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腊八节的节日起源和历史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及习俗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及习俗腊八节,它的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也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而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腊八节的由来及习俗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腊八节的由来由来一:驱逐恶鬼。
传说上古时代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
古代人们普遍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
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由来二:腊八节也叫佛成道节。
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就是在这一天成佛的。
佛祖原先在深山修行,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正准备放弃,正巧碰到一个牧羊女,送了他食物,他吃完盘腿坐在菩提下,在十二月初八这天终于悟道成佛。
由来三:腊八节是为了纪念岳飞。
当年岳飞抗金于朱仙镇,正是寒冬腊月之际,军队缺衣少食,百姓纷纷送粥救济,岳家军饱餐一顿千家粥,结果大胜,此日正是腊月初八。
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每到腊月初八就以杂粮豆果煮粥,最终成为了民俗。
腊八节的习俗1.腊八粥腊八粥的原料很多。
除了白米,人们还会提前浸泡不少于20种的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桂圆、葡萄、红豆、花生等原料,第二种慢慢熬成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古人缺少食物,只能喝腊八粥。
那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2.腊八蒜腊八蒜是北方的习俗,尤其是华北地区,每个人都在腊月初八泡大蒜。
然而腊八蒜很简,将去皮的大蒜花瓣放入密封的罐子中用醋浸泡。
同时,腊八蒜中的“蒜”字和“算”字是同音异义词。
在古代每个商铺都在这一天计算这一年的收入和支出。
3.腊八面腊八面在陕西关中地区很受欢迎,腊八面是由面条和各种豆子制成的,豆子提前一晚泡好,腊八用来煲汤。
同时,熟油爆葱花,面条煮熟后,将葱花油倒入锅中,制成腊八面。
4.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省乾县的一种民间特产。
腊八前后,乾县家家户户都要做干豆腐,民间称之为腊八豆腐。
腊八节的经典传说故事和习俗

腊八节的经典传说故事和习俗为你整理的腊八节的经典传说和民间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腊八节的经典传说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
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
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三: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
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
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四: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
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
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
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五: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
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
腊八节起源与传统

腊八节的历史与文化习俗一、腊八节的历史背景腊八节,又称“腊日”或“腊月节”,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庆祝,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腊八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重文化内涵,结合了农业祭祀和宗教庆典。
1. 起源与传统腊八节最早的起源与古代农业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古人认为腊月是收获后的季节,进行祭祀活动以感谢自然神灵和祖先,祈求来年丰收。
在这个节日,农民会准备丰盛的祭品,进行祭天祭地的仪式,以祈求来年的好收成。
2. 佛教影响腊八节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佛教。
传说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达成觉悟,因此这一天被称为释迦牟尼成道日。
在这一日,佛教徒会举行特别的庆祝活动,例如熬制腊八粥,分发给信徒和贫困者,象征着慈悲和普济。
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物,更代表了佛教对众生的关怀和祝福。
二、腊八节的主要习俗腊八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等。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节日的文化特点,也展示了人们对健康和好运的期待。
1. 喝腊八粥腊八粥是腊八节的核心食品。
这种粥的制作方法因地而异,但通常由多种谷物和豆类熬制而成,包括糯米、小米、红豆、莲子等。
腊八粥的成分和口味各地有所不同,但它普遍寓意着丰收和团圆。
在古代,腊八粥被视为节日的象征,用于庆祝丰收和祈愿来年顺利。
现代社会中,虽然腊八粥的制作和消费方式有所变化,但其作为节日的传统食品依然受到广泛喜爱。
2. 制作腊八蒜腊八蒜是北方地区腊八节的传统食品。
制作腊八蒜的方法是将大蒜放入醋中浸泡,经过几天,蒜头会变成翠绿色,味道酸辣。
腊八蒜具有开胃和防寒的功能,通常与饺子等食物一同食用。
3. 除旧迎新腊八节也是传统的“除旧迎新”时节。
家庭会在这一天进行彻底的打扫和整理,以去除过去一年的晦气,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准备。
这个习俗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希望。
4. 寺庙活动许多地方的寺庙在腊八节当天会举行特殊的庆祝活动,包括熬制腊八粥并施粥于信徒和贫困者。
这一活动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体现了节日的慈善精神。
腊八节纪念谁的节日

腊八节纪念谁的节日腊八节纪念谁的节日腊八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是中国农历的最后一个月——腊月的第八日,也就是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
在这一天,中国各地的人们都会举行不同的庆祝活动,例如吃腊八粥、喝腊八茶、吃腊八糕等。
然而,腊八节是纪念谁的节日呢?事实上,腊八节有多种起源和涵义,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可能对其背后的故事、神话和传说有不同的解释。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腊八节的起源和来源。
一、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忌佛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许多传统节日都是在佛教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据传说,腊八节最初是为了纪念佛教创始人之一的释迦牟尼佛涅槃忌而设立的。
据《南岳志·齐秦愚老》记载,南岳大庙于唐贞观十年(636年)建成,为庆祝佛祖降生和涅槃于腊月初八日放生,请河神宴大肆慰劳,从此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古老的节日文化。
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是印度古老的一条聪明善良的王子,他在28岁时放弃王位,告别家庭、财富、声望和权力,追求灵性上的真理和内心的和平。
之后,他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修行,最后于腊月初八日达到了涅槃(也就是己所未得的理解和觉悟),彻底超脱了轮回。
因此,许多佛教徒在腊八节这一天会去寺庙朝拜、诵经,祷告向佛祖学习,追寻内心的宁静和真相。
二、古代农民庆祝丰收的日子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腊八节还具有另一个重要的含义,那就是庆祝丰收的日子。
据历史学家们推测,早在元朝、明朝以前的宋朝和金朝时期,腊八节就已经是一个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节日。
腊月是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也是寒冬腊月,天寒地冻。
此时天气寒冷干燥,雪花飘落,风吹过耳畔时也格外地刺骨。
农民们在这个时候举行祭祀仪式,感谢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庇佑,祈求来年有一个好的收成,五谷丰登。
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这个习俗也是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
腊八粥由大米、各种豆类、花生、红枣、莲子、桂圆等清热降火的食材熬成,能够补充体力、祛湿保暖。
而这样的腊八粥其实是一种丰收节庆的食品,是农民们用自家收成的谷物和果实来做出来的。
腊八节来历历史的研究报告

腊八节来历历史的研究报告
腊八节,又称腊八节或臘夕,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腊八节是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每年农历的十月二十九或三十,所以也叫腊八节。
腊八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宗教起源:腊八节起源于佛教。
相传在公元6世纪时,释迦牟尼佛在腊月初八日达到正觉成佛。
为了纪念佛陀的成道,佛教徒在这一天举行盂兰盆会。
后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了佛教和民俗风情,形成了现在的腊八节。
2. 农耕起源:腊八节起源于古代农耕民族的祭祀活动。
农耕民族在农历冬季的腊月留下一部分庄稼作为种子,以供来年春耕之用。
为了保护这些种子免受虫害的侵袭,人们便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饭糟等食物祭祀神灵,求得好的收成。
3. 地方习俗起源:腊八节起源于中国各地的地方习俗。
不同地方的腊八节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活动,例如北方的“喝腊八粥”、南方的“吃腊八饭”等。
这些习俗活动主要是为了祈求健康长寿、除灾祈福等。
不管是哪种起源说法,腊八节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不仅是传统的佛教节日,也是中国农耕文化和地方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腊八节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保佑,同时也会通过吃腊八粥、吃腊八饭等食物来庆祝节日。
腊八节也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
腊八节七个传说故事介绍

腊八节七个传说故事介绍腊八节的由来由来一,驱逐恶鬼.传说上古时代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由来二,腊八节也叫佛成道节,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就是在这一天成佛的.佛祖原先在深山修行,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正准备放弃,正巧碰到一个牧羊女,送了他食物,他吃完盘腿坐在菩提下,在十二月初八这天终于悟道成佛.由来三,腊八节是为了纪念岳飞,当年岳飞抗金于朱仙镇,正是寒冬腊月之际,军队缺衣少食,百姓纷纷送粥救济,岳家军饱餐一顿千家粥,结果大胜,此日正是腊月初八.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每到腊月初八就以杂粮豆果煮粥,最终成为了民俗.腊八节传说一.道教传说相传腊月初八这一天是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的日子,只为校定生人受禄延益,在此日修道之人要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便能获得福禄无量.二.佛教传说在佛教便有释迦牟尼佛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一说,相传在两千五百年多年前,释迦牟尼为求正法在金刚莲台之上,由于时日良久致使自己骨瘦如柴,幸得难陀与波罗二牧女提供的牛乳乳糜才得以为继,终于在苦修四十八天后了悟佛法,大彻大悟.而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从此腊八便成为了佛教的一个重大纪念之日. 三.秦始皇修长城传说相传当年秦始皇修筑长城,动用天下劳工,但是却经常无粮继日,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劳工家人也无法将粮食及时送到,所以众劳工便将仅剩的少许粮食凑在一起,熬成一锅杂粮粥用以渡过难关.而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后人便在腊月初八这天熬腊八粥来纪念此日.四.岳飞传说腊八节的由来源于对大宋忠臣的怀念.相传岳飞在率领部下抗金之时,有一日兵至朱仙镇,兵将由于缺衣少食致使挨饿受冻,但四方百姓听闻是岳飞抗金兵将到此,便家家户户煮粥相济,如此岳飞才得以大胜金军.而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后人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煮粥以示纪念.五.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当年还未成为皇帝之时,曾经落魄至极,被元军囚禁大牢之中.在牢中饥肠辘辘的他从老鼠洞中扒出许多粮豆,他便将其放在一起熬了一锅豆粮粥,而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再后来朱元璋荣登大宝成为大明皇帝还对此事念念不忘,遍将每年的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并在这一天煮粥纪念.六.民间传说相传有老夫妇二人娶一儿媳,但此媳却终日好吃懒做,终于时至年粮食空瘪关无以为继,幸得邻里周济,家家户户送来杂粮,这家人将此杂粮熬制成粥才得以度过难关.而也正因此事令媳妇改掉恶习,这一天便是腊月初八,从此在此日熬制腊八粥来纪念,有谚语云〝吃顿杂粮粥,教训记心头〞七.上古传说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三子,此三子死后却变为厉鬼专吓孩童,令许多孩童惊吓致病,而百姓得知赤豆能驱鬼,遍将赤豆等豆物混在一起煮粥,吃下此粥的孩童便可百邪不侵,祛病祛灾.而此日正是腊月初八,遂将此日定为〝腊八节〞,在此日家家便会煮〝腊八粥〞来纪念.腊八节七个经典传说故事。
腊八节传统的农历十二月初八节日

腊八节传统的农历十二月初八节日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是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
腊八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为了纪念祖先,祈求幸福和平安。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腊八粥和腊八蒜、挂蒜和祭拜祖先等。
第一节:腊八节的起源和发展腊八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
相传,腊八节是古代祭祀天神和祖先的节日。
另有一种说法,腊八节最初是为祈求五谷丰登而设定的农事节日。
不过,无论起源如何,腊八节已经成为中国非常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被很多人庆祝和纪念。
第二节:腊八节的庆祝方式腊八节的主要庆祝方式是吃腊八粥和腊八蒜,以及祭祀祖先和贴蒜。
腊八粥是由腊八豆、糯米和红枣等食材熬制而成。
腊八蒜是用新鲜的大蒜泡制而成,食用时会更加美味。
此外,有的地方还会爆竹鸣响,表演舞狮、舞龙等传统文艺表演。
第三节:腊八节的文化内涵腊八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腊八节的庆祝方式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此外,腊八节还表达着人们对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第四节:腊八节的现代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腊八节已经不再是古代的农事节日,而是成为一个感恩、祈求幸福和团圆的节庆日。
通过庆祝腊八节,人们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同时也可以分享喜悦,感受家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结论:腊八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人们感恩、祈祷和团圆的日子。
通过庆祝腊八节,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让人们感受到家人之间的温暖和幸福,同时也是一个向往和平、幸福的时刻。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大家都知道,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是我国的腊八节,这是一个人们比较看重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以供大家参考!腊八节的由来腊八节其实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这个节日,各地的佛寺都会举行诵经,以及其他活动,并且会效仿释迦牟尼在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在这天,佛教徒会用香米、各种果实混合在一起煮粥供佛,并会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
后来民间模仿这事的人多了,就成了一种风俗,这就是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是为了纪念谁关于腊八节还有一个传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一位王子,他见到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而贵族们却天天依然享乐,就非常不满,于是他果断舍弃掉自己的王位,出家修道。
释迦牟尼刚修道也是没有收获,几年后的腊月八日他在提树下悟道成佛,而在这几年的苦修当中,他每一天仅食一米一麻。
后人为了感谢释迦牟尼,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再后来“腊八”就慢慢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了。
腊八节风俗习惯1、腊八粥: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2、腊八蒜: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节日食俗。
腊八蒜通常是指用醋腌制的蒜,成品颜色翠绿,口味偏酸、微辣。
因多在腊月初八进行腌制,故称“腊八蒜”。
3、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民间传统小吃之一,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
4、腊八面等: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节的古诗《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作者:宋·陆游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腊八节的节日起源和历史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现在就来和大家说说腊八节的节日起源!
节日起源
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
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
”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
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道教说法
据《云笈七笺》记载,正月初一(春节)是天腊,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乞巧节)是道德腊,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寒衣节)是民岁
腊,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
据《赤松子章历》记载:
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益添年命。
求祷子孕,祭祀先亡,升达玄祖。
其日不可壅滞沟涧,用力色欲。
可吟咏歌赞,导引神气。
五月初二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
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
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可服气,消息四大。
七月初二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学业文籍,名官降益。
其日可谢罪、请福、服气、沐浴、祭祀先亡。
其日不可伐树碎石,食啖酸咸,乘骑临险。
可导引摄理,展舒筋骨。
十月初一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料、官爵、算尽、疾病轻重。
其日可谢罪、请添算寿、祭祀先亡、沐浴玄祖。
慎勿多食、侄昏醉睡。
可行道礼拜、旋逵庭坛。
腊月初八王侯腊。
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降注三万六千神气。
其日可谢罪、求延年益寿、安定百神、移易名位、回改贫乏、沐浴、祭祀先亡、大醮天官,令人所求从愿,求道必获。
此日不得聚会饮乐。
可清净经行山林有坛庭之处,行道有念,三魂七魄,不得经营俗事,逢腊日即是。
据以上,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五月初五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七月初七道德腊,五帝校定生
人骨体枯盛;十月初一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科官爵;十二初八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
五腊日,斋戒沐浴,朝真行道,自然获福无量。
三元节三官大帝赐福赦罪解厄,五腊日便是五帝校定生人延益的良日。
《赤松子章历;卷二》有:
王长谓赵升真人曰:子知五腊日乎?
赵升真人曰:吾于鹤呜洞侍右,闻先师与郁华真人论之,五腊日者,五行旬尽,新旧交接,恩赦求真,降注生气,添神请算之良日也。
此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也。
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此日可斋戒沐浴,朝真行道。
今故明传妙旨,可宜勤行之。
”
五腊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是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斋戒沐浴,朝真行道的日子。
佛教说法
据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弃位出家,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瘦弱。
终于觉悟到:世间的人们追逐物欲,忱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无法达到解脱;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只是使肉体上受苦,也是徒增对于身的执著,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只有舍弃苦乐二边,才能进趋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
于是,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素日里看见释迦牟尼如此虔诚苦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
这时见释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选择肥壮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
”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
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
之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如此,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时至腊月初七日。
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释迦牟尼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
腊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从此,腊月初八,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为佛教的一个盛大、隆重的纪念日,腊八节既由此而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休息,天鼓齐鸣,发出妙响,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历史记载
古印度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
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
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
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
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
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
”
《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
清代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
《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
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腊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