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纲-上海大学

合集下载

上海大学教务处

上海大学教务处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1.……
附表 2-2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矩阵(此表可以续页)
培养目标 1
培养目标 2
培养目标 3
……
2.……
3.……
4.……
注:请在对应的表格内打√。
附表 2-3 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关联度矩阵(此表可以续页,行与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学分)
1.……
毕业要求
本课程支 撑的毕业
要求
具体指标点
对应的课程 目标
课程教学 环节学时 分配、教 学方式和 考察方式
(说明:“支
第X周 X 学时
第 X-X 周 X 学时
撑关系”必 须覆盖全体 第 X-X 周 课程目标) X 学时
支撑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考察方式 支撑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考察方式 支撑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考察方式
专业负责人
电子信箱
办公电话
手机
通信地址
(可附页)
专业定位的 依据
(可附页)
本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指标点 毕业要求
1.…… 1.1
分解点 1
2.…… 2.1
3.…… 3.1
4.…… 4.1
附表 2-1 毕业要求分解表(此表可以续页)
分解点 2
分解点 3
1.2
1.3
2.2
2.3
3.2
3.3
4.2
4.3
分解点 4 1.4 2.4 3.4 4.4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工程类专业采用工程认证的 12 条通用标准和专业补 充标准,其他专业的毕业要求应能完全覆盖以下内容:1.基本理论与知识;2.分 析问题的能力;3.解决问题的能力;4.开展研究的能力;5.正确使用工具的能力; 6.实践应用能力;7.职业规范;8.团队合作能力;9.沟通能力;10.终身学习能力。

课程教学大纲-上海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上海大学
(四)遗传算法(8学时)
4.1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4.2遗传算法的实现过程
4.3遗传算法的若干应用
重点:遗传算法的计算原理
难点:遗传算法的应用
(五)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6学时)
5.1智能数据库及其应用
5.2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其应用
5.3人工智能研究展望
重点:智能数据库的基本框架
难点:智能数据库的应用和展望
配套
实践
环节
说明
大纲
编写
责任

物理化学
(教研组)
陆文聪(签名)
2001年10月20日

审核
意见
化学
(系)
吕敬慈(签名)
2001年12月20日
学院
审核
意见
张金仓
(签名)
上海大学理学院(公章)
年月日
《人工智能算法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
编号
01066086
课程
名称
(中文)人工智能算法及其应用
(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






1.学分:4学时:40(课内学时:40实验学时:0)
2.课程性质:专业课
3.适用专业:理学、工学


















(一)绪论(6学时)
1.1人工智能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史
1.3人工智能在化学各分支应用的简况

上海大学初试专业课大纲

上海大学初试专业课大纲
重点: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结Hale Waihona Puke 、会计假设、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
2、复式记账原理与方法、程序: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借贷记账方法、会计账户、会计分录、账项调整、财务报表编制原理等。
重点:会计要素以及借贷复式记账有关的重要概念、程序与方法
3、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的核算。
重点:银行存款的管理和核算;应收票据的取得、收款及贴现;应收帐款的坏帐核算;存货的确认与计量要求;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及包装物的核算方法。
重点:固定资产等确认与计量;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及折旧的核算;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内容。
6、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核算: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的核算。
重点:应付帐款及应付票据的核算;应交税金的核算;长期借款及借款费用的核算;应付债券的核算;投入资本核算;留存收益核算。
7、损益的核算:收益确定的基本概念、收入的确认标准与方法、费用、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利润的构成与核算、所得税核算、利润的分配等核算。
4、金融工具投资的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等的核算与信息披露。
重点:常见的交易性金融工具(债券、股票)、常见的可供出售金融工具(股票、债券)、常见的持有到期金融工具(持有的长期公司债券等)的基本业务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和权益法。
5、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核算:固定资产等确认与计量;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及折旧的核算、固定资产租赁、修理及清查的核算、减值的核算;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增减的核算。
2.《财务会计》(第1版)徐文丽等编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8月或2010年及以后印次
考试科目:826会计学(含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适用专业方向:会计学

上海大学研究型挑战性教学课程认定标准-上海大学教务处

上海大学研究型挑战性教学课程认定标准-上海大学教务处

毕业要求
本课程支 撑的毕业
要求
具体指标点
对应的课程 目标
课程教学 环节学时 分配、教 学方式和 考察方式
(说明:“支
第X周 X 学时
第 X-X 周 X 学时
撑关系”必 须覆盖全体 第 X-X 周 课程目标) X 学时
支撑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考察方式 支撑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考察方式 支撑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考察方式
课程目标 达成评价 方法及标

课程目 标1
课程目 标2
课程目 标3
课程目 标N 分值
<0.6 课程 目标
1 课程 目标
2 课程 目标
3 课程 目标
N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标准
0.6-0.69 0.7-0.79
0.7-0.89
目标 1=(样本平均分 /N)
目标 2=Leabharlann 样本平均分 /N)目标 3=(样本平均分 /N)
目标 4=(样本平均分/ N) 100
0.9-1.0
专业负责 人审核意

(签名) 年 月

系 审核意见
(系)
(签名)
年月日
学院 审核意见
注:
(签名) 年
1. 课程目标要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具有清晰的对应关系;
(公章) 月日
2. 教学方式要能体现课前教学平台自学、课中研讨互动、课后作业的内容安排;
3. 考察方式要能体现过程考核数据的采集,考察内容和评分标准能够针对课程
课程目标 X 中…… 课程目标 X…… 课程目标 X……
挑战性问 题或项目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注:具体考核来源和占分及课程目标数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上海师范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上海师范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上海师范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模板(2020年8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填写说明:填入负责、参与教学大纲研制和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信息。

)二、课程基本信息(填写说明:1.课程类别在相应的方框内打勾。

2.特殊课程类型指需要特别说明的课程属性,如混合式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双语课程、新生研讨课、劳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

3.线上学时指具有明确学习要求,由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完成教师在课程平台中布置的学习任务需要的学时。

学生用于线上学习的学时和线下教师面授指导学习的学时相加应等于总学时。

符合学校线上课程标准的课程,可以设定少量线下面授学时。

线下教学课程可以不设线上学时。

学校鼓励教师开设线上线下混合课程。

4.授课对象指课程面向修读学生的专业和年级。

)课程名称(中文):课程名称(英文):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大类平台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特殊课程类型:周学时:线上学时:线下面授学时:总学时:学分:先修课程:授课对象:大纲制定日期:三、课程简介(填写说明:阐述课程在实现毕业要求中的作用,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课程主要内容及知识结构。

课程学习对学生专业成长具有的价值。

教师对学生投入课程学习的要求和希望。

)四、课程目标(填写说明:1.课程目标应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追求。

2.专业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要求制定课程目标。

3.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应面向修读专业和学生,根据国家相关专业类认证的毕业要求,研究、分解指标点,制定课程目标,落实毕业要求,并与听课学院、专业充分沟通,满足培养需求。

4.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应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对接各专业类国家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的通用能力和素养,制定课程目标。

4.一门课程高支撑承担毕业要求指标点的任务不宜多于3个,一门课程的目标不宜多于4个。

5.课程目标要明确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应形成的具体能力和素养。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上海大学数学系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上海大学数学系
(7)了解内积概念,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标准规范化的施密特(Schmidt)方法。
(8)了解标准正交基、正交矩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
(四)线性方程组(4学时)
(1)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2)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解的概念。
(3)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
(4)掌握用行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解的方法。
注:课内强调思想、方法,学生课外进行计算练习。
(五)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4学时)
(1)理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会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2)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3)掌握用正交相似变换化实对称矩阵为对角矩阵的方法。
年6月。
二选教材:《线性代数》第五版,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目:
6.考核形式:考试(闭卷)
7.教学环境:多媒体阶梯教室
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内容、理论与方法,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与扩大知识面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训练。
(5)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了解初等矩阵的性质和矩阵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知道奇异阵、非奇异阵的概念,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的方法。
(6)了解分块矩阵及其运算。
注: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等运算,分块矩阵作为自学内容。
(三)向量(8学时)
(1)理解n维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组合和线性表示。
注: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作为自学内容。
(七)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4学时)

上海大学2011年《微积分A1》课程教学大纲[新版]

上海大学2011年《微积分A1》课程教学大纲[新版]
《微积分 A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新课程由教务
(中文)微积分 A1
处填写)
课程名称
(英文)Calculus A1
课程 基本情况
课程 教学目的 及要求
1 学分:4 学时:40(其中课外学时:5) 2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 3 适用专业:理工大类各专业
适用对象:本科 4 先修课程:初等数学 5 首选教材:《高等数学》,上海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
注:用 ε − N , ε − δ,ε − X 定义证明极限不作要求。
二、导数与微分(课内 12 学时) 课内内容: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导数(包括左、右导数)的概念,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与经济意义(边际导
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关系。 2 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
注:泰勒公式放在无穷级数(第四学期)里介绍。
配套实践 环节
教学方式
考核方式 及成绩评 定办法
课堂教学:35 学时 课外教学:5 学时 实践环节:
平时成绩(出勤、作业、课堂提问等):20%; 课外学习成绩(项目报告、课题报告等):20%; 期末考试成绩(无项目报告),80%,其中包含 10~15%的自学内容; 期末考试成绩(有项目报告),60%,其中包含 10~15%的自学内容。
4 应用方面:用极值方法求解最大值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第一学期(40 学时;其中课内 35 学时,课外 5 学时)
课程 内容及 学时分配
一、函数与极限(课内 16 学时,课外 1 学时) 课内内容:
1 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2 理解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和分段函数的概念,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 数关系式。 3 了解极限的概念,了解分段函数的极限的计算。 4 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会用变量代换求某些简单复合函数的极限。 5 了解极限的性质(惟一性、有界性和保号性)和两个极限存在准则(夹逼准则与 单调有界准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6 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的阶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7 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8 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课外内容: 自学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和图形。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学时、学分及分配课程总时为36课时周学时为2课时学分为2 开课学期为32.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3..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闻的本质特征,把握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了解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基本历程,认识新闻事业的性质和社会功能,掌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正确认识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了解新闻媒介经营管理,高度重视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新闻职业素质、专业意识和新闻敏感,以适应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人才需求。

4.参考教材与参考书目参考教材:《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目: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新闻传播学》黄旦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版。

《新闻学概论》陈霖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1版《新闻学概论》郝雨、王艳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新闻学概论新编》蔡铭泽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5.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 信息的定义、特点以及对于新闻传播的意义;宣传的定义、新闻与宣传的关系;舆论的定义、特点、社会功能以及新闻作为舆论工具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 新闻传媒的共性、特性、个性;新闻传媒的双重属性――公共性、商业性;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新闻传媒的功能;新闻传媒的正、负效应;新闻传媒的功能定位;新闻传媒的传播效果;中国新闻传媒的功能。

6. 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避免采用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而是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再由教师总结、答疑,做到深入浅出、留有余地,给学生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质点的动力学基础(8学时)
掌握牛顿三定律及适用条件,理解运用牛顿定律求解动力学问题的方法、步骤。掌握功与能的概念;理解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的功及系统的势能;掌握动量的概念,理解平面内运动质点的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点的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定律。了解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了解狭义相对论新的时空观。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学习和理解物理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及创新精神。
2.掌握必要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基本规律,能运用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对力、热、电、磁、光等学科的基本问题作初步的解释、分析和处理。
3.了解近代物理学的有关基础知识。







难点:光的波粒二象性。
配套
实践
环节
课堂演示实验、开放演示实验
说明
大纲
编写
责任

大学物理
(教研组)
孙迺疆(签名)
2001年06月27日

审核
意见
物理
(系)
龚小燕(签名)
2001年07月06日
学院
审核
意见
张金仓
(签名)
上海大学理学院(公章)
年月日
难点:电动势的计算方法。
(四)振动和波动(12学时)
第八章:简谐振动(6学时)
掌握描述简谐振动的特征量及各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简谐振动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方程的基本特征;掌握用旋转矢量法解物体简谐振动运动状态的方法。理解同方向,同频率两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
重点:简谐振动的特征、合成规律。
难点:位相及位相差。
重点:电场强度和电势。
难点:计算电场强度、电势的条件和方法。
第六章:磁场(8学时)
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理解毕-沙-拉定律,能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磁感应强度。理解稳恒电流磁场的规律: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应强度的条件和方法。理解安培定律,能计算简单几何形状的载流导体和载流平面线圈在均匀磁场中或在无限长直载流导线产生的非均匀磁场中受的力。能分析运动点电荷在均匀磁场中的受力和运动。
重点:压强、温度、内能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
难点:分析计算理想气体的等容、等温、等压、绝热等过程。
(三)电磁学(25学时)
第五章:静电场(10学时)
掌握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叠加原理;掌握简单问题中求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方法;了解电场的规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理解用高斯定理计算电场强度的条件和方法;了解导体静电平衡的条件以及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性质。了解介质的极化现象。了解电容的概念,了解电场能量和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动量、角动量及其守恒定律,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
难点:动量、角动量及其守恒定律。
(二)热学(8学时)
第四章:热力学基础(8学时)
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图象,理解理想气体温度与压强的微观本质,理解理想气体的内能,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了解热传递的基本规律。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并用其分析计算理想气体的等容、等温、等压、绝热过程的功、热量、内能的变化量及各过程中的摩尔热容。了解循环和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了解可逆和不可逆过程,可逆循环和不可逆循环的概念;了解熵的概念。
第九章:机械波(6学时)
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及机理。掌握描述机械波的特征量及各量之间的关系。理解平面简谐波方程的物理意义和波形图;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量、能流、能流密度的概念。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理解波的相干条件及相干叠加后振幅
加强减弱的相位差及波程差的条件;了解半波损失概念。
重点:平面简谐波方程、波的相干条件及相干叠加规律。
重点:计算磁感应强度的条件和方法、磁场力。
难点:用毕-沙-拉定律计算简单问题中的磁感应强度。
第七章:电磁感应(7学时)
掌握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理解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本质。理解动生电动势的计算方法和感生电动势的计算方法。了解涡旋电场、自感系数、磁场能量和磁场能量密度的概念。
重点:动生和感生电动势、磁场能量。
5.首选教材:《物理学》上海市高等专科学校物理学编写组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参考书目:《普通物理学》(第五版)程守洙、江之永主编高教出版社等相关书目
6.考核形式:考试(闭卷)
7.教学环境:课堂、多媒体教室、演示实验等









物理学是探讨和研究物质世界普遍而基本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的理论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所形成的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步骤和方法,在创造和发展世界文明的社会实践中被公认是成熟的和有效的。因此,物理学也被誉为科学之母。
《大学物理C》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
编号
01033007-008
课程
名称
(中文)大学物理C(一)~C(二)
(英文)University Physics C(1~2)






1.学分:8学时:80(课内学时:80实验学时:)
2.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3.适用专业:经、农、医、管各专业
适用对象:本、专科
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难点:建立平面简谐波方程的方法、相干叠加振幅加或强减的条件。
(五)光学(12学时)
第十章:波动光学(12学时)
掌握光程的概念,光程差与相位差之间的关系。理解杨氏双缝干涉、薄膜等厚干涉条纹位置的确定方法。了解薄膜干涉的应用。了解惠更斯-菲涅尔原理,理解单缝夫琅和费衍射条纹分布规律。理解光栅衍射公式。了解衍射谱线特征及其应用。理解马吕斯定律和布儒斯特定律,会计算起偏角,了解偏振光的获得方法与检验方法。
重点:干涉、衍射。
难点:双缝、单缝、光栅明暗条纹位置的分析。
(六)近代物理学简介(9学时)
第十一章:量子物理基本概念(9学时)
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及微观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了解用量子力学方法解决对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即掌握波函数的概念及薛定谔方程;了解测不准关系;理解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
重点: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一)经典力学(14学时)
第一章:质点的运动(6学时)
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掌握有关质点运动学的计算问题。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重点:质点运动规律的描述。
难点:运动方程和运动量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