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点03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原卷版)-2020年初高中衔接历史(部编版)

合集下载

三省六部制PPT课件.ppt

三省六部制PPT课件.ppt

10、不曾等待,不知等待的滋味,不曾 迷恋, 不知说 不出的 爱的痛 苦,你 是否还 记得, 曾经还 有一个 人是那 样深深 的爱你 ?
11、多美的幻想,多美的你,多美的过 去,多 美的回 忆。梦 想与现 实交错 ,颓废 与纯真 相依。
12、深沉的孤独中,无法控制的一次次 回想你 的微笑 ,你的 温度, 你的纤 手,你 的话语 !一种 渴望一 种期待 一种失 落,一 种真情 ,让我 此刻如 此的难 过。
谢谢观看!
授课: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南城中学 兰辉 邮箱:2004lanhui@ QQ:944321767
1、从未有过现在这样的执着,不需要承 诺无需 誓言, 只是想 珍惜, 仅此而 已。
2、无数个黄昏,单薄的身影,徘徊在飘 满落黄 的深巷 ,风, 轻抚着 卷曲的 秀发, 街灯照 着泪痕 划过的 脸颊。 一季季 的草香 ,一片 片的落 叶,素 颜难描 落叶怨 !爱到 魄散不 知倦! 心,在 秋天的 荒草中 茫然慌 乱。
隋 三省六部制形成 唐 三省六部制完善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与特点
“假设你是一位唐朝的政府官员,你知道为了治 理黄河,整个决策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是怎样 的吗?”
皇帝
中书省
制定决策
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 省决策
尚书省
执行机构
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门下省
封驳审议
门下省审议复奏
吏户礼兵刑工 部部部部部部
六部是主要的政务部门
——易中天《品唐朝》
思考:根据以上三则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贞观 之治”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有何启示?
因素:完善三省六部制
启示:制度的完善是社会良性发展的保障
总结
• 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 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共 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增加决 策效率。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成 熟,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趋于完 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 等事。 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初探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初探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初探作者:***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2期摘要: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本文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为例,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高中历史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熟读初中历史教材,充分了解学情,有效整合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笔者认为初中和高中是两个既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别的学段,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初中的历史学习已经为高中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工作可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一)高中历史教师缺乏对初中历史课标的研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组织者,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活动也必须依靠教师来完成。

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等,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

研究最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便于高中教师了解初中的历史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水平。

但是,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从高中课标和教材出发的,忽视了初高中历史课标之间的紧密联系。

无论初中还是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都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的,都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为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是在初中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持续提升的过程。

高中教师必须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密切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

(二)高中历史教师缺乏对初中历史教材的学习,不了解学情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只注重研究高中历史教材,忽视了对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分析。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2讲 课题37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2讲 课题37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

课题37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一、中古时期的亚洲1.西亚国家(1)阿拉伯帝国半岛统一①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②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到其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帝国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统治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机构辅助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上和海上贸易繁荣;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文化特点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遗产,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成就文学:诗歌“悬诗”;故事集《天方夜谭》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天文: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

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长期用作欧洲医学的标准教科书数学: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地位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选择性必修3·第3课P18—19)思维点拨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1)阿拉伯人重视保护并吸收被征服地区,如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化。

(2)阿拉伯人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发明的数字(后称阿拉伯数字)等传入欧洲,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2)奥斯曼帝国建立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扩张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统治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

古代历史第三单元隋唐宋知识点

古代历史第三单元隋唐宋知识点

隋唐两宋时期隋朝(581-618)唐朝(618-907)、五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隋朝和唐朝前期重建了大一统的统治,尤其是唐朝前期总体而言政局稳定,社会繁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灭唐,建立了梁。

17年后梁被后唐代替。

之后是后晋、后汉、后周。

53年换了5个朝代。

“朱理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四帝,播乱五十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年号建隆,都东京(开封)。

979年宋太宗消灭北韩,结束了五代十国。

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1隋唐的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三省中书(中书令、中书左仆射、中书右仆射)、门下(长官叫侍中,副长官叫侍郎)和尚书(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六部的长官叫尚书,副长官叫侍郎,分左右,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隋唐时,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提高了行政效率,并且减少了行政失误。

(2)科举制的形成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唐代宗和贞观之治(1)建立唐朝和取得皇位李世民为李渊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李建成感到威胁,与李元吉结成李世民的联盟。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射死李建成与李元吉,李渊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2)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李世民汲取隋朝的灭亡教训,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深信。

极简古代制度史——隋唐官制(三省六部制)

极简古代制度史——隋唐官制(三省六部制)

极简古代制度史——隋唐官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书省中书省,置中书令二人,正三品(代宗升正二品),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改中书省为西台,中书令称右相。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称内史。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又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称紫微令。

后复旧称。

中书令为一省之首官,《新唐书·百官志》云:“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门下省门下省,置侍中二人为省长,正三品(代宗升正二品))。

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门下省为东台,侍中称左相,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称纳言,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门下省为鸾台。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改称黄门省,侍中称监,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左相。

《新唐书·百官志》云:“侍中……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

尚书省尚书省,尚书省置令1人,正二品。

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称东台,废尚书令,改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改称文昌台,不久再改为文昌都省。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称为都台,长安三年(公元703年)称为中台。

唐代尚书省的办事机构设在长安皇城的承天门大街东侧,位于中书、门下二省之南端,所以又别称南省或南宫。

从中书门下发出的诏令制敕,均经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各州县,或者根据诏令制敕的精神制成政令,下达到有关部门。

《新唐书·百官志》说:诸州计奏达京师,以事大小多少为之节。

转:隋、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转:隋、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转:隋、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

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

宋公元1086年,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奏请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实际上使三省合一,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

南宋公元1129年,又实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时或省并,如公元1129年以礼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比部兼司门,工部兼虞部,屯田兼农部等,还省并若干寺监入六部。

公元1163年,又进一步省并六部下属诸司,如以司封兼司勋,礼部兼祠部,兵部兼驾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辽代南面官系统中,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

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尚书省;元、明为中书省。

明1380年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隋唐中枢官制创新与变化+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隋唐中枢官制创新与变化+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②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 决策失误;
③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 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 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④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恶性发 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 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失去维护封 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巩固练习
1.(2022·浙江高考)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
从上图中提取那些历史信息?
素养2:历史解释 1、 三省六部制运作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草拟诏令 “涂归”“封驳” 审核诏令
审核 通过
背景:旧唐书:(永徽五年)闰 五月丁丑夜,大雨,水涨暴溢,漂溺 麟游县居人及当番卫士,死者三千余 人。六月,恆(heng)州大雨,滹 (hu)沱河泛溢,溺五千余家。癸丑, 蒲州汾阴县暴雨,漂溺居人,浸坏庐 舍。丙寅,河北诸州大水。
制初步形成。 ◆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
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 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史料 唐代三省位置
[信息获取] (1)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 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 (2)三省分立,皇权至上。 (3)长安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素养1、时空观念
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皇帝 三公 九卿
皇帝
皇帝
皇帝
中朝
【决策】
三公 九卿
【执行】
尚书台
三公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曹魏】
【西晋】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项目二-三省六部制PPT课件

项目二-三省六部制PPT课件
11
• 北京市行政区划 • 首都功能核心区 东城区 西城区 • 城市功能拓展区 海淀区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 城市发展新区 通州区 顺义区 房山区 大兴区 昌平区 • 生态涵养发展区 怀柔区 平谷区 门头沟区 密云县 延庆县
12
• 气候环境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张铁路上的车站之一。现北京北站于2009年改建
完成。

北京东站:位于百子湾。建于1938年。
14
• 航空

北京建有全国第一大国际机场和亚洲第一大国际机
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Beijing Capital International
Airport,PEK)。
15
• 旅游景点

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6处)最多的城市,是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2007年为例,
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1月-7至-4℃,7
月25至26℃。极端最低-27.4℃,极端最高42℃以上。全年
无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
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
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
大臣专权纂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
7
8
什么是直辖市
• 直辖市是许多国家的最重要级行政区,此名称主要由中国、朝鲜、韩 国、越南等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采用,字面上的意义即“直接由中央政 府所管辖、建制的都市”。升格为直辖市往往需要较多的居住人口, 且通常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上具有重要地位。
• 中华民国时期最多时共设有12个直辖市,分别是:南京、上海、重庆、 天津、汉口、青岛、大连、沈阳、哈尔滨、西安、北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衔接点03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一、选择题
1.“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这段材料介绍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廷杖制
2.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下图是某同学复习该内容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有误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 C.郡县制 D.册封制
4.张某是唐代中央机关的一名小吏,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政令的执行,他所在的部门属于()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军机处
5.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其中,中书省的职责是()
A.监察百官 B.起草政令 C.审核政令 D.执行政令
6.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7.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

崔祐所属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8.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
用委员制。

”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9.下列图示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地方权力加强 B.社会秩序动荡 C.中央集权弱化 D.皇权不断强化
10.活动课上,老师问同学们,你对三省六部制看法如何?同学们众说纷纭,你认为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六部归尚书省管理
B.三省六部制并不是唐朝创立的,是在隋代这一制度基础上加以完善
C.三省之中,最有实权的是中书省,因为他负责起草皇帝诏令
D.三省六部既分工又合作互相牵制,大大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
11.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唐朝还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哪个科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了什么制度来面试考生?
材料二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哪两个地方官职之间的权力互相制衡?在此基础上宋朝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
材料三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三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请举出元朝突出加强边疆管理的一个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