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清热凉血药(9.清热药)

合集下载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是一类常见的中药,对于清热解毒、降火等作用有着明显
的功效。

根据其作用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清热药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适用于内热烦渴、口干舌燥、大
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龙胆泻肝丸、大黄附片、三黄片等。

第二类: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治疗因感染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口腔疮
症等。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银翘散、板蓝根颗粒、连花清瘟口服液等。

第三类: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同时能够消炎止血,适用于热毒
血症、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凉血药有紫草、龙血竭、黄连等。

第四类:清热祛湿药
清热祛湿药主要用于祛湿解热,适用于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
的清热祛湿药有茵陈蒿合剂、薏苡仁汤等。

以上是清热药的基本分类,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清热药时,必须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正
确的用药。

同时,这些清热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不宜在
孕妇和儿童中使用、过量使用会导致肝肾损伤等,应当引起重视。


好用药才能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9.1 清热泻火药(9.清热药)

9.1 清热泻火药(9.清热药)

第九章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本类药物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如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泄痢,温毒发斑,。

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

清热药是以《内经》“热者寒之”及《本经}疗热以寒药”的原则指导用药的。

由于发病原因不一,病情发展变化的阶段不同,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里热证既有气分与血分之分,又有实热与虚热之异。

因此,就有多种类型的临床表现。

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疽等湿热病证;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清热解毒药,功能清解热毒,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炽盛的病证,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

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

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虚实,实热证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的用药不同;虚热证用药又有清热凉血、养阴透热及滋阴清热凉血除蒸之别。

同时还要注意有无兼证,如兼有表证考,当先解表然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用,以期表里双解,若里热积滞者,则应配泻下药。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热与火均为六淫之一,统属阳邪。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故清热与泻火两者不可分,凡能清热的药物,大抵皆能泻火。

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漏、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并且这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体虚而有里热证时,应注意扶正祛邪,可配伍补虚药同用。

石膏《本经》石膏为一种矿石,即含结晶水硫酸钙。

常用的清热药可分为哪几类

常用的清热药可分为哪几类

常用的清热药可分为哪几类大多树内热外燥的人都要需要药物来清热,所以市场上便出现了很多清热药,清热药还有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不同种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从清热药可分种类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清热药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五类:一、热降火药。

如:决明子、谷精草、蜜蒙花二、清热燥湿药。

如:苦参、白藓皮、秦皮三、清热凉血药。

如:丹皮、赤勺、紫草四、清热解毒药。

如:马齿苋、白头翁、鸦胆子五、清虚热药。

如: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根据清热药的特点和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的用法一、清热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热证类型及邪热所在部位,选则相适应的清热药进行治疗。

二、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湿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风药、热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血药;邪热伤阴者可配养阴药等。

此外,如里热气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三、清热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阳;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予慎用。

四、清热药应用时,必须视病情轻重及药物质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中药学知识——清热药

中药学知识——清热药

中药学知识——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肝胆湿热、)夏枯草:苦辛寒。

归肝胆经。

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清热除烦、利尿。

2、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

清热、凉血解毒。

(血热妄行吐血)紫草:甘寒,归心肝经。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39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39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中药学清热药性能特点功效分类概述凡以清解里热(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其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清虚热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毒以及阴虚内热等所呈现出的各种里热证候。

一、性能特点:清热药药性寒凉,以苦味为主,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

即《内经》“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二、功效及分类根据清热药的药性、功效及其主治证的差异,清热药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五类。

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

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证,有泄火泄热的作用。

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

偏于苦燥,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证。

清热凉血药:主治血分实热证。

主要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疮疡等证。

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瘟疫、毒痢及痈肿、疮毒等热毒病证。

清虚热药:主治阴虚发热。

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证。

(一)清热泻火药(热:外感六淫邪气之一;火:脏腑之火)清热泻火药性味多苦寒或甘寒,具有清热泻火作用,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要作用,主治温热病邪入气分,适用于急性热病具有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等证候的气分实热证。

部分清热泻火药能清脏腑火热,故也可用治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脏腑火热证。

热与火均为六淫之一,以发热心烦、汗出、口渴,甚至神昏谵语、发狂等热盛的证候为特征。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两者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凡能清热的药物,大抵皆能泻火。

使用清热泻火药时,若里热炽盛而正气已虚,则宜选配补虚药,以扶正祛邪。

其次,应根据各药作用部位的不同(如清肺热、心热),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

【清热泻火药包括】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zhi)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

中药学——清热药(一)

中药学——清热药(一)

中药学——清热药(一)1. 定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2.分类、性能特点及适应证:1)清热泻火药:苦、甘,寒。

入肺、胃、心、肝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

应用:气分实热证、脏腑火热证。

2)清热燥湿药:苦,寒。

入肝、胆、胃、大肠、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湿热诸证、脏腑火热证。

3)清热凉血药:苦、甘、咸,寒。

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兼养阴。

应用:血热证。

4)清热解毒药:苦、辛,寒。

入肾、膀胱以外诸经。

功效:清热解毒。

应用:热毒蕴结诸证。

5)清虚热药:苦、甘、咸,寒。

入肺、胃、肝、肾经。

功效:清虚热兼养阴。

应用:热邪伤阴、阴虚发热。

3.配伍应用1)兼表证,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2)气血两燔者,宜气血两清。

3)里热积滞者,~泻热通便药。

4)血热兼出血者,~凉血止血药。

5)热证伤阴者,~滋阴养血药。

6)窍闭柏昏者,~开窍药。

7)热盛惊风抽搐,~平肝息风药。

4.使用注意1)本类药物多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者禁用。

4)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

5.各类药功效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常用中药主要效能归类歌注-清热药

常用中药主要效能归类歌注-清热药

常用中药主要效能归类歌注-清热药清热药,性偏寒凉,味多苦甘,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能直折实火,有的药还有滋阴降火的作用,主要适用于发热性疾病、疮痈肿毒及内热炽盛之里热证。

由于药性不同,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四类。

1.清热泻火药归类歌诀清热泻火知母膏,芦根寒水石青蒿,目赤肿痛贼苎花,苦丁葙精夏明砂。

注:清热泻火药:多入气分,适用于气分实热证。

常用的药物有:知母、石膏、芦根、寒水石、青蒿等。

适用于目赤肿痛实火证的药物有:木贼草、密苎花、苦丁香、青葙子、谷精草、夏枯草、夜明砂等。

2.清热解毒药归类歌诀清热解毒双花连,公地板青黛齿苋,败酱半边枝莲翁,豆射红藤土苓蔹。

注:清热解毒药:适用于丹毒、毒痢、疔疮、痈肿、喉痹、痄腮等热毒引起的病症。

常用的药物有:双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板兰根、大青叶、青黛、马齿苋、败酱草、半边莲、半枝莲、白头翁、山豆根、射干、红藤、土茯苓、白蔹。

3.清热凉血药归类歌诀清热凉血养阴液,血热妄行热阴虚,药用犀角玄参地,紫草牡丹地骨皮。

注: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的作用。

有的药还兼有养阴滋液的作用,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血热发斑及阴虚发热等证。

常用的药物有:犀角、玄参、生地、紫草、牡丹皮、地骨皮等。

4.清热燥湿药归类歌诀清热燥湿多苦寒,治黄痢淋疮火眼,耳痛流脓芩柏连,栀胆苦秦茵病痊。

注:清热燥湿药:性味多为苦寒、适用于湿热并见的病证,如阳黄、痢疾,淋浊、疮痈、火眼、耳痛流脓等。

常用的药物有:黄芩、黄柏、黄连、栀子、龙胆草、苦参、秦皮、茵陈等。

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

从唐宋开始广泛用于药膳, 地黄粥能入 从唐宋开始广泛用于药膳,如地黄粥能入 肾益阴精,治肾阴虚证。 肾益阴精,治肾阴虚证。 《采地黄者》 采地黄者》
玄参★★★ 玄参★★★ 1.兼 1.兼咸味 2.清热凉血 养阴, 清热凉血、 2.清热凉血、养阴,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与生 地类似,但无止血作用. 地类似,但无止血作用. 温热病热毒炽盛,热入心包, 清宫汤。 温热病热毒炽盛,热入心包,如清宫汤。 3.解毒利咽 滋阴降火,用治: 解毒利咽、 3.解毒利咽、滋阴降火,用治: 热毒咽喉肿痛,大头瘟疫, 热毒咽喉肿痛,大头瘟疫,如普济消毒饮 阴虚火旺之咽喉肿痛, 阴虚火旺之咽喉肿痛,如玄麦甘桔汤 脱疽, 脱疽,如四妙勇安汤 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 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如消瘰汤
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十八反(?) 十八反(?)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药材牡丹皮
赤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 赤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 为芍药科植物芍药 干燥根 干燥根。
药材赤芍
芍药之名,首载《本经》 芍药之名,首载《本经》,无赤白之 之名 赤芍药和白芍药, 梁代始分赤芍药和白芍药 分。梁代始分赤芍药和白芍药,但未 分用。直到成无己谓“白补而赤泻, 分用。直到成无己谓“白补而赤泻, 白收而赤散” 后世才分别应用。 白收而赤散”,后世才分别应用。
牡丹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赤芍
共性: 共性: 1.苦 微寒。 1.苦,微寒。 2.功用 功用: 2.功用: (1)清热凉血 用治热入营血证, 清热凉血, (1)清热凉血,用治热入营血证,血热出血证 犀角地黄汤。 ,如犀角地黄汤。 (2)活血祛瘀 用治血瘀证,如血瘀痛经、 活血祛瘀, (2)活血祛瘀,用治血瘀证,如血瘀痛经、闭 癥瘕(如桂枝茯苓丸) 跌打损伤等。 经、癥瘕(如桂枝茯苓丸)、跌打损伤等。 使用注意:月经过多,孕妇慎用。 3.使用注意:月经过多,孕妇慎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药,多为甘苦咸寒之品。

咸能入血,寒能清热。

多归心、肝经。

心主血,肝藏血,故本类药物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主要用于营分、血分等实热证。

如温热病热入营分,热灼营阴,心神被扰,症见舌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脉细数,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邪陷心包,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热入血分,热盛迫血,心神扰乱,症见舌色深绛、吐血衄血、尿血便血、斑疹紫暗、躁扰不安、甚或昏狂。

亦可用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热出血证。

本类药物中的生地、玄参等,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滋养阴液,标本兼顾。

清热凉血药,一般适用于热在营血的病症。

如果气血两燔,可配清热泻火药同用,使气血两清。

生地黄《本经》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根。

主产于我国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

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秋季采挖,鲜用或干燥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甘、苦,寒。

归心、肝、肺经。

[功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律。

[应用]1.用于热入营血,口干舌绛。

本品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分、血分,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

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常与玄参等同用,如清营汤。

治温病后期,余热末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常与鳖甲、青蒿、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2.用于血热妄行,斑疹吐衄。

本品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常与鲜荷叶、生艾叶、生侧柏叶同用,如四生丸;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常与赤芍、丹皮同用。

3.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褐。

本品甘寒,清热养阴,生津止渴。

治内热消渴,常与山药、生黄芪、猪胰子同用,如滋脺饮,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可与玄参、麦冬同用,如增液汤;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备述1.《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

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

”《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

”《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2.本品含β-谷甾醇、地黄素、甘露醇、葡萄糖、生物碱、铁质、维生素A等。

生地黄有一定的强心、利尿;升高血压、降低血糖等作用。

生地黄的提取物能促进血液的凝固。

小白鼠口服生地炭,能缩短出血时间。

地黄煎剂还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

并有一定的抗辐射损伤作用。

对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玄参《本经》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参的根。

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陕西、福建等省,野生、家种均有。

立冬前后采挖,反复堆晒到内部色黑,晒干、切片。

生用。

[性味归经] 苦、甘、咸,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应用]1.用于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津伤便秘。

本品苦甘咸寒而质润,功能清热凉血,养阴润燥,泻火解毒。

治温病热入营分,身热夜甚、心烦口渴、舌绛脉数,常配生地、麦冬同用,如清营汤,治温病邪陷心包,神昏谵语,多与麦冬、连翘心等同用,如清官汤;若温热病气血两燔,发斑发疹,常与石膏、知母同用,如化斑汤。

2.用于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肿疮毒。

本品咸寒,有清热凉血,解毒散结,利咽消肿之功,治外感瘟毒,热毒壅盛之咽喉肿痛,大头瘟疫,常与薄荷、连翘、板蓝根等同用,如普济消毒饮;治阴虚火旺的咽喉肿痛,可与麦冬、桔梗、甘草同用,如玄麦甘桔汤;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多与贝母、生牡蛎同用,如消瘰九;用治疮疡肿毒,多配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等同用;若配银花、甘草、当归,可治脱疽,如四妙勇安汤。

此外,本品配百合、地黄、川贝母等同用,治劳嗽咳血;配地骨皮、银柴胡、丹皮等同用,治骨蒸劳热,与麦冬,五味子、枸杞子等同用,还可治内热消渴。

皆取清热凉血、滋阴润燥之效。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而滞,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反藜芦。

备述1.《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人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

”《别录》:“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

”《本草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2.本品含生物碱、糖类、甾醇、氨基酸、胡萝卜素等。

水浸剂、醇浸剂和煎剂均有降血压作用,对肾性高血压狗的降压效果更明显;又有轻微降血糖的作用。

小剂量浸剂有轻微强心作用,剂量加大则呈中毒现象。

并有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而消除炎症的作用,可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也有抑制作用;在体外有中和白喉毒素的作用。

3.同属植物北玄参在湖北、内蒙古和东北、华北等部分地区,也作本品使用。

牡丹皮《本经》为毛莨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植物牡丹的根皮。

产于安徽、山东等地。

秋季采收,晒干。

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

归心、肝、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应用]1.用于斑疹吐衄。

本品微寒,能清营分、血分实热,有凉血止血之功。

治温病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多与生地黄、赤芍同用。

2.用于温邪伤阴,阴虚发热。

本品辛寒,善于清透阴分伏热。

多用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津液已伤,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证,常与鳖甲、生地黄、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3.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症瘕,跌打损伤。

本品又能活血行瘀。

治血滞经闭、症瘕等,常与桃仁、赤芍、桂枝同用,如桂枝茯苓丸;治殴打损伤,瘀肿疼痛,常与当归,桃仁、乳香等同用。

4.用于痈疡肿毒,肠痈腹痛。

本品苦寒,清热凉血,散瘀消痈。

用治火毒炽盛,痈肿疮毒,可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用;用治肠痈初起,多配伍大黄、桃仁、芒硝等,如大黄牡,丹皮汤。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散热凉血生用,活血散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

[使用注意] 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备述1.《本经》:“主寒热,中风葜疭、痉、惊痫邪气,除坚症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珍珠囊》:“治肠胃积血,衄血,吐血,无汗骨蒸。

”《本草纲目》:“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2.本品含牡丹酚、牡丹酚甙、牡丹酚原甙、芍药甙、挥发油及植物甾醇等。

丹皮酚及糖甙成分均有抗炎作用。

丹皮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又水煎液、丹皮酚及除去丹皮酚的水煎液,均有明显降压作用。

其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丹皮酚还可使动物子宫内膜充血,有通经作用,并有抗小鼠早孕作用。

丹皮酚尚有抗溃疡及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

赤芍《本经》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根。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春、秋季采挖,晒干、切片。

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苦,微寒。

归肝经。

[功效]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1.用于热入营血,斑疹吐衄。

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走血分,能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有凉血、止血、散瘀消斑之功。

用治温病热入营血,斑疹紫暗,以及血热吐衄,常配生地、丹皮同用。

2.用于经闭症瘕,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本品苦降,有活血通经,散瘀消症,行滞止痛的功效。

治血热瘀滞,闭经痛经,常与益母草、丹参、泽兰同用;治血瘀症瘕,可与丹皮、桃仁、桂枝等同用,如桂枝茯苓丸;用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多与乳香、没药、血竭同用,以疗伤止痛。

治热毒壅盛,痈肿疮毒,常与银花、连翘、栀子等同用。

3.用于目赤翳障。

本品能清泻肝火,散瘀止痛。

常配菊花、木贼、夏枯草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5g。

[使用注意] 血寒经闭不宜用。

反藜芦。

备述1.《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

”《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皮瘀,散血块、止腹痛、攻痈疮。

《本草备要》:“赤芍主治略同(白芍),尤能泻肝火,散恶血,治腹痛坚积,血痹疝痕,经闭肠风,痈肿目赤,能行血中之滞。

”2.本品含芍药甙、牡丹酚、芍药花甙、苯甲酸、鞣质、树脂、挥发油、—谷甾醇、三萜类等。

能扩张冠状动脉,提高耐缺氧能力,有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抗实验性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及降低门脉高压作用。

有解痉作用。

芍药甙具有镇静、抗炎、镇痛、解热及抗惊厥、抗溃疡和降压作用。

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紫草《本经》为紫草料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草和新疆紫草或内蒙紫草的根。

主要产于辽宁、湖南、湖北、新疆等地。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茎叶,晒干,润透切片用。

[性味归经] 甘,寒。

归心、肝经。

[功效]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应用]1.用于斑疹紫黑,麻疹不透。

本品主入肝经血分,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之效。

用治温毒发斑,血热毒盛,斑疹紫黑,常与赤芍、蝉蜕等同用,如紫草快斑汤;若麻疹紫暗,疹出不畅,兼有咽喉肿痛者,可配牛蒡子、山豆根、连翘等,如紫草消毒饮。

若单用本品煎服(紫草10g,每天1次,连服3天),或配甘草、绿豆水煎服,可用于预防麻疹。

2.用于痈疽疮疡,湿疹阴痒,水火烫伤。

可单用以植物油浸泡,滤取油液,制成紫草油浸剂,外涂患处;或与当归、白芷、血竭等配伍,熬膏外敷,如生肌玉红膏。

[用量用法] 煎服,3~10g。

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油浸液涂擦。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而滑,有轻泻作用,脾虚便溏者忌服。

备述1.《别录》:“通水道,疗肿胀满痛。

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

”《本草纲目》:“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

”2.本品含乙酰紫草醌、紫草醌等。

其煎剂对心脏,小剂量兴奋,大量呈抑制作用;有缓和的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流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有避孕作用;紫草还有抗炎作用;对绒毛膜上皮癌及恶性葡萄胎有一定治疗作用。

水牛角《别录》为牛科动物水牛的角。

主产华南、华东地区。

劈开,用热水浸泡,捞出,镑片,晒干。

[性味归经] 咸,寒。

归心、肝、胃经。

[功效] 清热,凉血,解毒。

[应用]1.用于温热病热入血分,壮热不退,神昏谵语等症。

本品能入血分,清心肝胃三经之火,而有凉血解毒之功。

治温病热入营血,身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绛脉数,或见斑疹,常配生地、玄参、银花、连翘等;若高热烦躁,惊厥抽搐者,又常与羚羊角、石膏等同用。

2.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证。

本品具凉血之功,常配生地、丹皮、赤芍等同用。

[用法用量] 6~15g,锉碎先煎,亦可锉末冲服。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备述1.《别录》:“疗时气寒热头痛。

”《日华子本草》:“治热毒风并壮热。

”《本草纲目》:“治淋,破血。

”2.水牛角含胆甾醇、丙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胱氨酸等氨基酸、肽类、胍基衍生物及蛋白质等。

水牛角对离体蛙心有加强收缩力的作用;对大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有镇惊、抗炎、抗感染、缩短出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系统等作用。

附药水牛角浓缩粉为水牛角的半浓缩粉。

功用同水牛角。

冲服,每次1.5~3g,每日2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