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池塘的常见换水方式1
海参习性及日常管理技术

海参习性及日常管理技术海参多栖息于水深13-15m的海藻繁茂、风浪冲击小、水流缓慢、透明度较大、无大量淡水注入的海区。
生活自低潮线以下2-20m,幼小者生活在浅水底,个体较大者生活在深水底。
夏眠从夏至开始约100天。
当水温下降到20℃以下时即解除夏眠。
刺参具有很强的再生习性,当处在不良生活条件下,体壁强烈收缩,从肛门排出内脏,如消化管、中短波吸树、生殖腺等,条件转好时,再生新内脏。
切去身体的一段仍可再生。
以小型动植物为食,如腹足类、桡足类、软体动物的幼贝和硅藻及有机质碎屑等。
海参为雌雄异体,生殖腺5-6月成熟。
体外受精。
经数个变态幼虫后发育成稚参,进一步成长为成参。
定向培养在海参圈应用一、调水和饵料需求海参水质要求盐度:要求盐度常年保持在28‰到31‰的范围内。
溶解氧:海参圈中的适宜溶解氧大于5mg/L。
如果低于5mg/L就会影响海参的正常生长。
在检测海参圈溶解氧时要选择中下层水质,因为海参在底部生活,如只检测表层溶解氧,海参圈底部的溶解氧低也会影响海参的生长。
pH值:海水的PH值不低于7.9且不高于9.0。
水温:对于水温的要求是冬季海面不结冰,夏季水温绝对不能高于30℃。
透明度:1.0-1.2米。
水域:海参对于生活环境要求较为苛刻,必须是波流平稳且没有淡水进注的海域,海域底部或为海藻丛生的礁岩底,或为大叶藻类繁茂的泥沙底。
换水:禁止大排大换,冬季不要换水,第二年4月-10月可以适量换水,换水后补藻。
海参圈肥水的特点:水不肥、底肥,透明度高、不浑、清爽无草。
饵料需求海参特殊摄取食物的习惯:海参的食物以海底微小生物为主,包括各种海藻、原生动物、小型甲壳类等,这些物体包含在海底沉积泥沙之中,因而海参摄取食物是直接摄取海底泥沙,再将不能消化的物质排出体外的特殊形式。
它们选择两种方式获得沉积泥沙。
方式一:身处岩礁之底,用触手归扫或者挑起石头表面的颗粒物质;方式二:直接身处泥沙环境,用触手扒笼表面的泥沙。
海参池塘春季化冰前后管理要点

海参池塘春季化冰前后管理要点春季是海参生长的最佳季节,而化冰期是影响海参春季生长的重要时期。
今年海参仍将供不应求,价格走高是必然趋势,所以做好化冰期的管理尤为重要,是把握海参高产丰收的重要一环。
一、化冰前的管理1、打冰眼由于冰下空间密闭,水中藻类、水草等会使水中气体饱和度过高,易导致海参发生气泡病,出现“漂参”现象,所以应尽量多打冰眼,及时释放部分气体,缓解水中气体过饱和。
图1 参圈冰面打冰眼2、适当进排水参圈水色发浓、发浑、发绿、发红等,都应该引起重视,这些多是由于水体过肥、藻类过多导致,此时极易出现气泡病等危险情况,建议适当进排水,减少水中藻类数量。
图2 参圈底层发红,镜检为甲藻二、化冰中的管理1、预防气泡病有的参圈化冰快,有的则较慢,这主要与参圈的位置及换水情况、冰眼数量等因素有关。
春季温度升高,冰下易出现气体过饱和现象,建议及时处理化冰问题,预防气泡病的发生。
图3 未化冰参圈水中气体饱和度“爆表”图4 化冰参圈水中气体饱和度正常2、“漂参”的处理化冰过程中若出现“漂参”现象,应及时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若是由于气泡病导致,应及时进排水,必要时进行破冰处理;若是由于盐度变化导致,应及时排淡,防止海参上浮冰面而受冻死亡。
图5 人工破冰图6 海参上浮受冻死亡3、控制水位化冰过程中可适当加深参圈水位,稳定水体温度变化,进排水时应采取少进少排、缓慢加深的方式。
此时海参已开始摄食,如若水体环境变化较大,海参易出现回礁现象,影响正常摄食。
三、化冰后的管理1、改底化冰后的首要任务便是改底,漫长的封冰期导致参圈底层积累大量有害物质,易使海参出现肿嘴、化皮等现象,建议及时使用“底居安”+“底加氧”进行改底。
图7 化冰后,参圈底泥发黑发臭2、诱食化冰后海参摄食尤为重要,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可使用“利苗多”进行诱食。
“利苗多”为深度发酵饵料,色香味浓,诱食性强,投喂方便,海参可直接食用。
3、调水化冰后参圈换水较少,部分水体中气体饱和度过高,可使用“速解安”进行调水,打破水体表面张力,降低水中气体饱和度,有效预防海参出现气泡病等问题。
春季海参不下滩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春季海参不下滩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每年春季,许多池塘海参不愿下滩,不愿摄食,甚至身体僵硬,活力差,棘刺不挺,管足附着无力,粪便细或者粪便少。
但尚没有出现感染性的肿嘴,吐肠,化皮现象。
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温度升高,继续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发展为感染性疾病。
这种现象说明海参处于亚健康状态,同时也说明海参的免疫力低下。
亚健康态海参会在内外界环境、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施药管理的情况下应激,机体虚弱状态加重,可继发细菌性感染。
亚健康态给致病细菌以可乘之机,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治疗,以防后期爆发感染性疾病,传染蔓延,损失巨大。
引起海参亚健康症状的原因:一、水体酸碱度(PH值)偏高。
春季许多地区的池塘换水量低,养殖户在化冰后20-30天内没有换水,水质老化,伴随塘底生长一些大型藻类,水中二氧化碳缺乏,水体PH值高达8.6-9.3,海参生理应激,出现亚健康态。
图1二、池塘亚硝酸盐(NO2-)含量偏高。
由于冬季海参在塘底活动摄食生长,化冰后,温度回升,塘底的残饵粪便被微生物分解,该过程消耗大量的溶氧并产生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导致海参亚健康和感染细菌致病的元凶之一。
图2三、水体盐度(S‰)偏高。
冬季池塘表层水结冰,导致水层底部盐度高达33~40‰。
没有条件换水或排淡的池塘,冬季以来盐度持续升高,引起海参生理应激。
图3四、溶解氧(DO)含量低。
池塘换水条件差,加上冬季冰封,水体中的溶氧不足。
当溶氧偏低时,水质和塘底的各种化学反应、微生物活动以及海参自身呼吸代谢对氧气的消耗加速,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状态。
五、水体中的生物活性营养物质偏低。
冬季封冰期长达2-3个月,海参在塘底活动摄食,吸收水体营养物质,在没有换入新水的情况下,水体中的活性营养物质含量不足甚至被耗尽,海参吸收不到机体所需的营养,机体的能量和免疫力下降。
科学养参综合解决方案:一、随时检测水质,重视水质变化。
化冰后,采用简易测试盒,定期检测水质各项常规理化指标,如溶解氧、酸碱度、盐度、温度、亚硝酸盐、氨态氮等,谨防超标。
浅议北方海水池塘养殖海参在透明度生产上的调控技术

硝酸盐 、硫化 氢等 ) 会给海 参养 殖带来很 大的危害 ,这种危 害远 大于它的益处 。这就要 求我们在 海参 池塘 养殖生产 中,绝对不能让
大型藻类 大面积过度 生长。那到底 保持 怎样的透明度合适?又应如何控制 大型 藻类过度 生长呢?此类报道 目前很 少。由辽宁省水产
技术推广总站 牵头从 2 0 1 1 年 实施 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项 目 一术示 范推
农业 与技 术
・
第3 3卷
第 5期
2 0 1 3年 5月
水产科学 ・
浅议北方海水池塘 养殖海参在透明度生产 上的调控技术
刘 学光 ,郑怀 东 ,刘 彤 。
( 1 . 辽 宁省 水 产技 术 推 广 总 站 ,辽 宁 沈 阳 l 1 0 0 0 0 ;2 大连 市水 产 技 术推 广 总站 ,辽 宁 大连 1 1 6 0 0 0)
摘 要 :海参属狭 盐性 动物,生活在潮流畅通 、水质清澈、无大量淡水注入 的岩礁底或 沙底 ,其生活区域多富含底栖硅藻。从其生活
习性 上 ,海参喜欢透 明度较 大的水域 ,因此,海参养殖池塘应尽量保持较 大的透 明度 。但是 ,从 目 前 海参养 殖实际情况来看,池塘
的透明度过 大一定会造成 多种大型藻类泛滥。虽然大型藻类在 高温季节对 海参 可遮 阴降低 池水温度 ,有利 于海参安全渡夏 ,也能吸 收池 中和池底有 害物质 ,增加 池水中的溶解氧 ,起到改善水质的作 用。但其数量过 多以及 集 中死亡腐烂产生的有毒物质 ( 氨氮、亚
广工作 中探 索总结 出了不 同季节适合的透明度及调控透 明度的主要技 术措施 ,在此与 大家探 讨交流。
关键词 :海水养殖;池塘养殖 ;海参 ;透明度生产 ;调控
刺参池塘养殖操作规程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指导书在生产过程中所用1、海水均要符合国家无公害养殖海水标准(NY5052-2001)2、饵料生产厂家均要有合法资质,其产品均要有合符合国家无公害产品的质检证明。
3、药品均要遵循国家违禁药品使用条例,严禁使用违禁药品。
购进的药品要有生产厂家的合法资质和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刺参的池塘养殖一池塘的建造与整修池塘是人工养殖条件下刺参栖息的场所,直接关系到刺参的生长,建造整修池塘必须适合刺参的生态习性。
二养殖池塘的条件要求建造池塘时,应选择无污染源的海区附近,每个养殖池塘的面积以30~100亩为宜,池水深度至少保持在1.2~1.5米,有条件的池塘,可使池水深度达到2~3米。
为保证池塘能自然纳、排水,最好设高低2个进排水闸门,低闸门清池排水用,其基面与最低潮位一致;高闸门基部以半潮潮位为准,以便利用潮差向池内自然纳水。
刺参养殖池塘的日换水量应在10%以上。
池塘建成后,要翻耕池底,修筑环沟。
养殖海参的池塘要求水源无污染,无淡水注入,周边无工业污染,特别是不得有油污污染,仅排水方便。
池底底质以比较硬的沙泥质、泥沙质或沙质为好。
水质要求盐度常年稳定,盐度范围28~33,PH值7.8~8.7,溶解氧5mg/l以上,有机物耗氧量1.4mg/l,氨态氮0.1mg/l以下。
三养殖池的整修和附着基的投放1、池塘整修池塘整修内容主要是对坝坡进行加固处理,以防止长年因池水冲荡和下雨冲刷对坝坡的破坏而造成池底的淤积,处理方法有石块砌浆、水泥板混凝土护坡等,也可采用压铺碎石和塑料编织袋等办法护坡。
底质是刺参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刺参夏眠的重要场所。
泥质和烂泥底质,不适合刺参栖息生长。
因此为了保证海参栖息生长具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定要把池底处理好,彻底清除污泥和杂物等。
2、附着基采用堆状投石,人造预制件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
为便于刺参栖息,池底投放石块构成人工礁,每亩投石量80~150立方米,人工礁可筑成垄式,高度、宽度均为30厘米,为便于清池,人工礁排列成条形或“韭”字形、“非”字形,主排距1~1.5米,支排距约0.5米。
春季海参圈的日常管理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春季海参圈的日常管理要做好四方面工作1、换水春季换水应尽量避免一次性大量换水,由于春季海参的体质相对较差,加上气候不稳定,海参圈中的水和外海水各方面的差异比较大,如果贸然大量进水,会对海参的正常活动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肿嘴、化皮。
在摄食旺盛期可以适当的多换一些水,以保证还参圈里的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另外,换水还可以加快水体的循环对流,净化海参圈的水质。
春季海参圈还要保持一定的水位。
实践证明,春季保持1.3m以上的水位,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在应对环境变化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待平均水温逐渐升高到8℃以上(气候条件相对稳定、海参体质增强)时,可适当的逐渐降低水位和加大换水量,能够迅速提高水温,促进下滩和保持水质的清新。
2、定期使用EM菌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认可有益菌对于海参养殖的重要性,使用量也是逐年加大。
有益菌的使用比杀灭有害菌更有利于海参的生长——海参摄入的有益菌多,肠道就好,吸收好,免疫力强,生长迅速;摄入有害细菌多,肠道就会受损,出现肿嘴、吐肠。
EM菌王对于水质和海参体质都有很大帮助,其中的乳酸菌、酵母菌等能够调节海参肠道,增强海参体质。
EM菌(复合菌)还能够活化水体,尤其是换水不方便的地方,通过有益菌的调节,水体能够始终保持活、嫩、爽,利于海参的健康养殖。
3、定期改良底质海参主要生活在池底,池底腐败物以及有害菌与有益菌的相对数量都直接影响海参的体质和生长。
良好的底质是健康养殖的基础,也是防病、控病的基础。
实践证明,交替使用海参超能底改或澈底能够有效改良底质,抑制病菌繁殖和给池底增氧,进而降低海参发病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亩产量)。
4、巡池观察海参出滩后,巡池主要观察池塘水色的变化、海参的状态、海参的粪便、饵料的摄食情况、“水草”的情况等,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如发现个别刺参有化皮现象,要及时捞出,并使用活力素(3~4亩/瓶)和海参超能底改控制病害,以防感染其它健康的刺参。
[技术规范标准]海参养殖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海参养殖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1590920910ef12d2bf9e7bf.png)
{技术规范标准}海参养殖技术规范为1.34m2,每667m2放400根~600根,按每池的进排水流向平放,或每2根管“井”字型摆放,或每3根管垒在一起呈三棱形摆放。
c)塑料管礁塑料管外径应不低于2cm、长不超过70cm,厚0.1cm,每667m2放600根,三个一组,捆成三棱形。
d)瓦片礁采用标准瓦片,每667m2放5000片~8000片,每三片捆成一个三棱形,或把瓦片一头插入地下,每两片搭成一个小房状,每六片成一组,每组间距0.5m。
e)其他礁空心砖、水泥板、废旧轮胎、网片、旧扇贝笼、鲍鱼笼、陶瓷管、竹筐、塑料纸、蛇皮带、包装布等都可以做成一定的形状的人工礁作为海参的附着基。
3.5消毒清洗每种人工礁都要摆放牢固,投放前要严格消毒,清洗干净,应无毒无害,有利于海参的附着生长;如果进行池塘养殖时,人工礁建成后,进水浸泡用清新海水淹没人工礁后,每667m2用生石灰60kg~80kg或漂白粉10kg~20kg,均匀泼洒在池内浸泡2d~3d,然后排掉,一般应进排水洗刷3次~5次。
3.6进水肥池消毒处理好的参池,用60目筛绢缝制的网过滤,进新鲜海水1m,淹没人工礁,每667m2施发酵后的鸡粪10kg~50kg,或用尿素3kg~5kg,或复合肥3kg~5kg,全池均匀泼洒,使水呈黄绿色、黄褐色,透明度控制在40cm~50cm。
4参苗培育4.1放苗时间应在4月上旬或10月下旬,水温在8℃~18℃。
4.2放苗规格参苗每个平均重1g~5g,即200个/kg~1000个/kg。
4.3放苗密度按池水深度、苗种大小、人工礁的多少等环境条件决定,一般应每m2放5个~10个。
4.4参苗选择按参苗标准执行,选择活泼、健壮,身体舒展、光滑,色泽正常,无黏液,疣刺粗壮尖突,摄食好,不拖便,无病害的参苗。
4.5参苗运输4.5.1湿法运输将参苗放在帆布桶、玻璃钢桶或其他容器中加清新海水水运,并用充气泵充气;也可以把参苗放在盛有海水的塑料袋内,充纯氧后,把袋口扎紧,放入泡沫箱内运输。
海参养殖的基本知识

海参养殖的基本知识海参,作为一种珍贵的海产食品,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备受青睐。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海参养殖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海参养殖的基本知识,包括海参的生活习性、养殖环境、养殖方式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
一、海参的生活习性海参喜欢栖息在清澈、流动、无污染的海域,对水温、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要求较高。
一般来说,海参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为15-25℃,盐度在28-32‰之间,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
此外,海参还具有底栖性,喜欢生活在沙质或泥沙质的海底,不喜欢强烈的光照。
二、养殖环境的选择1.养殖池的选择:养殖池应建在离海岸较近、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且无污染的地方。
养殖池的形状和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一般为长方形或圆形,深度在1.5-2米之间。
2.水质要求:养殖用水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水质清澈、无污染、富含天然饵料。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的稳定。
3.底质选择:底质以沙质或泥沙质为佳,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在养殖前,应对底质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有害生物和病原体。
三、养殖方式1.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是最常见的海参养殖方式。
在养殖池中投放海参苗种,通过人工投喂饵料、调节水质和底质等方式进行养殖。
池塘养殖的优点是投资少、见效快,但受天气、水质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2.网箱养殖:网箱养殖是将海参苗种投放在网箱中进行养殖。
网箱养殖的优点是便于管理、便于收获,且可以充分利用海域资源。
但网箱养殖的投资较大,且受风浪、海流等海洋环境的影响。
3.筏式养殖:筏式养殖是利用浮筏或沉筏将海参苗种悬挂在海中进行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减少占用陆地资源。
但筏式养殖对技术和管理要求较高,且受海流、潮汐等海洋环境的影响较大。
四、日常管理1.投喂管理:根据海参的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性,合理搭配饵料种类和投喂量。
一般来说,海参喜欢摄食小型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如小型甲壳动物、浮游虾或者专门的配合饲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参池塘的常见换水方式1
海参池塘换水的几大益处:①海参池塘封闭的养殖环境满足不了海参对天然饵料的需求,海参池塘的排换水可为其提供天然饵料;②排淡,更换有盐度的海水,保持海参池塘适当的盐度和温度;③换进溶氧高的海水;④替换海参池塘中的水,排掉代谢废物,保证海参健康生长。
一.四季常用的换水方式
1.1春季
春季易发生水温、盐度双分层,常见的换水步骤:
①及时排除池塘上层盐度低的淡水、冰水,促使风浪打破水分层,避免因局部地区盐度过低发生缺氧、漂参现象;
②降低水位至1.1m,目的:使水层变浅,透明度提高,阳光更容易照射到底部,利于早期低温肥水(促进底栖硅藻的繁殖)。
利于池塘水温的提升,促使海参快速下礁;
③海参大部分下礁后,将水位提高到1.4m,降低水体透明度,抑制池底青苔的生长,提高水体稳定性,便于海参摄食生长。
1.2夏季
夏季多暴雨,暴雨时节淡水大量进入海参池塘,淡水盐度低、密度低,若不及时排淡,易形成水分层,进而发生温度、盐度分层,阻碍氧气传输,产生底热,发生夏季漂参等,此时可泼洒“碧水爽”,打破水体分层,解除底热。
排换水方式:①夏季雨季来临前,外海水盐度正常时,将水位提升至1.8m左右。
②及时关注天气情况,在雨中和雨后及时利用排淡闸排淡。
换水方式好处:①暴雨时,大量雨水导致池塘盐度下降,周边很多海参池塘会排淡,近岸海水常盐度过低,不能使用。
如果雨季前将水位提升至1.8m,池塘储备充足的海水,经得起排淡时排出海水的损耗,使盐度稳定或下降的很缓慢,提供盐度缓冲。
②水位提升至1.8m 时,使底层水位的温度降低,适应海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