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伴慢性肾病的防治现状
中国慢性肾病人数高达1.3亿,但却只有一半在治疗

中国慢性肾病⼈数⾼达1.3亿,但却只有⼀半在治疗据统计,在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达10.8%,患者约1.3亿,平均每10个成年⼈中就有⼀个慢性肾病患者。
这其中,近3000万患者将发展成终末期肾脏病,即尿毒症,但公众对慢性肾病的知晓率仅为12.5%左右,防治形势严峻。
由于慢性肾病未发展到⼀定程度很难会出现症状,因此⼤部分⼈对患有肾病并不⾃知。
慢性肾病⼀旦发病便不可逆转,因此早期发现是治疗慢性肾病的重中之重。
据悉,截⽌⾄2016年,中国每年有超过100万的尿毒症患者需要透析,然⽽,末终期肾病患者治疗率仅50%,许多患者因为缺乏疾病相关知识、⼼理恐惧、经济因素等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给⾃⾝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下⾯,我们就来了解⼀下,什么是慢性肾病。
⼀什么是慢性肾病肾脏的疾病有很多,当这些肾脏疾病发病迁延难愈,肾功能低下的状态或尿中蛋⽩增多的状态持续时间超过三个⽉,就可以统称为“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如果未能及时有效的救治,导致病情恶化进展,随着病程迁延,慢性肾病患者将发展成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最终形成尿毒症。
慢性肾病虽然是肾脏疾病的统称,但是依旧有三个代表性疾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的合并症之⼀,会导致肾脏功能下降。
肾硬化受到⾼⾎压和年龄增长的影响,球状体受损。
慢性球状体肾炎因某些免疫异常或炎症导致病发。
包括IgA肾病和膜性肾病。
由此可见,糖尿病和⾼⾎压是慢性肾病发病的最⼤原因。
此外,肥胖、代谢综合征、脂质异常症、⾼尿酸⾎症等⽣活疾病也对慢性肾病有所影响。
可见,过量饮⾷和缺乏运动等长期的不良⽣活习惯是导致慢性肾病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年龄增长和吸烟也同样对肾脏有影响。
⼆慢性肾病的相关疾病风险当慢性肾病的病程进展到⼀定程度,就需要进⾏透析等治疗。
不仅如此,慢性肾病还会带来脑卒中、⼼率衰竭、⼼肌梗塞等致命疾病,甚⾄还有可能会提⾼认知症的风险。
原因之⼀,是导致慢性肾病的糖尿病和⾼⾎压能够促进动脉硬化,引发脑卒中和⼼肌梗塞。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控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控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摘要】高血压是慢性肾脏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发生率高,但控制率低。
本文力求通过对慢性肾病高血压发病机制、血压控制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为临床实践中更好的控制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血压慢性肾脏病血压控制影响因素慢性肾脏病是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发展较为缓慢,如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疾病可随病程迁延发展为肾衰竭,最终形成尿毒症[1]。
在临床上,高血压不仅属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而且是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据文献报道,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在70%以上,而控制率仅23.6%,与患病率相比明显较低。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控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而为临床实践中更好的控制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提供参考。
1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的防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据有关统计,成人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患者患病率仅次于原发性高血压,位居第2位,约占全部高血压的5%~10%;儿童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患者约占2/3,位居高血压第1位[2]。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容量增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化是导致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的主要原因[3]。
慢性肾脏病发生时,肾脏受损,肾组织缺血,从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生成增多。
血管紧张素Ⅱ能与血管壁上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结合,发挥缩血管效应,导致血管阻力增多,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Ⅱ还能与近端、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上1型受体结合,醛固酮也能与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上的醛固酮受体结合,增加Na+重吸收,增加循环容量。
血管阻力及循环容量增加会导致高血压。
此外,高血压的发生与内皮素合成增加、肾分泌的降压物质减少等也有关系。
2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血压的控制心脏是维持血压的重要器官,慢性肾病患者血压的长期升高,会导致心脏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引起动脉硬化、缺血加重,并使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会进一步加重肾脏功能本身的损害,且能够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肾脏病的现状

中国肾脏病的现状绪言在中华医学会的支持下, CSN成立于1980年。
至2012年, CSN已成长壮大至超过5000名会员。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均已成立省级肾脏病学会。
过去30年间, 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中国的临床流行病学也发生着变化, 且这种变化的速度和规模可谓史无前例。
具体而言,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中国公共健康资源的沉重负担。
尽管CKD的负担代表了一种巨大的挑战, 但同时也为中国肾脏病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
慢性肾脏病的负担中国的CKD患者约有1.195亿。
一项横断面、全国性的中国成人代表性样本调查显示, 不同地区间的CKD患病率差异较大, 总患病率为10.8%。
尽管中国CKD的估计患病率与美国(13.0%)和挪威(10.2%)等发达国家相近, 但却存在病因学上的差异。
据对透析患者进行登记的一个国家级系统——中国肾脏数据系统——数据显示, 肾小球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SRD, 57.4%)的最常见病因, 其次为糖尿病肾病(16.4%)、高血压性肾损害(10.5%)和囊性肾脏病(3.5%)。
这些数据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不同, 导致这些国家ESRD的主要病因是糖尿病肾病(图1)。
但值得注意的是, 已有报告显示, 中国肾脏病的流行病学正发生着转变。
在中国老年患者中, 导致CKD的主要病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压, 而非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此外, 鉴于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长, 中国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有可能将继续增长。
实际上, 在香港和台湾等中国比较发达的地区, 糖尿病肾病如今已分别占ESRD病例的46.2%和43.2%。
中国大多数大型医院的肾内科均常规进行肾活检, 为流行病学数据提供组织学证据。
根据这些数据, 61.7%~68.6%的肾活检样本证实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IgA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45.3%~54.3%, 其他病因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1.1%~25.6%)、膜性肾病(9.9%~15.0%)、微小病变(10.9%)和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7.75%)。
2024年慢性肾病医院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慢性肾病医院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慢性肾病作为一种长期、进展缓慢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慢性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医院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加。
本文将对慢性肾病医院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为相关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2. 慢性肾病的定义和分类慢性肾病是指肾脏结构和功能长期受损,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的一类疾病。
根据慢性肾病的病因和病理特点,可以将其分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不同类型。
3. 慢性肾病医院市场规模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慢性肾病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国内慢性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国慢性肾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且呈上升趋势。
这说明慢性肾病医院市场潜力巨大。
4. 慢性肾病医院市场竞争格局目前,慢性肾病医院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医院数量增加随着慢性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涉足慢性肾病领域,导致市场上医院数量逐年增加。
4.2 医院服务水平提升为了吸引患者和提升市场竞争力,许多医院开始加大对慢性肾病的投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技术实力,以获得更多的患者信赖。
4.3 医疗费用竞争慢性肾病的治疗费用较高,因此医院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价格竞争。
一些医院通过降低医疗费用来吸引患者,从而抢占市场份额。
5. 慢性肾病医院市场发展趋势5.1 多学科协作模式慢性肾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肾内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等。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5.2 个性化治疗每位患者的慢性肾病病情和病因都有所不同,因此个性化治疗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医院将更加注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5.3 康复护理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患者对康复护理的需求也在增加。
慢性肾病医院将逐渐提供更完善的康复护理服务,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和生活能力。
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知晓率低专家:重视慢性肾脏病全病程管理

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知晓率低专家:重视慢性肾脏病全病程管理3月12日是第15个世界肾脏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每个人的肾脏健康—人人可享,处处可及,从预防到诊治”。
为呼吁公众重视肾脏健康,重视慢性肾脏病的全病程管理,近日,人民网人民好医生客户端邀请了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教授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秘书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刘章锁教授做客直播间,就我国当前慢性肾脏病现状、防治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解答。
陈江华介绍了当前中国的慢性肾脏病现状,他表示,根据2012年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年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高达10.8%,知晓率却仅为12.5%,合理治疗率为7.5%,呈现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三大特点。
同时,他希望大家树立关于慢性肾脏病全程防控的理念,促进慢性肾脏病早发现、早干预;加强高危人群肾脏监测和行为干预,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规范肾脏替代治疗,降低患者死亡风险,通过健康管理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刘章锁介绍了如何做好慢性肾脏病全病程的管理:对于正常人群和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要做好一级预防,打好“科普战”,认识慢性肾脏病高危因素并加强关注,要意识到科学普及是慢性肾脏病一级预防主要手段,加强科普宣传;对于慢性肾脏病早期患者,要做到防微杜渐,打好“逆袭战”,认识慢性肾脏病进展因素,找准病因,注重慢性肾脏病的筛查工作;对于慢性肾脏病中期患者,要注重延缓进展,打好“坚守战”,要重视慢性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并控制常见并发症,同时重视患者日常宣教和透析前身体和心理准备宣教;对于慢性肾脏病晚期患者,要做好适时替代,打好“攻坚战”:要正确认识慢性肾脏病替代治疗标志,注重症状导向透析治疗,强调个体化。
打好“四大战役”,实现慢性肾脏病患者精准诊治和一体化管理。
结合我国当前的慢性肾脏病防治现状,两位专家均呼吁:创建适合我国的慢性肾脏病防控全新体系,在提高大众对慢性肾脏病全病程管理的认识和加强医务人员对肾脏疾病诊疗方案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早筛早诊早治的工作,形成慢性肾脏病防控的中国模式,真正进入中国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时代。
慢性肾脏病的防治

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慢性肾脏病是各种原因引起慢性肾脏结构功能障碍,包括不明原因GRF下降等。
近年来慢性肾病患病率逐年升高,中国有约2亿CKD患者,我国透析患者人数每年以20-30%速度增长,ESRD治疗花费大,增加医疗开支与社会负担。
随着CKD流行病学研究不断深入,相关危险因素逐渐得到认知,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在CKD发生中的作用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代谢性疾病患病率显著升高,加强对慢性肾脏病的科学认知,积极做好预防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慢性肾脏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慢性肾脏病科普慢性肾脏病病因包括各种原发激发肾小球肾炎等,根据GFR可分为5期,早期发现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CKD病因包括高血压肾小球动脉硬化、缺血性肾病等。
糖尿病肾病成为发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美国成人CKD的患病率高达11%,近年来我国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呈现明显增高趋势。
CKD易患因素包括家族史,肥胖-代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泌尿感染等。
CKD不同阶段临床表现不同,前期病人仅有乏力腰酸等轻度不适,少数病人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CKD3期后症状明显。
CKD患者疾病进展至ESRD时应积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决定肾脏替代治疗方式。
慢性肾脏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包括心血管病变,神经肌肉系统症状等。
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炎症溃疡出血较为常见,CKD病人血液系统异常表现为出血倾向,患者大多贫血主要由于红细胞生成素缺乏,体液过多会出现气短气促得动呼吸系统症状,心功能不全可引起肺水肿或胸腔积液。
心血管病变是CKD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与常见死因,心力衰竭是尿毒症患者常见死因,血管钙化程度比透析前患者更重,尿毒症性心肌病主要与代谢物等因素有关。
神经肌肉系统症状在CKD早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低血钙症等诱发继发性甲旁亢,导致骨质疏松症及纤维囊性骨炎等。
有些病人伴有皮肤症状,部分病人出现性腺功能减退,表现为性欲低下不育闭经等。
中医对高血压病肾损害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量显著降低 , 认为通心络胶囊能改善肾血管内皮 功能 , 从而使 高血压病肾损害患者的尿 蛋白减少 。杨赶梅等以芪蛭 胶囊 治
疗高血压病 Ⅲ 期伴肾功能 不全患者 2 0例 , 结果诸 症逐渐 消
上亢型加龟板 、 甲 、 决 明; 肝潜 阳重用 牛 膝 , 鳖 石 平 以引 血下 行, 折其亢阳 ; 痰湿 中阻型加用陈皮 、 半夏 、 白术 , 生地 黄 、 去 山
广书 把 肾虚血瘀作为高血 压 肾损 害的主要病 机 , 治疗 以六
味地黄合 活血化瘀之品为基本方 , 如生地黄 、 山茱萸 、 山药 、 茯 苓、 丹参 、 红花 、 益母草 等。若兼有湿 热 内蕴 , 酌加石 苇 、 白花
16例高血压 肾损害患者经保肾康治疗 1 1 2周后 , 结果显示保
中医对 压 肾损 害 的认 识 及研 究现 状 高血 病
谢 连 娣
( 北京中医药 大学 东方 医院 , 北京 ,0 1 1 10 9 ) 在我国高血压病 的发 病率总体 上呈上 升的趋势 , 据推算
等组成 ) 治疗 高血 压病早 期 肾损害 患者 。结果 表 明 , 降压益 肾颗粒不仅能有效 降低血压 , 而且对 尿 IG、g 1 g IM、2一MG等 3
1 1 辨证论治 .
导临床诊 治疾病 的基本 法则 , 多 医家 均喜欢辨证论 治治疗 许 高血压肾损害 , 虽然他们的辨证不尽相 同, 是都取得 了一定 但
的疗效。汪绍兴 等… 将 高血压 病 肾损 害 总结归 纳为 以下 三
结果表 明, 治疗组尿蛋 白下 降优于对照组 。
2 专 方 治 疗
2 1 2月 0 0年
第 2卷
第 2期
F b u r 2 0 Vo . No 2 e r ay 01 12 .
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及优化措施研究

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及优化措施研究慢性疾病是指病程较长,发展缓慢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疾病等。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主要的健康挑战之一。
据统计,全球现有慢性病患者达4.3亿,这个数量在未来还会不断增长。
慢性病的管理和预防对于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优化措施、技术创新和政府角色等四个方面探讨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及优化措施研究。
一、慢性疾病管理的现状1. 慢性疾病的高发性和低优先级慢性病的高发性和长期管理给医保系统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2亿人患有慢性病,这个数字将会不断增长。
另外,慢性病管理的优先级相对较低,人们常常只关注急性突发疾病的治疗和控制,而忽略了长期慢性病的管理。
2. 长期管理和医疗资源的不足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治疗,而医疗资源有限,导致医疗资源的竞争加剧。
另外,医生的经验不足和慢性病患者的医疗知识水平不高也是慢性病管理中的困难。
3.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较低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的自我管理和治疗,但是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低,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意识。
二、慢性疾病管理的优化措施为了优化慢性疾病管理,政府和医疗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患者教育、多学科协作、家庭病床医疗、信息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以及预防和控制等措施。
1. 患者教育患者教育是慢性病管理的关键。
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减轻医疗卫生资源的压力。
通过防控知识的普及,让患者充分了解慢性病的防控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进展。
2. 多学科协作在慢性病的治疗和管理过程中,需要不同学科的医生共同参与,并协调医疗资源,因此建立多学科医疗专家团队,进行全面、系统、协同的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3. 家庭病床医疗将医疗服务下沉到家庭,实现家庭医师的健康管理,增强了服务的接近性和可及性。
家庭病床医疗利用信息技术为慢性病患者提供远程监测、诊断和治疗等服务,降低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慢性肾脏病伴高血压的防治现状及思考---陈香美: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WITH HYPERTENSION IN CHINA关键字:CKD高血压2014-09-12 13:3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我国肾性高血压呈高患病率,低控制率的临床特征,我们必须要做到:1. 加强肾性高血压的宣教工作,包括肾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患者,从而提高医师诊治高血压的能力和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2. 对于肾性高血压治疗的新药物、新技术或老药新用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研究,积极推动我国肾性高血压诊疗指南的形成;3. 建立完善、高效的社区-医院-政府三联动机制,努力实现肾性高血压早诊断、早治疗和早控制。
一、CKD患者发生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和机制慢性肾脏病发生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和机制比较复杂。
肾性高血压难以治疗的原因在于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存在直接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钠排泄障碍导致细胞外液容量负荷过重;RAS系统异常激活,兴奋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血管收缩效应,刺激肾素分泌;临床上采用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的药物,导致前列腺素和缓激肽系统的失衡,最终促使血管收缩异常及内皮素、一氧化氮减少等,这些因素与肾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关联。
最近有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可以激活脑室周围器官循环T细胞而导致血管炎症,提示神经免疫系统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可能成为治疗的新靶点[1]。
国外的大样本研究发现,以理想的血压为参考,正常高值血压发生ESRD风险增加1.9倍,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发生ESRD的风险显著增加[2]。
换言之,如果高血压患者合并肾脏疾病,该患者发生ESRD的风险相当高,即高血压和CKD共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在CKD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会出现水钠潴留、肾小球硬化、高尿酸血症、内皮细胞损伤,动脉弹性减退及自主神经调节异常等病理改变,这些病理改变使CKD和高血压成为互为因果的关系。
而CKD也会引起贫血、系统炎症、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及矿物质代谢异常的症状。
高血压也会引起血管阻力增加、左心室肥厚、动脉闭塞及血管重建等病理变化。
这些改变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HEMO研究发现53%的透析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就高血压疾病而言,它是一种可治疗的危险因素。
但从目前的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的统计数据来分析,中国乃至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都不尽如人意。
积极使用合适的降压药物治疗可以控制肾脏病患者的血压,进而延缓患者的肾功能减退[3-4]。
二、中国CKD患者高血压患病和控制现状MDRD(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研究是1996年美国对1795例慢性肾脏疾病高血压发生的流行病学调查。
研究表明:GFR为50~80 mL/min/1.73 m2的CKD人群,高血压发病率为65%;GFR为10~20 mL/min/1.73m2的CKD人群,高血压发病率为90%。
从中国开展的肾实质性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在CKD4期时,高血压发生率达80.7%;在CKD5期时,高血压发生率达90.5%。
高血压肾损害是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美国肾脏病数据系统发布的报道分析,50%的透析患者是由糖尿病引起;而27%的透析患者是由高血压导致。
在卫计委的领导下,中国在2011年开始登记全国的血液透析患者。
截至目前,2011年~2013年全国3600家透析中心的透析人数,目前存活的血液透析患者将近300,000人左右,腹膜透析将近40,000人左右。
在如此庞大的群体中,尿毒症病因仍然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占55%左右。
而高血压肾损害位居第三,占10%左右。
从2011年至2013年,随着时间地不断推移,糖尿病肾病占血液透析患者病因的比例呈增高趋势,从16.4%增加至17.8%。
而这三年期间,从透析患者登记的病因分析,其病因种类没有明显增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肾脏病专业协作组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44家部队医院的2001例血液透析者高血压患病与治疗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提示: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81.51%,治疗率为77.1%,控制率仅为58.9%[5]。
2009年中华肾脏病学会组织开展了全国CKD患者流行病学调查(PATRIOTIC研究),由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61家三级医院参与调查,旨在明确我国CKD住院患者病因构成、主要并发症患病、治疗情况以及CKD 进展的危险因素。
调查发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仍是我国CKD患者最常见的病因,其比例为53.6%,糖尿病肾病占12.5%,高血压肾病占4.4%。
在住院患者中,高血压是CKD患者(包括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患病率为71.4%。
从全国CKD患者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中可以发现,男性CKD患者高血压患病率高达76.4%,女性为65.7%。
CKD患者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增加(P<0.05)[6]。
根据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图),可以发现CKD1期、2期,3a期及3b期的高血压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然而我国CKD住院患者血压控制率并不理想,33.1%的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14.1%的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
随着CKD分期增加,血压控制率下降(P<0.05)。
肾脏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约40%的IgA肾病患者伴发高血压。
该调查纳入了1987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经肾活检确诊的IgA肾病患者,共540例。
经过观察发现,IgA肾病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是39.62%[7]。
一项老年CKD 患者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老年CKD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调查人员将老年人分为3组:60~69岁组、70~79岁组及≥80岁组。
从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方面进行分析,血压<140/90 mm Hg,总体控制率为29.6%;60~69岁组控制率为29.6%,70~79岁组控制率为28.1%,≥80岁组控制率为34.8%。
血压<130/80 mm Hg总体控制率为12.1%,60~69岁组、70~79岁组及≥80岁组控制率分别为12.0%、10.6%、18.4%。
80岁及以上老人高血压控制率优于60~69岁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8]。
该研究还证明,收缩压未能控制是CKD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重要特征。
在血压未能得到控制的老年CKD患者中,96.5%为收缩压未得到控制,这一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因此,JNC 8将老年人血压指标放宽至150/90 mm Hg,本人认为比较合理。
三、中国CKD患者高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一)医源性因素中国CKD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医源性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 利尿剂使用不足;2. 联合降压药物治疗比例低;3. 降压药物治疗方案不合理。
大多数肾脏病患者需要利尿剂降压治疗。
主要的指南均建议CKD患者首选ACEI或ARB治疗高血压。
其中K/DOQI指南提出,大多数CKD患者存在容量负荷过重,需要利尿剂降压治疗。
我国CKD患者存在利尿剂使用不足的现象(表)。
从表中可以发现,患者使用利尿剂的比例仅占16.6%。
因此,肾科医师应改变对利尿剂作用认识不足的现状。
我国部分肾科医师高血压治疗行为进行了调查,要求参与调查医师对常用降压药物进行排序:当血肌酐在176.8~344.8 μmol/L时,常用的降压药物依次为ACEI、CCB、ARB 及利尿剂。
在这种情况下,CKD患者常需要联合降压药物治疗才能有效控制血压。
《2013 AHA/ACC/CDC高血压管理科学声明》推荐2级及以上高血压患者起始两药联合治疗。
中国部分患者已明确患有严重的肾性高血压,但其联合用药的比例仍非常低。
K/DOQI指南建议,CKD患者首选ACEI或ARB降压治疗,如不能控制血压,联合降压治疗方案优先增加利尿剂。
(二)患者因素患者个体化因素也是血压控制不良的原因,包括:1. 服药依从性比较差:未能认识到需要终身治疗、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及频繁更换药物等;2. 未能有效改善生活方式:不能坚持限制盐摄入、戒酒及运动等。
(三)肾性高血压难治的原因肾性高血压难治的原因在于:1. 容量负荷过重;2. 血管收缩物质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活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3. 血管舒张物质减少:一氧化氮和激肽等;4. 合并用药影响降压药物效果;5. 透析对降压药物的清除;6. 合并其他影响血压控制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在于缺少公共卫生政策的支持和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降压药物种类的局限性。
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里多增加一些种类的降压药物,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政策,以便我们真正将高血压防治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
四、改善我国CKD患者高血压的措施改善我国CKD患者高血压的措施是标准化和个体化降压药物治疗相结合:1. 标准化治疗,即三、二、一级医院及农村卫生院医师的专业培训、转诊等。
2. 个体化治疗,即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尤其针对肾性高血压,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不同病因导致的难治性高血压,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降压药物治疗方案。
中国国民科普医学知识的欠缺,导致患者的依从性差。
各个医院对高血压的治疗缺乏规范性,导致患者盲目服用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这些因素都不利于高血压的长期控制。
我们要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CKD患者高血压管理体系,必须要政府部门-医保体系进行联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建立社区-医院-政府联动的三级联动,最终完善医保政策,共同推动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五、展望目前我国肾性高血压呈高患病率,低控制率的临床特征,我们必须要做到:1. 加强肾性高血压的宣教工作,包括肾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患者,从而提高医师诊治高血压的能力和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2. 对于肾性高血压治疗的新药物、新技术或老药新用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研究,积极推动我国肾性高血压诊疗指南的形成;3. 建立完善、高效的社区-医院-政府三联动机制,努力实现肾性高血压早诊断、早治疗和早控制。
希望我国能够积极控制患者的血压,它在延缓肾功能的降低和减少心血管事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血压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能降低患者的肾功能损伤,才能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
参考文献[1] Marvar PJ, Lob H, Vinh A, et al.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inflammation in hypertension. Curr Opin Pharmacol, 2011, 11(2): 156-61.[2] Klag MJ, Whelton PK, Randall BL,et al.Blood pressure and endstage renal disease in men. N Engl J Med. 1996, 334(1): 13-8.[3] Jacobsen P, Andersen S, Jensen BR, et al. Additive effect of ACE inhibition and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ade in type I diabetic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J Am Soc Nephrol. 2003, 14(4): 992-999.[4] Wright JT Jr, Bakris G, Greene T, et al.Effect of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nd antihypertensive drug class on progression of hypertensive kidney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AASK trial. JAMA. 2002, 20, 288(19): 2421-2431.[5] 中国人民解放军肾脏病专业协作组. 2001例血液透析患者病因分析及高血压和贫血治疗状况. 中国血液净化杂志, 2005, 4(5): 235-238.[6] Zheng Y, Cai GY, Chen XM,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the non-dialysis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 Chin Med J. 2013; 126(12): 2276-2280.[7] 庄永泽, 陈香美, 张燕平等. 伴高血压的IgA肾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点. 福建医药杂志, 2001, 23(3): 95-97.[8] Cai G, Zheng Y, Sun X, et al.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elderly adul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survey of Prevalence, Awareness, and Treatment Rate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hina. J Am Geriatr Soc. 2013; 61(12): 2160-2167.(责任编辑: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