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月光》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43

陕西省渭南市城关中学【精品】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边城》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
多数评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
其实,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
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
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
”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
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
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
诚如多数评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
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
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
佳木斯市郊区语文中考真题试题

佳木斯市郊区语文中考真题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25分) (共1题;共13分)1. (13分) (2017八上·利辛期中)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树树皆秋色,________.(王绩《野望))②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
(崔颢《黄鹤楼》)③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④________,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⑤________,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⑥柴门何萧条,________。
(曹植(梁甫行》)⑦庭中有奇树,________。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⑧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2)默写刘桢《赠从弟(其二))前四句。
二、单选题 (共3题;共16分)2. (2分) (2017七上·成都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A . 学籍猝然消声匿迹再接再励B . 粗犷真谛花枝招展伸张正义C . 蹒跚吞噬契而不舍怨天由人D . 剽悍恻隐历尽心血美味家肴3. (2分) (2017七上·民乐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 人的一生,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转的风景B . 小王同学在学校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断章取义,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C . 他们两人的爱好、处事方法迥然不同,谁也没法理解谁,谁也没法改变谁D . 我市上下齐心协力,掀起“创卫”高潮,经过外璃粉刷、护栏改造、路面平整等系列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4. (12分)(2018·遂宁) 请你参加“诗歌中国,诗意遂宁”的语文实践活动。
(1)【活动一:拟写新闻标题】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以诗为名,必有诗人相伴。
3月21-22日,受邀来到遂宁的百余名中外诗人,品宋瓷观音文化、赏大英浪漫地中海类景,近距离感受遂宁独有的历史人文情怀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诗词创作寻找鲜活的题材,为遂宁创作值得传承的诗歌作品。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25(含答案)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25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之称。
小说评点也常将小说做法或效果比于《史记》等经典之作。
以往,人们常将这种比附性的小说评点归因于“为抬高小说文体地位”。
其实这并不允当。
《史记》成为小说评点家比附的主要对象,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史家之绝唱”,而是因为它早已成为唐宋以来古文家效仿的榜样,乃至被明代李贽视为宇宙间“五大部文章”之一,兼具“史传”与“文传”两重性。
这种文史兼属的身份和性质注定会引发一场场“史”“稗”论辩。
小说评点家以《史记》等经典之作的文势、文法诠释小说文本创构之道,均强调其“文性”而不是“史性”。
史以实为要,文以幻为美,虚假小说读来让人信以为真,是因其有别于史传“实录”的“为文”之道。
在许多有识见的评点家眼里,小说写作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是“捏造”“造谎”,通过“捏造”“造谎”实现“变幻”“奇变”,即以“造”为“变”。
在小说评点中,“造”是一个颇为热门的关键词。
评点家通常会把“凭空造谎”当作小说创作的一大经验,并进而认为,才子文心是“捏造”的结果。
在评点家看来,小说家除了“凭空造谎”的本能外,还有“变账簿以作文章”的天分,以此超越史著乏味的不可读之弊。
对这种既讲究意脉贯通、相映成趣,又讲究跳跃、转换、顿挫、衔接、断连、吞吐、揖让、虚实、直曲、急缓、起伏、开合等相反相成的为文之道,小说评点家常依经立义,采用一批含有阴阳同构辩证色彩的文法术语加以概括。
这首先在《水浒传》各评本的评点中有大量运用。
如“袁无涯本”评点所用“正逆”“缓急”“宾主”“急来缓受”“疏密互见”“水穷云起”“形击”“极省法”等术语;“贯华堂本”所用“绵针泥刺法”“正犯法”“略犯法”“极省法”“欲合故纵法”“重作轻抹法”等术语,都是小说相反相成的行文之道。
相对而言,小说之“文”是“因文生事”之“文”,是对事件的应然重组,注重的是合乎“情理”,不妨“虚拟”。
2021年高三语言运用成语语病标点选择题练习附答案

2021年高三语言运用成语语病标点选择题练习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荷华小城的灯光混着月光透过窗帘洇染进来,橘黄色的光一直让我有人在他乡之感;窗外是条河,只有在夜晚才能听见水流的声音。
我把读过的长篇小说在脑子里又过了一遍,还是没一个结构能帮得上忙。
要表达的东西很多,那些溢出的人物和故事不堪重负的部分怎么办?【甲】我在床上翻烙饼,越想越兴奋:头脑里开始像月光一样清明。
【乙】突然火花一闪,真的火花一闪,我几乎看见了那道光,听见了“啪”的一声,一道光直冲脑门:为什么非得从既有的长篇结构找启示?为什么非得写得“像”那些被认可的长篇?【丙】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只要最好的,不要最贵的。
两年多里我一直在最“贵”的经典中寻找合适的结构与借鉴,忘了我要做的其实跟它们不同。
一旦从某个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新鲜的想法就如同月光和水声一样涌进房间。
我从床上起来,开始像建筑师一样在白纸上画小说的结构图。
这个美国十月的后半夜于我如此清晰,因为它成为我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的一个标示。
1.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洇染B. 不堪重负C. 一旦D. 标示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甲B. 乙C. 丙【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1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词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
主要侧重同义词语的选择、词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
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词语。
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洇染,墨水向周围自由散开的一种印染方法,也可指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符合语境,正确。
B项,不堪重负,超出自己承担的能量,无法承受沉重负担。
符合语境,正确。
C项,一旦,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将来有一天。
含有“万一”“突然”“如果”等预设意味。
符合语境,正确。
D项,“标示”(biāo shì),只作动词,意思是“表明,显示”,可作谓语,可带宾语。
【精品】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月光汤徐徐①当乡下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时,月光便洒满了山林村舍,地面上也会凝起一层透亮的“薄霜”,此时,若有人侧耳去听,定可听得到孩童们的踏“霜”之声——三五成群的他们,在晒谷场上追逐打闹,做各种有趣的游戏,捕草屋下的鸟雀……玩得不亦乐乎。
②孩子喜欢有月光的夜晚,大人们也是。
一天晚上,月光很亮,亮得连父亲也觉得待在屋内睡觉未免太过可惜。
于是,他便带我去村外的湖边夜钓。
③月光如水,湖平如镜,豌豆般大小的浮漂飘在水面上粒粒可见。
先是点点浮颤,继而微微下沉,当浮漂猛地一沉,父亲便迅速起竿,一条白花花的鱼便在水中扑腾翻转了起来,上钩了!④用光清澈、白亮,想是鱼儿也不忍就此睡去,纷纷就着一盏月光灯,在湖中来回穿行。
当鱼饵明晃晃地摇曳在水里,它们又怎会怀疑这份恬静背后的真相呢?就这样,父亲的鱼篓,很快便满了。
⑤我们有些饿了,父亲为我们煮一罐鱼汤。
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碎的月光,皎洁地盛在罐子里。
父亲让我先喝,喝剩下的再给他,好东西他总是让我先尝。
⑥父亲在一旁说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汤,而是一罐月光汤,喝下这碗汤,心里就会安宁无比,少怨,无烦。
”记忆中,这是父亲说过的最富诗意的话,让我终身难忘。
⑦那一刻,眼前皮肤黝黑,整日忙碌的农民父亲,俨然像个白面书生,中年文艺男,只是他把精力全给了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
⑧是的,为了家人,父亲不得不埋身田间地头。
每遇旱季,我们都要用好几台水车,将山下的泉水往高处的梯田里翻送。
白天轮不到我们翻,只有等晚上,月光下,父亲、我和妹妹,一人负责拉动一台水车一阶一阶地朝上翻送泉水。
⑨父亲的水车放得最陡,梯度也最大,拉起来格外费劲,他把平缓的梯度留给了我和妹妹。
即便如此,他也总是快速地拉几十下自己的水车,随后便过来帮我和妹妹。
一年年白花花的月光泉便是这样,从低处翻淌进我们的梯田里。
韩少功《月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月夜韩少功①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
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
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
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
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
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
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
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⑥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夏阳《城里的月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城里的月光夏阳年前,作家老李老打电话追着我问认不认识公安局的人。
我说认识有啥用,你那事我帮不上忙,你就别多管闲事了。
老李嗫嚅着,怎么是多管闲事呢,你可不能这样说。
唉,老李一个儿时玩大的同村伙伴老憨,在我居住的城市做建筑工,一年到头在工地上累死累活,好不容易赶在春运前,求爷爷告奶奶,工头总算结清了工资,却在临上火车前被歹徒逼到墙角,洗劫一空。
两万块啊,整整两万块血汗钱,就被这天杀的挨枪子的挨刀剐的抢去了!老李在电话里恶狠狠地骂道。
我说,骂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帮老憨寻回钱,我请一伙人去骂好了。
老李苦笑,笑完,又开始祥林嫂般地絮叨,这派出所是干什么吃的,报案都一个多礼拜了,就是不见动静。
我说,人家派出所也不容易,就那么点警力,管着十多万外来人口。
我帮你找了派出所,人家指着一大堆卷宗,为难地说这是小案子,又没有明确的破案线索,自认倒霉吧,夸张点说,这和在大街上被抢了手机差不多。
估计老李听后是一副苦瓜脸。
他说,唉,这可是两万块钱啊,怎么是小案子?我只好解释,两万块钱搁你老家是巨款,在这里只能算小钱,有钱人的一顿饭钱而已。
老李悻悻地问,就没其他法子了?我一脸无奈地说,如果是上百万,派出所肯定会成立专门的破案小组。
要是你的老憨丢胳膊断腿了,他们也应该会重视。
老李感慨,如果可以换,我想老憨肯定愿意拿条胳膊甚至性命来换这两万块钱的。
你要知道,老憨一家老小盼星星盼月亮,盼了一年多,家里正等米下锅呢。
老李又不死心地问,真没法子了?我在你那座城市只认识你一个朋友。
我想了想说,法子倒有一个,我给你讲一个在我家乡流传很广的故事吧。
大概是民国时期,一位上面来的夫人,在省城一帮官员的陪同下,从南昌去庐山避暑。
中途,路过我们镇时,夫人内急,无奈之下在路边找了个公厕。
你要知道,我们那里所谓的公厕,就是一个茅坑,上面搭几块木板,臭气熏天。
当地人早习以为常,可是夫人金贵啊。
她站在厕所门口犹犹豫豫,磨磨蹭蹭,最后可能是憋不住了,一捂鼻子跑了进去。
乡村里的月光阅读练习及答案

乡村里的月光阅读练习及答案月亮是乡村的月亮,也是乡村天空中的灯儿。
在乡村的上空中,她圆圆的胖脸,喜笑颜开、和颜悦色而又满面亲切;温润润、月白白的月亮光芒,漫漫地洒向万籁俱寂的座座村落,让乡村在她温柔的怀抱里,恬静地睡去。
城里的月光却不这样,因为城市的上空,永远充满着灰蒙蒙的烟气,上空的月亮,被熏得苍白着脸,病怏怏的,没有了皎洁的光芒,而且毫无精神。
于是,城市便与这原本皎洁的大月亮,日渐生疏、相隔遥远。
月亮真的就是乡村上空的灯儿啊。
曾几何时,有着月亮的每日凌晨,无论寒冬还是酷暑,都是乡人走夜赶路的好时间。
他们挑着挑担,必须赶在天明之前,到达要去的集市,否则一家人的生活,就会没有了着落。
圆圆的大月亮,露着笑意,洒下银辉般的光,漫地的银光,积盈了起来看,似乎就像一条亮亮的大河。
讨生活、大踏步行走的先辈,踩着光溜溜的月光,心情好极了,他们简直是在疾步如飞。
(A)满地如银的月光,就被先辈们的脚步,趟得四处飞溅,叮咚流淌起来。
就着亮堂堂的月亮光,他们从来就没有在道路上摔过跤或者迷失方向,因为,天上那一盏明明亮亮的月亮灯儿,像路标,在前面照着引路;赶路的先辈们也永远不会寂寞,因为上面就有月亮灯儿笑眯眯地陪伴着,像极了家里人的亲切的笑脸。
在温润温润的月光下,祖先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啊!抬头望望明月,低头想想家人,劲儿足得很,调换一下被扁担压得酸痛的肩头,趁着这亮光光的好月色,快快行路。
有时,月亮高升起的时候,看见农人在院落里忙活,就会停在半空中,故意不动,好方便乡亲们干农活。
农家小院里堆积的玉米啊,花生啊,在月光的照耀下,散发出阵阵清香,那清香,有时候,顺着月白的光,就爬到半空中了,(B)闻到香味的月亮笑裂了嘴,与乡人一同体验着收获的喜悦与兴奋,于是,乡人就称呼她为月婆婆或月姥娘,以示亲切。
慢慢地,祖先对这圆圆的大月亮,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感情:他们首先会把刚从地里收获而来的劳动果实,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装在大瓷碗里,供奉给月亮先品尝,然后,再向孩子们讲一讲嫦娥奔月等有关月亮的故事,在孩童的心灵里,就烙下了对月亮的感激与印象,等他们长大后,这一切有关月亮的回忆,就是对故乡老家的乡思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城里的月光
高明昌
①我一直这样想,我在城里看到的月亮,肯定不是老家看到的月亮。
老家的月亮,最亮的时候就是一个圆盘,比向日葵还要圆几分;月亮的颜色是柔和的,也是温顺的,更是清晰的,看上去暖洋洋的。
到城里看月亮,看到的是远远天空上一块灰白的光圈,灰白、散漫、凌乱、模糊。
其实,这是怨不得月亮的,因为你去了城里,城里的家,前后左右都有路灯高照,路灯无数,光影也就无数;无处不在的噪声,让你耳朵根也无法清静,尾气的腥味,从地上机浮到空中。
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间,有个月亮的光影,已是人间幸运。
月亮啊,一直想光照人间;月亮啊,一直是心地善良。
②我及不敢对月亮提要求的。
平常日子,我们用的是公历,是太阳之历,家人之间做什么事情,问什么日子,翻看的是黄历,盯牢的是钟表,不会命令自己看了今晚的月亮再安排日子的;而我的母亲则不是。
母亲也现代,电视机、燃气灶、微波炉、手机都齐全,但过日子用的依旧是阴历,月亮之历,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计时之法。
每一个晚上,当夜幕降临,四周寂然之时,这月光依旧是母亲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母亲一个人,总要走走路,总要抬抬眼,望一眼老天,看一眼月亮,看好后再看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河面上跳跃的月光,树之间拂动的月光。
月光,在母亲眼里是年月、节气、阴晴的预报,也是母亲播种和收获需要遵守的时辰。
③我成了城里人,我也成了没有乡下那种月光的人。
城里的人本领通天,没有多少日子,他们就把黑暗变成了光明,把夜晚变成了白天。
这是好事,我每一次从乡下回到小区,总会感慨生活的奇妙,小区的夜晚如同白昼,能够看一眼树是一眼树,看一眼草是一眼草,绝不会发生把草看成树、把树看成草的事情。
而且任何时间段的晚归,人可以不绊倒,可以不走错家门,可以不担心蝥贼的侵扰,即使在楼底下掏一把开门的钥匙,也能清清楚楚地看见锁孔的位置,塞钥匙毫厘不差。
这是谁的能耐?想来,照亮锁孔的绝不是城里那个糊涂的月亮。
④我们享受着灯光给予的所有好处,但又觉得被灯光照到天亮的夜晚不是一个真正的夜晚。
所以人进了家门就开灯,睡觉就要关灯,关灯还要拉上窗帘,窗帘要厚厚的,不让丝毫的灯光进来。
大家知道这灯光不如月光,月光有十五月亮十六圆的日子,有照到东再照到西的移动时候,有被乌云遮住的时辰,更有太阳出来自己西去的自觉,可灯光不是。
灯光一亮就要亮到早上,一亮就是这个亮法,这个亮度,没有强弱的变化,没有位置的变化,没有时间的变化—落雨落雪都是这个样子。
③真正的月亮一定在乡下,如同真正的夜晚一定在乡下一样。
昨晚,我又去了老家,回来八点钟,一脚跨出大门,就像踏进了漆黑的世界,屋里门外两重天。
定了定神,揉了揉眼,走了几分钟,才看见了脚下的满地光斑,光斑明灭,忽隐忽现,聚散相连,那是月光从树影里抖射下来的光线;再往前走,也听见了窸窸窣窣的声音,仔细看,
才发现是几片树叶从树上跌落了碰着了树丫;再往前走,看见了河,河面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收拢到了一起,河面波澜不惊,一片澄净。
我摊出双手,让月光停留在我手上,几秒时间里,我就看见手心里每一道静脉里像有月光在闪耀,也在慢慢游动。
⑥想起了童年的月光,只要太阳一落山,只要月亮一出来,庄稼地里,家里的莱园里,就会有月光普照。
晚上睡觉,再热的天气,母亲叮泞,穿一双袜子,毛巾要拿一条,要盖住肚皮。
月光下的天气,先是凉再是冷,一如月光颜色的变化。
我那时候就觉得:童年里的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就会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里繁星闪烁也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宇宙和天体的奥秘,全在儿时的脑海萦绕,它们在问询我。
但是,我每一次睁开眼睛时,天已鱼肚白了,我忘记了冷暖与梦想,我只看见了太阳,还有伴随着太阳一起送来的田野里的稻花香味、青草气味。
母亲拍着我的屁股说,快起,快起,还可以看到露珠。
⑦太阳、露珠都看到了,月亮却看不到。
乡下的月亮是野生的,跑起来快。
78.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是不敢对月亮提要求的”。
79.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母亲一个人,总要走走路,总要抬抬眼,望一眼老天,看一眼月亮,看好后再看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河面上跳跃的月光,树之间拂动的月光。
80.下面写月的句子都写到了月光的什么特点?分别是如何表现的?(甲)再往前走,看见了河,河面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
收拢到了一起,河面波澜不惊,一片澄净。
(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1.说说第⑦段画线句中“野生”一词的含义和作用。
82.文章以“城里的月光”为题,为什么又用大量笔墨写“乡下的月光”“城里的灯光”?
【答案】
78.在城市的夜晚,有个月亮的光影,已是人间幸运,不敢奢求更多;平常我们用公历不用阴历,和月亮已经疏远,更不敢提要求。
79.用词:(1)用形象而优美的动词如飘摇、跳跃、拂动,写出月光的动感。
(2)运用叠词如走走路、抬抬眼,节奏舒缓。
(3)用同义词如望、看,富有变化。
句式:(1)句式整齐如:总要走走路,总要抬抬眼,穿一眼老天,看一眼月亮。
(2)排比句式如: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河面上跳跃的月光,树之间拂动的月光。
表现了母亲和月光的亲近亲密,对月光的喜爱和依恋。
80.都写出月光澄澈空灵的特点,甲句主要写河用河面的平静澄净衬托出月光的平静澄澈,月光是一片片的,令人联想到羽毛或叶子,既有了具体的形象,又给人飘逸空灵的遐想;乙句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化无形为有形。
81.野生是说动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长。
乡下的月亮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自由率性,富有个性,纯洁美丽,这个词表现了作者对乡下的月亮的喜爱与欣赏。
82.写乡下的月光,是把现实中城里人能看到的月光和童年的月光、老家的月光作对比,写城里的灯光,是表现城里人已经用灯光部分代替了月光,把灯光和月光作对比。
既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纯净的月光的期待,也引发人们对城市里真正的月光、美丽自然的月光已经缺失这一现象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