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

合集下载

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3页

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3页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年修订版实用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编委会2004-0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4年修订版实用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已经历4年余的实践考验,受到广大医务人员好评。

随着对高血压研究的不断进步。

参考国外新发表的高血压指南,有必要对我国指南进行修订。

全文将于2005年发表。

本实用指南概述其要点先行发表统一对高血压的最新概念和认识,以适应临床医生与基层防治工作者的需要。

一、血压的定义与分类血压的划分,是根据我国流行病研究资料,参考国外标准制定的。

表1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mmHg)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 <80正常高值120-139 80-89高血压≥140 ≥90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若患者的SBP与DBP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3级•将120-139/80-89列为正常高值是根据我国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的结果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及早预防。

二、诊断性评估2.1评估包括三方面1)确定血压值2)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3)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情况的临床心血管危险因素2.1.1家族史和临床病史2.1.2体格检查:仔细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的线索及靶器官损害的情况。

包括正确测量四肢血压,测量体重指数(BMI),测量腰围,检查眼底,观察有无Cushing面容、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下肢水肿,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及股动脉有无杂音,甲状腺触诊,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腹部有无肾脏扩大、肿块,四肢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

2.1.3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血生化(钾、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肌酐)血红蛋白和血细胞积压尿液分析(尿蛋白、糖和尿沉渣镜检)心电图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应至少查一次尿蛋白推荐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餐后血糖(当空腹部血糖≥6.1 mmol/l 或110 mg/dl时测量)、C反应蛋白(高敏感性)、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必查项目)、尿蛋白定量(如纤维素试纸检查为阳性检查此项目)、眼底检查和胸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血压标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血压标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血压标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的血压标准主要如下:
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小于120mmHg和舒张压小于80mmHg;正常高值血压为收缩压在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在80~89mmHg;高血压为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

这个标准与以前的标准相比有所调整,但仍然是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得出的。

需要注意的是,血压并不是唯一的判断高血压的指标,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新版指南还提出了高血压的诊断界值,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 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

同时,指南还强调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重要性,以提高高血压的管理水平。

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新版指南推荐了五大类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总的来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提供了更全面、更科学的高血压防治策略和标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高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但是,具体的血压标准和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来了精选全文完整版

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来了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来了近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发布(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从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特点、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联、诊断评估、治疗手段、防治策略、社区规范化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科学的阐述,为我国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指明方向。

领衔者说“2018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并未改变高血压定义,建议按危险分层进行管理,初始即可使用联合治疗与单片复方制剂。

希望能够以简单路径实现指南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新指南制定领衔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力生教授表示。

要点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民族、地区间存差异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且具有2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差异。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要点2:卒中仍是最主要并发症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升,其他并发症包括心衰、左心室肥厚、房颤、终末期肾病。

要点3:诊室血压为常用诊断方法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

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及隐蔽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

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 h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

家庭血压监测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

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

要点4:高血压定义不变按危险分层管理高血压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SBP)≥140 mmHg 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2024年版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24年版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规范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中国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2024年发布了最新版的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1.高血压定义及分类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分为三个级别: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

高血压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脑血管病危险性分为三个阶段。

2.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指南列举了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高龄、肥胖、高盐饮食、饮酒、吸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对于高血压的诊断,除了测量血压外,还需要了解患者的临床情况、危险因素和有无心脑血管病史。

3.高血压的评估和辅助检查指南推荐了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评估方法和辅助检查。

评估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生活方式评估等。

辅助检查方面,可以进行心电图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肾功能检查、腹部超声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

4.高血压的治疗策略和药物选择指南提出了高血压的治疗策略,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体重、限制饮盐、戒烟限酒、增加体育锻炼等。

药物治疗方面,指南列举了多种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特点,包括钙离子拮抗剂、ACE抑制剂、ARBs、β受体阻滞剂等。

5.高血压的并发症和管理高血压患者容易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等。

指南强调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评估、中医药的辨证施治等。

6.高血压的随访和预后指南提出了高血压患者的随访原则和内容,建议定期测量血压,评估疗效和副作用,调整治疗方案。

预后方面,指南指出高血压患者需定期进行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及时做好干预措施。

总结起来,2024年版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是一份权威的指导文件,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指南的内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关的干预和管理,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是由中国高血压联盟编写的一份权威指南,旨在指导医生和患者对高血压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治疗。

本指南内容包括高血压概述、危险因素、诊断标准、分类与分级、治疗原则、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等方面,以下是对各个方面的详细介绍:一、高血压概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临床上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定义为高血压。

二、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肥胖、饮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心理因素等。

三、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血压测量结果和心血管危险状况。

一般情况下,应测量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血压值,且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

四、分类与分级: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将高血压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分级和高血压并发症等不同分类。

五、治疗原则: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六、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是高血压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体育锻炼、饮食控制、限制钠盐的摄入、戒烟和限制饮酒等。

七、药物治疗:若非药物治疗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或患者在开始治疗时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或具备相应的高危因素,应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总体而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临床医生和高血压患者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旨在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减少其对心血管健康的威胁。

然而,个体情况存在差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与医生密切合作,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监测。

最后,倡导大众加强高血压的认知和预防意识,促进整个社会对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重视,形成全社会的高血压防治合力。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与要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与要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与要点◆1.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2.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

3. 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

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4. 降压治疗要使血压达标,以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总危险。

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mm Hg以下;在可耐受情况下还可进一步降低。

5. 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由这些药物所组成的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

联合治疗有利于血压达标。

6.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

应根据心血管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措施。

应关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7.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8. 关注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预防关口前移;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治。

9. 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管理、合理用药,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根本。

◆1.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有高血压。

2.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一些差异。

3.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超重和肥胖将成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增长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4.我国高血压患者总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较低,分别低于50%、40%和10%。

◆1.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均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

202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2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2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一、总体原则
1、提倡积极控制血压,尽量达到血压控制的标准,并积极控制危险
因素。

2、控制血压,采取血压控制方案,按照“参观、评估、确定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的逻辑流程,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实施个体化治疗,以降低CV结局风险。

3、控制血压,采用多种非药物治疗措施。

二、治疗方案
1、根据血压水平,采取积极的非药物措施,合理的组合使用药物治疗。

2、如果血压不能控制,可以加用抗血压药物,组合用药应采用多种
抗血压药物,各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病人的合并症情况及个人特点和需要考
虑进行。

3、辅助治疗:如果血压控制不满意,考虑采用动脉硬化的逆转治疗,消除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

4、监测、评估血压控制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血压变化
和血压控制情况,定期监测,评估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以取得较好的血压控制效果。

5、积极实施血压控制健康教育,开展健康管理,提高患者血压控制
的能力。

三、完善社会保障
1、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开展高血压筛查和临床管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 ABPM 还可以评估血压测量读数之间的变异 ,更加准确全面地评估血压风险 。 ➢ ABPM 还可用我于国评人估群大高动血压脉患的病弹率性、功发能病和率盐及敏其流感行性趋等势。
诊室外血压测量----HBPM
➢ HBPM可以显著提升高血压的控制率 ,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 ➢ 对正常血压者可以通过HBPM及时发现高血压 ,从而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及防控现状
我国人群高血压重要危险因素
➢ 高血压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体重、性别以及多种不良生活方 式等多方面。 ①我国高人钠群高、血低压钾患膳病食率、发病率及其流行趋势 ② 超重和肥胖 ③ 增龄 ④ 吸烟、过量饮酒 ⑤ 空气污染、高海拔 ⑥ 心理社会因素 ⑦ 肿瘤治疗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及防控现状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及防控现状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其流行趋势
➢ 2018年我国年龄≥18岁成人高血压加权患病率为 27.5%,1958—2015年进行过的 5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相比 ,虽然各次调查总人数、年龄和诊 断 标准不完全一我致国人,但群患高病血率压总患体病率呈、增发高病的率趋及势其。流行趋势
预后密切相关。 ➢ 脑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 ,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升。 ➢ 高血压导致的其他并发症包括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
痴呆等。
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血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诊室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 诊室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 ➢ 诊室收缩压或舒张压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呈连续、
➢ 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 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一、高血压的现状与流行趋势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 26%,与1979-1980年相比, 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

为了遏制这一心血管病高峰的到来,保证人民健康,保证下一世纪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治,积极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控制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已刻不容缓。

为了迎接这一严峻挑战,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高血压防治的科技含量,卫生部、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国内行政管理、预防医学、心血管、肾脏、内分泌和妇产科专家,共同讨论、总结、分析近年来国际、国内高血压病的防治经验及流行病学、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科研成果,参考《1999 WHO/ISH 高血压处理指南》和《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六次报告》,撰写《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我国的高血压病诊断、治疗标准进行自1959年以来的第五次全面修改。

目的是根据我国当前的条件和国际上的共识,指导内科及心血
1 / 3
管病专业医生防治高血压病。

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是多因素的,因此,高血压的治疗还应包括影响高血压患者的其它危险因素的治疗。

虽然严重高血压造成的死亡率和罹患率最高,但人群中轻、中度高血压的影响面最广,故防治应以此为重点。

在高血压的诊断和分层方面,本指南采纳了《1999年 WHO/ISH 指南》的标准,使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既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经验又与国际接轨。

高血压是多因素疾病,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遗传、社会和个性背景,因人而异地作最佳选择。

本指南仅供原则性指导,非指令性规定。

1. 1 国外高血压病的流行趋势回顾国外高血压流行病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规律,有助于我国制定防治方针。

1. 1. 1发达国家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学的演变历程发达国家中,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流行情况随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1期又称瘟疫期。

在工业化发展之前,生产、生活水平不高,人群中的主要问题是传染病、饥荒和营养缺乏,心血管病仅占5-10%,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

---------------------------------------------------------------最新资料推荐------------------------------------------------------ 第2期随着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染病认识的深入和治疗的改进,上述疾病发病率下降。

人口平均年龄增长,饮食结构改变,盐摄...
3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