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合集下载

扬州市城市城区总体规划介绍

扬州市城市城区总体规划介绍
人口容量约240万
都市工业园10处
汽车工业区
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化学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区
板块整合,产城互动:中心城区3+2
都市工业园 综合发展板块 综合发展板块 综合发展板块
产业发展板块
产业发展板块
中心城区:东西聚合、南北联动
道路系统
高速公路: 一环七射 省县道: 放射+格网
S243
连淮扬镇铁路
安大公路 (S233)
沿江城镇带:
按照建设都市区长远目标,构建分工有序、联系便捷、 弹性组团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强调“东西聚合”、限 制无序蔓延;与南京、镇江“南北联动”。
沿江地区产业引导:板块整合、产城互动
1-大型制造业向沿江地区集中(4+10格局);三产服 务业和人口在中心城区集聚; 2-都市工业适当分散,与新城建设互动
沿江城镇带
沿江地区
沿江地区
1、城镇发展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2、产业分工态势初步显现 3、东西交通联系尚显薄弱 4、空间管制与协调力度不够,岸线利用粗放
市区
1-总面积: 2358平方公里 2-现状人口 273.66万(157.9+115.76) 3-城镇人口 181.1 4-中心城市建成区范围 149.5万(109.7+39.8) 5-城镇23个 人口31.6万人 6-城市化水平66%
东西聚合,强化东西城 市空间与功能联系
向南发展,充分挖掘沿 江土地潜力,逐步与仪 征、镇江对接 沿江都市区远景空间结构方案
新城西区北区、蜀冈、维扬开发区
邗江城北、槐泗
江都北区
江都主城 扬州主城
江都港区
邗江、开 发区南部 沿江地区
发展方向:东西聚合、南拓北优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扬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形势 (5)第一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第二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与主要问题 (5)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8)第四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9)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及目标 (13)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 (13)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14)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14)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7)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7)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9)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22)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2)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4)第三节县域土地利用调控 (26)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30)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30)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32)第三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33)第四节建设高效农业产业板块 (34)第七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36)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6)第二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37)第三节保障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39)第四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39)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42)第一节优化生态用地结构和布局 (42)第二节优化市区生态环境 (44)第三节严格管理永久性保护绿地 (45)第四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46)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48)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48)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49)第三节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49)第四节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分区 (50)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52)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2)第二节土地利用重点建设项目 (54)第十一章规划管理制度与实施保障措施 (56)第一节建立健全农用地规划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 (56)第二节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57)第三节创新生态管理体制,落实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8)第四节健全实施保障机制,完善实施保障体系 (60)第十二章附则 (6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及布局优化,改善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前言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扬州共编制完成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于1985年省政府批复;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9年省政府批复;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3年通过专家论证,2004年报省政府待批。

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扬州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扬州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目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出了上轮总规确定的中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背景,市政府于2009年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扬州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010年8月30-31日,《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通过了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指导未来城市发展,建设扬州美好家园。

相关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现场留言,也可邮寄至扬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地址:扬州市淮海路33号,邮编:225002)。

咨询电话:0514--87340303公示网址:/gzcy/现场公示:扬州双博馆规划展示中心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要点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扬州城市空间演进

扬州城市空间演进

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
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发展
在《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2002—2020) 》中, 提 出沿江地区应形成以扬州 中心城区为核心,江都市 区、仪征市区为两翼协调 发展格局。此阶段城市发 展方向为“主导向南、西 进东联”。南延扩大经济 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 区和瓜洲分区。适度发展 河东分区,加强和江都的 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
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 织演化律解析
具体表现 动力机制
扬州市概况
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
古代(春秋——明清) 现代(民国——今)
具体表现
• 初始据点的区位择优——自发性
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 织演化律解析
具体表现 动力机制
• 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自生长
初始据点的区位择优
从自然条件来看, 蜀冈一脉 平坦、宽广又较周围高亢、 干燥, 宜于居住和建城。且 以蜀冈为依托建城, 城池有 高屋建扳之势。南又有长 江天险, 东有小茅山,西有观 音山诸峰作为屏障, 于此建 城最为安全。同时蜀冈周 围河湖密布, 尤其是北边的 雷破, 既可供城市用水,又便 于航运, 邢沟又沟通江淮, 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扬州 城址位于蜀冈之上一千多 年, 充分证明了这一城址的 优越性。
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 织演化律解析
具体表现 动力机制
扬州市概况 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
古代(春秋——明清) 现代(民国——今)
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
从最初的城邑邗城起, 扬州城市的空间不断变迁, 城址 推移, 城区范围和城池规模也时有伸缩。
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 织演化律解析
具体表现 动力机制
扬州市概况
明代时期——旧城与新城
明代扬州城分为旧城和新城。 旧城是明攻占扬州后,元至正十七年(1357 年)在宋大城西南角基础上改筑成的,其东、 西、北三面有城濠相绕, 南以运河为界。 新城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56 年)。 即在宋 大城东南隅筑城与旧城相连, 称为新城。新 城东、南以运河为濠, 北面挖濠与旧城壕及 运河相通,西以小秦淮与旧城为界, 总长8.5 km, 东西长2.2 km,南北宽2 km, 城区面积 约5 km²。 新旧两城并连, 成为一体。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03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以建设经济强市为目标,促进产 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城市经济实 力和综合竞争力。
社会发展目标
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 活质量和幸福感。
生态环境目标
以建设美丽扬州为目标,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城市可 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布局
督规划的实施情况。
资金保障措施
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规划实施的财政投入,确保各项规划项目的顺 利实施。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规划的实施,实现投资主体 多元化。
建立专项资金
设立城市规划实施专项资金,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和有效监管。
技术保障措施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鼓励和支持城市规划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 性和技术水平。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公用设施规划
总结词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VS
详细描述
公用设施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建设完善的商业设施和产业园区,吸 引投资和企业入驻,促进产业集聚和发展 。同时,公用设施的完善将提升城市的吸 引力和竞争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 支撑。
防灾减灾规划
总结词
降低灾害损失
详细描述
产业园区规划
规划目标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规划措施
制定产业引导政策,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 境,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具体项目
建设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 服务业园区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05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市政设施规划
总结词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 总则 (2)第二章 名城特色分析与保护内容 (3)第三章 市域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4)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第五章 市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第六章 名城重点保护区保护规划 (9)第七章 历史城区整体保护规划 (11)第八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17)第九章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19)第十章 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21)第十一章 文化遗产展示利用规划 (22)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实施时序 (23)第十三章 附则 (2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了切实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持和延续扬州古城的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化特色,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地位与作用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并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化和补充。

在本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中的各项规定。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5)《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6)《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10(7)《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2008(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9)《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2005(11)《扬州市扬州古城保护管理办法》,2010(12 )《扬州市市区历史建筑保护办法》,2012(13)《扬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2(1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2012(1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隋至宋)保护规划》,2010(16)《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2010~2030)》,2009(17)《扬州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2001第四条规划原则(一)遵守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文物古迹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切实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真实的物质实体及其所携带的历史信息。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公示征求意见稿)序言扬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7年编制完成,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近几年来,我市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建设理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沿江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城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为此,2002年7月扬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规划局具体负责组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为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的民主性,市规划局现通过报刊的形式进行总规成果摘要公示,欢迎市民、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并在9月15日前将意见通过信函、电话、规划局网站(我局在网站同步进行公示,网址:)反馈我局,以利进一步完善总规成果。

一、总则规划期限:2001年为规划基准年;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三个层次: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发展控制区。

1、市域:指扬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扬州市区、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和宝应县,面积为6638平方公里;结合沿江开发战略,重点对扬州都市区进行了规划,包括扬州市区以及江都市和仪征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215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包括扬州市区行政辖区全部地域(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及仪征市新集、刘集、朴席三镇行政区域,面积共1134平方公里。

3、中心城发展区:指主城区及周边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区,范围包括广陵区、维扬区、开发区管辖范围和邗江区的邗上街办、蒋王街办、汊河街办及槐泗镇、酒甸镇、甘泉镇、瓜洲镇、沙头镇、霍桥镇、杭集镇、泰安镇、杨庙镇等,面积588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集中在以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廖家沟、宁通公路和大运河围合成的主城区范围内布置,覆盖面积为252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市在“两个率先”进程中,总体奋斗目标是:确保“三个高于”,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

扬州市历年区域规划展示

扬州市历年区域规划展示
扬州市历年区域规划展示
唐朝 此时的扬州分区比较明 显,比较封闭
第一轮法定总体规划 1982--2000年总体规划图 年总体规划图 红色表示公建用地 绿色表示绿化用地 黄色表示工业用地 淡黄色表示居住用地
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10 绿地增多
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
2002--2020年 年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图
“东联西优南拓” 东联西优南拓” 一体两翼” “一体两翼” 东西发展合交通规划图
1、铁路:规划建设宁启 、铁路: 铁路 规划远期建设淮扬 铁 路 沿江铁路 2、公路: 二纵三轴” 2、公路:“二纵三轴” 公路主骨架 二纵为京沪高速扬 州段, 州段,润扬大桥北接线 三轴为宁通公路, 三轴为宁通公路, 沿江高等级公路, 沿江高等级公路,宁扬第 二通道 3、城际快速轨道交通: 、城际快速轨道交通: 宁扬快速客运轨道交通 4、航空:江都市境内建 、航空: 设民用机场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图
“一核,两轴,三 一核,两轴, 区” 一核:历史古城 一核: 两轴: 两轴:依托文昌路 和古运河 三区: 三区:核心区外形 成的东, 成的东,南,西三 分区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黄色部分为居 住用地 灰色部分为工 业用地 绿色主要是绿 化用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篇本部分旨在客观、系统地总结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编制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明确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

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可操作性。

一、城市发展历史沿革(一)解放前的城市发展扬州是一座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

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江淮,并在蜀岗上修筑了邗城。

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的基础上第二次筑城,名“广陵”。

秦亡后,项羽曾准备在广陵建都,故又称“江都”。

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在此燃起战火,使广陵变成一片废墟,因而扬州别号“芜城”。

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

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

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

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子城,亦称牙城。

官衙多集中城内。

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

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

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

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

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

清代沿用明城。

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

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清末,由于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运河的淤塞,封建统治的衰落和战争的摧残,扬州的繁华逐步消失了。

至解放前,扬州系江都县政府所在地,城区范围包括明清老城区及其外围地区,面积约6.7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

扬州城池演变示意图(二)解放后的城市发展1949年至1957年,为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解放初期,扬州拆除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全部城墙。

修筑盐阜路、泰州路、南通路,连同原有淮海路形成环城路,同时拓宽城中主要街道国庆路、渡江路、广陵路、甘泉路等,形成“田”字型的城市道路网骨架,在古运河上架设通扬桥、渡江桥、解放桥,为城市向东向南延伸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西部建设文教区,新建扬州师范学院、苏北农学院和扬州工学院等。

这段时期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到8.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2万人。

1958年至1966年,是国家经济调整、发展阶段。

大跃进掀起工业建设的高潮也给扬州城市发展带来机遇,由于城市东南交通便利,依靠和利用老城区现有市政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等有利条件,城市主要向东、南方向发展。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扬州已形成城西南宝塔湾化工区、城南机械工业区、城东轻工、食品工业区和城东北建材、机械工业区,兴建工厂上百家,这批工业区建设基本上都邻近老城区边缘或沿古运河沿岸分布。

这段时期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到1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5万人。

1967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城市发展缓慢。

这一时期新建石塔桥、石塔路,打开城市向西的通道;兴建友谊路、友谊桥,改善城市北出入口的交通;在城南建设徐凝门桥。

同期陆续修建了部分规模较小的住宅区。

城市规模略有增大,城市用地规模为1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5.5万人。

1977年至1988年,经过1977年开始的拔乱反正,从1978年起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新时期,主要表现在加强城市旧城改造提升内部功能,逐步向老城区外围延伸和扩展,城市规模由小城市跨入中等城市的行列。

发展速度在加快的同时也暴露出城市存在的问题,如老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对外交通不畅,市内交通拥挤等问题,此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到2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28.5万人。

1988至1995年,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城市的发展方向主要向西、向南,相继建设了西部新市区、南部经济开发区。

近年来,西部新市区发展迅速,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新区已初步形成。

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地处主城区南端,至1995年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已达到43.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44.3万人。

二、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综述(一)总体规划编制情况回顾1、1955年,扬州市规划部门在同济大学的协助下,作了较完整的城市现状调查,制定了初步的城市总体规划。

2、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系统编制第一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82年向省政府上报论证成果,85年初省政府批准实施。

3、90年代初期,扬州市着手对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94、95年又对90年代初调整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全面修编,规划修编调整了城市规模、布局及发展方向。

4、96年7月国务院批准调整扬州市行政区划,组建地级泰州市,规划部门对95年总规初步成果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97年完成第二轮总体规划修编成果,99年10月省政府批准实施。

5、2002年至今开始编制第三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发展方向回顾从解放后至80年代初,扬州城市发展布局经历了一个由东、南、西、北全方位沿老城区外围扩张与拓展的过程,用了30多年时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1.5倍,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了1.4倍。

其发展主要是依托老城区既有的城市基础设施,贴近老城的边缘、沿城市道路轴线、顺应城市河流而逐渐向外围发展,中途出现了几次城市发展的高潮期。

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布局是“依托旧城,边缘外延”,城市发展主要向北,即利用原有城市各项设施,并加以完善和增强,扩大城市规模。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的,也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时,认为原有城市模式愈来愈不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古城保护、环境容量与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规划中的宁启铁路将成为城市向北发展的“门槛”,原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不能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该轮总体规划中将城市发展方向调整为“保护古城,向西延伸建设新市区,向南建设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沿江港口工业区。

”为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体现区域老城区,在东部、北部又有门槛障碍的情况下,利用城市西部新区紧邻老城区,既无天然门槛又有便捷交通条件,加上地形地貌优越,地势广阔等有利条件,发展建设西部新市区。

同时为城市南部经济开发区、沿江港口工业区的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生活配套的大后方基地。

将老城区的保护及港口工业区的建设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城市规模发展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向,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几年来的启动建设,已初见成效。

扬州市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扬州市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表1-1 城市规模发展表1949年1983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单位城市人口10 24.3 30 44.3 53.6 55.6 万人建设用地 6.7 17 25 43.2 53.8 55.3 平方公里(三)城市演变分析由上图可看出,扬州城在解放初期至1983年,城市建设发展缓慢;从1983年至1990年,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但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仍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从1990年至1995年城市呈加速发展,且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首次接近人口增长速度;从1995年至2000年城市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其建设用地发展速度,却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进入21世纪,随着扬州大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如京沪高速的开通,润扬大桥、宁启铁路的开工建设),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城市发展框架已经拉开,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扬州城已为第二次加速发展做好了准备。

三、上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分析(一)上轮城市总体规划概要1、规划范围东至湾头镇、廖家沟、沙头乡,南至长江,西至邗江与仪征界线及扬州长江大桥控制地区,北至槐泗镇,规划区面积确定为420平方公里。

2、城市性质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和长江下游重要的沿江工贸城市。

3、规划年限近期:1996~2000年远期:2001~2010年4、城市规模人口规模——2000年:52万人2010年:70万人用地规模——2000年:52平方公里2010年:70平方公里5、城市发展方向保护古城,向西延伸建设新市区,向南建设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沿江港口工业区,形成定向发展的沿江城市。

6、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城市总体布局为“一城一港”的空间结构形态,城港之间以永久性保护的生态绿地相间隔。

主城市由单中心团状布局形态逐步转变为有机疏散的团块状结构形态;沿江港口工业区结合岸线利用规划为带状结构形态。

7、城市规划布局总体规划将主城区分成六大分区,即老城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东北分区、东南分区、经济开发区、西部新区和沿江港口工业区等七个城市功能分区。

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两大片之一和重要旅游地段。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

东北分区:以商务、旅游、居住为主,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的城市分区,工业以内涵发展为主,结合铁路建设,利用京杭大运河建设铁、水、公联运中心。

东南分区:在完善现有居住小区用地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合理压缩工业用地,适当增加居住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

经济开发区:以一、二类工业用地为主,发挥现有工业基础,重点发展新科技产业和外向型工业,建设高科技园区。

西部新市区(包括邗江建设区):市级行政、商贸、金融、文化、科研、信息中心。

沿江港口工业区:以工业区为主体,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分区,主要布置运量大、能耗高的化工、能源等工业企业,建设瓜洲、六圩等生活配套区。

8、近期建设规划(1)建设规模:至2000年,城市人口达5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2平方公里,人均100平方米。

(2)近期建设内容A、对外交通——争取建设扬州——镇江长江公路大桥——做好扬州机场项目的前期工作——完成宁通一级公路扬州南绕城公路建设工程——建成淮江公路扬州段——建成扬州港万吨级多用途码头一座——建成扬州汽车客运总站及配套工程——建成同江——三亚国道主干线扬州段B、城市道路交通——逐步改造内环路,完善老城区道路网结构——建设潮河路及江都北路至新民路连接段,形成二环路——打通徐凝门路至琼花路段,建成通湖路,改造荷花池路,拓宽土坝路,延伸老北门外街——建设石塔西路、苏农路、新城北路、邗江大道延伸段,改建贾七路——建设南绕城公路辅道——建设沿江路——大力发展城市公交事业,在风景区及人流较集中地段增设停车场和集散广场——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建设老城区非机动车道路C、住宅建设规划期内,住宅建设以新区为重点,适度改造老城区,已建居住小区要完善各项配套,形成较为完整的居住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