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情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做出很大调整,由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开始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国家制定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沿海地区经济迅速腾飞,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差距。
中西部地区物产资源丰富,同时强而有力的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充裕,工业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但因缺乏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东北地区发展势头有所减弱。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1.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分布差异以及不同级别开发建设程度所引发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分布差异巨大。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但耕地却是北多南少,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平原广阔,水陆交通发达,沿海区位优势明显。
中西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敏感而脆弱。
在自然地理条件中,交通条件是区位条件中的基础性因素。
从地理区位和交通通讯来说,东部均具备较强的优势。
2.工业技术条件和工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在我国经济产业链的发展中,工业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在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下,西部地区发展比较落后,企业规模小,大型工业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因此经济发展其他地区是为落后,而在沿海地区,极早开放口岸,招商引资,科技投入较多,对东部地区产业的形成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鲜活力,具有良好的工业技术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因此其经济发展良好。
而中西部地区始终以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报率低的农业及重工业为主,转型困难,所以还延续着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基地的角色,长此以往对中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使其与东部地区在经济上的差距扩大化。
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统计测度与分析

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统计测度与分析引言: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国家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往往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统计测度和分析的角度探讨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一、GDP和人均收入的测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通过统计测度GDP和人均收入,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通常,GDP越高,人均收入也会相应提高。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GDP和人均收入存在差异。
二、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原因1.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例如,某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发展采矿业,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而另一地区则可能缺乏这种资源,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2.产业结构差异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是导致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可能发展了先进的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或服务业,经济增长较快;而另一些地区可能主要依赖传统农业或低附加值的产业,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3.政策差异政策差异也是导致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的政府可能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如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这些政策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三、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影响1.人口流动经济差异会导致人口流动。
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会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而经济发达地区则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口。
这种人口流动会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2.社会不平等经济差异会导致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民可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资源,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民则可能面临资源匮乏和贫困等问题。
3.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差异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来进行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加大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和扶持,可以促进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缩小,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结论:区域间经济差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浙江城市化地区差距研究

公
锵诒珊 l %唆 。
浙 江是我国经济发展大省,也是我
国城市化水平 较高的省份 之一。建 国 以 来 ,浙 江 的城 市 化 经 历 了 曲折 的 发 展 过 程 ,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而 随着 相 关 政 策 的 调 整 、 江 民 营 经 济 的发 展 , 江 城 市 化 有 浙 浙 了大 的发 展 。但 是 , 较 高 的 城 市 化 数 量 在
Ur b
_
h = .1 5 00 9 3 x p h + zO1 2 + . 3 6 g _ z 1 3 3 a
_
01 5 9 x m h . 11p 4 z Ur b
_
n= . 20+ . 93x pn b O 0 6 1 00 3 6 g — b 0 3 a —
_ _
+ .4 1 1 p n O15 9 x m b Ur b
_
圈等不同类型城市 区域 , 为区域发展的 化 中的 问 题进 行 一 些探 讨 。 成
重 要 空 间组 织 形 式 和 参 与 国际 竞 争 的 基 二 、 江 城 市 化地 区差 异 分析 浙
+ .4 1 1 p 015 9 x m
一
8X
U bjn 一 . 9 8+ .33 6 gp r_i= 00 7 0 00 9 3 xd - 2
Ur b
成 因, 并提 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
一
南地 区城 市发 展 落 后 。 中西 部 地 区城 市 浙 经 济 总 体 水 平 较 低 、 争 力 不 强 、 市 化 竞 城
ub=t B1d “B p + r c+ i p+ . m 8 i 名 凸
、
浙 江 城 市 化 现 状
其 中 , 表 示 i 市 在 t 的 城 市 u 城 年
不同省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

不同省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一、引言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同省份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省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为促进中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乡经济发展状况1.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其中北京、天津属于直辖市,高度发达;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在京津冀地区的城乡经济发展中,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但是由于北京、天津的引领作用,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促进了该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
2.长江经济带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城乡经济发展状况各异。
其中,江苏、上海、浙江地区城乡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靠海且沿江而建,有着良好的交通和物流条件,受到外来资本的吸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地区的城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这些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速推进。
3.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分为中西部地区和西北地区。
中西部地区以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为代表,城乡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但农村地区的发展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西北地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三个省份,由于其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城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三、原因分析1.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优势京津冀地区的城乡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其中的区域经济优势不同。
北京、天津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促进了其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而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由于地处内陆地区,交通和物流条件相对较差,城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外来资本的吸引力城市的发展需要投资和资本的支持,城市通常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以推动其快速发展,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资本的进入。
长江经济带地区,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城市因其地理位置和商业环境的优势,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热门地区,快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本,从而加速了该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形式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具体表现如下:1.经济增长率差异:一些地区经济增长快速,如河南、江西等,而另一些地区增长较慢,如西藏、海南等。
2.人均GDP差异:依据数据统计,我国最富裕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而最贫困的地区是云南、贵州、甘肃等地。
3.产业结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以农业、采矿业等传统产业为主。
4.城乡差异: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速,而农村地区则受到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外流等因素的制约。
上述表现形式的差异不仅在经济上存在,也会对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1.地理位置因素: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同,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离港口更近,具有适合港口和海运经济的自然条件,具有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的优势。
2.政策支持因素:一些地区获得政策支持,例如政府投资、税收优惠等等政策的支持,有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当下我国西部开发等相关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投入该地区的经济建设。
3.教育因素: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它可以提高整个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劳动力的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例如,高教育水平的上海和北京发达的服务产业,与其高教育的发展密切关联。
4.资源禀赋因素:不同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对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些地区具有丰富的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他们发展采矿业和冶金工业等传统产业具有优势。
三、对策和建议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下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协调。
浙江市辖区与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第20卷第4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20 No.4浙江市辖区与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DOI: 10.13669/ki.33-1276/z.2020.066设区市与县在行政隶属上是上下级关系,从行政管辖范围来看市域包涵县域,但由于建国以来浙江“省管县”体制一直存在,因此市域和县域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在实践工作中,通常所谓王晓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摘 要] 在市域范围内,浙江市区和县域经济社会之间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但由于行政管辖范围及职责和权利方面的不同,导致两者在人口构成、发展阶段和产业分布等方面也存在较为明显的一些差异。
与此同时,在人口老龄化、交通便捷化、经济数字化和去周期化的大趋势下,市区与县域经济发展也各自面临着一些新的风险和问题。
为进一步促进市区与县域经济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必须从健全完善要素指标区域竞争性分配机制、加快建立产业链现代化的区域协调机制以及着力构建县域经济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等三方面着手,实现市区与县域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关键词] 市区;县域;合作竞争;分配协调;防范化解;浙江[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 (2020) 04-0054-06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Municipal Districts and County Regions in ZhejiangWANG Xiaomi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iw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 Yiwu, 322000, China)Abstract: Within the scope of municipal are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municipal districtsand county regions of Zhejiang are close, and they influence and promote each other.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so exist in population composition,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industry distribution, etc. Meanwhile, under the general trend of population aging, traffic convenience, economic digitization and de-periodization, municipal districts and county regions are also faced with some new risks and problems respectivel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further facilitate r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municipal districts and county regions, it is required to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as improving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factors and indicators, acceler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s, and focusing on building a risk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mechanism for economy in county regions to achieve the stead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municipal districts and county regions.Key words: Municipal districts; County region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Distribution and coordination;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Zhejiang的市域主要指设区市的市辖区(以下简称“市区”)范围①。
浙江省城市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分析

即
生产总值的增长是 由各经济部门共同作用带动的。 进一步 ,上式两边同除以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
率 ,得 到
广 义技术 进步 带来 的增 长率 ,于是上 式简 化为
d Y
T
:仅
dp+ K 譬a +
∑Ai G
由于使用 的实际数据是离散的,因此我们可以 用差分方程代替微分方程得到
作用 资金、劳动力与科技进步这三个要素我们采用 索洛的全要素增长率模型进行测算。全要素生产率 (F 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运行状况 、反映该地 T P) 区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等方面水平的综合指标 ,反 映在对 经济增 长 的贡献 上 ,表现 为不能 由要 素投入 增长来解释的产出增长部分。索洛第一次将技术进
比较分 析 ,而对浙 江省 经济增 长 的深入 研究 目前 比
分别为消费拉动 、资本拉动和外贸拉动
0
0
系数 。 ( )式表 明 国 内生 产总值 的增 长是 由消费 、 1
资本和外贸三者共 同作用带动的。 进 一 步 , ( )式 两边 同除 以 国 内生 产 总值 增 1
在我国,浙江省的发展一直令人注 目。从17 98 年 G P 量 13 亿 元 , 到 20 年 G P总 量 的 D 总 2. 7 07 D 16 8 亿元 ,浙江省 的生产 总值排名从全 国第十 8 3. 4 二名跃 居 为第 四名 ,生产 总值 年 增长 率 达 到 了
1.%。浙 江省 的经济 高 速增 长 和各 主 要城 市 的 快 82
GP D 增长 由最终消费c 、资本形成 总额I 和净 出口E
三 者 的增 长 构 成 ,即△ = C △+ E,两 边 同 时除 Y △ + I△
以基期的国内生产总值Y ,则有 。
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与分析

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与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也开始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广东、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依然快速,但是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房价上涨等问题。
而一些中西部城市因为地理位置、环境较好、政策支持等因素,经济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的经济总体呈现出深度分化的趋势,发达地区逐渐走向市场饱和期,而欠发达地区则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各地区的GDP增速差异巨大,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地的增速甚至不足平均水平。
而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地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那么造成各地经济增长速度的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地理位置是决定地方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地区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受港口、物流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基础较强。
而中西部地区因交通不便、市场相对狭窄等因素,发展难度较大。
另外,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也是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凭借其先进的科技和资本积累,并结合地方资源的优势,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而中西部地区在土地、矿产、生态资源等方面拥有优势,特别是具有政策、税收、环保等优惠利税条件,因此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
同时,政策也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政府采取了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对发展落后地区加强扶持和引导。
例如,新疆、西藏等地被纳入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计划,国家对这些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强了薄弱地区的发展力量。
此外,政府支持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福建省以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为主导产业,云南省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等。
最后,国际环境的影响也是地方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全球化加速,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各地的经济增长的环境也随之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县市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区域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与非沿海、沿海内部区域差异都构成了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
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得出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区域差异 agdp 发展不平衡面板数据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浙江经济在原有区域经济水平静态不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动态不平衡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广泛的新增长极,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有所扩大又逐步收敛的过程。
总体上是一种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
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增长11.8%。
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
浙江省2010年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dp列各省之首。
但浙江是地域小省、人口小省、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
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
1997年消灭了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
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
2009年杭州市的人均gdp达到74924元,而温州市的泰顺县只有9554元,前者竟是后者的7.6倍之多。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首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
然后对影响nich的因素(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浙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描述分析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
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不可能相互替代。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
为了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浙江区域经济差异的情况,本文采用了极值差率、标准差、相对发展率。
1.1 各地区经济差距随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化,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这里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
根据浙江省11个地区的agdp值,我们计算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差系数,结果见表1。
表1 浙江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表1中不难得知,浙江省的agdp极值差率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2000年agdp值最高的杭州和最低的丽水之比为4.05,2003年缩小为3.71,到2006年缩小为3.68,最后到2009年为3.54,浙江省内区域差异在不断缩小。
但是,由于极值差率反映的仅限于最好最差两个地区,代表性不够。
我们采用最能反映总体差距水平的标准差系数,其变动情况呈现先增后缩的趋势,但总体差异不大。
1.2 沿海地区的相对发展率相对发展率能较好地测度各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大区域的发展速度,反映相对增长量的指标,表示各区域在某一时间段内人均gdp的变化与该时期内整个区域的人均gdp的变化的关系。
其计算公式为:式中,y2i、y1i分别表示第i个区域在时间1和时间2的人均gdp,y2y1、分别代表整个区域在时间1和时间2内的人均gdp。
这里我们的第i个区域指沿海地区,而整个区域则指浙江省。
从表2可知,沿海地区的nich值约为2.5和1.84,也就是说,沿海四市远远高于浙江省总体发展水平,其中温州市发展尤其迅速。
而非沿海四市除了杭、嘉、绍三个杭州湾地区,也就是以杭州为中心的城市区的nich值较高外,其余金、衢、丽、湖四市发展缓慢。
这表明沿海与非沿海浙江城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表22 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子分析2.1 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1)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
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然资源是否丰富、交通是否便利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总体格局。
自然资源丰富、开发难度低的地区,投资所获效益就大,区域整体开发水平就高,反之亦然。
例如,浙西南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技术和人才匮乏,生产和生活环境较差,因而影响到资源的开发,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而以杭州为中心的浙北城市群毗邻上海,属于长三角核心经济区,这些城市(杭、甬、越、禾、湖等)受上海的影响,经济发展越来越快。
温台地区位于沿海,海陆交通十分便利,港口优势十分明显,经济起步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是这两个城市的部分县域经济仍十分落后,这也是导致这两个城市经济至今与杭、甬等城市有一定差距的主要原因。
(2)产业结构。
库兹涅斯等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即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我国经济学家在研究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时也发现类似的规律。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温、台、越等地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都较大;而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丽、衢、舟等地,不仅第一产业比重极高,而且降幅极小或反而上升,这表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已制约着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3)观念和体制因素。
相对发达地区人的思想观念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较强,政府的政策相应地较为开放;而在欠发达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较浓,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政府部门也较为保守。
因此,导致发达的地区更加开放,落后的地区更加闭塞。
台、温和金华地区原为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其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4)社会投资。
投资的多少会深深影响着地区经济。
为何浙江省经济如此繁荣?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浙江省位于沿海地区,有利于吸收海外的投资。
外国人在浙江注资,投资办场,都推动着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富强。
因此,投资是地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模型构建本研究可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为:agdpit=αi+xitβi+μit(i=1,2,…,n;t=1,2,…,t)其中,agdp代表人均gdp,这里我们取各年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xit是1×k维解释变量矩阵,k为解释变量的个数,即5个,且xit表示人口规模增长,取人口自然增长率;x2t表示外国投资变量,取实际使用外资金额;x3t表示产业结构,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x4t为出口总额;x5t为国内投资变量,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βi为5×1维向量,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即11个;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察期数,即5期。
研究面板数据的第一步是确定检验研究的问题属于哪种类型,广泛使用的方法是协方差分析检验,主要检验两个假设:h1∶β1=β2=……=βn h2∶α1=α2=……=αn,β1=β2=……=βn。
面板数据模型通常通过应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应该建立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通过eviews软件我们可知本数据的f检验结果,f=48.3f0.05(10,41),推翻原假设。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比混合回归模型合理。
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和被择假设分别为:h0: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
h1: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因为h=20.5x20.05(3).结论是,模型存在个体固定效应,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建立的模型模型估计如下表3所所示:表3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根据回归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分别对变量x2、x3、x5进行单位根检验,此处我们选取llc检验。
由检验结果可知,llc值为-3.45,p值为0.0003,则我们拒绝原假设,认为x2、x3、x5序列是平稳的。
3 结论与政策建议3.1 主要结论人均gdp的大小主要受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产业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个变量的影响。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产业结构与人均gdp呈现的是反向关系,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均gdp呈现的是正向关系。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越少,人均gdp越高;产业结构越优化,也就是第一产业比例越低,人均gdp越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越多,人均gdp也越高。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整和优化,因地制宜,在自愿合理的原则下发展各地经济。
3.2 相关政策建议第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发展。
继续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方向,以市场机制选择和产业政策调控等综合手段,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倾力建设好支柱产业,积极扶持优势产业,发展先导产业,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构建结构合理、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有效利用、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特别是第三产业更应该优先发展。
第二,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
通过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增强经济实力,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
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加强各经济区域交流与合作。
浙江省目前形成了杭、甬、温三个一级中心城市,把它们作为中心来培育,将会进一步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除此之外的八个地级市,将作为次一级中心来培育。
加强各经济区域特别是浙东北与浙西南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实现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我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1]郭鹰,浙江经济增长驱动力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浙江11个地市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经论丛,2010,(3):2-150. [2]陈修颖.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9,(2):29-1.[3]卓勇良,吴可人.浙江区域发展的新均衡战略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3):9-2.[4]帅军,陈哲.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以江西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