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农田水利学重点整理

农田水利学重点整理

农田水利学整理绪论1、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1).调节农田水分状况(通过灌溉和排水设施,包括改变农田小气候);(2).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2. (1)调节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的水利措施:a.灌溉措施(即按照作物的需要,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地将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b.排水措施 (即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入容泄区(河流或湖泊等),使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2)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地区水情主要是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情况及其动态)的措施: a.蓄水保水措施(通过修建水库、河网和控制利用湖泊、地下水库以及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措施,拦蓄当地径流和河流来水,改变水量在时间上和地区上的分布状况);b.调水、排水措施(通过引水渠道,使地区之间或流域之间的水量互相调剂,从而改变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状况。

)3、洪:因河、湖泛滥而形成的灾害;涝:因当地降雨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出而形成田间积水,使作物受淹减产; 旱: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作物需要使作物暂时凋萎或干枯死亡;渍:作物根系活动层中的土壤含水量过大,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关系失调导致作物生长受抑或者死亡;盐碱化:作物根系活动层土壤盐分含量高,导致作物“生理干旱”,土壤底层或地下水中的易溶性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第一章 农田灌溉原理1、 水分存在三种基本形式: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土壤水按形态不同分类:汽态水、吸着水(吸湿水(无效水)&薄膜水(难有效水或无效水))、毛管水(有效水)、重力水(过剩水)(注:低于土壤吸着水即最大分子持水率的水分为无效水,有效水通常是指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系数之间的水量。

);吸湿系数:吸湿水被紧束在土粒表面,不能在重力和毛管水的作用下自由移动,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土壤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包括全部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确定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为田持);凋萎系数:植物因干旱而产生永久凋萎时土壤含水率,其数量包括全部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农田水利学整理

农田水利学整理

吸湿系数: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最大分子持水率:薄膜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凋萎系数:当土壤含水率降低至吸湿系数的1.5~2.0倍时,就会使植物发生永久性凋萎现象,这时的含水率称为凋萎系数田间持水率: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叫做田间持水率干旱:农田水分不足涝:由于降雨过多,使旱田地面积水,稻田淹水过深,造成农业欠收的现象渍: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或土壤上层滞水,因而土壤过湿,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或失收现象洪灾:因河、湖泛滥而形成的灾害作物需水量:作物正常生长时,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合称为腾发,两者消耗的水量合称为腾发量,又称作物需水量作物需水量的大小与:1)气象条件(温度、日照、湿度、风速);2)土壤特性:土壤含水量、质地、密度等;3)作物性状:品种、生育阶段、长势等;4)人为措施:灌溉排水、耕作等有关参照作物需水量ET0:土壤水分充足、地面完全覆盖、生长正常、高矮整齐的开阔矮草地上的蒸发量,一般是指在这种条件下的苜蓿草的需水量而言的灌溉制度: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灌水定额m为:m=Wmax-Wmin=667nH(θmax-θmin)或m=Wmax-Wmin=667γH(θ’max-θ’min)灌水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q净又称灌水模数P51的公式2-32考计算畦灌:将田块用畦埂分割成许多矩形条状地块,灌溉水以薄层水流的形式输入田间并渗入壤的灌水方法。

适合窄行密植作物,小麦等。

沟灌:沟灌是指将灌溉水引入田间垄沟,并借助重力作用及毛细管作用向灌水沟四周土壤入渗的灌水方法。

适合宽行作物,棉花等。

优点:不会破坏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结构,不导致田面板结,能减少土壤蒸发损失喷灌: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输送至灌溉地段,喷射到空中,以降雨方式进行灌溉。

优点:均匀(尤其是土壤渗透性强)、可实现小定额灌水、对地形适应性强、机械化程度高。

农田水利学复习

农田水利学复习

灌溉用水量一、名词解释1.吸湿系数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吸湿系数。

2.凋萎系数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或萎蔫点。

3.田间持水率农田土壤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水量。

4.作物需水量指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土壤蒸发及组成植株体所需的水量。

5.灌溉制度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6.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在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

7.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8.灌水率(灌水模数)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溉净流量q净。

9.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灌区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以正常供水的年数或供水不破坏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

二、简答1.简述农田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

按农田土壤水分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为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其中土壤水是与作物生长关系最密切的水分存在形式,按形态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2.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主要有四种:质量百分数,以水分质量占干土质量的百分数表示;体积百分数,以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数表示,或以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孔隙体积的百分数表示;相对含水率,以土壤实际含水率占田间持水率的百分数表示;水层厚度,将某一土层所含的水量折算成水层厚度,以mm计。

3.简述土壤水的有效性。

土壤水按是否能被作物利用而划分为无效水、过剩水和有效水。

其中无效水是指低于土壤吸着水(最大分子持水率)的水分,过剩水是指重力水,有效水是指重力水和无效水之间的毛管水。

4.何谓旱灾、洪灾、涝灾和渍害?农田水分不足引起作物产量减少或绝收的灾害称为旱灾。

洪灾主要是指河、湖泛滥开形成的灾害。

涝灾是指旱田积水或水田淹水过深,导致农业减产的现象。

渍害是指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或土壤上层滞水,因而土壤过湿,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头疼或失收的现象。

农田水力学要点

农田水力学要点

第一章:农田灌溉原理一、名词解释:1、调萎系数:当根系吸水层的土壤含水率下降到使作物发生永久性凋萎时的含水率。

P122、毛管断裂含水量:当土壤中的毛管悬着水因作物吸收和土表蒸发而发生断裂时的土壤含水量。

3、作物需水量:指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在最佳水、肥等土壤条件和生长环境中,取得高产潜力所需要满足的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之和。

P204、灌溉制度: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日期、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

P285、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指农业生产水平基本一致的条件下,作物所消耗的水资源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P416、灌溉用水量:指某一灌溉面积上需要水源供给的总灌溉水量。

P457、灌水率:灌水率是指灌区单位面积(如100hm2)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q d。

P478、土壤水分常数:作物产量与需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9、田间持水量:指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量。

P12二、填空:1、农田水分状况:是指农田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数量的多少、存在的形式及其在时空上的变化。

2、土壤水分存在形式分类:按物理形态可分为固态、液态和汽态三种形态。

按运动特性可分为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三类。

无效水、过剩水、有效水。

P113、土壤蒸发过程三个阶段:稳定蒸发阶段、蒸发强度递减阶段、水汽扩散阶段P174、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植株蒸腾、棵间蒸发、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P205、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措施:(1)、田水分不足的调节措施:①灌溉是补充土壤水分的主要方法;②采用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降雨利用量,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2)、防止农田水分过多的措施可归纳为以下5种方法:①防止高地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向低地汇集;②加速地面径流的排出;③加速地下径流的排出,把地下水位控制在允许的深度;④排除滞留在作物根系吸水层土壤中的过多水分;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加速土壤水的下渗和排出,防止土壤积水。

农田水利学测试内容(重点)

农田水利学测试内容(重点)

农田水利学测试内容(重点)《农田水利学》测试内容要求将《农田水利学》至少通读一遍,常用的部分读多遍,重点部分应牢记。

下列红色部分为考试重点。

绪论问答题1、简述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其特点。

2、详述我国古代四大灌溉工程,其中哪两个灌溉工程至今在发挥作用?3、我国农田水利目前还存有哪些问题?4、详述农田水利研习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一章农田水分与土壤水运动规律(一)名词解释1、经久耐用水2、薄膜水3、经久耐用系数4、浸渍系数5、田间抱持水率(二)选择题1、土壤水分中与作物关系最密切的是()a.膜状水b.毛管水c.重力水d.吸湿水2、作物因缺水而产生浸渍,当作物产生永久性浸渍时的土壤含水率表示()a.经久耐用系数b.田间抱持水率c.最小分子抱持水率d.浸渍系数3、吸湿水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之为()a.经久耐用系数b.田间抱持水率c.毛管持水率d.浸渍系数4、悬着毛管水达至最小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作()a.最大分子持水率b.毛管持水量c.田间持水率d.饱和含水率5、土壤吸力小于()的那部分称为可被作物吸收利用,称为有效水。

a.1.5mpab.2mpac.2.5mpad.3mpa6、由于降雨过大或降雨连绵造成地下水位抬高、土壤含水量过大,形成的灾害表示()a.洪灾b.涝灾c.渍灾d.洪涝灾害(三)问答题1、详述农田土壤水分的存有形式。

2、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3、简述土壤水的有效性。

4、何谓旱灾、洪灾、涝灾和渍害?5、何谓凋萎系数和田间持水率?两者各有什么用途?6、何谓spac?第二章灌溉用水量与灌水方法(一)名词解释1、作物需水量2、须要不模系数3、灌溉制度4、灌水定额5、灌溉定额6、灌水率(灌水模数)(二)选择题1、影响作物田间需水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a.土壤b.气象c.作物d.农技措施2、作物需水量指()。

a.叶面蒸腾量b.叶面蒸腾量+深层渗漏量c.叶面水气量+棵间蒸发量d.叶面水气量+棵间蒸发量+深层渗水量3、以水面蒸发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通常适用于于()作物需水量的估计。

农田水利学要点

农田水利学要点

一、名词解释1、水分循环: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的作用,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称为水分循环。

2、径流:径流主要是降水产生的,降水自流域内汇集到河网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成为径流3、流域:汇集地面来水和地下来水的区域叫流域4、重现期;所谓重现期就是指平均多少年重复出现一次,或多少年一遇的意思5、保证率;在进行水利计算时,将经验频率换算为保证率的概念。

如对降雨而言,就是某一降水量获得保证的年份数占计算总年数的百分比6、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m3/s7、入渗:指水分自地表垂直进入土壤的过程8、作物需水量:把作物生育期内的作物蒸发蒸腾量之和称之为作物需水量。

9、作物的需水规律:作物需水量在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的变化和分配规律称为作物的需水规律或需水模系数10、需水临界期:通常把作物在整个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需水量最迫切以至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生育期.也称需水关键期。

11、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作物产量与水分的数学关系。

12、灌溉制度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下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获得高产稳产所制定的的一整套向田间灌水的制度。

13、灌水定额(m):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14、灌溉定额(M):单位面积上各次灌水量之和15、灌水率:灌区单位面积(例如以万亩计)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q净,又称灌水模数。

16、灌溉用水量:灌溉土地需从水源取用的水量。

17、全面灌溉:灌溉时湿润整个农田根系活动层内的土壤18、局部灌溉:灌溉时只湿润作物周围的土壤,远离作物根部的行间或棵间的土壤仍保持干燥。

19、喷灌强度:单位时间内喷洒在单位面积上的水量,或单位时间喷洒在地上的水深。

20、喷灌均匀度:指喷灌面积上水量分布的均匀程度,是衡量喷灌质量的重要指标。

21、滴灌土壤湿润比:湿润土体占计划湿润层总土体的百分比22、渠道水利用系数:渠道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称为该渠道水的利用系数。

农田水利学水资源重点

农田水利学水资源重点

1.水资源:一般将天然水中可供利用的部分称为水资源。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冰川水、大气水等。

2.水体:以一定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水的总称。

3.农业水文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业措施、农业工程方面各种水文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一门学科。

4.水分大循环——从海洋表面上蒸发的水汽,有一部分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上,这些降水除一部分蒸发外,一部分汇流入江河,然后注人海洋,一部分则渗入地下而以地下水的形式注入海洋。

这种海陆间的水分循环称为大循环。

5.小循环-- 海洋的水从海面蒸发上升至空中,水汽以降水的形式降回海洋,或陆地上的水经蒸发上升至空中,经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陆地。

这种局部的水分循环,称为小循环。

6.水量平衡:对于某一地区来说,在任意时段内,来水量等于出水量与该区域内蓄水变量之和,称为水量平衡。

7.降水是指从天空下降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的水,亦称为大气降水降水总量是指在一定的时段内天空下降的水量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下垫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8.降水历时指一次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

9.降水时间是对应于某一降水量所经历的时间。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降水面积是指降雨所笼罩的水平面积10.分水线是指地形的最高点的连线,起着分水的作用,称为分水线或分水岭。

包括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两种。

11.流域是指汇集地面来水和地下来水的区域。

12.集水面积是指分水线所构成的集水区域。

13.径流是指降水自流域内汇集到河网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

14.植物截留是指雨水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

15.填洼是指雨水被地面洼凹地拦蓄的现象16.下渗是指降水从地面渗入土壤中的过程。

17.径流损失是指降水消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不产生径流的部分。

18.地面径流量是指降雨量减去降雨损失部分即为地面径流量,或称净雨量。

19.坡面漫流是指当降水强度大于下渗强度,降水满足下渗和填洼以后,雨水沿坡面流动。

农田水利学——精选推荐

农田水利学——精选推荐

农田水利学1.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有哪些?作物需水模系数及用途?作物需水临界期?答;①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有;气象条件,土壤含水状况,作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阶段、农业技术措施、灌溉排水措施。

②作物需水模系数是作物某一生育阶段田需水量占生生育期需水量的百分比,它的用途;估算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即先确定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然后在按照各生育阶段需水规律,以一定比例进行分配。

③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全生育期中因需水得不到满足,最易影响生长发育并导致减产最大的时期2.灌水方法?全面灌溉?局部灌溉?全面与局部灌溉的区别及适用条件?局部灌溉优点?答;①灌水方法:灌水方法就是灌溉进入田间并湿润根区土壤的方法与方式。

②全面灌溉,包括地面灌溉(畦灌、沟灌、淹灌、漫灌)和喷灌;局部灌溉,包括渗灌、滴灌、微喷灌、涌灌和膜上灌。

③全面灌溉与局部灌溉的区别,全面灌溉;灌溉时湿润整个农田根系活动层内的土壤。

局部灌溉;灌溉时只湿润作物周围的土壤,远离作物根系部的行间或课间的土壤仍然保持干燥。

适用条件;④局部灌溉的优点;第一,水的利用率高;第二,灌水均匀性好;第三,对土壤透水性的适应性好,第四,不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强,第五,管理劳动力高3.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哪些?节水灌溉工程措施有哪些?答;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技术、微灌技术、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管道灌溉工程施工与运行管理、渠道衬砌与防渗、地面灌溉节水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措施;渠道衬砌、管道输水灌溉、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微喷灌。

4.以地表水为水源的灌溉取水方式有几种?适用条件?答;①以地表水为水源的灌溉取水方式:无坝引水、有坝引水、抽水取水、水库取水。

②无坝引水适用条件;灌区附近流水位、流量均能满足灌溉要求。

有坝引水适用条件;河流水源丰富,但地下水位较低抽水取水使用条件;河流流量比较丰富,但灌区位置比较高,修建其他自流引水工程困难或不经济水库取水适用条件;河流流量、水位均不能满足灌溉需求5.排水沟的沟深与沟距的关系?答;排水沟的沟深与沟距的关系;在同一排水沟深度的情况下,排水沟的间距愈小,地下水下降速度愈快,在一定的时间内地下水的下降值愈大;反之,排水沟的间距愈大,地下水位下降愈慢,在规定时间内地下水下降值也愈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水利学整理绪论1、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1).调节农田水分状况(通过灌溉和排水设施,包括改变农田小气候);(2).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2. (1)调节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的水利措施:a.灌溉措施(即按照作物的需要,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地将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b.排水措施 (即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入容泄区(河流或湖泊等),使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2)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地区水情主要是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情况及其动态)的措施: a.蓄水保水措施(通过修建水库、河网和控制利用湖泊、地下水库以及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措施,拦蓄当地径流和河流来水,改变水量在时间上和地区上的分布状况);b.调水、排水措施(通过引水渠道,使地区之间或流域之间的水量互相调剂,从而改变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状况。

)3、洪:因河、湖泛滥而形成的灾害;涝:因当地降雨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出而形成田间积水,使作物受淹减产; 旱: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作物需要使作物暂时凋萎或干枯死亡;渍:作物根系活动层中的土壤含水量过大,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关系失调导致作物生长受抑或者死亡;盐碱化:作物根系活动层土壤盐分含量高,导致作物“生理干旱”,土壤底层或地下水中的易溶性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第一章 农田灌溉原理1、 水分存在三种基本形式: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土壤水按形态不同分类:汽态水、吸着水(吸湿水(无效水)&薄膜水(难有效水或无效水))、毛管水(有效水)、重力水(过剩水)(注:低于土壤吸着水即最大分子持水率的水分为无效水,有效水通常是指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系数之间的水量。

);吸湿系数:吸湿水被紧束在土粒表面,不能在重力和毛管水的作用下自由移动,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土壤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包括全部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确定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为田持);凋萎系数:植物因干旱而产生永久凋萎时土壤含水率,其数量包括全部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旱作物田间(根系吸水层)允许平均最大含水率不应超过田间持水率,最小含水率不应小于凋萎系数。

最大分子持水率:薄膜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水分的作用:作物组成;光合原料;生理和生化反应的场所;保持形状;降低叶温。

2、菲利普公式:入渗速度:122fS i t i -=+(i 为t 时刻的入渗速度;S 为与土壤初始含水率、质地有关的特性常数,称为吸水率;f i 为稳定入渗速度,即饱和土壤渗透系数。

)则时间t 内的入渗总量(以水层厚度表示):12f I St i t =+。

考斯加可夫公式:a t i i -=1 式中:1i 为第一个单位时间的人渗强度;a 为反映土壤性质与人渗初始时土壤含水率的经验常数。

则111i I t αα-=-3、SPAC: 土壤-作物-大气组成的物质和能量连续的系统。

第二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5个):植株蒸腾(指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的现象)棵间蒸发(指植株间土壤或田间的水分蒸发)深层渗漏(田间渗漏:指旱田中由于降雨量或灌溉用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量,向根系活动层以下的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合称为腾发,两者消耗的水量合称为腾发量,又叫作物需水量,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决定于气象条件、作物特性、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等,而渗漏量的大小与土壤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田间耗水量是腾发量与渗漏量之和(植物蒸腾量+株间蒸发量=蒸发蒸腾量=作物需水量;水田:作物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旱地:作物需水量=田间耗水量)。

需水临界期:作物全生育期中因需水得不到满足时最易影响生长发育并导致最大减产的时期。

2、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及影响因素: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为:随着作物的生长和叶面积的增加,需水量值也不断增大,在作物苗期,需水量值较小,当作物进入生长盛期,需水量增加很快,叶面积最大时,作物需水量出现高峰;到作物成熟期,需水量值又迅速下降。

影响因素:作物需水量的大小与气象条件(温度、日照、湿度、风速)、土壤含水状况、作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阶段、农业技术措施、灌溉排水措施有关。

(1)作物因素:不同品种的作物需水量有很大差异,如耐旱品种需水量小;不同生育阶段需水量不同;不同长势的作物需水量不同;(2)气象因素:不仅影响蒸腾速率,也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当气温高、日照时数多、相对湿度小时,需水量会增加;(3)土壤因素:主要有质地、含水量、颜色、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

3、α及k值法的适用条件及应用:(1)“α”值法 (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基本公式:ET=αE0 或ET=aE0+b 式中:ET —某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mm ;E0 —与ET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mm;一般采用80cm 蒸发皿的蒸发值;α——需水系数或蒸发系数,为需水量与水面蒸发值之比;a,b—经验常数。

应用于我国水稻地区。

(2)“K”值法(以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基本公式:ET=KY 或ET=KY n+c式中:ET—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需水量,m3/亩;Y—作物单位面积产量,kg/亩; K—以产量为指标的需水系数,对于ET=KY公式,则K代表单位产量的需水量,m3/kg;n、c —分别为经验指数和常数。

应用于因缺水而影响高产的旱作物。

4、参照作物需水量ET0是指土壤水分充足、地面完全覆盖、生长正常、高矮整齐的开阔(地块的长度和宽度都大于200m)矮草地(草高8-15cm)上的蒸发量,一般是指在这种条件下的苜蓿草的需水量而言。

5、灌溉制度: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在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

灌溉定额:农作物全生育期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6、灌溉制度确定方法:群众丰产灌水经验,按灌溉试验资料,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

7、水稻生育期水量平衡方程:h1+P+m-WC-d=h2式中:h1、h2—时段初、末田面水层深度,mm ;P—时段内降雨量,mm;d—时段内排水量,mm;m—时段内的灌水量,mm;WC—时段内田间耗水量,mm。

8、水量平衡法确定旱作物的灌溉制度:Wt-Wo=Wr+Po+K+M-ET式中:Wt、Wo-时段内和任一时间t时的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Wr-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如计划湿润层在时段内无变化则无此项;Po-保存在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有效雨量;K-时段t内地下水补给量;M-时段t内的灌溉水量;ET-时段t内的作物田间蓄水量,即ET=et,e为t时段内平均每昼夜的作物田间需水量。

延伸公式:下次灌水时间间距:0min W W t e k-=-,而这一时段末灌水定额m 为max min 667(max min)667(max min)m W W nH H θθγθθ''=-=-=-式中:m-灌水定额,m 3/亩;H-该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深度,m ;n-计划湿润层内土壤的空隙率(以占土壤体积的%计);θmax 、θmin-该时段内允许的土壤最大含水率和最小含水率(以占土壤空隙体积的%计);γ-计划湿润层内土壤的干重度,t/m 3.9、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H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指在旱田进行灌溉时,计划调节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它随作物种类、生育阶段、根系活动层深度、土壤性质、地下水埋深等变化。

10、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W T ):332121667()(/)667()(/)T W H H n m H H m γθθγ'=-=-水亩亩式中H1、H2-计划时段初、末计划湿润层深度,m ;θ指(H2-H1)深度的土层中的平均含水率,以占孔隙率的百分数计;n-土壤孔隙率(以占土体积的%计)。

11、作物水分生产函数CWPF 指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作物产量与投入水量或作物消耗水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12、灌水率的定义及计算:灌水率:全灌区单位灌溉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q 净,又称灌水模数,单位m 3/(s ·万亩)或m 3/(s ·100hm 2)或m 3/(s ·hm 2)。

影响灌水率的因素:①灌水延续时间②灌水定额③作物种植比例。

计算:某作物第i 次灌水计算公式如下: 注意:同一时期各种作物灌水率可以累加。

2、初步灌水率图的绘制步骤及修正原则:(一)图的绘制:先合理确定灌水延续时间(T );然后计算出灌区内各种作物的各次灌水率;最后以灌水延续时间为横坐标,灌水率为纵坐标,并将同时期各种作物灌水率叠加,把一个灌水周期的灌水率绘制成图,即为全灌区年度初步灌水率。

(二)灌水率图的修正:(目的)1、各时期的灌水率大小相差悬殊,渠道输水断断续续不利于管理,若以最大的灌水率计算渠道流量,势必偏大,不经济;2、水位频繁升降可能造成坍塌冻胀危害;3、水位衔接困难。

因此要修正尽可能消除灌水率高峰和短期停水现象。

(原则):1、以不影响作物需水要求为原则,尽量不要改变主要作物关键用水期的各种灌水时间,若必须调整移动,以往前移动为主,前后移动不超过三天;2、调整其它各次灌水时,要使修正后的灌水率图比较均匀、连续;3、为了减少输水损失,并使渠道工作制度比较平稳,在调整时不应使灌水率数值相差悬殊,灌水率过小(大)时可以缩短(延长)灌水时间进行调整,修正后灌水率图应与水源供水条件相适应。

4、避免小于5d 短期停水。

第三章 灌水方法1、灌水方法的要求:1、灌水均匀2、灌溉水利用率高3、少破坏或不破坏土壤团粒结构4、便于和其他农业措施相结合5、应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得一个灌水员管理的面积最大6、对地形的适应性强7、基本建设投资与管理费用低8、田间占地少2、灌水方法分类:(一)、全面灌溉:、(1)、地面灌溉:①畦灌(借助重力作用湿润土壤,适用:小麦、谷子等窄行距密播作物以及牧草和某些蔬菜散播作物)②沟灌(借助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适用:宽行距地中耕作物,优点:不会破坏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结构,不导致田面板结)③淹灌(借助重力作用湿润土壤)④漫灌(重力湿润,均匀性差,水量浪费。

)(2)、喷灌。

优点:对地形的适应性强,机械化程度高,灌水均匀,灌水利用系数高,尤其是适合于透水性强的土壤,并可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

缺点:基建投资高,而且受风的影响大,打击强度过大可能伤害幼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