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机械运动 知识梳理
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要包含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精细梳理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 长度单位及换算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 、m 、dm 、cm 、mm 、µm、nm .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与c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113+1+151km=101010cm=10cm=10cm ⨯⨯;又如要知道nm 与d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311331181nm=10101010dm=10dm=10dm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 、量程是150mm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4)一本书的厚度为8_mm_;课桌的高度约为80_cm_;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_cm_;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_cm__;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_cm__;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_mm__;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_mm__;教室门的宽度是0.95_m__。
手指的宽度约为1_cm__;自行车的高度约为1.1_m__。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100_μm__。
一元钱硬币的厚度约为2_mm__;手掌的宽度约为1_dm__;一个分子的直径是20_nm__;分析:先把长度的几个单位都写出来,然后代入原题的数字,看一下是否符合常理,就可以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知识点精细梳理

第1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特殊的测量方法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C.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二)时间的测量1.测量工具: 古代---日晷、沙漏、滴漏等;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停表等。
2.单位:秒(S) ,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
1h=60min;1min=60S。
3.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全面总结

1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一、测量的意义及其单位(1)测量的意义:如图甲所示,帽檐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那个较长?如图乙,中心的两个圆那个面积较大?先目测,在用刻度尺测量,通过测量我们会发现AB和CD一样长,中心两个圆的面积一样大,由此说明仅凭感觉判断一个物体的大小、长短,有时并不准确,所以要对物体的某些外观特征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专门的仪器和工具来进行准确的测量。
(2)国际单位制:测量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过程,就是将一个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由于世界上不同地区选定的标准各不相同,交流就会很不方便。
鉴于这种认识,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知识点二、长度的单位(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
(2)常用的长度单位及换算关系。
物理量单位符号换算关系长度千米km1km=1000m=103m米m----分米dm1dm=0.1m=10-1m厘米cm1cm=0.01m=10-2m毫米mm1mm=0.001m=10-3m微米μm1μm=0.000001m=10-6m纳米nm1nm=0.000000001m=10-9注意:在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单位之间的换算,不仅仅是数值参与运算,且单位也同时参与运算;(2)换算过程中,不要再写上原单位,只写目标单位;(3)明确原单位与目标单位之间的进率。
可简记为:数不变,单位换,乘进率,进行算。
知识点3、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①刻度尺:指各种有刻度的尺子,如直尺、卷尺、三角尺、皮尺等,通常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测量长度时使用。
①精密测量工具:如需对物体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就要选用精确度比较高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常用于机械加工的精密测量,而激光测距仪通常用于远距离精确测量中。
(2)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如图所示,在使用刻度尺前,应观察下表中的内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全面总结归纳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全面总结归纳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全面总结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通常用L表示,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千米=1000米=310-米10米;1分米=0.1米=11厘米=0.01米=210-米10-米;1毫米=0.001米=31米=610-米。
10微米;1微米=6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长度单位也有差异,比如国外常用的有英里、英尺、英寸;中国古代常用的丈、尺、寸等;记住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还有米尺、卷尺、激光测距仪。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量程:表示测量范围。
分度值:表示测量工具上相邻刻度线之间表示的长度,决定测量精度。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长度测量时必须估读,后期学习的其他测量工具(如停表、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等)无需估读。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拓展: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使用(高中重点学习)。
(5)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配合法:用不同的工具或物体配合测量的方法。
如用一把直尺和两把三角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用三块砖头和一把直尺配合测量砖头最远的两个顶点间的距离。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机械运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 变形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ⅱ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新人教版八 上第一章机械运动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归纳)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及换算1、国际单位:米 符号:m2、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3、换算关系: 1km =1000m =103m 1m = 10dm = 102cm = 103mm = 106µm = 109nm4、对长度的单位形成具体的概念。
二、长度的测量1、★ 测量长度最基本的工具:刻度尺。
常用工具:卷尺、皮尺、钢直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2、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前,观察刻度尺:零刻度、量程、分度值●(2)使用时过程,1)选择(观察):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精度和量程都合适的测量工具2)放置:①对齐: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也可以从其它刻度线量起)。
②紧靠: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长度;③放平:刻度尺要沿着被测长度放,或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3)读数:①读数时视线垂直被测物体和刻度尺。
(视线要正对刻度尺)★ ②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录: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3、能准确的估测物体的长度。
三、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四、时间的测量★1. 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秒,符号:s 。
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h=3600s★2. 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秒表)、钟表机械停表:小圈为分钟,大圈为秒(若小圈指针处于前半格,则大圈为第1圈读0-30s ,若小圈指针处于后半格,则大圈为第2圈读30-60s )五、误差1、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错误: 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
★注意: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3、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②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③改进测量方法平均值:12...n d d d d n+++= 第2节 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 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二、参照物★1、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首先要选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择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必背知识点一、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1. 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描述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运动。
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方向也不变。
2.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但速度大小改变的运动。
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时,可以用平均速度,即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间相同,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路程相同,比较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
引入速度概念,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三、速度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公式:v = s/t,其中v是速度,s是路程,t是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小时 (km/h)作为速度的单位。
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 = 3.6km/h。
四、长度的测量1. 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2.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将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并与被测物体长度平行。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而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能够避免。
五、其他重要概念1. 运动的相对性:运动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2.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卷(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本概念、性质及定理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其他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1 km=103m,1 dm=10-1 m,1 cm=10-
2 m,1 mm=10-
3 m,1 μm=10-6 m,1 nm=10-9m.
2·刻度尺的使用:
①使用前,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使用时,刻度尺要紧贴着被测物体的表面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
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
④记录数据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要注明单位。
3,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秒(s),其他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1 h=60 min,1 min=60 s
4,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所选取的标准物。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任何物体都可被选作参照物,但被研究的物休不能选作参照物。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
②相同路程下,比较物体所用的时间;③比较物体的速度。
2,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公式v=s/t,单位:m/s 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公式v=s/t,常用来测平均速度。
1·原理:v=s/t
2,实验器材:斜面、小木块、金属片、小车、刻度尺、停表测量
3,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s1/t1;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均速度v2=s2/t2;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s1-s2)/(t1-t2)
4,得出的结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定州期中)如图所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2.(汕头湖阳区期末)使用刻度尺之前,要观察分度值及零刻度线。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被测木块的长度为cm
3,(扬州邢江区校级期末)某同学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作出如下的记录,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
(1)12.18 cm (2)1.21×102 mm (3)0.121 m (4)1 218×102mm A.(1) B.(2)和(4) C.(1)和(4) D.都符合要求
4,如图停表的读数为s
5,(承德围场期末)单位换算:
(1)150 μm = m,(2)90 km/h=
m/s.
6,(高碑店期中)关于误差,下面说法中正
确的是( )
A.在测量过程中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就会造成实验误差
B.随着科技的发展,测量的误差越来越小,但都不能避免误差
C.精心设计,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就可以避免误差
D.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办法可以避免误差
7.(滦南期末)请你在下面的题目中填入适当的单位:
(1)一张A4纸的厚度约为0.1
(2)一场足球比赛用时90
(3)上海磁悬浮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可达120
2)一场足球比赛用时90
(3)上海磁悬浮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可达120
8,(定州期中)下列数据最接近我们生活实际情况的是( )
A.现在用的乒乓球的直径约为60 mm
B.中学生做一套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4 min
C.人体感觉教室内舒适的温度值约为37℃
D.中学生50m短跑测试平均成绩约为15 s
考点二运动的描述
9,(承德围场期末)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其中
“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10,(张家口阳原期末)鲁南高铁将于2019年开通,届时菏泽到济南市乘车时间可缩短为1小时左右。
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相对下列哪一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A.车厢外路旁的树木
B.车厢内走过来的乘务员
C.车厢内地板上滚动的小球
D.车厢内的座椅
11,(承德县期末)如下图所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处于静止状态的是()
A.飞奔的猎豹
B.站在上升扶梯的人
C.放在桌面上的书
D.缓慢爬行的蜗牛
12.(滦南期中)如图,收割水稻的时候,运水稻的车辆和联合收割机应以同一,同一方向前进。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是的;如果以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是的。
13,下列关于参照物说法正确的是()
A.人在上升的电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C.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首先选定一个静止的物体做为参照物
D.对于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判断的结果可能不同
考点三运动的快慢
14,(承德围场期末)物理学中用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向乙地,如果前半程的速度为40 km/h,后半程的速度为60 km/h,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km/h.
15,(张家口宣化区期末)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是1000 m,则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是()A.100 min B.5 min C.50 s D.0.08 s
16,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下图,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17,(高碑店期中)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
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判定最先达到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物理学中用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18,(滦南期末)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s,后50m用时7 s,小明前50 m、后50m平均速度的比为v1:v2= ,小明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9,(衡水期末)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4s/m动,其s 一t图象如图所示。
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在0~2s和4-6s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后者速
度是前者的二倍
B.2~4s内,以地面为参照物,物体是运动的
C.2~6s物体的平均速度为3.75 m/s
D.物体在0~2s的平均速度小于0~6s的平均速度
20,(北京海淀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21,(石家庄长安区期中)如图是小明乘坐的出租车票,请回答:(1)在小明乘坐的全程中,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某车以出租车的平均速度行驶了1.8 min,求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考点四测量平均速度
22,(保定满城区期中)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
(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 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
t 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cm/s
(3)由实验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选填“慢”或“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选填“大”或“小”)。
(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s BC/t BC
他的做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 (用v、v1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