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产妇产后出血防治护理措施
40例产后出血临床分析防治

40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防治【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选择2008至2011年期间来我院分娩的产妇总共2103例,其中40例产后出血患者,年龄跨度为22至36岁,平均年龄为26.8岁。
其中28例发生于剖宫产,12例发生于经阴道分娩。
结果产后原因主要是子宫乏力、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粘连/残留、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
此外,进行剖宫产方式进行分娩的产妇总共780例,28例出现产后出血,占3.58%。
而进行阴道分娩方式的产妇总共有1323例,12例出现产后出血,占0.91%。
结论及早诊断出产后出血的原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临床分析;防治产后出血是指孕妇在分娩胎儿后的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的临床现象。
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比较多,通常情况下,产后出血来势比较猛,有时会使抢救工作猝不及防,增加了产妇的危险。
可见,产后出血是产科的一个并发症,也是导孕妇分娩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选择2008至2011年期间来我院分娩的40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诊断以及防治。
1 资料及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08至2011年期间来我院分娩的产妇总共2103例,其中40例产后出血患者,年龄跨度为22至36岁,平均年龄为26.8岁。
其中28例发生于剖宫产,12例发生于经阴道分娩。
所有患者均符合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即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大于500ml。
1.2 出血量的测量针对于阴道分娩的产妇,当胎儿被成功分娩,而且羊水排干净之后,产科医务人员可以在产妇的臀下旋转接血器收集排出的血液;进行侧切缝合时候,可以在阴道内旋转一些渗血纱布。
最终的出血量就是指24小时内由接血器、渗血纱布以及染单血量所组成。
针对于剖宫产的产妇,当产科医务人员对产妇的子宫壁切开后,就应该用负压瓶将羊水吸尽,并用另外空的负压瓶收集产妇的流血。
最终的出血量就是由负压瓶中的出血量、床单出血量以及按阴道分娩测量的术后出血量所组成。
晚期产后出血4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镇静 , 不能慌张 , 热情 对待 产妇 , 态度 和蔼 , 贴关 心 , 时做好 体 同 家属 的工作 , 让产妇 心情放松 , 保持 最佳心 态 , 减轻 其紧张感 , 以
便更好地 配合检查 、 治疗 。 3 2 基础 护 理 . 大 出血 者 , 患者 绝对 卧床 休息 。因患 者 卧 嘱
易危及 生命 , 应严密观察病情 , 尽早 查清病 因并采取 适宜的治疗方法是救 治成功的关键。
【 关键 词 】 产后 出血
t床观察 临
护理
2 2晚 期 产 后 出 血 发 生 的 时 间及 平 均 出 血 量 胎 盘 残 留平 均 出 . 血 量 (0 6 ) l最 早 发 生 在 产 后 4 天 , 晚 发 生 在 产 后 3 60± 8 m , 最 5
晚在产后 6 3天 , 均 ( 4±9 天 ; 宫复 旧不 良平 均 出血量 最 平 2 ) 子
少 , (8 为 20±5 ) , 血 发 生 时 间平 均 (0± ) 。血 红 蛋 白 以 8 ml出 1 6天
1 资料 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 本组 4 0例 患者 中 , 小 年龄 2 最 4岁 , 大年 龄 最 3 4岁 , 平均年龄 2 。初产妇 3 ( 5 ) 经 产妇 2例 ( 9岁 8例 9 % , 均有 剖宫 产 史、 % ) 有 人 工流 产 史 2 5 ; 0例 ( 0 ) 足 月 产 3 5% ; 8例 (5 ) 早产 2例 ( % ) 发生失血性休克 6例 (5 ) 9% , 5 ; 1% 。 12 产后 出血病因 . 本组患者经 B超检查 , 内组织病检 及临 宫
产后 出血发生在产后 2 h以内 , 4 出血量 >50 1 称产后大 0m 者 出血 , 发生在产后 2 h以后 称晚期产后出血 。 O的统计显示 , 4 WH 每年约 5 6 0~ 0万妇女死 于妊娠 和分娩的并发症 , 中 9 %发生 其 9 在 发展 中国家 , 产后 出血 占孕产妇死亡率 的 5 % , 0 产后出血 的死 亡原 因主要是 宫缩 乏力 、 胎盘残 留 、 盘粘连 、 胎 软产道下段 裂伤 。 严重 的病 因是子宫破 裂 、 凝血 功能障碍 、 子宫 内翻 等。现将我 院 收治 的 4 0例晚期产后出血病例救治与护理总结如下 :
针对产后出血的病例护理

针对产后出血的病例护理简介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分娩后,子宫内膜脱落引起的大量出血。
这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控制出血,并提供适当的护理。
护理目标1. 控制出血: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停止产后出血。
2. 维持血压稳定:保持产妇的血压在正常范围内,防止血压过低导致意识丧失或休克。
3. 维持产妇的生命体征稳定:监测体温、呼吸和心率,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异常情况。
4. 提供心理支持:产妇可能会感到紧张、恐惧或焦虑,需要提供安慰和支持。
5. 教育产妇和家属:提供相关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产后出血。
护理措施1. 紧急抢救措施:- 立即呼叫医生或护士,报告出血情况。
- 同时通知血库准备输血所需的血液制品。
- 记录出血量和时间,以便医疗团队评估情况。
- 保持产妇的平卧位,抬高下肢,有助于减少出血量。
- 将静脉通路建立好,以备急需输液或输血时使用。
2. 医疗干预:- 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药物治疗,如子宫收缩剂和止血药物。
- 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子宫切除术或子宫动脉栓塞术。
3. 监测和评估:- 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及时记录并报告异常情况。
- 定期测量和记录产妇的血红蛋白水平,以评估出血程度和输血需求。
- 观察产妇的阴道流血情况,记录出血量和血块的大小和颜色。
4. 心理支持:- 向产妇和家属解释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提供安慰和支持。
- 倾听产妇的感受和需求,积极回应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 鼓励产妇参与决策,增强其对治疗和康复的信心。
5. 教育指导:- 向产妇和家属提供关于产后护理的知识和技巧,如正确的会阴冷敷、卫生习惯等。
- 强调产妇休息和饮食的重要性,以促进康复和恢复体力。
- 指导产妇进行适当的锻炼,帮助恢复体力和促进子宫恢复正常。
结论针对产后出血的病例,护理工作的目标是控制出血、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指导。
护士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并提供全面的护理和监测。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措施
1. 孕期管理: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孕妇的各种并发症,如贫血、妊娠高血压等。
2. 分娩期监护:在分娩过程中,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正确处理产程各个阶段,避免产程过快或过慢导致的子宫破裂或子宫收缩不足。
3. 合理使用宫缩剂: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宫缩剂,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4. 产后观察:产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阴道出血量,宫底高度及膀胱充盈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二、护理措施
1. 基本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整洁,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等。
2. 心理护理:产后出血的病人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给予关心、安慰和鼓励,帮助病人建立信心。
3. 伤口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感染。
如有侧切伤口,应
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4.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鼓励多
饮水,以补充产后的消耗,促进身体恢复。
5. 子宫收缩情况的观察:定时触摸子宫底,了解子宫收缩情况。
如有子宫收缩不良,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理。
6. 出血量的观察与处理:密切观察并记录阴道出血量,如有大
量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并按医嘱给予止血、输血等处理。
7. 哺乳指导:指导并鼓励产妇进行母乳喂养,以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8. 功能锻炼:鼓励产妇在恢复期间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如散步、深呼吸等,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通过以上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同时,提高护理质量,为产妇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恢复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产后出血急救护理措施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一般有观察病情、保持身心愉悦、注意休息、保持卫生、合理饮食等。
建议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有助于身体早日恢复。
1.观察病情:如果存在产后出血的情况,建议每天观察会阴伤口变化、阴道流血的情况,以了解身体的恢复情况。
2.保持身心愉悦:女性应保持身心愉悦,不可过度紧张、忧虑、愤怒,否则可能会使不良的情绪刺激身体,从而引起其他不适。
3.注意休息:如果出现该情况,女性应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不可熬夜或过度劳累,以免加重身体不适,使出血的情况更加严重。
4.保持卫生:女性应保持外阴的卫生,并定期清洁局部,还应勤换内衣内裤,以免细菌滋生而引发炎症,不利于身体的正常恢复。
5.合理饮食:饮食方面应注意食用清淡、营养的食物,而不宜摄入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如火锅、烧烤、冰淇淋等,否则可能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
重症产后出血40例临床分析

( 1 . N u r s e C o l l e g e , C h o n g q i n g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2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O b s t e t r i c s a n d G y n e c o l o g y , T h e F i r s t A f il f i a t e d H o s p i t l a f o C h o n g q i n g Me d i c l a U n i v e r s i t y )
【 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号】 R 7 2 2 . 1 ; R 7 2 2 . 6 ; R 7 2 5 . 6
【 文献标志码】 A
【 收稿日 期】 2 0 1 3 — 0 4 — 1 5
Cl i n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4 0 c a s e s o f s e v e r e p o s t p a r t u m h e mo r r h a g e
( 1 4 8 4 . 8 5 ±9 5 1 . 0 )m l , 血小板 ( 2 . 7 0 ±2 . 3 0 ) U, 冷沉 淀( 7 . 3 0±1 0 . 2 0 )U。使用鼻导管吸氧 l 4例 , 占3 5 . 0 0 %, 无创呼 吸机辅 助通
气 4例 , 占1 0 . 0 0 %, 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2 2例 , 占5 5 . 0 0 %。1 例 因严重 D I C抢救无效死亡。围生儿病死率为 5 2 . 6 3 % c 。结论 : 失
A il f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Me df r o m J a n u a r y 2 0 1 0 t o De c e mb e r 2 0 1 2 . Re s u l t s : S e v e r e P P H c a s e s a d mi t t i n g i n
产后大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

产后大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的护理体会。
方法对40例产后出血量达500ml以上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产后大出血的护理体会。
结果40例产后大出血产妇均成功止血,治愈率达100%。
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降低产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产妇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后大出血;临床;护理体会产后大出血是指胎儿娩出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或者2h 内阴道出血量超过400ml[1],它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发生产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胎膜残留、凝血机制障碍等。
产后大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位于孕产妇死亡的原因之首[2],如不及时抢救出血产妇,可直接威胁产妇及婴儿的生命。
因此,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现将4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成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产后大出血产妇40例,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28.3岁;孕周28-42周,平均37.5周;其中初产妇18例,经产妇22例;剖宫产13例,自然分娩20例;阴道助产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大量出血、若短时间内大量流血可出现头晕、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现象。
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3例,软产道损伤5例;胎盘胎膜残留8例,凝血机制障碍3例,宫腔感染1例。
2结果40例产后大出血产妇均成功止血,治愈率为100%。
3护理体会3.1急救护理[3]一旦发生产后大出血现象,护理人员不要惊慌失措,立即进行抢救工作。
使产妇保持平卧位,对产妇进行迅速、有效的血容量补充,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快速补液。
注意保暖并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同时,密切监测产妇的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正确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
徒手按摩子宫底,刺激子宫收缩,为了避免积血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按摩过程中将子宫腔内积血压出,使子宫壁血窦闭合,达到止血的目的。
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准确查明出血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止血。
产后出血预防及护理

产后出血预防及护理【摘要】 2008——2012年我院产科40名产后出血产妇产前、产时及产后的观察和监测,其中死亡1例,存活39例。
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16岁。
阴道裂伤14例,子宫收缩乏力10例。
均为16-18岁产妇。
凝血功能障碍1例(42岁、死亡),胎盘滞留9例,胎盘剥离不全6例。
经积极配合医生抢救治疗和细心护理后39例产妇康复出院。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05-02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称产后出血。
其中80%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
产后出血往往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如发生后处理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目前产后出血仍然是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因素,因此预防和抢救产后出血是产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总结我院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的对策以供大家探讨。
1 临床资料我院产科2008——2012年共发生产后出血40例,其中死亡1例,存活39例。
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16岁。
阴道裂伤14例,子宫收缩乏力10例,均为16-18岁产妇。
凝血功能障碍1例(42岁、死亡),胎盘滞留9例,胎盘剥离不全6例。
经积极配合医生抢救治疗和细心护理后39例产妇康复出院。
2 预防2.1 产前监测围产期保健检查时注意识别高危因素,对高危孕产妇加强管理,凡高危评分在5分以上及有一项危险因素的孕妇列入专案管理,定期检查。
对凝血功能障碍者定期检测并给予相应处理。
2.2 产时监测2.2.1 第一产程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进展、胎心音及子宫收缩情况,定时检查(肛查或者严格外阴消毒后阴道检查)。
用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
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时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工作。
2.2.2 第二产程要注意宫缩、胎心音的变化和科学接生,注意保护会阴,防止软产道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例产妇产后出血的防治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探讨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提出相应防治、护理措施,降低发生率。
方法选择2005年——2012年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后出血的40例产妇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
经积极有效治疗护理后,均获痊愈。
结论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急救、护理工作,使孕产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保障孕产妇生命安全。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急救;护理
产后出血是产科在临床方面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产后大量出血,对于产妇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产妇进行产后出血的相关防治以及护理措施的研究,进而提高产科方面的治疗水平,能够在有效保护产妇的生命安全,降低临床上产妇的死亡率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2012年我院产后出血的40例产妇资料,详细分析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以及预防、急救护理对策,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5年——2012年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40例,年龄20至40岁,平均年龄为30岁,其中经产妇25例,初产妇15例。
40例产妇产后出血量均大于500ml,其中胎儿娩出后2小时大量出血30例,产后24小时大量出血10例。
1.2产后出血量测量方法容积法加称量法:胎儿娩出后,立即将
积血器置于产妇臀下,接生后将产妇垫垫至产后24小时,(产妇垫湿重-干重)/1.05=失血量
1.3产后出血的原因引起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凝血机制等。
本组40例产妇中,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的为32例(占80%),胎盘因素的有4例(占10%),软产道损伤的有3例(7.5%),凝血功能障碍的有1例(
2.5%)。
1.4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不良病史如:经产妇3次以上分娩史、2次以上人流史、产后出血史、人工剥离胎盘史、难产史、剖宫产史、肝炎、贫血、血液病等病史。
妊娠期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双胎、羊水过多、巨大胎儿、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分娩期有:宫缩乏力、产程延长、难产、阴道手术产、剖宫产、产道撕伤、胎盘粘连或植入、精神因素等
1.5产后出血与休克40例产妇中,产后出血量最多达2500ml,最少500ml,失血量1000ml且发生休克的有5例,提示出血超过血容量20%则休克发生率明显增高[1]。
1.6产后出血的急救治疗、护理
1.6.1召集抢救人员马上到位,指定1人负责指挥,其他人员分工合作,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1.6.2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把握抢救时机,马上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使用大号留置针头。
密切监测血压、脉搏、皮肤颜色、神志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视病情而正确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快速输液的同时,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以免输液过、过快而发生
急性肺水肿。
1.6.3产后出血治疗方法采用moppabe[2]方法:按摩子宫(massage)、缩宫素(oxytocin)、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宫腔填塞纱布(uterinepacka-ging)、子宫动脉结扎(arteryligation)、子宫底压迫缝合(b-lynch)、子宫动脉栓塞(embolization)。
如以上方法无效,立即行子宫切除术。
软产道撕伤给予彻底有效缝合,胎盘因素者立即清除残留物,凝血功能障碍者输新鲜血、凝血因子。
1.6.4迅速协助医生边抢救边查明原因,及时、有效地止血,做好各种检查,做好抽血交叉配血及相关的术前准备。
1.6.5做好心理护理,绝大多病人对出血存在恐慌心理,应在做好抢救及护理工作的同时,安慰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对病人细心、热情,解除其紧张心理,保持镇静,积极配合医生、护士进行诊治。
2结果
本组40例经以上措施处理后均获痊愈。
3讨论
3.1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3]。
本组资料显示,产后出血有80%都是在产后两小时之内发生,与文献[4]报道一致。
产后出血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常常出于意料之外,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
3.2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产后出血导致的
席汉综合征、严重贫血、心理疾病等也是影响妇女生活质量的因素[5]。
妇女安康关系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防治产后出血,保障妇女生命健康是妇幼保健、产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3.3根据诸多文献及本组病例的体会,特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3.3.1产后出血预防方面认真做好围产期保健三级管理,做到产前预防,孕前及孕期保健,加强婚前宣教,作好计划生育指导,减少多产、人流及引产次数,减少因胎盘因素所致产后出血[6];提高围产保健质量,积极筛查高危妊娠,针对潜在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进行防治;分娩期要做好五防(防出血、防滞产、防产伤、防感染、防窒息),特别注意预防产后出血:严密观察产程,及早发现和处理难产;正确处理产程,保护会阴,避免产伤;严格掌握使用宫缩剂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宫缩剂时加强监护;严格执行产后2小时产房观察制度,产后2h是产后出血发生高峰期。
产妇应在产房观察2h,监测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3.2建立完善的孕产妇抢救组织发生产后出血病人时能及时
组织抢救人员到位,并能很好地协各方面的关系(技术力量、人力、车辆、血源、设备等),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我市近年建立了市孕产妇抢救中心和三级抢救网络,我院亦组成了抢救小组,成员由院领导、职能科室主任、产科、儿科、内科、外科、护理技术骨干组成。
每当有孕产妇需抢救,抢救小组成员可马上召集到位。
3.3.3加强人员培训对全体产科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掌握孕产妇危、急、重症的抢救、监测、护理。
特别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急救技术训练,要求全体产科医护人员熟悉掌握各种妇产科危重病人抢救常规和掌握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3.3.4加强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救治能力,特别是出血性休克的处理。
产后出血多而急,血容量急剧下降而易发生低血容量休克,可导致产妇死亡。
在治疗抢救中应注意:正确估计出血量,判断休克程度;针对出血原因行止血的同时,积极抢救休克;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选择合理的输液种类,尽快尽早恢复血容量;給氧,纠正酸中毒;应用升压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改善心肾功能等。
3.3.5产后出血抢救重要的一环在于及时发现与处理,而及时地发现产后出血主要依靠产房工作人员和护士的认真细致的观察。
因此,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审慎、慎独的精神做好病情的观察。
4结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若救治不及时,可危及产妇生命。
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产后出血急救管理,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加强产后的观察护理,确保母亲安全分娩,降低孕产妇死亡.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黄醒华.防治产后出血仍然是产科的热点议题.中国实用妇
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85-87.
[2]刘兴会,王晓东.产科临床热点.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60-62.
[3]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208.
[4]何炎贞.产后出血预防与护理进展.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2):112-115.
[5]黄醒华.生殖健康与母亲安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志,2003,19(1):426.
[6]王淑平,张丽荣,王金风.产后出血原因与治疗及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