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旅游资源持续关注损失测度及影响因素

新媒体时代旅游资源持续关注损失测度及影响因素

新媒体时代旅游资源持续关注损失测度及影响因素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

特别是在旅游领域,新媒体的应用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方式和观念,使得旅游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新媒体时代旅游资源的持续关注损失测度及影响因素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媒体时代旅游资源持续关注损失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政府、企业和旅游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新媒体时代旅游资源持续关注损失测度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于旅游资源持续关注损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估和旅游市场的需求分析等方面,而对于新媒体时代旅游资源持续关注损失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研究新媒体时代旅游资源持续关注损失测度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旅游资源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压力,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持续关注度,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旅游资源持续关注损失测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优化营销策略提供参考,为旅游从业者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指导。

研究新媒体时代旅游资源持续关注损失测度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管理往往会导致旅游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旅游资源持续关注损失测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醒人们关注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A. 研究背景和问题陈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和娱乐消遣的重要渠道。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技术统计知识点总结归纳

技术统计知识点总结归纳

技术统计知识点总结归纳技术统计是一门涉及搜集和分析数据的学科。

它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来获取有关现象的信息的一种方法。

技术统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一些与技术统计相关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1. 描述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是技术统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旨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和解释。

描述统计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心趋势测度:中心趋势测度是描述数据集中中心位置的指标。

常见的中心趋势测度包括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2)离散程度测度:离散程度测度是描述数据集中变异程度的指标。

常见的离散程度测度包括范围、方差和标准差。

(3)分布形状测度:分布形状测度是描述数据集中分布形状的指标。

常见的分布形状测度包括偏度和峰度。

2. 概率论基础概率论是技术统计的理论基础,它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

概率论的重要内容包括:(1)随机变量:随机变量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变量,它可以是离散的也可以是连续的。

(2)概率分布:概率分布描述了随机变量的取值和对应的概率。

常见的概率分布包括均匀分布、正态分布和泊松分布等。

(3)概率统计:概率统计是利用概率论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推断和决策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个方面。

3.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收集数据的重要方法,它旨在通过对部分个体进行观察和测量来推断总体的特征。

抽样调查的重要内容包括:(1)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是指从总体中随机选择样本的方法。

它是实施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

(2)分层抽样:分层抽样是在总体中按照某种特征进行分层,然后在每一层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3)系统抽样:系统抽样是指按照某种规律从总体中选择样本的方法。

它常用于人口调查和商品抽样等场合。

4. 参数估计参数估计是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的方法。

参数估计的重要内容包括:(1)点估计:点估计是利用样本数据得到总体参数的估计量。

计量知识点

计量知识点

计量知识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计量知识点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统计推断的方法和技巧。

无论是研究经济现象、制定政策还是进行市场分析,计量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基础的计量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基本概念1. 变量:在计量分析中,变量是指研究对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可以是数量型变量(如收入、价格等)也可以是分类型变量(如性别、地区等)。

2. 因变量和自变量:在计量分析中,因变量是研究对象的主要研究对象,自变量是用来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变量。

3. 样本和总体:在进行统计分析时,研究者需要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样本进行研究。

样本是总体的一个子集,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可以对总体进行推断。

4.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用来检验研究结论是否显著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得出对总体的推论。

二、统计描述1. 中心趋势测度:中心趋势测度是用来描述数据整体分布的一个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等。

2. 离散程度测度:离散程度测度是用来描述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包括标准差、方差、极差等。

3. 分布形状:数据的分布形状可以通过偏度和峰度等指标来描述,偏度描述数据分布的对称性,峰度描述数据分布的平峰或尖峰程度。

三、回归分析1. 简单线性回归:简单线性回归是一种描述因变量和单个自变量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方法,通过拟合直线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

3. 回归诊断:回归诊断是用来检验回归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种方法,包括残差分析、方差膨胀因子等。

四、时间序列分析1. 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用来描述时间序列数据的长期趋势和波动规律的方法,可以通过趋势线和季节性调整来分析数据。

3. 时间序列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是用来预测未来数据变化趋势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建立自回归模型、移动平均模型等来预测未来数据。

计量知识点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掌握基本概念、统计描述、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和市场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空间分布的测度是指对于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内部物体或现象的数量或属性进行量化和描述的方法。

它包括了多个指标和方法,常用的有点模式分析、距离分析、空间自相关等。

时间序列分析则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点模式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空间分布测度方法。

它通过对空间中的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出点分布的规律性。

常用的方法有点密度分析、Ripley函数分析等。

点密度分析通过计算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点的数量来量化点的分布密度。

Ripley函数分析则是通过计算点周围一定范围内其他点的数量来描述点的聚集情况。

距离分析是对空间分布的测度方法之一,它通过计算不同点之间的距离来揭示点的分布特征。

距离分析可分为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最短路径距离等。

通过计算不同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揭示出空间中点的分布规律和聚集程度。

时间序列分析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时间序列数据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观测值。

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揭示出时间序列数据中的规律性和趋势,为未来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

时间序列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平稳性检验、自相关分析、滑动平均、指数平滑法、ARMA模型等。

平稳性检验是判断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具有平稳性的方法,平稳性是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条件。

自相关分析是计算时间序列数据的相关性,包括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

滑动平均和指数平滑法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滑处理的方法,可以减少噪声和波动。

ARMA模型则是一种常用的时间序列模型,基于自回归和移动平均过程来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描述和预测。

综上所述,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是描述和研究空间内部物体和现象的数量或属性以及时间序列数据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两种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出空间和时间的规律和特征,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指导。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

第三章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地理事物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的描述和测度析地理问题和表示其研究结果的基础。

第一节空间分布的测度地理学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首先要确定地理事物的区位类型。

所谓区位类型通常是用两种方法加以说明,一种是将区位视为地图卜的点,分析点间的距离、一个地区内点的密度、地区间点分布与配置的特点以及点型间的相关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概率论的方法,对理论点型进行讨论,将理论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第二种区位类型的分析是采用“面积单位”的方法,例如以方格或县为单位,构成一个面积单位的集合,对区位类型进行描述与分析,也就是说,所讨论的地理系统变量的分布是一个完全连续的面积,而不是仅由点型分布所产生的问题,例如气候现象、土壤与植物群落的分布等。

一、空间分布的类型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有四种基本类型:1.点状分布类型这是一种常见的分布类型,表示现象的每一项,都是标在地图上的离散的点子。

例如,在区域研究中当不考虑居民点面积时,往往把每个居民点作为一个点,因此居民点体系就表示为不同等级的点状分布。

有时工业企业、工业基地、自然资源、城市、商店、医院、学校等,都采用点状分布的形式。

2.线状分布类型这类地理要素的每一项都以直线、曲线或不规则线表示在图上。

属于这一类型的地理要素如道路网、给排水系统、输电线路、输油输气管、台风路径:冰雹线等。

3.离散区域分布类型这是一种不连续的面状分布,例如行政区,不同类型的作物分布区等。

两个相邻区域之间,不是同类地理系统,因此是不连续的。

区域两边有质量上的或性质上的差别,但各类现象均有一定的面积。

离散区域分布与点状分布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在小比例尺图上表示为点状分布的现象,如居民点,在大比例尺图上则可以是区域分布的。

农作物、工业企业等也都有这种分布状态的特点。

因此是用区域分布还是用点状分布来测度和表示,必须看分析问题的性质和要求。

4.连续的区域分布连续的区域分布是空间上连续的点状分扣,比如温度、雨量、人口等等。

关于时间序列分析

关于时间序列分析

1.全然概念(1)一般概念:系统中某一变量的瞧测值按时刻顺序〔时刻间隔相同〕排列成一个数值序列,展示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动过程,从中寻寻和分析事物的变化特征、开展趋势和规律。

它是系统中某一变量受其它各种因素碍事的总结果。

(2)研究实质:通过处理推测目标本身的时刻序列数据,获得事物随时刻过程的演变特性与规律,进而推测事物的今后开展。

它不研究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因果关系。

(3)假设根底:惯性原那么。

即在一定条件下,被推测事物的过往变化趋势会连续到今后。

暗示着历史数据存在着某些信息,利用它们能够解释与推测时刻序列的现在和今后。

近大远小原理〔时刻越近的数据碍事力越大〕和无季节性、无趋势性、线性、常数方差等。

(4)研究意义:许多经济、金融、商业等方面的数据根基上时刻序列数据。

时刻序列的推测和评估技术相对完善,其推测情景相对明确。

尤其关注推测目标可用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即时刻序列的长度和推测的频率。

2.变动特点(1)趋势性:某个变量随着时刻进展或自变量变化,呈现一种比立缓慢而长期的持续上升、下落、停留的同性质变动趋向,但变动幅度可能不等。

(2)周期性:某因素由于外部碍事随着自然季节的交替出现顶峰与低谷的规律。

(3)随机性:个不为随机变动,整体呈统计规律。

(4)综合性:实际变化情况一般是几种变动的叠加或组合。

推测时一般设法过滤除往不规那么变动,突出反映趋势性和周期性变动。

3.特征识不熟悉时刻序列所具有的变动特征,以便在系统推测时选择采纳不同的方法。

(1)随机性:均匀分布、无规那么分布,可能符合某统计分布。

(用因变量的散点图和直方图及其包含的正态分布检验随机性,大多数服从正态分布。

)(2)平稳性:样本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在某一固定水平线四面摆动,即方差和数学期瞧稳定为常数。

样本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只是时刻间隔的函数,与时刻起点无关。

其具有对称性,能反映平稳序列的周期性变化。

特征识不利用自相关函数ACF:ρk =γk/γ其中γk是y t的k阶自协方差,且ρ0=1、-1<ρk<1。

计量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计量地理学:又称数量地理学或统计地理学或理论地理学,是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研究地理现象及地理要素的科学,是应用地理学的分支,是数学与地理学相交叉的学科。

“计量革命”:指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以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应用为内涵的计量运动。

计算地理学:以向量或并行处理器为基础的超级计算机为工具,对“整个”、“大容量”资料所表征的地理问题实施高性能计算,探索构筑新的地理学理论应用模型。

空间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

属性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

中位数:将各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居于中间那个位置的数就是中位数。

众数:众数就是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理数据的一般水平。

方差:从平均概况衡量一组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基尼系数:就是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纵、横坐标均以累计百分比表示,从而做出罗伦次曲线,然后再计算得出的集中化指数。

锡尔系数:用于对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均衡(不均衡)状况,进行定量化的描述。

变异系数:它表示了地理数据的相对变化(波动)程度。

偏度系数:它测度了地理数据分布的不对称性情况,刻画了以平均值为中心的偏向情况。

峰度系数:它测度了地理数据在均值附近的集中程度。

集中化指数:是一个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的指数。

统计分组:所谓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研究目的,按照一定的分组标志将地理数据分成若干组。

多样化指数:研究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综合发展的评定指标。

定性数据:表示地理现象或要素只有性质上的差异,而没有数量上的变化。

罗伦次曲线:20世纪初,意大利统计学家罗伦次,首先使用累计频率曲线研究工业化的集中化程度。

后来,这种曲线就被称之为罗伦次曲线。

间隔尺度数据:这种数据是以连续的量来表示地理要素,根据地理要素的不同性质,它采用不同的度量单位作为标准。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偏离方向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部位;偏离的 距离则指示了均衡程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
退出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 点状分布的测度
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区域重心的测度补充
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对于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 可以将Xi;Yi取为各次级行政区域单元;譬如省 市 区的首府坐标; Mi可以为不同的属性值譬如;人口 产值等
退出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 点状分布的测度
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区域重心的测度补充
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小区单元构成;其中;第i个
小区单元的中心坐标为Xi;Yi;Mi为该小区单元某 种属性意义下的重量;则该属性意义下的区域重
心坐标为:
n
Mi Xi
n
MiYi
P(x, y)
x i1 n
, y i1 n
第五步: S=5;I=2;T=5;7
①v2刚得到P标号;故考察v2 v2;v5∈A且v5是T标号 点;则修改为:
T ( v 5 ) m T ( v 5 ) P ( i v 2 , ) n W 2 5 m 1 , 8 5 6 i 1 n ②在所有的T标号中;Tv5最小;于是令Pv5=13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退出
第三章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第三步: S=3;I=6;T=2;3;5;7 ①v6刚得到P标号;故考察v6 v6;v2;v6;v5; v6;v7∈A且v2 v5 v7是T标号点;则修改为:
T ( v 2 ) m T ( v 2 ) P ( i v 6 , ) n W 6 2 m 9 , 5 3 i 8 n T ( v 5 ) m T ( v 5 ) P ( i v 6 , ) n W 6 5 m , 5 1 i 1 n 1 T ( v 7 ) m T ( v 7 ) P ( i v 6 , ) n W 6 7 m , 5 9 i 1 n ②在所有的T标号中;Tv3最小;于是令Pv3=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步: S=5,I=2,T={5,7} ①v2刚得到P标号,故考察v2。(v2,v5)∈A且v5是T
标号点,则修改为:
② 在 所 有 的 T 标 号 中 , T(v5) 最 小 , 于 是 令
P(v5)=13。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第六步: S=6,I=5,T={7} ①v5刚得到P标号,故考察v5。(v5,v7)∈A且v7是T
为点的密度,其中A为区域面积,n为区 域内点的个数。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l R对于点状分布类型的判断:
p R=1,随机型分布; p R<1,趋向于凝集型分布; p R>1,趋向于离散型的均匀分布。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l 2.服务区的中央点(P47)
p 正负荷:a(vi) p 总运输量的计算: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
• (四)运输网络
l 结点的直通性(P48) l 道路系统的里程(P48) l 道路系统的运输量(吨千米)(P49) l 考虑中转—运输费用的综合影响(P49)
1953:
1963 210 0.88 1973 271 0.89
1978 302 0.90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邻近指数练习
• 地理解释:
l 我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1953年的R指标为1.29,比 随机分布更趋分散。
l 在1953-1963年间,城镇发展迅速,由151个发展到 210个,增长了大约39%,R63=0.88说明城镇分布已 略呈凝集型。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l 最邻近平均距离的测度 l 对中心位置的测度 l 离散程度的测度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 1 最邻近平均距离
l 顺序法
基准点:i; 测定dih,dib; 找出满足dih≤ dib的距离; 若有p个,按顺序排列:
p R的数值一般在0.33-1.67之间。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邻近指数练习
我国1953年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数为151个,至 1978年发展到302个,见下表。根据计算, 各年5 万人口以上城镇的最邻近平均距离如表所示。试计 算点状分布的R指标,并作简要的地理解释。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 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l 区域重心的测度(补充)
p 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对于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 ™ 可以将(Xi,Yi)取为各次级行政区域单元,譬如 省(市、区)的首府坐标; ™ Mi可以为不同的属性值(譬如,人口、产值等)。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l 区域重心的测度(补充)
p 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小区单元构成,其中,第i 个小区单元的中心坐标为(Xi,Yi),Mi为该小区单 元某种属性意义下的“重量”,则该属性意义 下的区域重心坐标为: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 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l 在有向图G=(V,A)中,给定一个始点v1和终点v9, 对每条弧(vi,vj)∈A相应的有一个权wij(称G为 赋权有向图)。
l 最短路径问题,就是要求从始点v1到终点v9的 一条路,使其在所有的从v1到v9的路径中,它 是总权最小的一条。
l V为点的集合,A则为弧的集合。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
• 例:求图中最短有向路径及其长度
开始,P(v1)=0,T(vj)=+∞,(j=2,3,…,7)。
第一步:S=1,I=1,T={2,3,4,5,6,7} •v •5 •v
①(v1,v2),(v1,v3),(v1,v4)∈A
①v4刚得到P标号,故考察v4。(v4,v3),(v4,v6)∈A 且v3、v6是T标号点,则修改其T标号为:
②在所有的T标号中,T(v6)最小,于是令P(v6)=5。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第三步: S=3,I=6,T={2,3,5,7} ①v6刚得到P标号,故考察v6。(v6,v2),(v6,v5), (v6,v7)∈A且v2、v5、v7是T标号点,则修改为: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l 采用指标R的优点在于:
p 可以把要讨论的点的空间分布图式放在一个从凝 集的、通过随机的一直到均匀分布的连续广阔的 定量范围之内,此尺度范围为:0-2.149。
p 对于一个固定地域来说,点的空间分布随时间而 变化,亦可通过R尺度分析去判断其空间分布比 原先的是更凝集还是更趋于分散,并且定量的表 达出其凝集或分散的程度。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 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
l (一)网络的基本概念
p 网络图
p 与几何学中图形的区别
•e
•v 3 •e
•v •e2 •v1
1
•e •v 2 •e 3 •e
•e4 •v 5
3
•v
5
•v 4
•v •e2 •v1
1
2
•e
3 •v
4 •v •e •(4b)图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区域重心应用举例
• 中国人口重心的迁移
l 取Mi为总人口,采用1978-1997年期间各省 (市、区)的人口数据,计算出每年的人 口重心坐标;
l 将其表示在经纬网平面坐标系中,并依次 将各个坐标点连接起来便可得到20年来中 国人口重心的动态演化图。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标号点,则修改为:
②令P(v7)=14,计算结束。v1-v7最短路径长度为
1最4短。路线的推求—倒推法:
故最短有向路线为:v1→v4 →v6 →v7。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
• (三)服务点的最优区位问题
l 1.服务点的中心(P46)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
• 2.标号法求最短路径—计算步骤
l 开始,给v1标上P标号P(v1)=0。其余各点标上T标号, T(vj)=+∞。 ①设vi是刚刚得到P标号的点,考虑所有这样的点vj: 使(vi,vj)∈A,以及vj的标号是T标号,则修改vj的T标 号为min{T(vj), P(vi)+Wij}。 ②若G中没有T标号点,则停止,否则T(vj0)=min T(vj), vj是T标号点,则把点vj0的T标号修改为P标号。转入 ①继续。
di1≤ di2 ≤… ≤dip p=0,1,2,…,n-1
•di
b
•i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p n个点依次作为基准点,可得顺序化矩阵:
•1 •2 •… •p •顺序号 •1 •点 •2 号 •n
•…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y
• 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l 平均中心(分布重心)
p 作x,y轴;
p 确定每一点的坐标;
p 计算坐标均值。
•x
•O
•即为平均中心。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 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年代 城镇数 d1(km)
R
1953 151 160.31
1963 210
95.96
1973 271
83.79
1978 302
81.02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邻近指数练习
解:1.计算各年的理论随机分布的平均距离。 1953:
年代 城镇数 R
2.计算各年的邻近指数R。 1953 151 1.29
且v2、v3、v4是T标号点, •v
则修改其T标号为:
1
2
•9
•5 •v
•3
•7 •2
•2
3
•4
5
•11
•6 •9
•v
7
•v •3 •v
4
6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②在所有的T标号中,T(v4)最小,于是令P(v4)=2。
第二步: S=2,I=4,T={2,3,5,6,7}
l 区域重心的测度(补充)
p 若就属是性区值域的Mi几为何各中小心区。单元的面积,则空间均值P p 当某一空间现象的空间均值显著区别于区域几
何中心,就指示了这一空间现象的不均衡分布,或 称“重心偏离”。 p 偏离方向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部位,偏 离的距离则指示了均衡程度。
PPT文档演模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