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385学前卫生学各章节高频考点串讲精华资料

合集下载

00385学前卫生学

00385学前卫生学

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

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特殊儿童早期干乐的基石。

学前儿童身心处在不断生长发育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受来自自身和周围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的发展及健康存在着多种可能。

研究学前卫生学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探讨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与儿童生活、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开展幼儿保健工作、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其次,通过对幼儿园保健工作内容、特点、方法的研究,阐明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点、要求及保育措施,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开展保健工作,创设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学前儿童终身健康奠定坚实研究对象,以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为宗旨,重点围绕以下领域开展砑究。

及生长发育规律,分析影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与健康的因素,特别是托幼机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探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措施和方法;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开展健及常用护理技术;研究学前儿童常见病及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探讨幼儿园体弱儿和不健康儿童的管理和护理;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探讨问题行为的产生系,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贡献,学前儿童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及营养缺乏性疾病的预防;分析学前儿童的进食特点、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及如何保证学前儿童获取平衡膳食;探讨托幼园所集体膳食管理及幼儿园班级进餐管的发生原因、幼儿园安全管理及急救技术,探讨如何提升幼儿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护能力;研究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卫生保键;研究幼儿园日常保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其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儿科学、预防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学前个体儿童和集体儿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等诸多内容。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资料笔记整理考试必备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资料笔记整理考试必备

第三章防止常见病1.出生缺陷、环境中的致畸因素出生缺陷:新生儿刚出世就有疾病。

涉及两个方面:1.胚胎在母亲子宫内疚具有的疾病或损伤;2.胎儿分娩时在产道中得到的疾病或损伤。

致畸因素:1)病毒感染:病毒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居室通风,空气新鲜最为重要。

少去公共场合 2)药物 3)放射线 4)烟酒 5)环境污染2.婴儿抚触是指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没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成保健的目的。

能有效接触皮肤饥渴。

注意事项:选择适合的时间,一般为喂奶后一小时左右;调节好室温;抚触者的准备;体现爱抚,以便抚触以便交流;抚触时间应视婴儿的月龄而定。

3.婴幼儿患病一般会出现哪些生病迹象?1)精神:不爱玩,没精神,烦躁不安,哭闹等。

2)表情:眼神呆滞,同时有尖叫啼哭的现象3)脸色4)吃喝:食欲不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等;异嗜癖:小儿对食物以外的物品有不可自制的食欲;食欲亢进。

5)大小便异常A.粪便表面有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同时小儿排便时哭闹---肛门裂。

B.脓便血:便次多,有排不干净大便的感觉,伴发热,大便脓血样---细菌性痢疾C.红果酱色:小儿阵阵腹痛,屡屡呕吐,大便呈红果酱样---肠套叠,2岁以下常见D.白陶土样:同时尼色加深---黄疸型肝炎E.柏油样:小儿流鼻血,若将血咽下,大便就会呈黑色柏油样.若鼻血止后,大便正常,则无需紧张;若未留鼻血---消化道出血尿色异常:正常尿液为清楚透明,淡黄色A.红色:像洗肉水,同时眼皮浮肿---急性肾炎B.橘黄色:尿色加深呈橘黄色或棕绿色--肝胆疾病C.乳白色:若因泌尿道感染,尿内有脓,可使尿呈乳白色,同时有尿频尿痛的现象。

排尿次数:A.明显减少,眼皮浮肿,常是肾病的表现,腹泻伴有尿量明显减少则是脱水的表现。

B.次数明显增多,一点儿尿液憋不住,常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状。

6)睡眠:入睡困难或嗜睡;睡眠不安7)囱门:前囱凹陷,可以因脱水而囱门松弛,凹陷。

前囱鼓出:重要见于脑膜炎,脑炎等颅内压力增高的疾病。

00385学前卫生学 复习资料1(精装版)

00385学前卫生学   复习资料1(精装版)

学前卫生学复习资料之单选题逢考必过知识桥良心出品【提示】标紫色字体标注的为已考点,或者多频次考点;标红色为预测的考点,为易考点。

绪论1.学前卫生学以0-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2.文献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梳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

3.调查法是调查者采用访谈、问卷、测验、座谈、测量等多种方式收集所要研究对象的信息。

如某幼儿园过去五年意外伤害发生状况的研究等。

4.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或预设情境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对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5.个案研究是指对单一个体、单一群体或某事情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又称案例研究。

6.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与促进1.近代健康概念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生物—医学模式(19世纪初),强调健康是身体形态和机体功能的完好。

第二阶段:生物—心理—社会模式(20世纪),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的。

2.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在原健康概念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道德健康”指标。

新的健康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生活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能是完全健康。

”3.苏联学者布赫曼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亚健康”概念。

他认为亚健康是指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生理机能低下状态,也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亚临床期等。

4.健康的内涵:健康一个整体概念,包括了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四个层面。

5.健康的标准(1)生理健康是指没有疾病,体格健壮,各项检查正常,没有不适感。

(2)心理健康是指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有安全感、人格完整和谐、乐观向上。

(3)社会适应健康是指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

(4)道德健康是指能遵守社会规范,参与社会活动,并具有较高尚的品质。

6.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不健康则表现为“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

00385《学前卫生学》复习资料(旧版,仅供参考)

00385《学前卫生学》复习资料(旧版,仅供参考)

学前卫生学 00385一、名词解释:1. 婴儿抚触—“皮肤饥渴”不解除,新生儿会有烦躁不安,睡眠不稳,体重增长缓慢等现象。

2. 头尾规律—在体格发育过程中,身体各部分发育的比例是不同的。

即从胎儿时一个大的头颅(占身长的1/2 ),较长的躯干和短小的双腿,发育到成人时较小的头颅(占1/8 ),较短的躯干和较长的双腿,一个人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头部只增大了一倍,而躯干却增大了两倍,上肢增长了三倍,下肢增长了四倍。

3.同化作用—机体从外界不断地摄取各种营养,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同时吸入氧气,构成自身的物质,这一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4.异化作用—机体不断分解这些营养物质,并且释放能量,供各种生物活动所需,并把分解后的终产物派出体外。

5.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相对主量元素(大量元素)来划分的,根据寄存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目前较受关注的主要是两类,一种是生物体中的微量元素,另一种是非生物体中(如岩石中)的微量元素。

人体中存在量极少,低于人体体重0.01% 的矿物质称为微量元素。

人体每日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很少,但对人体来说必不可少。

6.弱视—眼球没有器质性病变而戴娇正镜片后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

7.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可因食物过敏,如牛奶、羊奶、鱼、虾、蛋、等,可因灰尘、羊毛、化纤等引起。

8.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是具有的免疫功能,是人类在种系进化中长期与病原微生物斗争而发展完善的一种生理功能。

9.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以及人群免疫状况的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至最后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10.基础免疫—选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的疫苗,在短期内有计划地对小儿进行预防接种,使小儿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并为今后的免疫打下基础。

11.加强免疫—进行基础免疫后,机体获得相当强的免疫力;经过一定时间免疫力逐渐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重复接触一次就和容易使免疫力再提高以巩固免疫效果,这种复种叫加强免疫。

学前卫生学复习资料--章节大题目

学前卫生学复习资料--章节大题目

学前卫生学00385复习资料(2014年版)绪论1、学前卫生学: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

(p23)2、文献研究法:根据一定目的,通过搜集梳理,而分析文献资料进行的研究。

(p24)3、调查法:调查者采用访谈,问卷,测验,座谈,测量等多种方式,收集所要研究对象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统计或理论分析(定量定性分析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p24)4、观察法:在自然环境或预设情景下,通过感光或借助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p24)5、个案研究法:对单一个体,单一群体或某时间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又称案例研究。

(p25)6、行动研究法: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按照一定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

(p25)7、学前卫生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2)调查法(3)观察法(4)个案研究法(5)行动研究法(p24-25)8、学前卫生学研究的内容(一)健康与促进(二)疾病与预防(三)膳食与营养(四)保护与照料(p24)9、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宗旨(任务)学前卫生学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为宗旨。

(p23)10、简述行动研究法的研究步骤p25(1)提出问题、(2)分析原因、(3)制定研究方案、(4)采取行动、(5)反思总结、(6)修订方案、(7)循环研究等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与促进名词解释1、关于健康:健康不仅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充分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健康观强调健康是身体状态和集体功能的完好,充分体现了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生活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从发体现了现代健康观2、学前儿童健康:学前儿童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美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

00385学前卫生学要点

00385学前卫生学要点

00385学前卫生学绪论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与促进第二章学前儿童身体特点与保健第三章学前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保健第五章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护理第六章学前儿童饮食营养与保健第七章学前儿童意外伤害与急救第八章学前儿童在园卫生与保健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

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等课程的基础。

一、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意义身心健康是学前儿童幸福快乐的基石。

学前儿童身心处在不断生长发育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受来自自身和周围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的发展及健康存在着多种可能。

研究学前卫生学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探讨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与儿童生活、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开展幼儿保健工作、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其次,通过对幼儿园保健工作内容、特点、方法的研究,阐明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点、要求及保育措施,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开展保健工作,创设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学前儿童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学前卫生学以0~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为宗旨,重点围绕以下领域开展砑究。

(一)健康与健康促进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分析影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与健康的因素,特别是托幼机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探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措施和方法;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开展健康检查。

(二)疾病与预防研究学前儿童疾病的早发现及常用护理技术;研究学前儿童常见病及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探讨幼儿园体弱儿和不健康儿童的管理和护理;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探讨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与预防。

自考《学前卫生学》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独立本科段,课程代码00385,王练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自考《学前卫生学》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独立本科段,课程代码00385,王练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学前卫生学》复习备考资料绪论(非重点)1、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意义:探讨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与儿童生活、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因素;阐明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点、要求及保育措施,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开展保健工作。

2、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学前卫生学以0-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为宗旨,重点围绕健康与健康促进、疾病与预防、膳食与营养、保护与照料等领域开展研究。

3、学前卫生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与促进(非重点)1、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良好状态,充分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健康观。

2、学前儿童健康特征: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具有易变性;具有多样性。

3、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前与发展指南》(试行)将学前儿童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分为二级。

一级目标包括3项内容,即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每一个一级目标下设3个二级目标,共9项。

4、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生物学因素(遗传、病原微生物、生长发育、衰老等)、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5、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措施:A、有规律地生活;B、合理安排膳食;C、保证睡眠充足;D、保证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E、提供适宜的游戏活动;F、疾病预防;G、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H、培养亲社会行为和交往能力;I、养成健康行为。

第二章学前儿童身体特点与保健(重点)1、脊柱、手骨、足弓:脊柱:新生儿刚出生时脊柱几乎没有弯曲,随着婴儿动作的发展,即抬头(3个月)、坐(6个月)、行走(1岁),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相继出现,但早期这些弯曲并未完全固定,故婴幼儿生活中的一些不良刺激,如站立姿势不正确、单肩负重、睡软床、佝偻病等均可导致脊柱出现侧弯、后突(驼背)或前突等畸形改变。

00385学前卫生学

00385学前卫生学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等课程的基础。

的影响,学前儿童的发展及健康存在着多种可能。

研究学前卫生学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探讨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与儿童生活、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开展幼儿保健工作、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其次,通过对幼儿园保健工作内容、特点、方法的研究,阐明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点、要求及保育措施,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开展保健工作,创设适宜学前儿高幼儿的自护能力;研究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卫生保键;研究幼儿园日常保健工作内制定某项政策、或开展某项工作前收集信息。

例如,制定幼儿园安全管理条例,开展提高幼儿教师安全管理能力的教研活动,问卷、测验、座谈、测量等多种方式收集所要研究对象的信息,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该方法是幼儿园保健工作中常用方法之一,常用于观察幼儿的行为、情绪变化等,如观察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幼儿解决冲突的方法、幼儿动作协调性的发展、识别幼儿是否患病等。

不是典型案例。

个案研究法在卫生学中应用范围广泛,如追踪研究多动症患儿、感觉统合失调患儿、幼儿攻击行为、幼儿退缩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

严格地讲,行动研究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

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小的认识非常有限,有关健康的概念十分模糊。

如中国古人认为,生命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的平衡即是健康;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提出“四体液学说”,认为有机体的健康决定于血、粘液、黄疸和黑疸四种体液在比例、作用和数量上的平衡。

进入近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深入,健康概念逐渐清晰,对健康的认识从医学领域扩大到社会心理学领域,从单一健康提升到整体健康观,演变出不同时期的健康概念和健康观。

近代健康概念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