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春日偶成》教案

小学语文《春日偶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日偶成》。
理解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词语的含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
诗歌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的体会。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3.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特点和印象。
提问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和期待。
4.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4.3 词语解析: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4 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习内容。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练习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介绍一些与《春日偶成》主题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写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6.2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形式和题材,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课堂活动7.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情感,进行分享和讨论。
春日偶成教案设计(一)

春日偶成教案设计(一)导读:一、诗句导入,创设氛围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的词语1、竹外桃花三两枝,()水暖鸭先知。
2、()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似剪刀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填的诗句里都含有一个什么字?(春)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师:是呀,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春暖花开,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生1:郊游去。
生2:放风筝。
……师: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北宋大诗人程颢也加入了郊游的队伍,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日偶成》。
(春日:春天的一天。
偶成:偶有所感,写成诗歌。
)三、合作探究,悟解诗意过渡:诗人究竟看到些什么?1、听录音2、自由朗读读这首诗3、品读一、二句师:现在你们就是程颢了,有几个问题问问大家。
a、你什么时候出门的,当时天气怎样?(生联系诗句回答中午出门,天气晴朗。
)b、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淡云、轻风、午天、鲜花、垂柳、前川。
引导学生读: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解词:傍:靠近。
随:沿着。
过:到。
师:这些你在诗中写到了,还有没写到的吗?生:还有鸣叫的小鸟,游玩的小鱼,飞舞的蝴蝶……师:一定很美吧?给大家描绘一下好吗?(生纷纷描绘。
)师:这么美的景致,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生1:春光明媚、姹紫嫣红生2: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师:真美,把诗句读一读,能读美吗?(生各自练读后当众朗读)C、看图,说句意(将近中午,春光明媚,云淡风轻。
我在花丛中柳林间穿行,走到了前面的小河。
)师: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致,你高兴吗?试着把你高兴的感觉读出来。
(生再读一、二句)4、品读三、四句师:天气这么好,景致如此美,一路上你开心不?都做了些什么?生1: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2: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3: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小学语文《春日偶成》教案

小学语文《春日偶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句的意境。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意境。
(3)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领悟诗句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句的意境。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句的意境和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备课资料:古诗《春日偶成》原文、译文、作者简介等。
(2)教学课件或黑板。
(3)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春日偶成》。
(2)了解春天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特点,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等。
(2)展示与春天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3)简介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朗读古诗《春日偶成》,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讨论诗句的意境和哲理,引导学生领会诗句的美。
3. 体会意境(1)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让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意境。
(2)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默写,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写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展示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晓》、《江南春》等,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春日偶成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春日偶成9篇春日偶成 1师:现在,请大家自读《春日偶成》。
在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讨论。
学生自读。
师:谁能说出诗题的意思?生:春日就是春天里的一天,偶是偶然,成就是写成。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完整的意思?生:春天里的一天,我看到美丽的景色,偶然生发出感想,写成了这首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程颢,他描写的是美好春景,充满了快乐。
那究竟写了什么春景?生:诗中描写了淡云、轻风,还有花、柳、河。
师:诗人外出是怎么游玩的?生:在花旁柳树下走过,到了前面的小河边。
师:能再说点具体点吗?生:诗人一到野外,就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穿行在花丛之中,伴随着绿柳,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前面的小河边,多么快乐啊!师:讲得怎么样?生:说的不错。
师:诗的前两句写春天的美景,写人在美景中行走,心中无比快乐。
后两句还是写景吗?生:不是。
师:那是写什么?生:后两句,写了诗人沉醉在大好春光里,实在是太快乐了,别人不知道,就让他们去说闲话吧,他怎么会知道我内心的快乐呢?生:“偷闲学少年”就是忙里抽空,像少年一样,欣赏这美景,几乎忘了周围的一切,哪里还管旁人说长道短呢?师:那这两句写出来诗人的什么?生:写出了诗人的心情,非常快乐。
师:本首诗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表现了诗人内心独有的快乐,用上一句老话来评价,便是——情景交融!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
【评析】这一个教学片断由分析题目开始入手,接着由景及行到乐,突出了诗人穿行在美丽的鲜花柳树丛中的景象,表现了诗人陶醉在大好春光之中;继而由景生情,强调了诗人与春日美景情景相通,几乎像少年一样到了忘我境界,最后总结归纳出“情景交融”,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学生也能主动发挥主动性,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效果较好。
春日偶成 2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
春日偶成教案

春日偶成教案【篇一:第三版《春日偶成》教案】4、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总第7课时教学内容:《春日偶成》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篇二:春日偶成教学设计】4 古诗两首春日偶成上课第一部分整体感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板书课题——春日偶成(要求生书空)齐读课题同学们,课题当中啊,有一个字,很有情调,你们能找出来吗?对了,偶。
偶是什么意思?(偶然)所以联系整个题目,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春天的某一天,作者偶然所作,所写。
就像本学期老师要求同学们写日记,就是把我们平时偶然看到的事情记录下来,舒服自己的感想。
我们写日记的好习惯买就是为了培养同学们如古代大诗人般的生活情绪,和文学修养。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就齐读作者的这一篇,春日偶成!(齐读)读得真好,作者偶然间就能作出这样的诗句,那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番。
(作者简介)同学们,一千多年前,程颢的理学思想和他的古诗流传至今,这样的人,你们敬仰吗?接下来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读出你对作者的敬仰(齐读)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你们对作者的钦佩,但是部分同学还读得不够熟练,现在我们自由的练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读。
同学们,古代的诗歌有一种特殊的韵律美,如果我们朗读的时候再划分一下节奏,你会读得更好。
多媒体。
这是我给同学们的一点小小的建议,按这样的节奏,我请一个同学再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
书生朗朗,诗歌的韵律美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我们的心灵。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探讨一下这首古诗。
第二部分逐步理解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请一个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句诗。
读出这种春天里云淡风轻的感觉。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春日偶成》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本诗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朗读背景乐教学过程:一、导入严寒的冬天终于过去了,我们即将迎来温暖的春天。
从古至今,描绘春天的诗歌就络绎不绝,让我们赞不绝口。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句描写春天的诗,你会填空吗?1.出示几个有关春天的诗句,学生填填空。
2.引入本诗《春日偶成》,读课题,理解题意。
春日偶成:春天里偶然写成的(一首诗)二、认识诗人1.出示本诗作者——程颢(hào),注意读准字音。
2.介绍诗人。
三、初读古诗1.读本诗,做到准确、流利。
注意字音,将谓(wèi)。
2.读出本诗的节奏感,划分可以停顿的地方。
3.老师示范读诗,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停顿的地方。
自己读一读,再请学生读。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春天来了,阳光明媚、桃花柳绿,到处鸟语花香,你们最想做什么?诗人程颢和大家一样,到了野外踏青春游,他都看到听到了什么呢?默读本诗,同桌之间讨论问题。
1.理解一二句诗,想象朗读。
(1)诗人什么时候出门?天气如何?体会“云淡风轻”所表现的天气情况。
近:接近午天:中午(2)诗人春游时看到了什么景色?理解“傍”“随”的含义,体会诗人边走边欣赏时悠闲自在的心情。
(3)他可能还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的心情会怎么样?欣赏春景图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4)想象朗读,体会诗人的心情。
2.理解三四句诗,指导朗读。
诗人是一位理学大家,平时肯定非常忙碌,很少有时间出门游玩,在这样好的天气,欣赏着这美好的春光,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怎么表现在神情动作上?(1)请自己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
说说当时的人怎么看待我的?时人:当时的人识:知道余:我将谓:要以为偷闲:忙里抽空(2)启发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三四句诗的意思。
《春日偶成》的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春日偶成》的语文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日偶成》。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懂得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春天的印象。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杨万里及其作品《春日偶成》。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春日偶成》。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春日偶成》春日闲游教案

《春日偶成》春日闲游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春日偶成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在春日闲游时的闲适心情。
1.1.2 本课程将通过对春日偶成的赏析,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1.1.3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2.1 课程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春日偶成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
2.1.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1.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3.1 课程内容3.1.1 介绍春日偶成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
3.1.2 分析春日偶成的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
3.1.3 解读春日偶成的意境和情感。
二、知识点讲解1.1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1.1.1 春日偶成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1.2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风格著称。
1.1.3 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包括社会动荡和个人生活的不幸。
2.1 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2.1.1 春日偶成是一首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2.1.2 诗歌的结构严谨,每句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
2.1.3 诗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3.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1.1 春日偶成描绘了诗人在春日闲游时的闲适心情。
3.1.2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3.1.3 诗歌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内容1.1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1.1.1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甫的重要性和影响。
1.1.2 通过杜甫的生平,引导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1.1.3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2.1 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2.1.1 分析春日偶成的诗歌结构,让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日偶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指名背诵、默写《江南春》。
2、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时代的脚步,从唐朝来到宋代,看看诗人程颢在春天郊外踏青时偶然所得,写成的一首诗吧——齐读诗题:《春日偶成》。
(板书:《春日偶成》程颢hào)
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老师刚才的叙述,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3、程颢偶有所感而写成的这首诗,后来竟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它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欣赏它。
二、自主共学,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全出你还不明白的词语的意思,和同桌讨论讨论,并试着说说诗的意思。
3、在这首诗里,你发现春天在哪里了吗?在诗中圈出相关字词。
三、交流反馈,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分清节奏。
1、开火车分行读,正音。
(板书:读准)
2、古诗是有节奏的,读好节奏才能体现诗歌的韵律美。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范读)
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它读顺。
(板书:读顺)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你在这首诗中看到了哪些春景?(云、风、花、柳、川)(板书:景)
这些景物都包含在了诗歌的前两句,引读: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2、“云淡风轻”,古诗用其简练的词句却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想一想,“云淡风轻”是一种怎样的天气,你能给描绘一番吗?
谁能读好这一句?
3、“傍花随柳过前川”,花可能是什么花呢?(桃花、杏花、梨花……)
春天的村庄,百花盛开,在百花的映衬下真是美不胜收。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春天的花儿,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图片、诗句)
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杏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梨花: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李白《杂曲歌辞》4、“柳”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说说?
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5、小河怎样能呢?
6、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
赶集似的聚拢来,这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你能把它描述出来吗?(傍:靠近。
随:沿着。
过:到。
)同桌之间根据给出的提示,互相说说前两句的意思。
试着把它说美。
(板书:读懂)
【回顾方法】(1)找出诗句中描写的景物;
(2)根据诗句内容丰富这些景物的形象;
(3)连成画面。
7、欣赏着这样的美景,作者心情如何?诗中有反映吗?(板书:情)
那请你带着愉快的心情再次吟诵一下前两句诗。
(再读)
8、诗人程颢是个大学问家,整天忙着做学问和讲课,今天难得有空出来,看到如此美丽的春景,诗人是怎么做的?(“学少年”)
那些在地里劳动的庄稼人、在河边洗衣的姑娘们看到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做出这样的举动感觉怎么样?(疑惑,不理解,“不识”)
9、设问
(1)这首诗中,“儿童”快不快乐?为什么快乐?诗人程颢可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
(2)如果你是“时人”,你会怎么说诗人程颢?
10、看来,人们并不理解诗人当时的感受,但如果他把当天写下的诗的意思说给他们听,我想人们也就理解诗人的情感了。
【小练笔】
11、由此可见,作者写乡邻们对他的议论,实际上是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快乐!谁能快快乐乐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12、这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中去的写作手法,我们就称之为——
借景抒情(完善板书)
(三)总结升华,感悟情感
程颢在这首诗中先描写了美丽的春景,(板书:写景)再抒发了快乐的心情(板书: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将心中的快乐和这柔和明丽的春光融为了一体。
整首诗读起来,有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令人百读不厌。
我们再来读一读。
(四)课后拓展,对比思考
本课两首古诗《江南春》《春日偶成》编者将它们编排在一起,那我们就试着从诗歌的内容、写法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看看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春日偶成
借景
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