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练习与答案word版本 (2页)

合集下载

送别诗: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送钱穆父宋代: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通:樽)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因为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临江仙练习题及答案分析

临江仙练习题及答案分析

临江仙练习题及答案分析临江仙练习题及答案分析临江仙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

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

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扁”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肯,一片早春风光。

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2.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旨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

(6分)参考答案1.BC(B本词表现“孤寂之心,忧愤之情”C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2.示例: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2分),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

(3分)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

(1分)简析此词仿照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而作。

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身世;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

《临江仙》诗词练习附答案

《临江仙》诗词练习附答案

《临江仙》诗词练习附答案
《临江仙》诗词练习附答案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8.词中所用“孤雁”“寒日”,其妙处何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描述下阕最后三句的大意,并指出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云淡天高,晚霞叶红,本是丽景。

但是在流浪人眼中看来,却是红光惨淡,透出寒意。

(3分)诗人移情于景,用“孤雁”、“寒日”极写浪迹天涯的孤单之情和凄清之感。

(3分)
9.酒消人醒之后,万籁俱寂之时,往事难省,前途难测,种种感触,伴随别意离忧,齐涌心头,化为浓愁,更兼其时残灯明灭,孤枕梦浅,五更风起,暗浪拍船,——此时此境,此种苦味,又当如何排解啊!(2分)下阕运用虚写手法,虚境实写,化虚为实,从别时写到别后,思绪延长,推想到途中旅况,尽吐漂泊者胸中郁积之闷。

(3分)。

宋代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

宋代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

宋代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宋代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通:樽)送别,友情,劝慰译文及注释译文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

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

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钱穆:名勰,又称钱四。

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头。

逆旅:旅店。

▲有用(727)没用(110)参考资料:1、《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639页2、华世杰.《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5页.赏析这是一首赠别词。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译文及赏析

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注释】(1)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2)钱穆:名勰,又称钱四。

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3)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4)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5)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6)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7)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8)筠:竹。

(9)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10)颦:皱眉头。

(11)逆旅:旅店。

【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临江仙 送钱穆父》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临江仙 送钱穆父》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注释】(1)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2)钱穆:名勰,又称钱四。

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3)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4)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5)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6)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7)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8)筠:竹。

(9)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10)颦:皱眉头。

(11)逆旅:旅店。

【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宋代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

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

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

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

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头。

逆旅:旅舍,旅店。

赏析这是一首赠别词。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临江仙 送钱穆父》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临江仙 送钱穆父》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注释】(1)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2)钱穆:名勰,又称钱四。

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3)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4)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5)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6)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7)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8)筠:竹。

(9)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10)颦:皱眉头。

(11)逆旅:旅店。

【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练习与答案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练习与答案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练习】
1.“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3 分)
2.“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 请简要分析。

(3 分)
3.“ 送行淡月微云” 营造了什么氛围?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3 分,“ 手法”2 分,每点1 分;“ 品格”1 分)
2.① 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

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

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