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雨果小说《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的对正义与爱的思考

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的对正义与爱的思考1. 引言《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入探讨正义和爱的议题而著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维克多·雨果在这部小说中对正义和爱的思考。
2. 正义的呈现在《悲惨世界》中,正义被写得十分饱满、崇高和令人向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社会正义:小说通过描绘贫苦阶级的艰辛生活、法律不公及政府腐败等问题来探讨社会正义,呼喊人们应该关注并改变社会不平等现象。
- 个人正义:通过主人公让-瓦尔真(Jean Valjean)的故事,强调个体间相互关爱和宽容的重要性。
他从一个被反社会体系所摧残的囚犯转变为慈善家,表达了个人追求正义和救赎自己灵魂的意志。
3. 爱与仁慈的力量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通过角色和情节展示爱与仁慈的强大力量: - 让-瓦尔真的改变:小说刻画了让-瓦尔真从对自己心灵困苦中解脱,并最终拯救他人,这一过程彰显了爱与仁慈对于个体生命转变的重要作用。
- 卡塞特与科赛特之爱:卡塞特(Javert)始终追寻法律正义,但在众多情节中,科赛特(Cosette)的深情关爱和理解使得他产生了内心的冲突。
这表明爱能够影响并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
4. 雅典娜女神形象在小说中,雅典娜女神是一个重要而象征性的形象。
她代表着智慧、公正和正义,并成为故事情节中引导主导正道和善良行动的力量。
5. 结论《悲惨世界》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和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
通过社会正义与个人正义、爱与仁慈的展示,维克多·雨果在小说中给予人们对于正义和爱的思考。
这部经典作品希望唤醒人们内心对社会不公与苦难的担忧,并积极追求个体和社会的正义与真爱。
《悲惨世界》:希望与绝望的人性揭示

悲惨世界:希望与绝望的人性揭示介绍《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以展现人类的善良、勇敢和无私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人性中对希望与绝望的追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悲惨世界》对人性的揭示。
1. 希望在绝望中的闪耀在《悲惨世界》中,许多角色经历了巨大的困苦和挫折,但他们依然怀有希望并持之以恒地追求着自己心中的目标。
例如主人公让·瓦尔简,在极度贫困和冷漠社会环境下,仍然热爱生活并努力改变自己命运。
而学院派学生马吕斯则始终相信爱情,并为寻找真爱而不断努力。
2. 统治阶级的冷漠与不公正小说通过描写当时法国社会阶级的差异,深刻地展示了统治阶级对底层人民的冷漠和不公正。
贫苦的工人、妓女和孤儿们无法摆脱他们所处的绝望境地,而统治者却放纵自己享乐,并忽略了社会中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
3. 爱与牺牲《悲惨世界》中强烈强调了爱与牺牲的力量。
主人公让·瓦尔简为了保护被误认为自己女儿的科赛特,付出了一切,甚至最终选择舍身救她。
同样,店主圣·盖尼斯也在得知马吕斯是他养子后,勇敢地为马吕斯提供了一切支持。
4.人性中的善恶小说中将社会逼迫下至极致时,涌现出各种形式的良善行为。
警察长夏尔文在搜捕追击主角时把案情告诉他们并给予了机会;冰冷无情的主角浪叟,在最后选择放过让·瓦尔简并向其致以敬意,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慈悲。
5. 绝望引发的罪恶与破坏在绝望与困苦的环境中,一些角色选择了犯罪和报复。
主角浪叟在生活无望时成为盗贼,并以此谋生;小赞比亚也因为失去希望而投身于反抗统治者的暴力行动。
结论《悲惨世界》通过对人性的揭示,让读者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希望和绝望,以及在逆境中如何保持信念。
这部作品通过展示各种角色的努力、牺牲和善良行为,提供了关于人类本性深层特征的思考。
它向我们传达了对爱、希望和善良的重视,并教导我们在充满绝望时寻找到内心中真正值得追求和珍惜的东西。
《悲惨世界》赏析

悲惨世界(雨果)【思想内容】1、小说描写了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处境,寄予了作者对悲惨世界中劳动人民遭遇的同情。
·冉阿让为一块面包而做了十九年的苦役·芳汀为生活所迫而出卖肉体·珂赛特以羸弱之驱而承担成人劳作【详:作家在小说序言中提出了法国当代社会面临的三个尖锐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
”从而概括了作品的主题。
小说名字的原意是“受苦的人们”。
可见作者着意“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为生存而挣扎、受凌辱受欺侮、受迫害受压迫的贫苦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
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代表了由男人、女人和儿童构成的悲惨世界的所有穷人。
冉阿让仅仅为了姐姐的孩子不受饥饿的折磨偷了一块面包,为此竟坐了 19年的牢。
出狱后,他想重新做人都不可能,由于持黄色身份证而备受社会的歧视和侮辱。
芳汀是一个善良、天真的姑娘,因为受人欺骗,从此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在伪善残忍的道德和法律的迫害下,她失去了工作,为了自己和女儿的生存,她不得不卖掉一头漂亮的金发和洁白的门牙,最后被迫沦为公娼。
对此雨果以极大的愤慨回答了原因:“社会造成了一个奴隶及一个娼妓。
”芳汀的女儿小珂赛特孤苦伶仃,备受欺凌、受尽虐待和摧残。
小说正是以他们三个人的经历为线索,真实地表出当时热暗的现实社会是穷苦人的“悲惨世界",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法律和道德的虚伪及残忍。
】2、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制度及其法律、道德。
·沙威,统治阶级的鹰犬【详:《悲惨世界》集中地表现了雨果以前多次描写过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上写着一句话:“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说明他企图使小说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呢“他认为,世间存在着两种法律,一种是高级的,一种是低级的。
前者的代表是米里哀主教,后者的代表是警察沙威。
浅析雨果《悲惨世界》

浅析雨果《悲惨世界》《浅析雨果<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巨著,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深刻的社会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的法国,那个时代充满了社会的动荡和阶级的对立。
主人公冉·阿让的命运多舛,他因偷一块面包而被判刑入狱,经历了多年的苦役。
出狱后的他备受歧视,然而在主教的感化下,他决心重新做人,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雨果通过冉·阿让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法律的严苛与不公正,使得像冉·阿让这样的穷苦人陷入绝境。
社会的等级制度森严,贵族和富人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底层人民却在贫困和饥饿中挣扎。
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绝望。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
冉·阿让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物,他既有善良的本性,又因生活的逼迫而犯下过错。
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善与恶的斗争,但最终善良和正义占据了上风。
芳汀则是另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她被社会的偏见和男人的欺骗所伤害,为了养活女儿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和尊严。
沙威这个角色则代表了法律的冷酷和无情,他一直追捕冉·阿让,坚信法律的绝对权威,但在最后却陷入了对自己信念的怀疑和崩溃。
雨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他们的痛苦、挣扎和希望。
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个个体的故事,更是在展现整个社会的众生相,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无奈和悲哀。
《悲惨世界》的主题是多元而深刻的。
首先,它探讨了人性的善恶。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人是否还能保持善良的本性?冉·阿让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黑暗,内心的光明也永远不会熄灭。
其次,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矛盾。
底层人民的苦难并非是个人的过错,而是社会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
最后,它强调了爱与宽容的力量。
《悲惨世界》:苦难与人性的启示

悲惨世界:苦难与人性的启示《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巴黎市民起义为背景,讲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困境和人们的哀愁。
雨果通过展示各个角色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社会不公与苦难所带给人性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探讨《悲惨世界》中反映出来的苦难与人性问题,并解析其中蕴含的启示。
1. 社会不公、贫穷与苦难在《悲惨世界》中,社会阶级差距极为明显,穷人常常生活在极度贫困中。
贫穷使得他们无法摆脱苦难,靠拾荒、流浪等手段勉强维持生计。
小偷、流浪汉和妓女这些边缘群体被边缘化,他们面对着社会的冷漠和歧视。
而富人则生活奢华、享受优越,在底层人民痛苦的同时无视他们的存在。
贫富差距造成强烈的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相互排斥和敌视,使苦难倍加深重。
2. 人物命运与人性的探讨《悲惨世界》中塑造了一系列复杂而真实的角色形象,这些角色经历着不同的命运考验,迫使他们在苦难中显示出珍爱生命、互助合作的人性品质。
让·瓦尔简和法斯汀兄弟是两个突出的例子。
让·瓦尔简身世低微却具备高尚情操,在遇到困境时勇于承担责任,帮助他人并奉献自己。
而法斯汀兄弟则展现出自私和冷酷,将个人利益置于他人痛苦之上。
这些角色的比较凸显了苦难对于人性的影响:有些人在逆境中变得善良宽容,愿意为别人付出;而另一些人则被苦难压垮,变得冷漠和残忍。
3. 启示与反思通过《悲惨世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苦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还能从中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苦难可以锻炼人性,使人更具同情心和善良品质。
困境可以使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脆弱性和他人的重要性,在互相扶持中重新找回希望。
其次,社会应该关注和帮助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们。
通过创造更公平的社会制度,减少贫富差距,并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与机会,我们可以大大减少苦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最后,苦难也教会了我们珍惜生命、感恩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逆境让我们更加懂得幸福与快乐来自于内心深处,而不是物质上的富有。
《悲惨世界》的思想内容

一、在小说里雨果令人信服的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富人们为所欲为,而劳动人民则被注定过贫苦的生活。
他在《悲惨世界》的“作者序”中说明,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因为“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是因为“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
还明确的说: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
《悲惨世界》的明确目的就是要揭露社会的不合理和不正义。
(贫穷男子指冉阿让,饥饿妇女指芳汀,黑暗儿童指克赛克。
)
二、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利益而存在的。
三、《悲惨世界》里共和党人起义的斗争写得惊心动魄,十分壮烈。
四、小说中压倒一切和贯穿全书的乃是仁慈、博爱才能拯救社会的思想。
这种思想主要的通过冉阿让的形象以及恶人最终受到报应表现出来。
《悲惨世界》赏析

《悲惨世界》赏析《悲惨世界》是一部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章将对《悲惨世界》进行赏析,从其背景、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背景与历史背景《悲惨世界》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法国,正值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时期,雨果以此为背景描绘了法国社会的动荡和贫困的现实。
小说中揭示的社会问题引人深思,使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主题与情感体验1. 社会悲剧与人性拷问《悲惨世界》以社会悲剧为主题,通过讲述主人公让-瓦尔简的命运,探讨了社会中的不公与贫困、正义与道德的问题。
小说传递出深刻的悲愤情感,让读者对社会问题产生共鸣。
2. 爱与救赎的力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样而饱满,他们之间以爱与救赎为核心,展现出人性中最美善的一面。
如主人公让-瓦尔简眼中的善良与勇敢,马里尼一家的无私与奉献,希望与慈悲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中闪耀。
三、人物与形象塑造1. 让-瓦尔简(Jean Valjean)让-瓦尔简是小说的主人公,出狱后一直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
从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罪犯,变成了救死扶伤、心地善良的人。
他的形象体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让读者感受到希望的力量。
2. 芳汀(Fantine)芳汀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女性形象,她经历了生活的苦难和无尽的磨难,但一直保持着对女儿的深深的母爱。
她的形象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以及对命运的顽强抗争。
3. 孟托尔夫人(Mme. Thenardier)孟托尔夫人是小说中的一个反面形象,她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没有人情味,缺乏同情心。
她的形象突出了小说中道德败坏与人性扭曲的一面。
四、文学艺术手法1. 描写细腻生动雨果擅长描写,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夸张的辞藻,展现了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生动形象。
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 线索交织与悬念设置小说中的故事线索交织,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起。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还使得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当中,想要看到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悲惨世界》的主题思想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
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在小说中,雨果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富人们为所欲为,而劳动人民则注定过贫苦的。
雨果特别强调那些处境最悲惨的人都是诚实善良的劳动者,可是,不管他们如何挣扎,注定是悲惨和凄苦的命运。
小说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利益而存在的。
因此,人民反抗是正义的,如小说描写共和党人的起义。
小说最重要的主题是仁慈、博爱才能拯救社会的人道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通过冉阿让、卞福汝主教的形象与沙威、德纳弟的形象从正反两方面表现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页 ( 共页 )
浅析雨果小说《悲惨世界》
摘要: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是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展现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丑陋与现实,表现了人生的苦难与悲哀,深刻反映了时代的问题。
这作品中深刻的艺术意蕴使得它将永远是人类文学史中一块不朽的胜地。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人道主义
《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于 1862 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展示了自 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 1832 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大全景,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和“社会的史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公认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作品中大多数的人物取材于社会中的下层阶级,展示了勤劳善良的下层人民在当时残酷的制度和社会秩序下的悲惨命运。
主人公冉阿让被监禁19年并为社会所不容,只是因为他打碎橱窗玻璃偷了一块面包给饥饿的外甥们吃。
芳汀本是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巴黎流浪男子诱骗后有了私生女,她不仅受到房东、店主的诈骗,还受到所谓绅士的欺凌,为了养活唯一的女儿,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金发、门牙乃至肉体,最终含恨而死。
而小珂赛特的悲惨遭遇更是令人同情。
雨果在小说中展示了他的“世纪三问”——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这样的三个问题则将悲惨的世界完全地展现了出来。
《悲惨世界》的创作背景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盛行的时期。
作为第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
18世纪是法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承先启后的时期,吸取了16世纪人文主义理想和17世纪笛卡儿的怀疑论,由孟德斯鸿、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启蒙思想,使文学面目为之一新,在文学理论方面,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维克多·雨果就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雨果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是因为他的文艺思想达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从而居于历史上一切浪漫主义者所不能达到的高度[1]。
而《悲惨世界》对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的真实描绘,以及作品中的革命激情,理想光辉以及各种传奇色彩,使《悲惨世界》达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艺术境界。
《悲惨世界》在雨果的创作中有着特殊的背景。
这部作品起意于雨果的青年时代,但直到雨果被流放时才完成,它是雨果整整三十年思考和多年创造性劳动的成果。
小说的构思,雨果是从二十年代起就开始酝酿的,这个时期,雨果就着手收集资料,在生活中寻找作品主人公的原型,作摘录,写札记。
《悲惨世界》一些情节的轮廓还可以从雨果的中篇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克洛德·格》以及三十至四十年代所写的许多诗歌里看出来[2]。
《巴黎圣母院》发表后,雨果本在1832年就有写这部小说的打算,但这一过程几经波折,都由于雨果卷入了政
治活动而被迫暂停,1848年,雨果将近完成了《悲惨世界》的前身——长篇小说《贫困》,但由于1851年路易·波拿巴的政变和雨果的流亡而中断,在杰西岛的流亡经历给了雨果新的启发,最终,那部在1848年将近完成的《贫困》,经过一番大改,扩展成了五部的《悲惨世界》。
所以《悲惨世界》与雨果反对拿破仑三世反动制度的政治斗争之间的关系是无可置疑的。
《悲惨世界》是雨果为未来而斗争的实际武器,这部书有双重的任务:揭露社会的恶和指出战胜它的道路。
一八六二年四月,小说第一部《芳汀》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同时发表,受到了极大的次迎。
在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都立即就出现了小说的译本。
《悲惨世界》问世后,围绕着它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仅一八六二年和一八六三年初,在法国反映这场论战的就有数十篇报刊论文和十五本以上的书[3]。
小说思想的二重性造成了同时代人对它做出相互矛盾的评价,反动批评界把《悲惨世界》骂作“教唆暴乱”,资产阶级自由派报纸则满意地在小说里发现了调和阶级矛盾的思想。
在文学成就方面,小说把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加上形象鲜明突出,色彩浓重瑰丽,气势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悲惨世界》问世以来,不仅受到法国人民的热爱,而且被译成各种语言,为全世界千百万人民所共同欣赏。
正如法国当代作家阿拉贡所说的那样,全世界人民由于雨果而认识了法国,就像由于但丁而认识了意大利,由于莎士比亚而认识了英国一样。
《悲惨世界》的艺术语言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语言,对比夸张的手法在小说中非常常见,比喻和拟人等在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也在这部小说中多次出现。
多种写作手法的联合运用产生了不可抗拒的魅力。
巴尔扎克揭示普通人民日常生活的凄惨,雨果没有忽视巴尔扎克的创作经验。
《悲惨世界》所描绘的社会情景之广大、社会对比之鲜明、许多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之典型都体现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传统。
但雨果的语言从来不像巴尔扎克那样,一五一十地列举伏盖公寓的桌椅板凳,从里到外、从头到脚仔仔细细地描写老葛朗台的衣着。
既然“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内心的活动”①,那么,他完全可以一笔带过起居陈设衣着打扮,而着重写人,特别是着重写人的精神世界。
《悲惨世界》里雨果以大段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内心斗争、思想转变和性格特征。
雨果的心理描写长短结合,有时以思想分析来展现,有时以话语和行动来显示,手法丰富而有创造性[4]。
《悲惨世界》里的人物形象都是理想的、夸张的人物形象,像主人公冉阿让就有着非凡的品性、非凡的才智、非凡的臂力和非凡的勇气,他既有独自顶住倾塌屋柱的奇特本领,又能改变整个蒙特勒社会的风俗面貌。
米里哀主教、珂赛特、马吕斯、芳汀、加弗洛什、马白夫、艾波尼娜等都具有类似这样的不可思议的理想个性。
妓女芳汀树立了母性的功勋,艾波尼娜自我栖牲的爱情证明她无愧法兰
①
《悲惨世界》第一卷,第273页.
西英雄的英名,浪迹街头的男孩加弗洛什为共和政体献出了生命。
《悲惨世界》中善的形象极尽理想,恶的性格也着意夸张。
小说里的德纳第,他体现着贪婪的利己主义、对人类的仇视心理、资产阶级制度赖以生存的假仁假义。
同样,一生追捕冉阿让的警探沙威的形象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也是与人民为敌的。
沙威自命是正义和法纪的维护者,而事实上他保卫的却是不法和非正义。
一经醒悟,他就精神崩溃只能自杀了。
雨果的《悲惨世界》中,含有深深的人道主义情怀,具有深刻的艺术意蕴。
他虽然主张表现“混杂在生活中的一切①”,然而在这一切之上,却要有“某种伟大的东西在高高飞翔②”,也就是说现实要由理想来驾驭。
所以在《悲惨世界》中,一直有一股人道主义情怀在高高地飞翔。
《悲惨世界》中一直有两种人道主义的情怀,一是“仁爱与救赎”,二是“善能胜恶”。
雨果是一个把精神救赎看得至关重要的人道主义作家,冉阿让得到了米里哀主教的仁爱,将他原本已经堕落的灵魂拯救出来,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马德兰,并且走上了救赎的道路。
在《悲惨世界》里,雨果将米里哀主教与沙威摆在一起,前者代表“仁慈”,后者代表“残暴”,把冉阿让与德纳第对照,前者代表“博爱”,后者代表“私欲”,通过这样的美丑对比,更有效地强调和突出美、善是崇高的,善能胜恶,善必须通过恶的考验才能更加焕发出光辉。
这样的人道主义精神将《悲惨世界》整个的艺术意蕴烘托了出来,是《悲惨世界》中最闪光的地方。
在我看来,《悲惨世界》是一部充满着智慧的伟大作品,小说把对社会、人性、人的内心的探究都揭示了出来,在小说当中,主人公冉阿让等人物,虽然是资产阶级社会当中最为卑微的低下阶层,但是他们却没有丧失人道主义精神。
作品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仁爱万能的人道主义理想,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力量。
小说将真实刻画与大胆想象相结合,具有十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它史诗般的叙述风格与高昂、激烈、热情的语言格调,共同构成了《悲惨世界》丰富多彩的艺术空间。
《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进行结合的最初尝试。
这部作品对我最大的启示就是那种“善能胜恶”与“爱能消恨”的精神。
在雨果看来,一个人身上同时寄寓着黑暗和光明,黑暗属于尘世、光明属于天国,雨果坚信人的光明面可以战胜黑暗面,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是如此。
这样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我,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很多丑恶得现象,当面对这些丑恶的时候,人们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雨果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雨果认为,整个世界是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场,但是他深信善能胜恶、人性能够排除污秽而不断地自我完善。
所以雨果的小说不像巴尔扎克的作品那样描写具体现实事物,而是倾向表现精神价值的史诗。
这样的作品给人信心,给人力量。
①
雨果《论文学》,第110页
②
雨果《论文学》,第112页
参考文献:
[1]孙德仁、赵江平. 复杂混乱单纯光辉——论《悲惨世界》的艺术特色 [J].学术交流,1993.(4).
[2]刘晓丹. 浅析雨果小说《悲惨世界》[J]. 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4
[3]勃拉赫曼、锡宗置、刘弘壁. 评《悲惨世界》[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4]郑克鲁.论雨果小说的心理描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