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程

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程
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程

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之经济学二(2011-12-19 22:18:26)转载▼标签:教育西南财大考纲金融校园分类:考研專區

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之经济学二

命题学院:经济学院

考试科目代码:802 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二)

一、考核目标

经济学(二)的考试涵盖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考试内容,要求考生:

1.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原理和规律。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运用有关理论辨析、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

3.理解和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主要范围

政治经济学部分:(75分)

(一)导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经济规律。

(二)商品与货币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工资的本质。

(四)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五)资本循环与周转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生产资本两种划分的区别;

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六)社会总资本在生产与经济危机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条件。

(七)剩余价值的分配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的决定因素;

股份资本和股票价格;

虚拟资本及其与实际资本的关系、虚拟资本的作用;

地租的本质,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与原因、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土地价格及其变动趋势。

(八)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

垄断的形成、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及其特点,垄断价格;

经济全球化性质的二重性。

(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和计划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DIM特征,经济体制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经济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及其特征;

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明确的产权界定;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中国农户经营的利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户经营的关系。

(十二)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政府进行再分配的原因以及再分配的功能,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及分配制度改革和分配关系的调整,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政策取向;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优化开放结构。

(十四)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

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危害、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认识;

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政策及其运用(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运用、货币政策的手段及其运用)。

(十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联系和区别;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和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消费者行为

1、掌握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和原则,推导收入提供曲线和价格提供曲线,推导需求函数和曲线。

2、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能计算和画出正常品、一般低档品和吉芬商品希克斯分解。

3、应用:能解释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能理解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二)生产者行为

1、长期和短期的生产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2、长期和短期的成本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3、理解成本最小化和产量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4、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和原则,长期和短期的供给曲线,能理解完全竞争厂商的效率特性。

(三)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与福利

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局部均衡,掌握均衡价格、产量的概念和计算、能理解均衡的变动,能掌握弹性的概念和计算。

2、理解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总剩余的概念,能计算各种剩余和进行相应的分析。

3、理解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概念,掌握帕累托最优的基本含义,掌握基本的埃奇沃思图的分析方法,理解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关系。

4、能运用上述概念和方法分析税收、补贴、关税等实际经济现象对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影响。

(四)不完全竞争

1、掌握垄断厂商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自然垄断的特点;垄断厂商的均衡原则和图形;垄断厂商的效率评价和福利损失;自然垄断厂商的管制;价格歧视行为

2、垄断竞争厂商的特点,长期和短期的均衡、效率评价。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导论 ●学习目标 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本章概述 分析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阐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揭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意义。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是科学抽象法;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时限:3课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为什么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什么是科学抽象法? ●学习指导 认真阅读、理解知识点,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如果有精力可以阅读课程引注的参考文献。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学习目标: 了解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意义,掌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特征,懂得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内容提要: 本章着重讲述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并指出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指导:

以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了解为切入点,在把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基础上,来区分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时限:3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下列概念为本单元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自然分工、社会分工、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另外,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逾越性也是应掌握的重要内容。 2. 商品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马克思对商品的剖析来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全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其中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本章讲述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及价值规律等内容。 ●学习指导: 学习这一章要从构成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为切入点。而且要把使用价值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来研究。在学习交换价值的决定内容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区别。掌握和了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的复杂程度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深刻理解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甚至相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习时限:6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有以下几个重点和难点;(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及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2)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运动规律;(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作用。 3.货币 ●学习目标: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笔记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 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马克思主义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生产要素与生产力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①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②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2)物质资料生产的概念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3)劳动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①人的劳动 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就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没有人的劳动,任何物质资料都生产不出来。 ②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指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劳动对象可能是自然物,也可能是劳动产品。 ③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指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除了生产工具以外,生产用建筑物和土地等劳动过程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劳动资料。 (4)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 (5)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表明:人们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时,拥有什么样的经验与技能,拥有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去作用于自然界,来实现预定的经济目的。生产力标志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6)决定劳动者与生产工具的发展的因素:

微观经济学推荐书籍

推荐书籍 [1]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中级教材,适合于跨专业者) [2]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此书可作为平新乔教材之后提升之用,配有课后习题) [3]A.杰里,J.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此书为国外权威教材中较新的一套,上海财大同时还出有英文版本,书后有习题适于平新乔教材之后提升之用) [4]安德鲁.马斯-科莱尔《微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此书为国外最权威的高级微观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国内已不常用,上海财大出有此书英文版) [5](德)埃尔玛.沃夫斯岱特《高级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拍卖和激励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内容较为前沿,适合于范里安或杰里高级教材读完后进一步拓展之用,或者用于博士生高级微观教材) [6]蒋殿春编着《高级微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肖红叶编着《高级微观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8]邹薇编着《高级微观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9]武康平编着《高级微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0]张军主编《高级微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以上为国内教材,难度均高于平新乔,可酌情参考) [11](美)蒋中一着《数理经济学基本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美)高山晟着《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以上均为经济数学权威着作,可备其一作参考) [14]平新乔着《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本课程指定教材,属于中级水平)[15]王小卫等编《经济学方法:十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指定文献)

政治经济学教课的缺陷及建议

政治经济学教课的缺陷及建议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有的问题 (一)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及其内容存有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且雷同 目前,国内高校所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学系列教材和自主编写教材两类。如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系列教材中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属于前一类教科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张丰兰主编)则属于后一类教科书。就教科书的内容安排而言,虽然个别章节顺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依然沿用着传统教科书的内容,特别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精髓的阐述部分,基本上依然沿用着对经典理论逻辑的原始解读,对其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理论创新内容还很少见。即便有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水准的研究,因为缺乏系统性,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作为研究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出现,而没有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体现。故而,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存有着内容陈旧且雷同的问题,这成为制约和影响政治经济学教学有效展开的客体障碍。 2.教材内容与实践缺乏联系 因为教材内容陈旧且雷同,教师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体系以及内容来展开课程活动,这就出现了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与学生们在实践中能够感受和接触到的现实无法有效对接的问题,即出现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两层皮”的现象。为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每隔几年就会再版,而新版的教材除了在个别地方增加一些简单的阅读材料以外,与旧版本的教材在实用性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即出现了教材版本很新,但教材内容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却始终存有。 (二)教师在教学中存有的问题

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依然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 的讲授方式与课程的考核方式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会产生重要的 影响。 1.教学方式单一且运行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 广泛应用,各大高校纷纷倡导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开政治经 济学课程的教学,力图通过先进的教学工具提升教学质量。但在教学 过程中,新的教学工具的使用并没有直接促使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加之教师们对多媒体教学技能掌握的水准不高,使得应用这一新的教 学工具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力度并不大,先进教学方式的应用蜕变为变 相的“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应用也是教学 方式有效运行的重要方面。在当前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被提到的最 多的就是案例教学法,但受到教师理论基础薄弱与科研能力不强的限制,能够很好的应用案例来讲解理论的教师在普通高校中还不多见。 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改变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性强、相对抽象的固有特点。这也使得政治经济学在单一教学方式下教 学效果不佳。 2.考核方式单一限制教学活动灵活展开随着教育部学分制的推行,政 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课时被压缩,使得大量的教学内容被压缩在有限 的时间内讲解,增加了教师课堂授课的压力。与此同时,学分制下推 行的教考分离制度,使得考试环节反过来制约教师的课堂活动。教考 分离制度执行以后,的确在一定水准上提升了教师教学的质量。但这 也使得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更多的要考虑学生最终考试问题,形 成了尽量在有限的课上时间讲解考试将会涉及到的重点内容,而不是 按照现实经济发展中理论的实际应用水准来讲解。 (三)学生在学习中存有的问题 从教学环节的展开来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对理论掌握的 好坏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在政治经济学学习的 过程中,学生存有着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终极笔记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二者区别:它们买和卖的顺序是相反的,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课本思考题

重点题我们老师让记在每一章的课后题那里 第一章P38 概念:商品、交换价值、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 问答:1、商品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4、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 5、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 么? 第二章P55 概念: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超额剩余价值问答: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 2、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4、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5、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工资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第三章P69 概念: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问答:1、资本积累的实质、必然性、影响因素 2、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怎样理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四章P83 概念: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问答: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是什么 2、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何不同? 5、简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五章P96 概念:社会资本、社会总产品 问答:1、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考研微观经济学复习.docx

考研微观经济学考研复习 一、微观经济学经典教材简评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据统计,全国共有257所高校(包括科研机构)相关专业将高鸿业主编的《四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列为参考书目。 就该书而言,以下几个问题需予以注意: (1)第六版教材于2014年7刀出版,预期一些高校依然会将第五版教材(甚至第四版)列为2016年考研参考书目。复习过程中,适当了解第八版教材变动地方(主要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福利),有针对性的复习。 (2)对于跨专业学生,以及专业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即使所报院校未将该书列为参考书目,参考书F1为中级微观教林如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建议在第一轮复习吋将该书作为重要参考书目。 (3)该书的难度为屮级偏初级,而名校要求达到的层次为小级,具至有些名校要求难度为中级偏高级,因此复习吋,特别是笫二轮复习时,应该参考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如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或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 (4)对于各章后血的“结束语”,要点归纳部分一定要看,有些部分英至容易出考题。但是,对于批判性的语句不需要看。 2.尹伯成《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 据统计,全国共有15所高校(包括科研机构)和关专业将尹伯成主编的《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列为参考书目。 就该书而言,以下几个问题需予以注意: (1)该书有儿个版本,如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笫7/8版),各版本差界不大,建议考牛?选用尹们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広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 (2)该书框架体系与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非常和似,考生可结合高鸿业《四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视频复习备考。 (3)强烈推荐考生购买: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第8版),部分高校考研真题就出自于木书。木书包括很多单项选择题,可供考卷中包括单项选择题的考生复习使用。 3.平狄克《微观经济学》 据统计,全国共冇19所高校(包括科研机构)相关专业将平狄克《微观经济学》列为参考书目。 就该书而言,以下儿个问题需予以注意: ⑴该教材的难度为屮级,难度略高于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框架体系非常像)。 (2)该教材的“复习题”和“练习题”非常经典,部分高校如北京交通大学历年考研真题部分考题就为教材课后习题原题。 (3)対外经济贸易大学“815经济学综合”微观指定教材为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3版)课后习题-消费者剩余(圣才出品)

第10章消费者剩余 1.假设效用函数是拟线性的,证明间接效用函数是价格的凸函数。 Suppose that utility is quasilinear.Show that the indirect utility function is a convex function of prices. 证明:假设效用函数具有()01x u x +的形式,考虑效用的下面形式的最大化问题: 将预算约束代进目标函数,把此问题变成无约束的最大化问题: ()1 111max x u x m p x +-这有明显的一阶条件()11u x p '=。 这只要求物品1消费的边际效用等于它的价格。通过检查一阶条件可知,物品1的需求仅仅是物品1价格的函数,所以把需求函数写成()11x p 。物品0的需求可由预算约束()0111x m p x p =-决定。把这些需求函数代进效用函数得间接效用函数: 拟线性效用函数的间接效用函数可以写成: 由于支出函数是间接效用函数的反函数,因此得到支出函数为: 支出函数必然是价格的凹函数,这意味着()v p 是价格的凸函数。

2.埃尔斯沃思(Ellsworth)的效用函数是 。埃尔斯沃思有150美元。x 和y 的价格都是1。他的老板想派他去另一个城市,那里x 的价格是1,y 的价格是2。老板不提高支付。埃尔斯沃思完全理解补偿和等价变动,他很是抱怨。他说虽然他不介意搬动本身,并且新城和老城一样愉快,但是搬家就像减少A 美元薪水那样坏。他又说如果他获得B 美元加薪的话他不介意搬家,求A 和B。 Ellsworth’s utility function is (){}min U x y x y = ,,.Ellsworth has $150and the price of x and the price of y are both 1.Ellsworth’s boss is thinking of sending him to another town where the price of x is 1and the price of y is 2.The boss offers no raise in pay.Ellsworth,who understands compensating and equivalent variation perfectly,complains bitterly.He says that although he doesn’t mind moving for its own sake and the new town is just as pleasant as the old,having to move is as bad as a cut in pay of $A.He also says he wouldn’t mind moving if when he moved he got a raise of $B.What are A and B equal to?答:由效用函数可以看出,x 和y 是互补的,这是里昂惕夫技术。 由埃尔斯沃思的效用函数及预算约束可以解出,他对x 物品和y 物品的需求函数如下: 将其代入效用函数求得间接效用函数为: 由题意:原价格下减少A 美元的薪水后的效用与收入不变价格变动时的效用一样,因此,有如下表达式:

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真题

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真题 一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价值[武汉大学2014、2011年研] 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在量上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它们就可以从量的方面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2相对剩余价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研;武汉大学2014年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研]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

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资本有机构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年研;山西财经大学2015、2013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为c:v。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4要素市场[中央财经大学2019年研] 答:要素市场是指生产要素在交换或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 ①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资金融通的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②技术和信息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经济学书籍推荐.doc

政治经济学书籍推荐 政治经济学书籍 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荐入门首选阅读。目前国内已经有某些教授依据此书编著《西方经济学》教材,在书中出现经济学10大原理一词,一眼便可看出是抄袭而来。 2、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 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发展糅合凯恩斯主义和传统微观经济学而成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框架。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目前经济学理论数学化大行其道,此翁实始作俑者。 《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现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国内50年代由高鸿业教授根据英文第10版翻译,商务印书馆于1981年出版。市面之16版,是和诺德豪斯合写,由萧深教授翻译,并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单行本出版。

如何学习微观经济学

小生才疏学浅,不敢讨论什么高深话题,只愿一并和大家努力,振兴微观版面,同时也希望讨论问题的帖子更多一些,毕竟资源只是资源,若不能为我所用,it still means nothing. 现在进入正题,在凯恩斯革命之前,经济学基本上就是指微观经济学,马歇尔大人的《经济学原理》基本也是在讨论如今所谓的“微观”范畴,到新古典时代,即便是比较“标准”的宏观经济学家,也在为其宏观模型寻找坚实的微观基础,足见微观经济学之于整个经济学殿堂的重要性,大部分本科生进入大学之后也是按照先微观后宏观的顺序学习经济学的与宏观经济学迥异。而且从某种层面讲,微观经济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很多内容已经被大部分主流经济学家们认可,因而体现在教科书上就是大部分书籍无论从体例还是编排逐渐趋向一致.可以这么说,一本好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一整整影响一代经济学人,当年由高老翻译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是这样,科尔纳的《短缺经济学》也是这样(顺便给个书讯,07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很不错的书,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经济学),当然从今天的角度看,经济学已成显学,教材更是有百家争鸣之势,鄙人由于专业缘故,在本科这几年读了基本微观的教材,所以斗胆在这里给一些浅显的评注,欢迎大家讨论。 一.初级教材。其实大家区分教材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一般是依照教材对阅读者数学基础的要求而言的,我也基本同意这种分法,但显然有很多“教科书”公式虽不多,但思想足够深刻,难度远在初级之上,这些“教材”我在后文专门讨论。 打头阵的自然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Mankiw是少数几位愿意花心思给本科生写书的经济学大家,作为新凯的领军人物之一,Mankiw无论在政界还是学术界都是蛮有地位的,所以他的书自然也是值得一看,再加上出身Harvard这样的“名门”,自然又有了很强的广告效应,我上大一的时候就已经出版了第四版了,是梁小民老师翻译的,翻译的不错,宏微两册分开,微观显然比宏观要厚很多,但是强烈推荐大家看宏观分册(跑题了&……),宏观分册秉承了mankiw那本中宏简洁流畅体系完整的特点,看完之后对凯恩斯经济学就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越跑越远…… 其次是帕金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人大不少老师一直拿着本书做大一新生的教材,英文版封面好像是个拿着枪的战士,有点攻占硫磺岛的意思……帕金的书我只看过这一本,说实话,写的很好,很多模型介绍的很到位,而且人民邮电的纸张要比北大的好。 康桑阿米达……music…… 现在隆重推出本编辑重点推荐的初级教材,由鄙人最稀饭的经济学者,康奈尔大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以及现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联合写就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这段时间有本经济学科普读物《牛奶可乐经济学》很火,D版都满天飞了,这本书就是由上面这位弗兰克大人写的,读过的人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对,确实很有意思,那么他的这本《经原》也同样很有意思,甚至可以说非常有意思,弗兰克还有出中级教材,叫……呃,这个在下一个帖子说,也非常非常有意思。经济学本身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能把教科书写成这样,我觉得很了不起。这本书主要是例子鲜活,而且秉承了弗兰克教授一贯的“经济自然主义者”这个思维,让你常常掩卷沉思,欲罢不能……郑重声明,本人系在校学生,绝非清华大学出版社邀请的枪手,但是我个人强烈认为这本书要好于北大出的曼昆的教材,当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喜欢这种东西也是因人而异嘛。 接下来就是再版了n多次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了,一本书能从八十年代火到现在,不容易,看外国的教材,只要看它再版的次数,基本可以得知它在国外大学的地位,这本再版了18次的书(现在可能是19ed了),跟马歇尔大人的书有一拼了。萨缪尔森还有《经济分析基础》这样很数理的东西,个人感觉他的这本经济学在某一版之后就基本是他的学生在做

政治经济学(学习指南)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代码:G0005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 一、单选(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生产的产品 2.资本积聚(A)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3.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4.金属产品生锈,木材腐朽而造成的资本损耗称为(D) A.有形磨损 B.无形磨损 C.精神磨损 D.自然磨损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 A.Ⅰ(v+m)=Ⅱc B.Ⅱ(c+v=m)=Ⅰ(v+m)+Ⅱ(v+m)? C.Ⅰ(c+v+m)=Ⅰc+Ⅱc? D.Ⅰ(v+△v+m/x)=Ⅱ(c+△c)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8.计件工资是(A) A.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9.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抽象劳动 10.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A.G—W…P…W‘—G’ B.W…P…W‘—G’。G—W C.P…W‘G’。G—W…P D.G‘—W…P…W’ 11.下列选项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B) A.劳动力 B.原料 C.厂房 D.机器 12.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第2章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判断与选择题: (1)随着需求曲线的移动,均衡价格上升10%,均衡产量上升10%,此时需求为单位弹性。该种说法:(A )对,(B )错。 答:(B )错。 需求曲线的移动是指在某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他条件发生改变而导致的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是在不同需求曲线上考虑问题。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百分比之比,是在一条需求曲线上考虑问题。因此,需求曲线移动所反映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变化关系不能体现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 (2)陡峭的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小,而平坦的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大。该种说法:(A )对,(B )错。 答:(B )错。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不能等同,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对于需求函数 ()d q d P =,其需求价格弹性为:d 1 d d d d d q P P e P q q =-?=?斜率 。即需求价格弹性不仅与需求曲线的斜率有关,还与 d P q 有关。一个直观的例子是线性需求曲线上,虽然各点处的斜率相等,但需求价格弹性却不同。 (3)如果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则销售税主要由购买者负担。该种说法:(A )对,(B )错。 答:(A )对。根据税负与供求曲线价格弹性的关系 s d d s P e P e ?=?,供求双方各自承担的税负与其各自的弹性成反比。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则其税负越高。 (4)当需求曲线斜率始终为负而供给曲线斜率始终为正时,如果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则蛛网的形状是:(A )收敛型的;(B )发散型的;(C )封闭型的。 答:(B )发散型的。当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即需求曲线比供给曲线陡峭,表明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此时,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要大于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大于需求,从而价格波动对产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课后习题详解(对偶)

第6章 对 偶 1.成本函数为(){}1212,,min ,c w w y w w y =。生产函数是什么?条件要素需求函数是什么? The cost function is (){}1212,,min ,c w w y w w y =. What is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What are the conditional factor demands? 解:由成本函数(){}1212,,min ,c w w y w w y =可以知道:两种要素是互相替代的,因此生 产函数是: ()1212,f x x x x =+ 条件要素需求函数是: 2.成本函数为()()1212,,c w w y y w w =+。条件要素需求是什么?生产函数是什么? The cost function is ()()1212,,c w w y y w w =+. What are the conditional factor demands? What is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解:由成本函数()()1212,,c w w y y w w =+的形式可以看出,两种要素是互补的,因此生产 函数是里昂惕夫技术: (){}1212,min ,f x x x x = 条件要素需求是:12x x y ==。 3.成本函数为()1212,,a b c w w y w w y =。a 和b 有什么关系? The cost function is ()1212,,a b c w w y w w y =. What do we know about a and b ? 答:由于成本函数是w 的非减函数,所以0a >,0b >。 由于成本函数是w 的凹函数,所以成本函数关于w 的二阶导数为负: 由于成本函数是w 的一次齐次函数,所以有: ()()()( ) 121212,,a b a b a b c tw tw y tw tw t w w +== 所以,1a b +=。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即有什么样的社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2.物化劳动 答:物化劳动即死劳动,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来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是物化劳动的耗费,是旧价值的转移;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4.资本原始积累 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新兴资产阶级运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沦为无产者,而把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并使之转化为资本。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使直接生产者转为雇佣工人的主要方式,它是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全过程的基础。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5.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指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要素投入者支付报酬。生产要素,指的是资本、技术、土地、房屋、生产工具、经营者才能等。所谓生产要素的贡献,指它投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3版)课后习题-时间(圣才出品)

第19章时间 1.考虑对数效用的例子()() ln u c c = 。证明:任意t 期的消费由下式给出: Consider the logarithmic utility example in Chapter 19.Show that consumption in an arbitrary period t is given by 证明:对数效用为: ()11ln T t T t t U c c c α= =∑,…,(1) 效用最大化行为满足: 111max ln ..t T t t c t T T t t t t c s t c w α=== =∑∑∑(2)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 111ln T T T t t t t t t t L c c w αλ===??=-- ???∑∑∑(3) 一阶条件为: t t αλ = (4) 将(4)式代入(3)式中得到:可以推出:

一阶条件为: 求解可以得到: 2.考虑下述“租金稳定化”计划。每年地主被允许按通货膨胀率的3 4/来提高租金。新建造公寓的所有者能够按其意愿的价格来设定初始租金。此计划的支持者声称,因为新公寓的初始价格可以设定于任何水平,所以新公寓的供给不会被抑制。让我们在一个简单模型中分析这种说法。 假设公寓持续两个时期。令r 为名义利息率,π为通货膨胀率。假定没有租金稳定化计划时,第1期租金为 p ,第2期租金为()1p π+.令c 为新公寓建造的恒定边际成本,且令每期对公寓的需求由()D p 给出。最后,令 k 为租金受到控制的公寓供给。(编者注:此外还应当假设房屋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a)在没有租金稳定化计划时,在第1期的租价p 和新公寓建造边际成本间的均衡关系是什么? (b)若采用了租金稳定化计划,这一关系将如何变化? (c)画出简单的供给一需求曲线,并图示没有租金稳定化计划时新公寓的数量。(d)租金稳定计划将导致更多还是更少新公寓的建造? (e)在租金稳定化计划之下,新公寓的均衡价格将较高还是较低? Consider the following scheme for “rent stabilization.”Each year landlords are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课后思考题.doc

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本章主要名词概念 生产力劳动过程生产资料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再生产交换分配 生产消费个人消费消费资料分工生产要素必要产品剩余产品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本章思考题与练习题 1、物质生产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3、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什么含义? 4、社会生产总过程包含哪些环节?它们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5、分工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6、再生产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7、扩大再生产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8、农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9、工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10、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本章主要概念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使用价值价值商品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 律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价值规律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证券债券股票本章思考题与练习题 1、试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2、商品具有哪两重属性?商品的二重性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是何关系?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为什么商品的价值是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商品生产者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6、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为什么会有这种演变?并由此说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7、货币具有哪些职能。 8、货币形式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为什么会有这种演变? 9、金本位制和纸币本位制各自具有哪些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