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习俗5篇 .doc

傣族习俗5篇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傣族。
傣族又称摆夷族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
傣族民居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大有不同。
傣族的居民建筑以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或其他物品。
傣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的小吃也有当地的特色。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
傣族还有许多特色烧烤如,香茅草烤鱼,是一道傣族风味菜。
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烤后鱼香四溢。
真是让人垂涎挂齿!傣族最重要的节日要数泼水节了,泼水节其实是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举行。
泼水节的时候,如果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得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
一盆盆水代表着一盆盆的祝福。
这就是傣族,它是我国一个传统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傣族习俗篇四:家乡的民俗_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篇一_家乡的民俗600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
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
如: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傣族的风土人情(一):傣族传统习俗介绍1、服饰傣族的服饰色彩个性鲜明,大胆。
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个性漂亮。
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个性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此刻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就应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十分秀丽。
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但是此刻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善了,能够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能够穿了!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
男人纹身较普遍。
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
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样穿~2、竹楼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
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
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
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
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能够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着特点。
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
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能够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
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状况不多见。
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
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用心的作用。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1.丧葬。
旧城傣族丧葬分土葬与火葬,正常病故实行土葬,非正常死亡和僧侣则实行火葬。
2.饮食。
旧城傣族饮食以大米为主,喜爱酸味食品。
独特的菜肴有:酸扒菜、刹撇、刹大噜、剁生、酸肉等。
3.服饰。
旧城傣族男子服装,上衣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的短衫,下穿长官裤,上白下蓝。
青年男子鼓龙凤纹身,至今仍保留此遗风俗。
女子喜穿艳色短上衣,紧束腰身,下装为各色艳丽的长统裙,结发辨绕于头顶,已婚妇女多缠白花头巾。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傣族男女青年追求时尚,不管在布料和服装款式上都比过去更加新潮美观。
(二)传统节日傣族对小乘佛教的信爷带有民族性、群众性,佛(缅)寺遍及各村寨,群众的赕佛活动极为频繁,而且很虔诚。
因此,傣族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联系。
傣族一年之中有三大节日。
1.泼水节。
是傣族一年中最有全民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来历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是傣族人民为纪念古代七个傣族姑娘为民除害战胜魔王,为姑娘们泼水,洗除身上污血的日子,泼水节时间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中旬,为期3-4天,每一天傣族青年男女敲锣打鼓到山上采花,和经二天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缅寺赕佛,全寨人为佛像泼水“洗尘”。
待赕佛仪式完毕,大家不分彼此只要愿意都可以参加,互相泼水,相互祝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第三后还要进行丢包、放高升、超摆、嘎光等娱乐活动。
2.关门节和开门节。
关门节在棒历九月十五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在傣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历10月中旬)。
从关门节到开开节是傣族的关门时间,在此期间,忌男青年串姑娘,不办婚事,不提亲,老人不出外过夜等习俗。
在节日各两天里,各寨傣族到缅寺举行“赕”活动,向佛爷、佛像供奉美味食品、鲜花和钱,听佛爷育经赕费,讲解教义成律。
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四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
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傣族的风土人情

傣族的风土人情傣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傣族的风土人情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影响着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
一、地理环境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这两个地方都位于南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日照充足。
这种地域条件使得傣族人民生产和居住环境相对舒适,特别是种植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的发展较好。
二、生产方式傣族人民主要以农业为生,传统的种植方式为“喀什作业”,即全村人统一种粮,互相帮忙。
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傣族人民也开始采取多样化经营方式,如种植水果、建立养殖基地等。
同时,傣族人民还非常擅长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如特产茶叶、云南白药等,这也使得他们的经济收入逐渐提高。
三、风俗习惯傣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泼水节”、婚礼仪式等。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有名的节日之一,节日的活动包括泼水、打水仗、吃喝等,意在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
此外,傣族的婚礼仪式也非常隆重,包括订婚、迎亲、拜堂等环节,非常值得一看。
四、民居建筑傣族人民的民居建筑多使用木材、竹子和麻线等天然材料,结构非常坚固,适应热带雨林地区的气候特点。
傣族的民居建筑风格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有明显不同,其文化传承和地域文化特色是傣族人民保持自己传统特色的重要标志。
五、饮食习惯傣族人民的饮食主要以米饭为主,配以各类蔬菜、烤肉、汤等,菜式清淡,口味独特,非常好吃。
傣族人还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如傣族火锅、傣族酸汤鱼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
综上所述,傣族的风土人情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包括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民居建筑和饮食习惯等。
这些独特的特色对傣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傣族的风土人情

傣族的风土人情引言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
傣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风土人情,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使傣族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方式与其他民族有所区别。
本文将介绍傣族的风土人情及其特点。
1. 傣族概述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以务农、耕种和渔猎为主要的生活方式,通常居住在山间、平原和沿海地区。
傣族民居大多为独特的竹木结构,形式各异但都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2. 傣族服饰傣族的服饰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
傣族男子常穿长衫、无袖蓝色外罩,而傣族女子则常穿长袍和颜色鲜艳的头巾,以及手工绣制的花纹鞋。
傣族服饰的特点是鲜艳多彩、精美细致,常常装饰有银饰和彩绣。
3. 傣族节日傣族有许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通常与农耕、祭祀以及传统习俗有关。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傣族的水灯节,这是傣族人民在寒冷的冬季举行的一种仪式。
人们将漂亮的灯笼放在江河湖海上,希望灯光能带来好运和幸福。
4. 傣族婚姻习俗傣族的婚姻习俗独特而有趣。
傣族人通常通过媒婆或媒人来安排婚姻。
婚礼通常在傣族的新年期间举行,这是一种非常热闹的庆典。
在婚礼上,新郎会向新娘的家人送上婚礼礼金和婚品。
而新娘则会把自己的头发梳成傣族特有的样式,并戴上传统的饰品。
5. 傣族音乐舞蹈傣族音乐舞蹈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傣族的音乐以竹笛、铜锣、青铜缸等乐器为主,它们的音色纯净、动听,给人以舒缓的感觉。
傣族舞蹈通常以手脚的动作为主,动作热情而优美,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6. 傣族美食傣族拥有丰富的美食文化,以米饭、米粉、米糕为主要食物。
傣族的传统餐桌上通常有丰富的菜肴,如酸辣鱼、傣味火锅、傣味干锅等,口味独特而美味。
此外,傣族的餐桌上还少不了传统的傣族酒,这是一种使用特殊的发酵工艺酿造的烈性酒。
结论傣族是中国宝贵的民族资源之一,他们的风土人情独特而丰富。
通过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介绍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介绍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篇一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
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
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
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一般为3至4天。
第一天,傣语称之为“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
第二天,傣语称之为“恼日(空日)”,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
然后就互相开始泼水了。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由于傣族群众在欢度新年佳节时,要举行别具特色的泼水活动,相互泼水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称这个节日为泼水节。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英达提诉拉,拆说人间的灾难。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层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时,不慎撞在天门之上,一扇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法术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
他变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谈情。
七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
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
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
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
在捧玛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一束头发,制作一张“弓赛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
据说这就是人们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
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
傣族泼水节的风俗作文500字篇二民风民俗,每个国家都有,那是一个国家的传统。
傣族的泼水节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可是,你们知道它的来由吗?今天就由我来告诉大家!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傣族的风土人情(一):傣族传统习俗介绍1、服饰傣族的服饰色彩个性鲜明,大胆。
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个性漂亮。
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个性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此刻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就应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十分秀丽。
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但是此刻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善了,能够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能够穿了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
男人纹身较普遍。
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
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样穿~2、竹楼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
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
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
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
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能够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着特点。
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
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能够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
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状况不多见。
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
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用心的作用。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通用11篇)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通用11篇)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通用11篇)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节日。
比如说傣族的泼水节。
这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
这一天大家都会用脸盆、水壶盛满水,大家像一阵风似的吹过大街小巷,逢人便泼。
一粒粒晶莹的水珠像一片片飞舞的雪花飘到人们的头发上,衣服上,鞋子上。
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像钻石一般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人们尽情地泼洒,尽情地浇水,大家都异常高兴,笑声朗朗。
泼水节是用水带来祝福,火把节则是用火祝福平安。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彝族人民最欢乐,最隆重的日子。
热闹的场面,可丝毫不比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逊色。
到了火把节之夜,全村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在一处空地上,点燃熊熊篝火。
大家手拉着手,围绕着跳动的火苗,一起唱啊,跳啊,相互祝福。
在火把节上,大家除了跳舞以外还会斗牛、赛马、选美等。
最有趣的要属选美活动了。
彝族人生来爱美,追求美。
在选美活动上,姑娘们穿着七彩的裙子,戴着各式各样的花头帕,披着绣花披肩,好似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又似天边那火红的云彩,美不胜收,把评委们和观众们的眼球都牢牢吸引住了。
我们有我们的节日,少数民族也有他们自己的节日。
这些节日与习俗就像是一块绚丽的瑰宝,绽放在中华大地上,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服装都不同,我为大家介绍傣族的服饰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
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
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
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
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傣族的风土人情(一):傣族传统习俗介绍1、服饰傣族的服饰色彩个性鲜明,大胆。
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个性漂亮。
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个性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此刻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就应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十分秀丽。
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但是此刻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善了,能够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能够穿了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
男人纹身较普遍。
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
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样穿~2、竹楼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
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
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
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
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能够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着特点。
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
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能够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
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状况不多见。
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
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用心的作用。
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4、禁忌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
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务必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
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
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有不同。
根据仲富兰在《傣族风俗介绍》一文中所记载,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
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鸭,很少是羊肉。
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
傣族人喜食昆虫,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
最具特色是竹筒饭。
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他们用手抓饭吃~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十分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那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能够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家菜很少是热菜,很少向中国的传统菜一样炒,他们不用油,几乎都是用生菜或是加水煮熟以后沾蘸水伴着吃的,口感或苦或酸,有点辣。
他们的菜很奇怪,有的臭的问这都不想吃,但口感却个性鲜嫩爽口,比如说他们的特色菜臭笋;有的夹杂着各色的香菜,他们的香菜种类个性多,很多的凉拌菜和蘸水都会加入不同的香菜,向云南的过桥米线就是个性细的米线加香料在家柠檬汁凉拌而成对于那些连香菜的不吃的人,估计云南菜他们是无福消受了傣族的风土人情(二):傣族的文化习俗1)傣族的语言及文字。
傣族即傣泰民族。
傣泰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
文字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2)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一般信仰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及印度教。
3)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历法有两种,分别是大傣历和小傣历。
4)傣医傣药。
傣医即傣族医药学,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傣族舞蹈。
这是傣族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傣族聚居地。
富饶秀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
傣族的风土人情(三):傣族竹制器具有哪些竹篮顾名思义,竹篮就是用竹子编成的篮子,叫做竹篮或竹篮子。
是多种用途的篮子的总称。
竹篮的应用相当广泛,可用来装菜,洗衣,盛物件。
如今竹篮的应用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用途外还能够作为各种产品的外包装。
比如作为粽子包装、月饼包装、大闸蟹包装、水果包装等等。
以此替代传统的纸盒包装,即环保又时尚,产品使用完毕后还可作为家居装饰物品和收纳盒,能够说是包装的一次革命。
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选取竹篮作为产品的外包装以此吸引消费者眼球,效果明显。
筲箕为广东话、客家话、潮家话四川话,以及江南地区无锡土话也称筲子、筛子,《留青日札》:俗名竹饭器曰筲箕。
又筲箕或作稍箕。
用细竹篾丝编织的圆形浅浅竹筐,用来盛米淘米,上面有许多细条小槽。
汉典解释为:筲从竹,一种盛饭用的竹筐,也用于淘米或盛米,如筲箕,筲箩(盛饭的竹箩),筲袋(竹制盛器)。
斗(dǒu)筲(指容量小的盛器,喻才短量浅);做水桶解时,水筲,一筲水。
箕: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
(算命bmfsm.)在乡村有用筲箕过滤煮过的半生(熟)的米饭,以便得到浓绸的米汤,再用竹箴(zhen)子蒸过滤后的米饭。
苏州人家,几乎家家都备有饭筲箕。
这是一种用竹丝编制的篮子,形状圆鼓鼓,比普通竹篮要紧密些,上面还有一只同样材料的盖子。
这种饭筲箕,在夏天个性派用场。
因为其透气性好,又有遮灰的盖子,所以苏州人家在屋檐下阴凉通风的地方,都会荡空悬挂那么一两只。
乐山人也叫筲箕竹蒸笼竹蒸笼是汉族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竹蒸笼以原汁原味,蒸汽水不倒流,色香味俱全饮誉全球。
竹蒸笼的种类主要分为青皮慈竹蒸笼和去青皮楠竹蒸笼,目前青皮慈竹蒸笼比较罕见,主要因为价格低廉,质量不好,80年代初期比较普遍。
去青皮的蒸笼材质多为楠竹制作,采用竹片绑接,因为材料坚硬且结实,比较厚所以都务必把楠竹祛除部分厚度,留下5-6毫米左右的竹篾作为主要材料。
竹床竹制家具的一种。
由大大小小的各种竹子制成,天气炎热时睡在上面很凉爽。
新竹床多为青白色,但睡得越多竹床会慢慢转成红色。
傣族的风土人情(四):傣族的婚礼习俗傣族的婚礼习俗能够概括为:赶摆黄焖鸡、吃小酒、贺新房和举行婚礼。
1)赶摆黄焖鸡。
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透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2)吃小酒。
即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
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
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3)贺新房。
即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4)举行婚礼。
即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
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
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感情像铁一样坚实。
傣族的风土人情(五):傣族的风土人情有哪些一、饮食。
习惯早、晚两餐。
有嗜酸之癖好,各种蔬菜均要加入特制的酸汁,然后晒干存放,每餐於煮菜或煮汤中加入少许,便酸味十足,几乎是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
不食粳米,而食糯米,饭用瓦甑蒸熟吃。
不吃羊肉。
男子喜欢饮酒。
爱嚼槟榔,拌入石灰膏、芦子、切碎的草烟,嚼至满口流涎,犹如喷血。
竹筒饭。
把米装进香竹竹节里,灌水后将筒口塞紧烧烤。
竹筒表层烧焦时,饭也熟了。
竹筒饭个性清香。
二、傣家竹楼。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有村寨。
竹楼可避湿、避热。
傣家竹楼充满热带的田园风味,步上木梯坐在凉台金黄色的篾席上,能够观赏寨子里和谐的生活情景。
好客的主人会端出一张小竹篾桌,摆上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和用竹筒盛着的米酒招待客人。
三、赶摆。
傣族将大大小小的节日都叫做摆。
按傣语原意,赶摆即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活动。
摆场上琳琅满目的货摊上放满了食品和用品,个性是傣家独具一格的筒帕、银手饰、软耳丝等更吸引游客。
四、泼水节。
每年傣历六月十二(清明节后7天)开始为傣历新年,为期3~5天。
从清晨开始就举行堆沙、泼水、丢包和赛龙船等活动。
其中,最富於民族特色的就要数泼水。
这是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
清早,先采来鲜花作花房。
然后挑来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之洗尘。
之后大家便互相泼水,往往泼得浑身湿透。
傣族认为以清水互相泼洒,是祝福、消除病魔和应节气。
因此泼得多是友善的表示。
被泼者都报之以笑脸。
这一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河为止。
傣族的风土人情(六):傣族的礼仪习俗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
1)当外地人到了傣族家里,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
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
2)傣族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
3)傣族的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的被褥,供待客之用。
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4)到傣族家里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
即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
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傣族的风土人情(七):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