作体验,让学生感知和认识“升”。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巩固对“升”的认识。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升”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5.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与“升”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操作情况,了解他们对“升”的认识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升”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升”,掌握升与毫升的换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 认识容量和升(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1.1 认识容量和升(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容量的概念,掌握升的定义和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升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容量的概念,掌握升的定义和单位换算。
2. 运用升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难点:1. 升与毫升的换算关系。
2. 运用升进行实际测量时的准确度。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容量和升的相关概念。
2. 容量测量工具,如量筒、升杯等。
3. 实物,如水、沙子等,用于实际测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不同容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容量?容量的大小是如何表示的?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认识容量和升。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容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容量是表示物体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
2. 介绍升的定义,讲解升与毫升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升的基本概念。
3.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买饮料、烹饪等。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容量测量工具和实物。
2.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量筒或升杯进行容量测量,并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单位换算。
4.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容量和升的概念、单位换算以及实际应用。
2. 学生分享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升进行实际测量,如测量家里水壶的容量、计算一瓶饮料的升数等。
2. 引导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单位换算,巩固升与毫升的换算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容量和升的概念,了解了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