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直流电桥实验报告
直流电桥测电阻实验报告数据

直流电桥测电阻实验报告数据
直流电桥测电阻实验报告数据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的示例:
实验目的:
•了解单电桥测电阻的原理,初步掌握直流单电桥的使用方法。
•单电桥测量铜丝的电阻温度系数,学习用作图法和直线拟合法处理数据。
•了解数字电表的原理和线性化设计的方法。
实验原理:
•惠斯通电桥测电阻:惠斯通电桥是最常用的直流电桥。
其中,R1和R2
是已知阻值的标准电阻,他们和被测电阻构成四个“臂”,对角B和C上的电流相同(即:I1=I4),根据惠斯通电桥原理,可得被测电阻R3=R1*R2/R4。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单电桥、数字电表、铜丝、热敏电阻等。
2.将铜丝固定在单电桥的“臂”上,连接数字电表。
3.调整单电桥的“臂”的长度和角度,使数字电表的读数达到最大值。
4.记录数字电表的读数,根据实验原理计算铜丝的电阻值。
5.改变实验条件(如温度),重复步骤3和4,记录多组数据。
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使用直流电桥法测量了铜丝的电阻值,并且掌握了直流电桥法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铜丝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符合金属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用作图法和直线拟合法处理数据的方法,对数字电表的原理和线性化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十八直流电桥测电阻实验报告

实验十八直流电桥测电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直流电桥的基本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2.学习使用直流电桥测量电阻。
二、实验仪器与器材1.直流电桥主体:包括电源、电桥、电流计等组成;2.高精度套装电阻箱;3.电导线;4.多用表;5.尺子。
三、实验原理直流电桥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据欧姆定律,利用电桥平衡条件来测电阻值。
在实验中,通过调整电桥的阻值,使得电流为零,即在两端读取到相同电压,此时被测电阻值等于设置的阻值。
四、实验步骤1.将直流电桥接通电源,并将高精度套装电阻箱接入电桥的两个相反支路上;2.调节电阻箱阻值,使得电桥两侧的电流为零;3.记录此时电阻箱上的阻值,即为被测电阻值;4.通过多用表检查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使用直流电桥对5个不同电阻进行测量,分别记录电桥两侧的电阻值和电阻箱上的设定阻值,并计算误差。
被测电阻(Ω)电桥两侧电阻(Ω)设定阻值(Ω)误差(Ω)R1 2.98 3 0.02R2 4.01 4 0.01R3 10.03 10 0.03R4 20.05 20 0.05R5 50.02 50 0.022.数据处理将每次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误差计算,如下所示:误差=电桥两侧电阻-设定阻值每次测量的误差都小于0.1Ω,符合实验的要求。
六、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直流电桥测量电阻的方法,并且对测得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
由于实验所用的仪器与器材都是高精度的,所以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符合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直流电桥是一种常用的测试电阻的工具,其精度可以达到0.1%以上,比其他测量方法更为准确和稳定。
因此,掌握直流电桥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对于电阻的测量和实验研究非常重要。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会了使用直流电桥测量电阻,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实验过程中,注意到电阻的接触是否良好,避免一些干扰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并且在实验结束后,对仪器进行了正确的关闭和清理。
直流平衡电桥测电阻实验报告记录

直流平衡电桥测电阻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目的:1. 了解直流平衡电桥的基本原理和测量电阻的方法3. 验证欧姆定律和串联与并联规律实验器材:电池、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直流平衡电桥实验原理:直流平衡电桥是一种测量电阻的仪器,其原理基于基尔霍夫电路定律。
当桥路四个电阻相等时,桥路两端电压差为零,此时称为平衡状态。
在平衡状态下,另外一个待测电阻可以由电桥电路中其余电阻值的关系计算出来。
电桥误差主要来源于电桥的非线性和接触电阻,可以通过合理选择电桥和精确校准电桥来减小误差。
实验步骤:1. 搭建电桥电路,具体见图1。
2. 调节电阻箱,使得电桥两侧电压差为零。
3. 记录电桥电路中各个电阻箱的电阻值,计算出待测电阻值。
4.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计算出待测电阻的平均值。
5.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桥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验证欧姆定律和串联与并联规律。
6.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在电桥电路中,选取R1=R2=100Ω,R3=600Ω,R4为待测电阻,测得电桥两侧电压差为零时,R4的电阻值为:R4= ( R3 × R2 ) / R1 = 600 × 100 / 100 = 600Ω重复测量多次,得到待测电阻平均值为600Ω。
误差分析:电桥误差主要来自电桥本身非线性和接触电阻等因素。
在实验中,应该通过合理选择电桥和精确校准电桥来减小误差。
并且,在操作电阻箱时需要小心,尽量保证电阻箱内接触良好。
在测量电流和电压时,应该注意测量仪器的精度,以免误差。
本实验采用直流平衡电桥测量电阻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
经过多次测量和计算,得出的待测电阻值与理论值相符。
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减小电桥误差,并且保证电阻箱内接触良好,测量仪器的精度,以免误差。
直流电桥法测电阻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直流电桥法测电阻专业班级:组别:姓名:学号:合作者:日期:12x s R R R R =(2)此式即为惠斯通电桥测中值电阻的原理。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1.惠斯通电桥测中值电阻测量数据及处理取工作电压3V ,使用惠斯通单臂电桥测量标称值分别为75.0Ω、6.20Ω、470Ω、110750⨯Ω、210910⨯Ω的电阻,将测量结果与万用表的测量结果做对比,数据记录如表1所示:表1箱式惠斯通电桥测电阻数据被测电阻标称值Ω/万用表读数惠斯通电桥测量值倍率KΩ/s R Ω/x R Ω∆/仪1%±⨯1-1075076.6Ω2-10744074.40±0.15081%±⨯2-10620 6.2Ω3-106246 6.246±0.126921%±⨯0104700.496Ωk 1-104684468.4±0.95681%±⨯1107507.51Ωk 175037503±15.2061%±⨯21091091.3Ωk 10912191210±461.052.开尔文双臂电桥测铜导线的电阻率(1)铜导线几何尺寸数据记录表表2铜导线待测部位长度和直径123456平均值初D (mm)0.0010.0020.0020.0020.0010.001末D (mm)2.965 2.952 2.927 2.944 2.9502943铜线直径D (mm)2.964 2.950 2.925 2.942 2.9492942 2.945测量部位长度(mm)32.9032.5632.7833.0632.6632.8232.80(2)铜导线电阻测量数据及计算表表3箱式开尔文电桥测铜导线电阻数据及计算表倍率k读数盘值R S铜丝电阻R X (Ω)R X 平均值(Ω)110-4 3.50 3.50⨯10-4 3.58⨯10-4210-4 3.35 3.35⨯10-4310-4 3.65 3.65⨯10-4410-4 3.40 3.40⨯10-4510-4 3.78 3.78⨯10-4610-43.823.82⨯10-4在此图中还增加了桥臂电阻R3、R4,这样把P2和P3两点的接触电阻并入了较高值的R3、R4中;C2和C3用短粗导线相连,设其电阻为r。
直流电桥测电阻实验报告

直流电桥测电阻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直流电桥方法测量给定电阻的阻值,并熟悉电桥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直流电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测量电阻的仪器。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桥平衡条件来测量待测电阻的阻值。
一个典型的直流电桥由四个电阻组成,分别是R1、R2、R3和Rx。
其中R1和R2称为标准电阻,R3称为电位器。
电桥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电位器的电阻,使电桥两对端电压为零,即平衡状态。
根据直流电桥的平衡条件公式可得:R1 / R2 = Rx / R3通过这个公式,可以求解出待测电阻Rx的阻值。
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通常会取多个平衡点进行测量,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要求,搭建直流电桥电路。
2.通过调整电位器,使得电桥两端电压为零,记录下此时电位器的阻值。
3.重复步骤2,至少取三组平衡点,记录下每次电位器的阻值。
4.计算每次测量得到的待测电阻Rx的平均值。
5.比较测量结果与标准值,计算误差并分析原因。
实验数据和结果下表是实验中测量得到的数据:测量次数电位器阻值(Ω)待测电阻Rx (Ω)1 100 1002 105 1053 98 98根据上表数据,计算得到待测电阻 Rx 的平均值为101.00 Ω。
计算误差和分析假设标准值为100 Ω,根据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差异计算出相对误差:误差 = | (测量值 - 标准值) / 标准值 | × 100%= | (101.00 - 100) / 100 | × 100%= 1%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测量结果的误差为 1%。
这种误差可能来自于实验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接线不良、电源波动等。
结论通过直流电桥方法测量得到的待测电阻 Rx 的阻值为101.00 Ω,相对误差为 1%。
这个结果与预期的标准值接近,说明实验的准确性较高。
但仍需注意实验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搭建直流电桥电路并调整电位器,成功测量了给定电阻的阻值。
直流电桥法测电阻实验报告

直流电桥法测电阻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直流电桥法测量电阻的原理;2.掌握直流电桥法测量电阻的实验操作方法;3.探究不同测量条件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直流电源、电桥、标准电阻、待测电阻、电阻箱、导线等。
实验步骤:1.连接电路:将直流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到电桥电路的相应接口;2.调节滑动变阻器: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尽量接近零,并固定滑片位置;3.加入标准电阻:在电桥电路上加入一个已知电阻的标准电阻;4.测量电阻:将待测电阻连入电桥电路中,通过调节电桥电路中的标准电阻使电流表示数最接近零;5.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标准电阻值、电阻箱设置值以及调节滑动变阻器时的示数;6.重复实验:根据实验需要,可以多次重复实验获取更准确的结果。
实验数据处理:1.计算未知电阻值的实验结果:根据电桥电路中的已知电阻值和相应示数,可以通过比值关系计算出待测电阻的值;3.讨论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和误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实验结果和误差分析:实验中我们使用直流电桥法测量了一个未知电阻的值,记录了实验数据如下:标准电阻值:1000Ω电阻箱设置值:500Ω调节滑动变阻器的示数:50我们通过计算得到的待测电阻值为:500Ω×1000Ω/50=1000Ω1.电桥电路的接线不稳定,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2.电阻箱的阻值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3.实验中可能存在读数误差和实验操作误差等。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保持电桥电路的接线稳定,并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情况;3.实验中要仔细读数,减小读数误差的影响;4.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结论:。
104,105非平衡直流电桥的原理和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

4
臂电桥测量时选用。 “非平衡”区也有三档,其中“电压”档表示电桥“桥”上的“ Rg ”可
(4.4.12)
(4.4.13)
【实验仪器】
1.FQJ 型教学用非平衡电桥
FQJ 型非平衡电桥是专门为教学实验而设计的,该仪器集单臂、非平衡电桥于一体,其 面板如图 4.4.3。
图 4.4.3 FQJ 型非平衡电桥面板 整个仪器的核心部分为面板中部的桥式电路,其中 R1 、R2 和
R3 可选用本仪器配备的可调电阻箱( Ra 、 Rb 、 Rc ), R1 也可以选
R1 ( Rc ) 使电压 U 0 0 ,记下此时的温度和 R1 值;
(4) 开始升温,每隔 3 C 测一个点,记录电压值和相应的温度,共测十个点。
3. 用立式电桥测量热敏电阻
考虑到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较大,这部分测量采用立式电桥。 (1) 如图 4.4.8 连接线路;
2.FQJ 非平衡电桥加热实验装置
该装置由加热炉及温度控制仪两大部分组成。其结构及连接见下图。
图 4.4.5 加热炉、温度控制仪实物照片及连接方法 加热: “加热选择”开关分为“1、2、3”三档,由“断”位置转到任意一档,即开始加热, 升温的高低及速度以“1”档为最低, “3”档为最高、最快。加热升温时,应根据实际升温 需求,选择加热档位。 降温:实验过程中或实验完毕,可能需要对加热铜块或加热炉体降温,此时可以开启控温仪 面板上的“风扇开关”使炉体底部的风扇转动,达到使炉体加快降温的目的。
直流电桥法测电阻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直流电桥法测电阻专业班级:组别:姓名:学号:合作者:日期:12x s R R R R =(2)此式即为惠斯通电桥测中值电阻的原理。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1.惠斯通电桥测中值电阻测量数据及处理取工作电压3V ,使用惠斯通单臂电桥测量标称值分别为75.0Ω、6.20Ω、470Ω、110750⨯Ω、210910⨯Ω的电阻,将测量结果与万用表的测量结果做对比,数据记录如表1所示:表1箱式惠斯通电桥测电阻数据被测电阻标称值Ω/万用表读数惠斯通电桥测量值倍率KΩ/s R Ω/x R Ω∆/仪1%±⨯1-1075076.6Ω2-10744074.40±0.15081%±⨯2-10620 6.2Ω3-106246 6.246±0.126921%±⨯0104700.496Ωk 1-104684468.4±0.95681%±⨯1107507.51Ωk 175037503±15.2061%±⨯21091091.3Ωk 10912191210±461.052.开尔文双臂电桥测铜导线的电阻率(1)铜导线几何尺寸数据记录表表2铜导线待测部位长度和直径123456平均值初D (mm)0.0010.0020.0020.0020.0010.001末D (mm)2.965 2.952 2.927 2.944 2.9502943铜线直径D (mm)2.964 2.950 2.925 2.942 2.9492942 2.945测量部位长度(mm)32.9032.5632.7833.0632.6632.8232.80(2)铜导线电阻测量数据及计算表表3箱式开尔文电桥测铜导线电阻数据及计算表倍率k读数盘值R S铜丝电阻R X (Ω)R X 平均值(Ω)110-4 3.50 3.50⨯10-4 3.58⨯10-4210-4 3.35 3.35⨯10-4310-4 3.65 3.65⨯10-4410-4 3.40 3.40⨯10-4510-4 3.78 3.78⨯10-4610-43.823.82⨯10-4在此图中还增加了桥臂电阻R3、R4,这样把P2和P3两点的接触电阻并入了较高值的R3、R4中;C2和C3用短粗导线相连,设其电阻为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科技大学直流电桥实验报告篇一:华中科技大学汇编实验报告2课程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实验名称:实验二分支程序、循环程序的设计实验时间:2016-3-29,14:00-17:30 实验地点:南一楼804室63号实验台指导教师:张勇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409班学号:U201414813姓名:唐礼威同组学生:无报告日期:2016年3月30日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报告的内容由本人独立完成,有关观点、方法、数据和文献等的引用已经在文中指出。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报告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或成果,不存在剽窃、抄袭行为。
特此声明!学生签名:日期:成绩评定指导教师签字:日期:目录1 2 3 4实验目的与要求 (1)实验内容.............................................................1 实验过程.............................................................2 任务1 .................................................................. .......................................................... 2 设计思想及存储单元分配............................................................... ......................... 2 流程图............................................................... .........................................................3 源程序............................................................... ......................................................... 3 实验步骤............................................................... ..................................................... 6 实验记录............................................................... .. (7)体会............................................................... .. 8参考文献 (9)1 实验目的与要求1、熟悉分支、循环程序的结构及控制方法,掌握分支、循环程序的调试方法;2、加深对转移指令及一些常用的汇编指令的理解;3、加深对常用DOS功能调用指令的理解,进一步熟悉TD的使用。
2 实验内容设计实现一个学生成绩查询的程序。
1、实验背景在以BUF为首址的字节数据存储区中,存放着n个学生的课程成绩表(百分制),每个学生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占10个字节,结束符为数值0),语文成绩(1个字节),数学成绩(1个字节),英语成绩(1个字节),平均成绩(1个字节)。
例如:N EQU1000BUF DB ‘zhangsan’,0,0;学生姓名,不足10个字节的部分用0填充DB 100, 85, 80,?; 平均成绩还未计算DB ‘lisi’,6 DUPDB 80, 100, 70,?DBN-3 DUP ;除了3个已经具体定义了学生信息的成绩表以外,其他学生的信息暂时假定为一样的。
DB ‘wangwu’,0,0,0,0DB 85, 85, 100, ?2、功能一:提示并输入学生姓名(1)使用9号DOS系统功能调用,提示用户输入学生姓名。
(2)使用10号DOS系统功能调用,输入学生姓名。
输入的姓名字符串放在以in_name为首址的存储区中。
(3)若只是输入了回车,则回到“”处重新提示与输入;若仅仅输入字符q,则程序退出,否则,准备进入下一步处理。
3、功能二:以学生姓名查询有无该学生(1)使用循环程序结构,在成绩表中查找该学生。
(2)若未找到,就提示用户该学生不存在,并回到“功能一(1)”的位置,提示并重新输入姓名。
(3)若找到,则将该学生课程成绩表的起始偏移地址保存到POIN字变量中。
提示:字符串比较时,当采用输入串的长度作为循环次数时,若因循环次数减为0而终止循环,则还要去判断成绩表中名字串的下一个字符是否是结束符0,若是,才能确定找到了。
4、功能三:计算所有学生的平均成绩使用算数运算相关指令计算并保存每一个学生的平均成绩。
平均成绩计算公式:/,即将语文成绩A乘以权重2、英语成绩C除以权重2后,与数学成绩B一起求和,再计算该生的平均成绩。
要求避免溢出。
提示:使用循环程序结构,注意寻址方式的灵活使用。
把小数转换成分数后再运算避免使用浮点数指令。
5、功能四:将功能二查到的学生的平均成绩进行等级判断,并显示判断结果。
(1)平均成绩等级显示方式:若平均成绩大于等于90分,显示“A”;大于等于80分,显示“B”;大于等于70分,显示“C”;大于等于60分,显示“D”;小于60分,显示“F”。
提示:使用分支程序结构,采用2号DOS系统功能调用显示结果。
(2)使用转移指令回到“功能一(1)”处(提示并输入姓名)。
3 实验过程任务1设计思想及存储单元分配设计思想:本实验主要是要解决3个问题:一是提示并输入学生姓名;二是如何进行字符串的比较从而查询学生;三是如何计算平均分从而分出等级。
依据本次实验的要求,此处用分支、循环程序的结构及控制方法来解决。
寄存器分配:CX:存放学生数量(默认3),计数器作用;BX:存放目标学生下标值,得到分数缓冲区首地址;BP:存放缓冲区基地址;AL:存放平均成绩;AX,DX,SI:临时寄存器;流程图源程序.386STACKSEGMENT USE16STACKDB 200 DUP STACKENDSDATA SEGMENT USE16N EQU 3BUF DB ‘zhangsan’,0,0 DB 100,85,80,? DB ‘lisi’,6 DUP DB 80,100,70,? DB ‘wangwu’,4 DUP DB 85,85,100,?MSG DB ‘Input the name : $’CONTINU DB ‘Enter any keys to continue:$’FAIL DB ‘Not Exist!$’INPUTDB 10 DB ? DB 10 DUP DATA ENDSCODE SEGMENT USE16篇二:华中科技大学汇编实验报告5课程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实验名称:实验五汇编语言与C语言混合编程实验时间:2016-4-19,14:00-17:30实验地点:南一楼804室74号实验台指导教师:张勇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409班学号:U201414813姓名:唐礼威同组学生:无报告日期:2016年4月23日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报告的内容由本人独立完成,有关观点、方法、数据和文献等的引用已经在文中指出。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报告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或成果,不存在剽窃、抄袭行为。
特此声明!学生签名:日期:成绩评定指导教师签字:日期:目录1234实验目的与要求 (1)实验内容.............................................................1 实验过程.............................................................2 任务1 .................................................................. .......................................................... 2 设计思想及存储单元分配............................................................... ......................... 2 流程图............................................................... .........................................................3 源程序............................................................... ......................................................... 3 实验步骤...............................................................记录............................................................... ..................................................... 6 任务2 .................................................................. .......................................................... 7 设计思想及存储单元分配............................................................... ......................... 7 流程图............................................................... ......................................................... 8 源程序............................................................... ......................................................... 8 实验步骤............................................................... ................................................... 11 实验记录............................................................... ................................................... 11 体会................................................................11 参考文121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汇编语言程序与C语言程序混合编程的方法;熟悉C编译器的基本优化方法;了解C语言编译器的命名方法,主、子程序之间参数传递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