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0-13章)【圣才出品】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0-13章)【圣才出品】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0-13章)【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1复习笔记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通过无产阶级带领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在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地建立起来。

(2)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分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这两个步骤是互相联系、互相衔接的,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3)新民主主义社会

①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存在三个基本阶级,即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小生产者阶级。

③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④过渡时期的历史阶段: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开始,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体地位时止。

⑤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把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经济结构,改造成为社会主

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1)变革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控制着旧社会的国民经济命脉。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的是没收的政策,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掌握国民经济命脉,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2)改变民族资本

民族资本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在经济上具有两重作用。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限制它的消极作用,通过赎买逐步地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采取和平赎买方式实现的。

(3)改变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

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先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开始,然后进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再进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的改造是从流通入手的,首先组织手工业供销小组或者供销合作社,然后在生产上逐步组织起来,发展成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使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们不再是为资本家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服务,不再体现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而是为满足劳动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体现了消灭剥削,逐渐达到共同富裕的关系。

②按劳分配也构成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人们通过按劳分配来实现其物质利益,这种分配方式既区别于一切剥削制度下的分配方式,也区别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正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综合体现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并能大大促进和推动生产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又使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都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实现。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落后的生产力问题,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的主要矛盾

才能得以解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便成为社会的根本任务。

(2)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产生的,所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应当是高于资本主义已经达到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后,还必须用极大的努力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够产生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在各方面显示出比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4)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和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就是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从而生产出丰富的社会财富。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人类社会最终要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一切都必须以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为物质前提。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不仅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且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本身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保障,而且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通过改革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含两层含义:

①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今后的发展,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考虑一切问题,从事一切工作,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否则就脱离了我国的最基本的国情。

(2)我国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的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来实现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3)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我国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地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②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路线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所决定的。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也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导论 ●学习目标 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本章概述 分析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阐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揭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意义。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是科学抽象法;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时限:3课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为什么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什么是科学抽象法? ●学习指导 认真阅读、理解知识点,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如果有精力可以阅读课程引注的参考文献。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学习目标: 了解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意义,掌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特征,懂得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内容提要: 本章着重讲述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并指出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指导:

以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了解为切入点,在把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基础上,来区分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时限:3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下列概念为本单元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自然分工、社会分工、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另外,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逾越性也是应掌握的重要内容。 2. 商品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马克思对商品的剖析来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全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其中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本章讲述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及价值规律等内容。 ●学习指导: 学习这一章要从构成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为切入点。而且要把使用价值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来研究。在学习交换价值的决定内容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区别。掌握和了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的复杂程度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深刻理解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甚至相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习时限:6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有以下几个重点和难点;(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及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2)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运动规律;(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作用。 3.货币 ●学习目标: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笔记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 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马克思主义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生产要素与生产力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①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②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2)物质资料生产的概念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3)劳动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①人的劳动 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就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没有人的劳动,任何物质资料都生产不出来。 ②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指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劳动对象可能是自然物,也可能是劳动产品。 ③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指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除了生产工具以外,生产用建筑物和土地等劳动过程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劳动资料。 (4)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 (5)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表明:人们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时,拥有什么样的经验与技能,拥有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去作用于自然界,来实现预定的经济目的。生产力标志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6)决定劳动者与生产工具的发展的因素:

第五章《管理学原理》习题(附答案)

第五编 一、单项选择题 1、注重于对已发生的错误进行检查改进属于( C )。 A、前馈控制 B.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D.直接控制 2、在控制的基本过程中,衡量实际工作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D )。 A.衡量什么 B.制定标准 C.如何衡量 D.A和C 3、实施控制的关键性步骤是( D )。 A 选择关键点 B拟定标准 C.选择控制技术 D.建立控制系统 4、控制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是( A )。 A建立控制标准 B分析偏差原因 C采取矫正措施 D明确问题性质 5、"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究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最重要:A A前馈控制 B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D直接控制 6、控制过程的第一步是( D ) A进行预测B科学决策C分析判断D确定标准 7、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 C ) A 维持现状 B 打破现状 C 激励现状 D 突破现状 8、统计分析表明,"关键的事总是少数,一般的事常是多数",这意味着控制工作最应重视( A )A突出重点,强调例外B灵活、及时和适度C客观、精确和具体D协调计划和组织工作。 9、控制工作使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 A)的系统: A 相对封闭 B 绝对封闭 C 相对开放 D 绝对开放 10、进行控制时,首先要建立标准。关于建立标准,下列四种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 A、标准应该越高越好 B、标准应考虑实施成本 C、标准应考虑实际可能 D、标准应考虑顾客需求11.能够有效地监督组织各项计划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发现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距,这一管理环节是( C )。 A.领导 B.组织 C.控制 D.协调 12.以下列举了现场控制必备的条件,除了( D )项。 A.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B.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C.适当的授权 D.部门的明确划分 13.即时控制通常又被称作( D)。 A.前馈控制 B.反馈控制C.作业控 制 D.现场控制 14.在集中控制中,信息处理、偏差检测、纠偏措施的拟定等都是由( A)统一完成的。 A.控制中心B.最高决策层 C.中级管理 层 D.监督机构 15.将组织管理系统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独立地实施内部直接控制,这就是( B)。 A.分散控制B.分层控制C.集中控 制 D.内部控制 16.控制活动过程中,管理人员所在的部门、所处的管理层次不同,实施控制的主要任务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 A)主要从事例行的、程序性的控制活动。 A.高层管理人员B.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C.重点部门管理人员D.科研部门管理人员 17.一个组织的全部行为活动构成控制的( B)。 A.目的 B.客体 C.媒体 D.主体 18.控制系统是指由(D )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A.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载体B.控制实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 C.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目的 D.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 19.控制应当从实际目标出发,采用各种控制方式达到控制目的,不能过分依赖正规的控制方式,也要采用一些能随机应变的控制方式和方法。这就是控制的(B )。 A.随机性原则B.灵活性原则C.多变性原 则D.弹性原则

政治经济学教课的缺陷及建议

政治经济学教课的缺陷及建议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有的问题 (一)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及其内容存有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且雷同 目前,国内高校所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学系列教材和自主编写教材两类。如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系列教材中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属于前一类教科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张丰兰主编)则属于后一类教科书。就教科书的内容安排而言,虽然个别章节顺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依然沿用着传统教科书的内容,特别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精髓的阐述部分,基本上依然沿用着对经典理论逻辑的原始解读,对其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理论创新内容还很少见。即便有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水准的研究,因为缺乏系统性,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作为研究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出现,而没有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体现。故而,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存有着内容陈旧且雷同的问题,这成为制约和影响政治经济学教学有效展开的客体障碍。 2.教材内容与实践缺乏联系 因为教材内容陈旧且雷同,教师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体系以及内容来展开课程活动,这就出现了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与学生们在实践中能够感受和接触到的现实无法有效对接的问题,即出现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两层皮”的现象。为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每隔几年就会再版,而新版的教材除了在个别地方增加一些简单的阅读材料以外,与旧版本的教材在实用性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即出现了教材版本很新,但教材内容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却始终存有。 (二)教师在教学中存有的问题

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依然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 的讲授方式与课程的考核方式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会产生重要的 影响。 1.教学方式单一且运行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 广泛应用,各大高校纷纷倡导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开政治经 济学课程的教学,力图通过先进的教学工具提升教学质量。但在教学 过程中,新的教学工具的使用并没有直接促使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加之教师们对多媒体教学技能掌握的水准不高,使得应用这一新的教 学工具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力度并不大,先进教学方式的应用蜕变为变 相的“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应用也是教学 方式有效运行的重要方面。在当前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被提到的最 多的就是案例教学法,但受到教师理论基础薄弱与科研能力不强的限制,能够很好的应用案例来讲解理论的教师在普通高校中还不多见。 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改变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性强、相对抽象的固有特点。这也使得政治经济学在单一教学方式下教 学效果不佳。 2.考核方式单一限制教学活动灵活展开随着教育部学分制的推行,政 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课时被压缩,使得大量的教学内容被压缩在有限 的时间内讲解,增加了教师课堂授课的压力。与此同时,学分制下推 行的教考分离制度,使得考试环节反过来制约教师的课堂活动。教考 分离制度执行以后,的确在一定水准上提升了教师教学的质量。但这 也使得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更多的要考虑学生最终考试问题,形 成了尽量在有限的课上时间讲解考试将会涉及到的重点内容,而不是 按照现实经济发展中理论的实际应用水准来讲解。 (三)学生在学习中存有的问题 从教学环节的展开来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对理论掌握的 好坏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在政治经济学学习的 过程中,学生存有着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终极笔记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二者区别:它们买和卖的顺序是相反的,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课本思考题

重点题我们老师让记在每一章的课后题那里 第一章P38 概念:商品、交换价值、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 问答:1、商品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4、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 5、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 么? 第二章P55 概念: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超额剩余价值问答: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 2、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4、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5、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工资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第三章P69 概念: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问答:1、资本积累的实质、必然性、影响因素 2、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怎样理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四章P83 概念: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问答: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是什么 2、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何不同? 5、简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五章P96 概念:社会资本、社会总产品 问答:1、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半导体物理第十章习题答案

第10章 半导体的光学性质和光电与发光现象 补充题:对厚度为d 、折射率为n 的均匀半导体薄片,考虑界面对入射光的多次反射,试推导其总透射率T 的表达式,并由此解出用透射率测试结果计算材料对光的吸收系数α的公式。 解:对上图所示的一个夹在空气中的半导体薄片,设其厚度为d ,薄片与空气的两个界面具有相同的反射率R 。当有波长为λ、强度为I 0的单色光自晶片右侧垂直入射,在界面处反射掉I 0R 部分后,其剩余部分(1-R)I 0进入薄片向左侧传播。设材料对入射光的吸收系数为α ,则光在薄片中一边传播一边按指数规律exp(-αx )衰减,到达左边边界时其强度业已衰减为(1-R)I 0exp(-αd )。这个强度的光在这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反射光,其强度为R(1-R)I 0exp(-αd );另一部分为透出界面的初级透射光,其强度为(1-R)2I 0exp(-αd )。左边界的初级反射光经过晶片的吸收返回右边界时,其强度为R(1-R)I 0exp(-2αd ),这部分光在右边界的内侧再次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两部分,其反射光强度为R 2(1-R)I 0exp(-2αd ),反射回到左边界时再次被衰减了exp(-αd )倍,即其强度衰减为R 2(1-R)I 0exp(-3αd )。这部分光在左边界再次分为两部分,其R 2(1-R)2I 0exp(-3αd )部分透出晶片,成为次级透射光。如此类推,多次反射产生的各级透射光的强度构成了一个以 (1-R)2I 0exp(-αd )为首项,R 2exp(-2αd )为公共比的等比数列。于是,在左边界外测量到的总透过率可用等比数列求和的公式表示为 ()22211d i d i R e T T R e αα---==-∑ 由上式可反解出用薄片的透射率测试值求材料吸收吸收的如下计算公式 410ln(2A d T α-=- 式中,薄片厚度d 的单位为μm ,吸收系数α的单位为cm -1,参数A ,B 分别为 2 1R A R -??= ???;21R B = 空气 薄片 空气 入射光I 0 反射光I 0R

管理学原理题库4套资料

精品文档 《管理学原理》题库(4套版) 一、客观题(单选题) 1、“管理活动的构成要素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提出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是(A) A、法约尔 B、西蒙 C、孔茨 D、罗宾斯 2、管理的归宿是(D) A、行使管理职能C、合理配置资源 D、实现组织目标、参与社会实践B 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管理的二重性是(B) A、科学性与艺术性C、科学性与技术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D、技术性和艺术性 4、在管理的实践中,强调管理的创造性和权宜应变,这是指管理的(C) A、科学性 B、技术性 C、艺术性 D、现实性 5、在一个组织中,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行使管理职能的人是(C) A、领导者 B、组织者 C、管理者 D、决策者 6、按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来划分,大学组织属于(B) A、简单稳定环境C、简单动态环境 B、复杂稳定环境D、复杂动态环境 7、在下列要素中,属于一般环境因素的是(A) A、技术因素 B、竞争者 C、顾客 D、资源供应者 8、在下列要素中,属于具体环境因素的是(C)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顾客 D、技术因素 9、组织内部环境的构成要素是(B) A、物质环境和政治环境C、物质环境和经济环境 B、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D、物质环境和技术环境 10、组织文化的核心要素是(A) A、组织价值观C、组织精神 B、组织宗旨D、组织形象

精品文档 11、某企业明确纪律的要求是令行禁止,服从命令。它表明该企业文化具有(C) A、凝聚功能C、约束功能 B、导向功能D、激励功能 12、首钢集团提出了“科技首钢”、“绿色首钢”和“人文首钢”的口号,这指的是(C) A、企业价值观C、企业形象 B、企业精神D、企业规范 13、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是(D) A、经济管理问题C、行政管理问题 D、一般管理问题B、企业管理问题 14、从管理的学科性质来看,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具有很强的(B) A、综合性 B、实践性 C、一般性 D、社会性 15、在管理思想史上,首先重视“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管理分离”的时期是(C) A、传统管理思想C、行为科学思想阶段 B、科学管理思想阶段D、现代管理思想阶段 16、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A) A、解决分工与协作的问题C、作好经营计划 B、处理人际关系D、提高劳动生产率 17、法约尔认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类型是(B) A、技术活动和商业活动C、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 B、财务活动与安全活动D、A.B和C 18、法约尔提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五大职能,这是指(D) A、技术活动 B、商业活动 C、管理活动 D、财会活动 19、韦伯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D) A、一般管理理论C、理想行政组织理论 B、科学管理理论D、人际关系理论 20、在韦伯看来,涉及到行政组织基础的权力是(C) A、理性的、法定的权力C、现代的权力 B、传统的权力D、超凡的权力 21、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成果,认为企业存在着(C) A、团队 B、群体 C、正式组织 D、非正式组织 2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提出“管理理论丛林”现象的管理学家是(A) A、巴纳德 B、孔茨 C、卡斯特 D、德鲁克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真题

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真题 一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价值[武汉大学2014、2011年研] 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在量上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它们就可以从量的方面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2相对剩余价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研;武汉大学2014年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研]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

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资本有机构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年研;山西财经大学2015、2013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为c:v。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4要素市场[中央财经大学2019年研] 答:要素市场是指生产要素在交换或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 ①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资金融通的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②技术和信息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经济学书籍推荐.doc

政治经济学书籍推荐 政治经济学书籍 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荐入门首选阅读。目前国内已经有某些教授依据此书编著《西方经济学》教材,在书中出现经济学10大原理一词,一眼便可看出是抄袭而来。 2、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 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发展糅合凯恩斯主义和传统微观经济学而成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框架。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目前经济学理论数学化大行其道,此翁实始作俑者。 《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现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国内50年代由高鸿业教授根据英文第10版翻译,商务印书馆于1981年出版。市面之16版,是和诺德豪斯合写,由萧深教授翻译,并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单行本出版。

第三章补充习题(1)

第三章补充习题(一) 1. 为了使输出结果为4, 执行以下程序时给a和b输入的值应满足的条件是。 #include void main() { int s,t,a,b; cin>>a>>b; s=1,t=1; if(a>0)s++; if(a>b)t++; else if(a==b)t+=s; else t=2*s; cout<b B. aa>b 2. 若a,b均为int型变量,且a=100,则以下关于for循环语句的正确判断是。 for(b=99;a!=b;++a,b--) cout<<“----\n”; A. 循环体只执行一次 B. 死循环 C. 循环体不执行 D. 输出---- 3. 对于如下语句序列 int a = -1; for(; a<5; a++) { a=a*(a+1); cout << a << "\t";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or是死循环 B. 输出0 C. 输出0 2 D. 输出0 2 12 4. 下列循环执行次数为。 int i=1; while(i<10); cout<<(i=i+2)<

政治经济学(学习指南)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代码:G0005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 一、单选(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生产的产品 2.资本积聚(A)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3.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4.金属产品生锈,木材腐朽而造成的资本损耗称为(D) A.有形磨损 B.无形磨损 C.精神磨损 D.自然磨损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 A.Ⅰ(v+m)=Ⅱc B.Ⅱ(c+v=m)=Ⅰ(v+m)+Ⅱ(v+m)? C.Ⅰ(c+v+m)=Ⅰc+Ⅱc? D.Ⅰ(v+△v+m/x)=Ⅱ(c+△c)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8.计件工资是(A) A.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9.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抽象劳动 10.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A.G—W…P…W‘—G’ B.W…P…W‘—G’。G—W C.P…W‘G’。G—W…P D.G‘—W…P…W’ 11.下列选项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B) A.劳动力 B.原料 C.厂房 D.机器 12.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第十一章 氧化还原滴定补充习题

第十一章氧化还原滴定补充习题 1 . 下面是测定As2O3-As2O5惰性物试样中两组分含量的分析流程图, 请将条件填在横线上。 (2) (5) 滴定剂______ 滴定剂______ (3) │(4) (6) │(7) pH______│指示剂______ 酸度_____│加______试剂 (1) ↓↓ 加______试剂┌──────┐┌───┐┌───┐ 试样──────→│As(Ⅲ)As(Ⅴ)│─────→│As(Ⅴ)│→│As(Ⅲ)│ 溶解└──────┘└───┘└───┘ [ 测As(Ⅲ) ] [测As(Ⅲ)+As(Ⅴ)含量] 2. 某同学配制0.02 mol/L Na2S2O3500 mL, 方法如下: 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Na2S2O3·5H2O 2.482 g, 溶于蒸馏水中,加热煮沸, 冷却,转移至500 mL 容量瓶中, 加蒸馏水定容摇匀, 保存待用。请指出其错误。 3. 今有含PbO 和PbO2的混合物, 用高锰酸钾法测定其含量。称取该试样0.7340 g, 加入20.00 mL 0.2500 mol/L 草酸溶液, 将PbO2还原为Pb2+, 然后用氨水中和溶液, 使全部Pb2+形成PbC2O4沉淀。过滤后将滤液酸化, 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 用去0.04000 mol/L KMnO4溶液10.20 mL。沉淀溶解于酸中, 再用同一浓度的KMnO4溶液滴定, 用去30.25 mL。计算试样中PbO 和PbO2的质量分数。 [M r(PbO2)= 239.2, M r(PbO)= 223.2] 4. 设计用碘量法测定试液中Ba2+的浓度的方案, 请用简单流程图表示分析过程, 并指出主要条件: 滴定剂、指示剂以及Ba2+与滴定剂的计量关系。 5. 某同学拟用如下实验步骤标定0.02 mol/L Na2S2O3, 请指出其三种错误(或不妥)之处, 并予改正。 称取0.2315 g 分析纯K2Cr2O7, 加适量水溶解后, 加入1 g KI, 然后立即加入淀粉指示剂, 用Na2S2O3滴定至蓝色褪去, 记下消耗Na2S2O3的体积, 计算Na2S2O3浓度。[M r(K2Cr2O7)= 294.2] 6. 为何测定MnO4-时不采用Fe2+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而是在MnO4-试液中加入过量Fe2+标准溶液, 而后采用KMnO4标准溶液回滴? 7. 称取0.8000g含Cr和Mn的钢样,溶解处理成Fe3+,Cr2O72-,Mn(Ⅱ)的试液。先在F-存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组织的外部要素是() A.可以控制的 B.无法控制的 C.部分可控的 D.不可以控制的 2.作为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的是() A.系统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比较分析法 3.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指() A.管理的目的性 B.管理的必要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民主性 4.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必要性的是() A.管理的自然性 B.管理的社会性 C.管理的重要性 D.管理的历史性 5.管理学应属于() A.社会科学 B.边缘科学 C.经济学 D.自然科学 6.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 A.复杂性 B.有效性 C.实践性 D.精确性 7.管理的核心是() A.决策 B.处理好人际关系 C.组织 D.控制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内部要素包括() A.目标 B.信息 C.机构 D.人 E.物 2.()是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 B.复杂性 C.模糊性 D.控制性 E.目的性 3.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职能是()A.计划 B.组织 C.人员配备 D.指导和领导 E.控制 4.管理学的特点有() A.一般性 B.边缘性 C.历史性 D.多样性 E.实践性 5.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的要素有() A.行业 B.原材料供应 C.产品市场 D.政治状况 E.社会文化 6.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必要条件是()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有机构 C.有一致认可的目标 D.有管理者 E.有各种资源 7.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A.科学性 B.自然属性 C.艺术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8.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应承担()责任 A.管理一个组织 B.管理管理者 C.管理工作和人 D.决策 E.计划 三、填空题 1.管理的载体是_______. 2.管理的______是管理者。 3.管理作为一种艺术,强调运用管理的______性,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______.4.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和______. 四、名词解释 1.管理2.管理学3.系统 五、简答题 1.简述管理的基本特征。 2.简述系统的观点。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试论述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 2.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B4.A5.B6.C7.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DE3.ABCDE4.ABCE5.ABCDE6.ACD7.BD 8.ABC 三、填空题 1.组织2.主体3.实践性,素质4.管理活动,管理过程 四、名词解释 1.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实现既定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他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即有什么样的社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2.物化劳动 答:物化劳动即死劳动,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来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是物化劳动的耗费,是旧价值的转移;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4.资本原始积累 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新兴资产阶级运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沦为无产者,而把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并使之转化为资本。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使直接生产者转为雇佣工人的主要方式,它是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全过程的基础。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5.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指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要素投入者支付报酬。生产要素,指的是资本、技术、土地、房屋、生产工具、经营者才能等。所谓生产要素的贡献,指它投

第十一章 收入补充练习题

第十一章收入、费用和利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企业年末结账后,一定无余额的账户是( )。 A.“本年利润”B.“资本公积”C.“利润分配”D.“生产成本” 2.企业对外销售需要安装的商品时,若安装和检验属于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则确认该商品销售收入的时间是()。 A.发出商品时B.收到商品销售货款时C.商品运抵并开始安装时 D.商品安装完毕并检验合格时 3.下列项目中, 应列作营业外支出的是( )。 A.公益性捐赠支出B.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 C.退休职工的退休金D.低值易耗品摊销 4.应计入产品制造成本的费用中,不能直接分清应由何种产品负担的费用应( )。 A.直接计入当期损益B.直接计入产品制造成本 C.作为管理费用处理D.作为制造费用处理,期末分配计入产品制造成本 5.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下列各项应计入管理费用的是( )。 A.出租包装物摊销B.自用无形资产摊销 C.出借包装物摊销 D. 车间领用低值易耗品摊销 6.工业企业的下列各项收入中,不属于营业收入的是( )。 A.销售产品取得的收入B.出租固定资产的租金收入 C.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收入D.出租包装物的租金收入 7.A公司为B公司承建厂房一栋,工期自2001年9月1日至2003年6月30日,总造价3000万元,B公司2001年付款至总价的25%,2002年付款至总造价的80%,余款2003年工程完工后结算。该工程2001年发生成本500万元,年末预计尚需发生成本2000万元;2002年发生成本2000万元,年末预计尚需发生成本200万元。则A公司2002年因该项工程应确认的收入为()。 A.2777.78 B.2222.22 C.2177.78 D.1650 8.企业用当年实现的税前会计利润弥补以前的年度亏损时.正确的做法是( )。 A.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B.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C.借:利润分配——其他转入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D.不作账务处理 9.专设销售机构发生的办公费用,应当计入( ) 会计科目。 A.营业外支出B.管理费用 C.销售费用D.财务费用 10.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购货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应( )。 A.冲减财务费用B.增加财务费用 C.冲减购货成本D.增加购货成本 11.企业应付账款确实无法支付的,在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应当()。 A.贷记“管理费用”账户B.贷记“资本公积”账户 C.贷记“其他业务收入”账户D.贷记“营业外收入”账户 12.按照会计制度制定,销售企业发生的销售折让应( )。 A.直接冲减主营业务收入B.直接增加补贴收入 C.计入销售折让科目D.直接冲减主营业务成本

2019年自考《管理学原理》试题复习(十)(含答案)

2019年自考《管理学原理》试题复习(十) 第十章组织变革 第一节组织变革的含义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认识和领域组织变革指组织面对外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的改革和适应的过程。组织变革的动因是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对变革的两种不同认识1、风平浪静观。2、急流险滩观。组织变革的领域有三:结构、技术和人员。 二、应对变革中的抵制和阻力组织变革总会受到人们的抵制和反对,就其原因有三:1、对来不确定性的恐惧。2、对于可能失去个人利益的恐惧。3、不认为变革符合组织的最佳利益。对此,管理者可以通过使有关的人们充分的参与变革,通过加大培训和教育的力度等措施来减少变革的阻力,促进改革。 三、领导者在变革中的作用领导者在变革中的作用无疑是自管重要的,重大项目的大变革没有人领导和推动,这种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不过,发挥领导作用的方式觉有许多种。 四、营造促进变革的文化应该注意的有:首先,是需要花时间的,其次,变革必须齐头并进,综合进行。在此,要使人们认识到并体会到变革的收获。 应用:举例说明组织变革的重要性 答:人们总是想通过组织来表达个人的意愿和实现和实现个人的价值,组织也需要个人的才智才能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个人和组织互为依托。组织的存在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结果,是受一定的内外部环境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小船固然可以在溪流中航行,若想在大海中远航,小船势必要打造成大船才能经受住狂涛骇浪的冲击。因此,组织为求得生存与发展,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就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变革。组织变革的重要性可一句话总结:他关系达到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关系到组织内部各成员的衣食住行的大事情,是一种社会则和义务。例如,原遍及全国的国有企业面遇改革派政府的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变的情况下,却无法或没有及时地根据外部经济政策变化的环境巨变,按企业内部条件进行组织变革,结果怎么样呢?万千工厂闹饥荒,锅炉息火烟囱歪,唯有一处烟常冒,殡仪火花是例外。 第二节面向过程的组织变革 一、纵向的职能碉堡的局限他在短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环境中非常有效,在当代以顾客为主导的,变化无常而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难以适应。其横向协调性差,一个职能部门犹如一个个林立的碉堡,形成隧道视野,追求本部门利益最大化,没有人为整体负责,没有人为顾客负责。 二、从过程的视角来看组织过程其意指组织活动可以定义为系列相互关系的组合及过程。 三、六西格玛管理六西格玛目标是指衡量企业各方面质量的一种通用的,可横向比较的测量尺度以及企业质量管理改进的奋斗目标。六西格玛六部法,六西格玛目标是通过对过程的持续改进来实现的。其六步法:1、确定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2、明确你的顾客是谁,他们需要什么。3、为了向顾客提供探们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你需要什么。4、明确你的过程。5、纠正过程中的错误,杜绝无用功。6、对过程进行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确保改进的持续进行。 四、业务过程再造其含义,为了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这些关键的当今绩效指标方面实现剧烈的改进,而对企业业务过程进行的根本的再思考和激进在设计。特点:1、思维模式的彻底改变。2、一过程为中心进行系统改造。3、创造性的应用信息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