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篇

本部分旨在客观、系统地总结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编制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明确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可操作性。

一、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一)解放前的城市发展

扬州是一座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江淮,并在蜀岗上修筑了邗城。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的基础上第二次筑城,名“广陵”。秦亡后,项羽曾准备在广陵建都,故又称“江都”。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在此燃起战火,使广陵变成一片废墟,因而扬州别号“芜城”。

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城内。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

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清代沿用明城。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清末,由于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运河的淤塞,封建统治的衰落和战争的摧残,扬州的繁华逐步消失了。

至解放前,扬州系江都县政府所在地,城区范围包括明清老城区及其外围地区,面积约6.7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

扬州城池演变示意图

(二)解放后的城市发展

1949年至1957年,为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解放初期,扬州拆除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全部城墙。修筑盐阜路、泰州路、南通路,连同原有淮海路形成环城路,同时拓宽城中主要街道国庆路、渡江路、广陵路、甘泉路等,形成“田”字型的城市道路网骨架,在古运河上架设通扬桥、渡江桥、解放桥,为城市向东向南延伸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西部建设文教区,新建扬州师范学院、苏北农学院和扬州工学院等。这段时期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到8.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2万人。

1958年至1966年,是国家经济调整、发展阶段。大跃进掀起工业建设的高潮也给扬州城市发展带来机遇,由于城市东南交通便利,依靠和利用老城区现有市政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等有利条件,城市主要向东、南方向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扬州已形成城西南宝塔湾化工区、城南机械工业区、城东轻工、食品工业区和城东北建材、机械工业区,兴建工厂上百家,这批工业区建设基本上都邻近老城区边缘或沿古运河沿岸分布。这段时期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到1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5万人。

1967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城市发展缓慢。这一时期新建石塔桥、石塔路,打开城市向西的通道;兴建友谊路、友谊桥,改善城市北出入口的交通;在城南建设徐凝门桥。同期陆续修建了部分规模较小的住宅区。城市规模略有增大,城市用地规模为1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5.5万人。

1977年至1988年,经过1977年开始的拔乱反正,从1978年起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新时期,主要表现在加强城市旧城改造提升内部功能,逐步向老城区外围延伸和扩展,城市规模由小城市跨入中等城市的行列。发展速度在加快的同时也暴露出城市存在的问题,如老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对外交通不畅,市内交通拥挤等问题,此时城市用地

规模扩大到2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28.5万人。

1988至1995年,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的发展方向主要向西、向南,相继建设了西部新市区、南部经济开发区。近年来,西部新市区发展迅速,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新区已初步形成。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地处主城区南端,至1995年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已达到43.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44.3万人。

二、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综述

(一)总体规划编制情况回顾

1、1955年,扬州市规划部门在同济大学的协助下,作了较完整的城市现状调查,制定了初步的城市总体规划。

2、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系统编制第一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82年向省政府上报论证成果,85年初省政府批准实施。

3、90年代初期,扬州市着手对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9

4、95年又对90年代初调整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全面修编,规划修编调整了城市规模、布局及发展方向。

4、96年7月国务院批准调整扬州市行政区划,组建地级泰州市,规划部门对95年总规初步成果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97年完成第二轮总体规划修编成果,99年10月省政府批准实施。

5、2002年至今开始编制第三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发展方向回顾

从解放后至80年代初,扬州城市发展布局经历了一个由东、南、西、北全方位沿老城区外围扩张与拓展的过程,用了30多年时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1.5倍,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了1.4倍。其发展主要是依托老城区既有的城市基础设施,贴近老城的边缘、沿城市道路轴线、顺应城市河流而逐渐向外围发展,中途出现了几次城市发展的高潮期。

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布局是“依托旧城,边缘外延”,城市发展主要向北,即利用原有城市各项设施,并加以完善和增强,扩大城市规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的,也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时,认为原有城市模式愈来愈不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古城保护、环境容量与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规划中的宁启铁路将成为城市向北发展的“门槛”,原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不能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该轮总体规划中将城市发展方向调整为“保护古城,向西延伸建设新市区,向南建设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沿江港口工业区。”为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体现区域老城区,在东部、北部又有门槛障碍的情况下,利用城市西部新区紧邻老城区,既无天然门槛又有便捷交通条件,加上地形地貌优越,地势广阔等有利条件,发展建设西部新市区。同时为城市南部经济开发区、沿江港口工业区的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