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多重集聚效应实证——以浙江省为例

合集下载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摘要: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然后以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化学纤维制造业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提升化学纤维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浙江省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增长;区位熵;浙江省;实证分析一、问题提出产业集聚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歇尔(Marshall)提出,是指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些同类企业,与它们配套的上下游关联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中。

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产业集聚使得各企业之间演变成一种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状况,并进一步细化了劳动分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尤其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处于长江中下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本文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现有产业集聚指标出发,得出本文所选择的集聚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然后,通过对浙江省化学纤维制造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到相关结论。

最后,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区域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已有文献中介绍了大量衡量地区产业集聚水平的统计指标,如行业集中度、哈莱-克依指数、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空间集聚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熵指数等。

其中,区位熵是衡量产业集聚普遍采用的一种工具。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其在衡量某一区域内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区位熵可以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个产业同全国水平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基于化学纤维制造业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基于化学纤维制造业
塑 料 制 品 业
1 . 7 8 1 . 7 1 1 . 4 5 1 . 9 3 1 . 8 7
1 . 8 O 1 . 6 7 1 . 4 1 1 . 8 0 1 . 7 7
数 据来源: 2 0 0 7 — 2 0 1 1 年《 浙 江统 计 年 鉴 》 和《 中 国 统计 年 鉴》 。
出并 运用于 区位分析 中。 其在衡量某一 区域 内各要素 的 空间分 布状况 , 反 映某一 产业部 门的专业化 程度 , 以及
某 一 区域在 高层 次 区域 中的作 用 和地位 等方 面具 有重
皮革、 毛皮、 羽毛( 绒) 及 其 制 造 业 2 . 2 7 2 . 0 5 1 . 6 7 2 . o 9 2 . 0 o 文 教 体 育 用 品 制 造业
其在 沿海地 区 , 产业 集聚 已经成为促 进当地经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长的

T L n


Z j X i / E — i Zi X i j
Xi / . ∑i X “
在上式 中, i 表示第 i 个 产业 , j 表示 第 j 个地区 , x i j
表示第 j 地区 中 i 产业 的产 出指标 ,该 指标可 以选用工 业总产值 、 工业增 加值 、 总 资产 、 企 业单 位数 、 产 品销售 收入等。一般情况下 , 区位熵的值越大 , 表 明专业化水平
游关 联企业 , 以及相关 的服务业高密 度地聚集在一个适 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各产业集 聚度 的情 况进行 分析 , 其
当大 的区域范 围中。作 为一种 区域 组织形式 , 产业集 聚 计算公 式为 : 使得 各企 业之 间演 变成一 种 同时存在 着竞争 和合作 的 状况 , 并进一步 细化 了劳动分工 , 降低 了生产成本 , 对 该 区域 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起着 巨大 的推动作用。尤

浙江省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根据1994-2004年间浙江省经济的统计数据,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Solow余值法对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仍然是拉动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表明了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性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

关键词:浙江;生产函数;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1引言随着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我国经济飞速发展,GDP 年增长率居高不下。

浙江省在全国名列前茅,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为此,在前人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浙江省经济增长要素的贡献率情况作了深入的实证分析,从而进一步认识各要素对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以此来取长补短,同时也供其他城市参考借鉴。

2 数据与模型2.1 模型的建立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不同比例组合的函数。

本文引用经济增长理论中最为著名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由阿默斯特学院的数学柯布(C.W.C0bbS))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道格拉斯(P.H.Douglas)于20世纪20年代共同研究提出的,以下简称C-D生产函数模型。

我们用C-D 生产函数估计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然后通过调整来确定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并且在此基础上运用Solow余值法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和贡献率分析,进而分析浙江省经济的增长质量。

2.1.1Cobb-Douglas(C-D)生产函数由中性生产函数Y=At F(K,L)经过变化得到幂形式的(C-D)生产函数形式如下:Y=AtKαLβ ( α> 0,β> 0)其中: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Y代表总产出;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投入;At代表综合效率参数或包括管理水平在内的技术进步参数;At的大小在L、K 固定的条件下直接影响Y。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
本 、市场 开放 度 等 结 构 特征 的经 济 地 区
其 CYl l 0 为期 初 的人 均 GD P,T 时 为 间跨度 ,Y 为期 末人 均GDP i ,X* 为稳 态
间存 在 着 一 定 的 增 长 收 敛 趋 势 。 刘 强
( 0 1) 为 。中 国地 区经 济 增长 的收 20 认
条 件 下 的人 均 产 出增 长 率 。Y* i 为稳 态 的
人 均 产 出 。 1为 收敛 系数 ,表 示Y 以怎 3
敛 性 存在 明显 的阶 段 性 和 区域 性 。大 规 模 劳 动 力 的 区 际迁 移 是 中国地 区经 济 增 长 收 敛 的 重要 诱 发 因素 。 对 于收 敛 的 影
2 2 6 ,仅 为环 杭 州 湾 地 区水 平 的 约 32元
5 %。浙 江 省 1 个 地 区经 济 发展 水 平 存 0 1 在 明显 的梯度 。
其 中 。C为 常数 ,如 果0 0 < ,则浙 江 区域经 济趋 于收 敛 ;如果0 0 > ,浙 江 区域
2 0 年 。浙 江 全省 人 均 生产 总值 为 08
产 出 具 有 明 显 的 聚 集 现 象 , 而 且 存 在
模型与数据
根 据S lw— wa 模 型 与RJ B r oo S n .. ar o
&X S l IMat 的收敛 性分 析框 架 , . a —— rn a i
平 相 对 良好 。 2 0 年 ,6 " 06 4 城市 实现 生
6 7美元 ( 08 按年 平 均 汇率 折 算 ),已 经
提 供 了理 论 基 础 和 多 种 可 供 选 择 的 方
法 ,但 是 它们 较 少 对 省 域 内 部经 济 增 长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丛海彬;邹德玲【摘要】随着全球服务经济的壮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主导区域产业的发展。

中国正向服务经济转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竞争的影响力不断加深。

研究采用区位商、赫芬代尔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旨在揭示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结果表明:①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呈现较高水平。

②浙江省金融业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集聚结构好且与区域集聚程度保持一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集聚结构较其他行业相比较差且与区域集聚程度并不保持一致。

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With the growth of the global service economy, the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 will be the leader of regional industry. Under this background, China is moving into service economy. The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 spatial agglomera-tion has great influence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industry competition. This paper uses location quotient, the Herfindahl coef-ficient, space gini-coefficient and EG index to reveal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main results could be shown as follows. First, the degree of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high. Second, the agglomeration structure of finance industry and leasing and business service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excellent and consistent with regional agglomeration degree. Nevertheless, compared with other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 the agglomeration structures of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omputer services industry and software indus-try are poor. What’s more, they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regional agglomeration degre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d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in Zhejiang Province.【期刊名称】《科技与经济》【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作者】丛海彬;邹德玲【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东华大学,上海200051【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与文献回顾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及集聚日趋成为中国城市内部变化最显著的经济地理现象之一[1]。

基于浙江省实证分析的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

基于浙江省实证分析的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

基于浙江省实证分析的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摘要】本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探讨了高等教育和人才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共同作用。

通过对高等教育和人才聚集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揭示了它们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共同驱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和人才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本研究为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和人才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借鉴,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以期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索。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聚集、区域经济增长、浙江省、共同作用、启示、局限性、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对于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因为它们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长远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其高等教育和人才聚集状况备受关注。

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中一直是热门话题。

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而人才聚集则有助于形成人才密集区,加速优质人才的流动和创新合作,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虽然存在大量研究关于高等教育和人才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很少有研究同时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本研究将基于浙江省的实证数据,从相关性和共同作用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关系,旨在为深化理论认识和政策决策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浙江省及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浙江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浙江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浙江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浙江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简要介绍浙江自贸区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其核心政策。

随后,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我们将探讨自贸区设立前后浙江区域经济的变动趋势。

接着,文章将从产业升级、外商投资、就业和贸易等方面详细阐述浙江自贸区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包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吸引外资进入、提升就业率以及加强国际贸易合作等。

我们将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未来浙江自贸区乃至全国其他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全面了解浙江自贸区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从而推动我国自贸区战略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浙江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劳动力供给、制度环境等。

浙江自贸区作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部分,其设立和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多个理论维度进行解析。

自由贸易理论为浙江自贸区的设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自由贸易理论认为,通过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能够增加国家间的经济互动和福利水平。

浙江自贸区通过降低关税、简化通关手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促进了区域内外的贸易往来,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制度创新理论也是分析浙江自贸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视角。

制度创新理论认为,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浙江自贸区在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如负面清单管理、一网通办、容缺受理等,这些制度创新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为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浙江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可以从产业集聚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等角度进行分析。

产业集聚理论认为,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外部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浙江自贸区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的论文-地方战略论文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的论文-地方战略论文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的论文地方战略论文)[摘要]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前提,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趋同假说,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提出了富有吸引力的预期。

趋同研究关注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发现制约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浙江省11个行政划分市经济增长趋同性的实证研究认为,导致浙江省区域差异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区域发展策略、中心城市规模、历史基础、地理区位和市场发育程度等,需要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浙江西南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西南部地区要加强自身努力,因地制宜,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对东北部地区的赶超;应加强各区域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协作,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关键词]区域经济;趋同;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一、引言(一)问题的提出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前提,其中,经济学家尤为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20世纪60年代,以索洛(robert m.solow)和斯旺(trever w.sw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造了新古典经济理论。

该理论认为,生产中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人均资本存量较少的区域由于较高的资本收益而比经济发达区域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因此,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存在向经济发达区域的趋同。

围绕着趋同存在与否、趋同速度的快慢以及引致趋同的原因等问题,经济增长趋同便成为西方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

经济增长趋同研究之所以得到如此大的关注,是由于它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趋同假说,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提出了富有吸引力的预期。

指出如果区域间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基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区域间的人均产出或收入水平将趋于均衡。

趋于经济增长趋同研究为政府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1.研究背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不均衡,自2000年达到0.4的警戒线,而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浙江省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表现优异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初期,大量资源流向浙江,产生聚集效应,对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很多学者将浙江省经济飞速发展解释为要素聚集的带动。

主要的观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开放度高和政策环境良好的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热土,极大地促进了出口工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当地劳动力和中西部劳动力,地区产值迅速得到提高。

经济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基本完成后,经济结构的高度化要求因运而生,各种研发投入经费增加,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完善。

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要素聚集导致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吸引要素聚集。

但是,对要素聚集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单要素的聚集研究中,即便很多地区存在多重要素的聚集,也只是将这些聚集的要素分开来,分别研究其聚集度。

然而,不能忽视的经济事实是,诸多地区存在要素的多重聚集现象,而且,要素与要素之间必然将产生作用而不是孤立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济影响更是不能忽视。

浙江省是要素多重聚集的典型省份,科学技术,国内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出口需求等等,明显存在多重要素聚集。

而其中,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投资与技术的结合必然产生正的溢出效应。

但是,国内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聚集是否会造成投资过剩而产生负的经济影响,则非常值得研究。

2.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思路是,运用要素区位熵测度浙江省不同经济阶段的不同要素的聚集度,总结分析要素聚集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规律,说明要素多重聚集的存在。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要素的多重聚集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研究方法包括:(1)在第四部分要素聚集度测量中,采用区位熵指数度量要素的空间聚集度。

区位熵计算主要采用的公式是:q=ΣxixiigdpiΣgdpii如若q大于1,说明生产要素x在区域i的聚集速度高于其经济增长速度。

如若等于1,则说明,要素在该区域的聚集程度与其经济发展速度是匹配的。

如若小于1,则说明要素聚集速度慢于该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

通过测定浙江省不同时间段的要素区位熵,说明要素的空间流动和聚集规律,以证明要素多重聚集现象的存在。

(2)采用多元回归方法,以区域经济总量指标和速度指标等为被解释变量,以各种要素区位熵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模型。

具体计量经济模型如下:gdp=c1+k1×L+k2×DK+k3×FDI+k4×M+k5×A+ξ1Pgdp=c2+b1×L+b2×DK+b3×FDI+b4×M+b5×A+ξ2其中,L,DK,FDI,M,A分别代表劳动力,国内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出口,技术水平等生产要素的区位熵。

Pgd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

ξi为随机干扰项(i=1,2)。

区域经济增长多重集聚效应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宁波/魏可摘要: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熵测度不同要素的聚集度,得出浙江省哪些要素存在多重聚集,并建立以时间序列为基础的多元回归模型,验证多重要素聚集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增长;多重聚集;生产要素理论回顾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一个封闭的国民经济或区域内,国民生产总值是现存的生产能力即产出和需求的函数。

从供给方面看,产出取决于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的数量和质量;从需求方面看,总需求是有私人的消费需求和公共的消费需求以及私人和公共的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

此外,经济增长还取决于其他的一系列因素,如技术进步,空间结构,产业机构,基础设施体系,政治体制,社会体制以及这些因素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在一个开放的国民经济或区域内,国民生产总值还受到区域外生产能力和需求的影响,可看作是进口和出口的影响。

根据新古典区域经济学最典型的均衡分析法,最终得出结论,要素流动最终将达到均衡,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最终也将达到均衡。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所有者为了获得更高的要素报酬,将使要素流向边际报酬高的地区或行业,但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使得原本边际报酬高的地区不可能永远处于高水平,而将不可避免的下降,甚至低于原本边际报酬不如它的地区。

要素的这种趋利流动最终将在地区间的要素边际报酬相等的时候停滞。

新古典经济学在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分析也大致一样,地区间的经济增长率最终将趋于收敛。

可以看出,新古典经济学之所以在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模式。

边际量的递减是均衡产生的基础。

但是,是否所有的经济要素之边际量都是遵循递减法则?如若不是,其区域经济收敛结论则无法得出。

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将人力资本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分析模型。

该理论认为,技术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即技术将产生正的外部性而使得经济增长超过投资所决定的生产边界。

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经济增长的趋同不是一定的,存在发散的可能性。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的内生指标越来越多。

人力资本与技术的含义也更加丰富,管理智慧也包括在其中。

多重聚集效应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国内学者傅道臣(1993)等在丹尼森的研究框架下,估算了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知识进展等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沈坤荣(1994,1999)等用类似的方法也估算了包括综合要素等在内的各要素对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总量生产函数非常不确定,学者们往往将对经济增长的诸因素放入计量模型,进行简单的回归。

测算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或某些地区经济增长的各个促进要素对于经济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这种经验性的研究往往只是简单分解了各要素的贡献率,而忽视了要素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其产生的外部效应将带来经济增长的乘数扩张。

不论是要素集聚还是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类似的。

主要是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乘数效应。

聚集经济减少了企业获取各种要素的成本,不同的要素同时聚集还会产生相互影响。

比如从理论上讲,资本和技术的同时聚集将扩大产出,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效应。

国内投资与国外投资同时聚集,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将产生规模效应,加速经济增长。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产生投资拥挤现象,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升。

分析框架1.指标选取本文选取的待研究变量为,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规模、研发投入。

这些变量的变化都有可能对浙江省的经济产生影响,本文将分别计算出他们的区位熵,研究其在浙江省的聚集程度。

将计算出来的区位熵进行两两组合。

确定那些要素的组合产生了重要的经济影响。

具体指标体系如下:L:劳动力的区位熵,劳动力数量取从业人员总数;M:进出口总额区位熵;A:技术水平区位熵,取用研发投入代表技术要素投入;DK:固定资产投资区位熵;FDI: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熵。

以上变量均采用1998~2009年的相关数据。

2.主要计量模型gdp=c1+k1×link1+k2×link2+ξ1Pgdp=c2+b1×link1+b2×link2+ξ2其中,link1,link2分别表示要素的多重聚集度,是多重聚集要素的区位熵的乘积。

Pgd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

ξi为随机干扰项(i=1,2)。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根据浙江省1998~2011年的统计数据,得到各种要素的区位熵如表1。

表1:各个要素的区位熵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DK1.0867021.0406581.1127511.1860741.2429771.257691.1801011.0396690.9500370.8691050.7893120.7083880.7083000.708299FDI0.4842780.6263290.6400510.7500680.9007761.4252751.5123981.7645581.9410771.9650771.5952131.6351781.6352001.635199M0.0924150.1008610.1144980.1235990.1227780.1219370.1224160.1265960.1358370.1503360.1716850.1845700.1850000.184999A0.5971360.6563440.6585150.6821890.6731520.7068460.8065520.918631.0266241.0938010.9601700.9637460.9637500.963751L0.6178290.6057110.6109840.6087670.5828260.5487970.546070.5636420.5714350.6268570.6584340.6820990.6821000.682101经管研究JINGGUANYANJIU参考文献:[1]陈良文,杨开忠.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聚集经济的视角[J].当代社会科学,2007(3).[2]魏敏,李国平.基于区域要素极化式聚集的梯度推移粘性研究[J].财贸研究,2005(3).[3]郝大江.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空间经济协调研究[J].财经研究,2010(1).[4]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5]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3).[6]章元,刘修言.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08(3).[7]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8]段平忠,刘传江.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5(12).[9]余向辉.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5(80).[10]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3(11).通过表1可以看出,国内投资1998~2005年区位熵大于1。

说明国内投资在浙江省发生了聚集,浙江省国内投资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2006年到2009年,国内投资的区位熵下降到1以下,说明在这一段时间,浙江省的国内投资增速慢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熵在1998~2002年小于1,说明这段时间,外商直接投资的聚集程度不是很高,而2003~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熵大于1,2006、2007年甚至接近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