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与《悲惨世界》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宗教观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宗教观“一个圣人的故事——一个男子的故事——一个女子的故事——一个娃娃的故事。
”这便是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它不仅是雨果篇幅最长的小说,也是他写作时间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作品。
这部被誉为渗透灵魂的力作,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主人公,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
雨果力图以仁爱精神去对抗恶,提倡宗教救赎。
下面让我们走进《悲惨世界》,来看看文学大师雨果的宗教观是一道怎样风景?雨果的宗教观雨果的宗教观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对基督教救赎精神的提倡和对教会制度的批判。
一方面他肯定基督教“救赎”的观念,崇扬宗教仁慈博爱的精神,宣扬宗教神奇的感化力量,由衷赞扬宗教有创造奇迹,改造人类德行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封建教会对人们精神的奴役,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对人性的无情催残和扭曲,撕去了邪恶宗教伪善的外衣,从内部炸毁了为现行制度作辩护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宗教学说,从而对封建教会给予了强有力的抨击。
作品中的体现现在让我们看看雨果的宗教观是如何在作品中得以展现的?他在《悲惨世界》里深刻地揭示了人间的一切不幸,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有代表性的人物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黑暗与法律不公所造成的。
可贵的是,雨果作为人类命运的思想者,其深刻性正在于他把这些因果放到社会历史进程中去考察,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矛盾。
悲剧的命运,都是由社会、宗教、自然力造成的。
在《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悲剧,就是由于当时社会法律的不公造成的。
他本来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工人,有一年冬天,他失了业,7个外甥嗷嗷待哺,他不得已打破了橱窗想偷面包,结果被抓住并判了5年苦役。
由于一再入狱,他坐了19年的牢。
《雨果的浪漫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表现》

《雨果的浪漫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表现》1. 引言1.1 概述:《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该作品完美地展现了雨果浪漫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
本文将深入探讨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思想,并分析其对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社会批判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依次介绍雨果的浪漫主义思想、《悲惨世界》的简介及背景,以及浪漫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文章最后将进行总结,概括归纳雨果浪漫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表现方式,并提出对读者启示与反思,以及进一步深入探讨浪漫主义思想与《悲惨世界》关系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雨果的浪漫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呈现方式,揭示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核。
同时,通过对雨果作品的研究,读者可以深入理解浪漫主义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此外,本文还将引发对浪漫主义思想和《悲惨世界》之间关系的更深层次思考,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和启发。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介绍。
2. 雨果的浪漫主义思想:2.1 浪漫主义思想概述:浪漫主义是19世纪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追求情感、自然和个体的迅猛发展。
此时期被认为是对理性主义和启蒙时代价值观的反抗。
浪漫主义倡导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追求超凡脱俗、注重感受和直觉的体验。
2.2 雨果的浪漫主义观点: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并对其进行了独特而深刻的诠释。
雨果认为,艺术应该是富有社会意义和批判性思想的表达方式,能够唤起人们共鸣并推动社会变革。
在雨果看来,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表达,更应该关注社会问题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复杂而冲突的关系。
他相信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力量可以改变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并引领人们向更美好、更公正的社会秩序迈进。
2.3 浪漫主义对雨果作品的影响:浪漫主义思想对雨果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悲惨世界》是谁的作品?

《悲惨世界》是谁的作品?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作品。
该小说于1862
年首次出版,被认为是维克多·雨果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悲惨世界》深刻地描绘了法国社会的贫困、不公和人性的善恶,并以复杂
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广大读者。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被誉为浪漫
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以描写社会不公和个人斗争为特点,倡导
人道主义思想,对政治、社会和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悲惨世界》被视为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法国革命和巴
黎暴乱的背景,展示了人类的悲欢离合、无尽的苦难和希望。
小说
中的人物形象十分丰满,如主人公让·瓦尔简、警察雅浦,以及底
层人民的代表瓦乌凯尔与科塔而等等。
他们的命运和故事交织在一起,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
《悲惨世界》深刻影响了世界文学和文化。
它以其广阔的视角、深刻的描写以及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学
经典。
无论是小说本身的价值还是它所传递的思想,都使得《悲惨世界》成为了世人耳熟能详的作品之一。
《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

结合《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分析雨果作品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雨果,法国乃至世界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广为人们所传诵,其中以《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尤为著名,这两部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雨果的作品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点,同情下层人民,反对并且痛斥封建君主和教会制度的腐朽,揭露黑暗势力,赞扬真善美的品质。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为我们刻画了几个深刻的人物形象,包括美丽与善良的下层民众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外表丑陋但是内心却深爱着爱斯梅拉达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伪善的宗教禁欲主义者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作品充分体现了美与丑的对照原则,内心的丑陋比外表的丑陋更加令人感到可怕,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可以说的上是一个真善美的化身,她的身上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当卡西莫多被冤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刑台上接受阳光的曝晒时,她毅然的走上刑台给卡西莫多喂水喝,而卡西莫多也为了报答她这滴水之恩将行刑前的爱斯梅拉达抢下并带到巴黎圣母院中悉心照料。
为了救下甘果瓦,爱斯梅拉达决定和甘果瓦做一对有名无实的夫妻,这些都折射除了的仁爱精神,虽然她是一名下层民众,但是却用自己的力量去真心的对待并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小说借中世纪的历史题材影射19世纪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封建专制王权统治时期的残暴与黑暗,封建教会的虚伪,赞颂了下层人民淳朴善良的品格、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
《悲惨世界》无疑是雨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最能体现其人道主义义思想精髓的作品。
主人公冉阿让出身贫苦,为了姐姐家饥寒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刑,但当他走出牢狱时,“孤零零,没有栖身之处,没有避雨之处”,后来他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开始帮助他人,仅仅一块面包就要遭受牢狱之灾,并且一直遭到沙威的追捕,而迫使他去偷窃的正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芳汀,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但恶浊的社会玷污了她,芳汀的悲惨同样是罪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而芳汀的孤女小柯赛特在德纳第夫妇手中,倍受虐待。
浅谈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谈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摘要:正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是一位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同时他又撰写了许多闻名于世的文艺评论。
他以独到的艺术理论、美学思想和一生辛勤的文学创作,当之无愧地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并且在世界文学史上赢得了令人景仰的声誉。
《悲惨世界》显示了雨果对十九世纪法国劳动人民的同情,对资本主义黑暗社会的抨击,表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为人类文化思想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章。
关键词:悲惨世界;雨果;人道主义思想一、引言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文学理论等都在整个法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小说是雨果创作生涯中极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凝聚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作为一个诗人,拥有着一颗驰骋四野的心灵,探索着人世万物,寻觅着人性奥秘,犹如暴风雨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呼唤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导着人们热爱生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悲惨世界》就是雨果在长期探索社会、人性问题的结晶。
史诗般的长篇巨著《悲惨世界》凝结了雨果16年心血和艰辛。
这部辉煌的巨著,不仅有着史诗般的恢宏气势,展示了近半个世纪的丰富历史画卷,还贯穿着雨果博大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对19世纪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冉阿让悲惨命运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揭露并谴责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残酷罪行,表达了对当时法国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和命运的同情,提出了采用道德感化改造黑暗社会的理想途径,集中地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是雨果渴望和呼唤人间真善美的真实写照,是其表达人道主义思想的真切流露,其艺术魅力和力量至今仍旧活跃在文学舞台上。
二、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三大主题(一)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作为一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雨果用自己的笔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广大劳动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表达了对他们真挚的同情和怜悯,并将他们的悲惨归结于社会的责任,认为社会必须对人民悲惨命运负责,把社会比作是“杀人的监狱”。
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读后感

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读后感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读后感(篇1)《悲惨世界》,顾名思义写的就是一个十分悲惨的世界。
这世界之所以悲惨,是因为人的心里充满着恨。
故事主人公冉阿让因为一次偷窃而开始了他长达19年的苦役生活。
当他想着要改过的时候,人们却歧视排斥他,让他感受不到一丝的温暖。
甚至当一位好心人告诉他冬天不要睡在室外的长凳上时,他冷漠地回答:“我在监狱冷冰冰的地板睡了19年,现在睡这里有什么区别呢?”冉阿让的回答无疑让人感到更加寒冷。
是啊,这个世界给他的爱太少,留在他心里的,是满满的悲伤和愤恨。
但幸好这时候,和蔼的神父出现了。
他不仅没有像别人那样排斥冉阿让,还把他当成了朋友,哪怕当冉阿让偷走了他宝贵的银器。
他的感化使冉阿让第一次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暖,就像一个一直住在冰冷地底下的种子感受到了阳光,然后慢慢地开始发芽。
冉阿让心里爱的种子就是这样被播种的。
当他开始准备过另一段人生的时候,柯赛特出现了。
她的出现,无疑是冉阿让人生的转折。
从孤零零的一个人,变成了形影不离的两个人,从为自己着想,到什么事都从柯赛特出发。
柯赛特浇灌了冉阿让的心之种,让他一发不可收拾地长起来。
柯赛特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冉阿让的功劳,更是她母亲的功劳。
她的母亲芳汀深深地爱着她,但却没有能力照顾她。
只好独自一人在外工作来供养她。
可惜她信错了人,德纳第夫妇根本没有好好对待柯赛特。
后来他们更逼芳汀入绝境。
是的,他们爱自己的家人,但那种爱是自私的爱。
因为他们对柯赛特,对任何别的人都没有一点爱心。
真正的爱,是像冉阿让那样的,用自己的力量去爱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的人。
因此他才会拼命就马吕斯并同意柯赛特和马吕斯的婚事,默默地给予穷人们一些生活资助,在生命的最后时间忍下心不去找柯赛特……如果说神父当时对冉阿让的爱是一种宽容的爱,马吕斯对柯赛特是一种情恋的爱,那么冉阿让对世界的爱,就是一种大爱。
世上如果没有了这些感情,就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雨果和《悲惨世界》

雨果和《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
他的大量文艺作品深刻反映了十九世纪法国政治和社会生活。
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年问世,全书共5部,125万字。
小说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和广阔的生活画面,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辉煌巨作。
维克多.雨果少年时长期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受她很深的影响。
他母亲是一个坚定地拥护皇帝,反对拿破仑的保皇主义者,她放任孩子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自由阅读,又允许儿子辍学全力投入心爱的文学事业。
雨果文学才能很早得以发挥,可说是得益于他的母亲。
而他早期保守的琡观点,也与他母亲的影响直接相关。
雨果少年时就显露出文学才华,年仅十五岁就获法兰西学士院征文奖,十八岁时获图卢兹学士院文艺竞赛硕士荣誉称号。
夏多布里昂称他为卓绝的神童。
雨果创作的最初阶段,写了大量的颂诗、讽刺作品、论文与评论,拥护王室、歌颂保皇主义与天主教,贬斥拿破仑,表现出明显的保守主义倾向。
但他的思想很快发生了转变。
查理十世上台后推行的愈来愈反动的政策与雨果追求的理想目标相去太远,人民的不满、祔的动荡,以及欧洲方兴未艾的人民解放运动都冲击着青年雨果,促使他开始重新认识、评价拿破仑与波旁王朝,并投身于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洪流。
雨果的斗争,首先是从文学方面反对已经腐朽的古典主义,促进文艺的新生开始的,这时雨果的创作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
此后至1840年的13年间,是雨果创作最丰富的一个时期,他以多种形式的作品揭露社会的不平控诉封建****罪恶,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逐渐从抒发个人感情走向与现实斗争结合的道路,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充满了对旧制度和统治者的激烈控诉。
1840年以后的十年来,是雨果创作的低潮时期。
雨果一方面同情人民的苦难,一方面又对七月王朝存在幻想。
他的政治观点始终在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之间徘徊。
1848年二月革命震撼欧洲,使雨果逐渐转变了思想,坚定地站到共和的立场上来。
《《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的社会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的社会主义思想引言《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人性的善恶、阶级和贫富之间的对立等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小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雨果提倡社会主义思想的观点和思路。
雨果与社会主义1.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和政治家,也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与许多知名社会主义者有过交往,并对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雨果早期在政治上曾支持共和制度和民主理念,但在后来转向了更左倾、更强调社会福利和平等的立场。
他注意到当时法国工人阶级面临着贫困、不公平待遇以及缺乏机会等问题,并开始关注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
3.雨果从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担忧,试图唤起人们对社会不平等和苦难的意识,并争取改变这种状况。
社会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体现1.小说中描绘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例如,法国社会被分为贵族、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三个阶层,在小说中展示了这些阶层之间的差别以及经济地位带来的影响。
2.通过主人公让·瓦尔简和其他角色的遭遇,雨果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个人命运造成的影响。
他通过描述角色们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处境,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并积极改善社会情况。
3.雨果通过小说中批判冷酷无情和压迫行为,并赞美慈善、关爱他人等价值观,表达了他对联合力量以抗击剥削和不公正行为的观点。
这反映了雨果倡导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他对人性的积极评价。
影响与价值1.《悲惨世界》在出版后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的社会主义观点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2.这部小说影响了19世纪欧洲文学和社会思潮发展,并成为反映当时社会问题和呼吁改革的重要作品之一。
3.维克多·雨果对于社会主义理念的提倡以及对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的揭示,使得读者们更加关注社会公正、人道主义价值以及共同福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果与《悲惨世界》
摘要: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的一位重要作家,《悲惨世界》是他于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本文通过透视小说中三种不同处世态度的人生路径,发现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中几乎无人幸免,据此进一步剖析深层原因,从新的角度解读出这本巨著突出的历史意义和闪耀的人性光辉。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悲剧根源
《悲惨世界》是最能代表维克多·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的作品。
雨果一生勤奋创作,留下了二十二部诗集,十二部戏剧,二十部小说和散文等珍贵作品。
他的作品在法国和全世界具有很大影响。
雨果作为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人道主义始终贯穿于他一生创作活动之中。
在《悲惨世界》中,作者通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紧密结合的手法,以冉阿让为主要线索描述了十九世纪法国黑暗的社会制度和底层人民悲苦的命运道路。
与传统评论文章不同的是,本文试图从更加开阔而全面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命运,深层次、全方位解读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通过不同的时间路线和人物线索探索出背后相同的规律,最后追根溯源,尝试解读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
一、不同社会地位的相同命运
作品中最主要的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冉阿让,一个出生在穷苦人家的朴素善良的普通工人。
因为受到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冲击,冉阿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以此为导火索开始了主人翁的极其曲折的生命道路。
这样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普通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只是试图解决家人窘迫的生活问题,因为一块面包就被抓去做了19年的苦役,当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时命运毫无疑问是悲惨的;当冉阿让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市长,处在一个较高的社会地位尝试改变自己和其他穷苦人民的命运时,同样遭遇到了极大阻力,成效甚微。
冉阿让最终在悲苦愤懑中死去,展示了一个普通社会底层人民的难以避免的悲惨命运。
与冉阿让的命运相似的是底层女工芳汀,她的一生更加折射出当时社会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女性的悲情人生。
如果说男性由于天生的责任和竞争的压力无法在社会中牢牢站稳脚跟的话,那么雨果带我们在作品中了解了女性同胞在当时环境中更为悲惨曲折的人生道路。
本性美丽善良的女工芳汀在情窦初开的时候就遭遇负心汉的欺骗,顶着社会的压力未婚先育生下女儿,后被情夫毅然决然地抛弃,留下孤独的母女两个相依为命甚为艰苦。
随后芳汀被迫将未成年的女儿留给酒店老板照料,自己去工厂打工,却因此长期遭受工厂资本家和酒店老板的双重压迫并落入风尘之中。
最终冉阿让将重病的芳汀送往医院直至死去,留下无依无靠的女儿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与冉阿让和芳汀的命运有显著不同的另外一个主要人物是社会
制度和法律教条的冷酷捍卫者——警官沙威。
象征统治阶级利益的警官沙威,貌似过着耀武扬威的上层生活,但在自己固执坚守的信念被现实中心灵受到的感动深深震撼时,沙威再也不能死守统治阶级的教条理论而无视人性中渴望仁爱宽容的一面,一个终身信守统治阶级信条的帮凶陷入了深刻的思想矛盾、难以面对的现实和无法原谅的自责之中,最终选择了投河自尽。
这看似戏剧性的结局其实正是雨果试图揭示的统治阶层帮凶注定的悲剧结局。
二、不同处世态度的相同结局
从处世态度方面来讲,三位主要人物的处世态度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带来的命运结局却是高度相似的。
冉阿让代表了善良淳朴、具有同情心和上进心的青年,法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和中流砥柱。
尤其在担任了市长之后想方设法身体力行为劳苦人民辛勤服务,最终不但难以拯救他人,还将自己带向了曲折的命运之路;芳汀代表了忍辱负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残酷的社会制度而对社会没有反抗意识的底层劳动人民,在这样严酷的社会中悲惨结局不言而喻,令人扼腕叹息;警官沙威代表了强势冷酷的统治阶级帮凶,代表了站在压迫人民这边的一个典型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在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底层民众的诉求之间,也难以避免地陷入痛苦与矛盾之中,也许生活上他不必像冉阿让一样承担过多的负担和压力,但在精神上和他所信仰的为人处世的标准发生了世界观、人生观的重大颠覆与严重冲突,最终直接导致他以自杀的方式选择逃避这种矛盾。
这个结局可以说是震撼人心的,更加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在这样
一个黑暗的社会中,无论选择站在被压迫人民的一面,还是站在压迫人民的一面,过程都是痛苦的,结局都是悲惨的,不得不说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沙威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突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批判文学的构思框架,极大提升了这部作品的文学地位,深化了旷世之作的政治寓意,从全新的角度全面而深刻地揭露了这样一个没有赢家的悲惨世界的残酷现实。
三、不同朝代背景的相同走向
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共计120万余字,时间跨度非常广阔,从拿破仑执政时期开始,历经滑铁卢战役、波旁王朝、查理十世统治、七月王朝和巴黎起义,横跨法国社会19世纪上半叶,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社会画卷。
然而经历了这么多朝代更迭和“社会进步”,以冉阿让、芳汀和沙威为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生活状态并未获得明显改善,反而在社会动荡中不断受到冲击和伤害。
如果说冉阿让等主要角色的人生经历是贯穿本部作品的明线的话,那么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动荡就是本部作品的一条暗线,从时间序列推进的角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政治波动、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法国19世纪悲惨世界景象,一针见血地指出朝代变更不是解决社会性贫困问题的苦口良方。
四、悲惨世界背后的根源探析
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不是一个人的悲惨,也不是一个人所代表的一个群体、一个社会阶层的悲惨,而是多个社会阶层的集体痛苦命运和跨越不同朝代的共同悲情归宿,组成了一个雨果笔下的悲惨世
界。
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或者说只有少数人是短暂的赢家,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是极其悲惨和值得同情的,这种现象值得所有时代的所有读者深刻思考。
如何解决这个社会难题,让所有人摆脱悲惨世界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呢?雨果在作品中没有明确指出来,或者说身处19世纪黑暗年代的他未能提出一个旗帜鲜明的改革方案,可以说,这部巨作中有着深刻的政治寓意,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不满与需要变革的诉求,却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
如果说有的话,那么可以说在雨果看来,教父所代表的宽容仁慈的力量是对苦难社会大众的最好救赎。
这是作者在全书中所透露的希望的曙光,也是对解救劳苦大众的迫切愿望的一种合理表达方式,反映了作者对摆脱悲惨世界奔向美好世界的由衷渴望和对仁者爱人人道主义思想
的深情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