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灾害性天气
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有答案)第一章大气一、名词解释题:2.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
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二、填空题(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1.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
2.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4.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夏天比冬天低。
5.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根据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8.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平流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
9.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200 千米。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2)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3)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4)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
《农业气象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2664)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重要的农业基础科学之一。
其特点是理论基础坚实、实践性很强,与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用十分广泛。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本课程是农业院校多个专业必修的一门承前启后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和分析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与环境因素关系、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必要准备。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自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农业气象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较全面地掌握光、温、水、气、风等农业气象要素的意义、特征、变化规律及与农业生物的关系;初步弄清天气与农业天气、气候与农业气候的基本知识,掌握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的形成、变化规律及调节原理,学会基本的农业气象要素和小气候的观测原理、方法及气象资料的分析整理方法,明确气象条件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分析农业生物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气象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调节和改善农业气象环境条件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农业气象学基础。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大气是农业生物最重要的生态环境条件之一,农业生物的各种生命生命活动与与气象条件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研究大气与农业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物生态生理过程、制定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的基础。
因此,农业气象学是学习农业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造林学、林木种苗培育等课程的基础和前导课程。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数学、物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学习重点是:光、温、水、气、风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及与农业生物的关系;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的变化规律;气候的形成因素;中国农业气候的特征和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的形成、变化规律及调节原理。
6灾害性天气-y-07

(二)冷害的分类 按照低温与其它气象条件的组合分为: 低温多 低温早霜型 和低温寡照型。 雨型、低温干旱型、 根据低温对作物危害的特点及作物受害的症状 分为: 延迟型冷害(delay chilling injury ); 障碍型冷害(barrier chilling injury ); 混合型冷害(mixed chilling injury )。
三.干热风(dry-hot wind) 1.概念 干热风:高温、低湿,并伴随有一定锋利的大 气干旱现象。 2.分布 我国北方干热风主要在,华北平原、河西走廊 和新疆的地。 3.分类 分为高温低湿型和旱风型。
4.危害 主要危害的是小麦,形成原因是由于地面有高 压控制。华北平原特别是太行山东侧,受北风坡下 沉气流的的影响干热风更加强烈。 干热风常发生的初夏时节,正是我国北方小麦 灌浆时期,碰上干热风,麦穗会被烤得不能灌浆, 提前“枯熟”、麦粒干瘪,粒重下降,导致严重减 产。
(三)冷害的防御 1.掌握低温气候规律,合理安排品种搭配和播 载期。 2.选育、选择耐寒的高产品种。 3.改善和利用小气候环境,增强农田抵御低温 的能力;促进造出苗,合理施肥促进早熟。 4.加强低温冷害预报及应用。
四.冻害(freezing injury ) (一)冻害的概念 作物和果树在越冬期间因遇到0以下低温或剧烈 变温所造成的伤害或死亡,称为冻害。
(四)干旱的危害 干旱是世界和中国农业生产上的最严重、最常见 的灾害。
农 作 物 减 产 或 绝 收
20世纪内发生的世界“十大灾害”中,台风和风暴 潮各一次,地震有3次,而旱灾却高居首位,有5次。
时间(年) 1920 地点 灾情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 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 ,灾民2000万。 陕西有940万人受灾,逃者40余万 人,被卖妇女竟达30多万人。 许多地方年初至谷雨没有下雨, 造成严重粮荒,有些灾情严重的 村子,人口损失过半。 死亡人数 50万
2008农业气象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3010014课程名称:农业气象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对象:园艺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二、课程简介《农业气象》是一门农业与气象相结合的边缘课程,主要介绍影响农业生产的天气和气候的形成规律以及灾害性天气和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状况等,从而为农业气候区划、农作物生产栽培等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充分发挥我国的气候资源优势,使农业生产趋利避害,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重要的农业基础科学之一。
本课程使选择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天气,农业气候,农业小气候和基本气象观测为其主要内容,介绍它们形成的物理过程,变化规律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气象学定义及研究对象2.掌握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各含量变化规律3.大气的垂直分层4.对流层的特点(二)教学内容1.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2.大气概论(三)实践环节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2.对流层的特点(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一章太阳辐射(一)目的与要求1.辐射地一般知识,辐射地基本定律,变化规律2.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二)教学内容1.昼夜、季节和二十四节气2.太阳辐射3.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4.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三)实践环节1.太阳及地面辐射的观测实验一、辐射度、光照度和日照度时数的观测(详见实验指导书)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作用3.太阳辐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二章温度(一)目的与要求1.地表面热量平衡方程及其各项的意义2.土壤、大气的温度分布特点以及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的变化特点3.积温的用途和计算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二)教学内容1.土壤温度2.空气温度3.温度与农业生产(三)实践环节1.空气及土壤温度的观测实验二、地温与气温的观测(详见实验指导书)2.空气、土壤温度的变化特点3.积温的意义及计算方法4.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三章水分(一)目的与要求1.空气的表示方法2.水面蒸发、土壤蒸发的特点3.降水的条件4.水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空气湿度2.蒸发与蒸散3.水汽凝结4.降水5.水分与农业生产(三)实践环节1.空气湿度的测量实验三、空气湿度的观测(详见实验指导书)2.空气湿度的描述方法有哪些?3.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4.降水的条件是什么?5.空气湿度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是什么?6.如何提高水分利用率?(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四章气压和风(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气压的变化规律2.掌握风的成因及摩擦风的变化3.掌握风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二)教学内容1.气压2.风及其变化3.大气环流和地方性风4.风与农业生产(三)实践环节1.风速、风向的测定2.风是如何形成的?3.风对植物的影响有哪些?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五章天气系统(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气团、锋的概念2.掌握气团、锋面天气的特点3.掌握气旋、反气旋的天气特点(二)教学内容1.气团和锋2.气旋和反气旋3.天气预报(三)实践环节1.我国冬、夏主要受哪些气团影响,天气特点如何?2.什么叫副高?它的天气特点如何?3.花副高的变化对我国天气有何影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六章灾害性天气(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规律2.掌握灾害性天气危害机制及预测和预防方法(二)教学内容1.寒潮和霜冻2.低温冷害3.干旱和水涝4.梅雨5.干热风6.冰雹7.风害(三)实践环节1.什么是灾害性天气?影响你所在地区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哪些?2.梅雨天气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天气特点?3.简述台风的结构及天气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六章灾害性天气(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规律2.掌握灾害性天气危害机制及预测和预防方法(二)教学内容1.寒潮和霜冻2.低温冷害3.干旱和水涝4.梅雨5.干热风6.冰雹7.风害(三)实践环节1.什么是灾害性天气?影响你所在地区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哪些?2.梅雨天气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天气特点?3.简述台风的结构及天气特点?(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七章气候概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气候的形成因素2.掌握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划分及特点(二)教学内容1.气候的形成2.气候带和气候型(三)实践环节1.形成气候的主要因子有哪些?2.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和季风性气候有何特征?(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八章中国气候(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气候形成的原因2.了解我国气候的特征3.了解中国气候的生产潜力(二)教学内容1.中国气候形成原因2.中国气候特征3.中国气候与哦年工业生产(三)实践环节1.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有哪些?2.简述中国气候的特征?(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九章农业气候资源(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2.了解农业气候资源区划(二)教学内容1.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2.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利用3.农业气候区划(三)实践环节1.气候资源有何特点?2.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如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十章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小气候形成的原因及特点2.掌握农业小气候的特点(二)教学内容1.小气候的基本概念2.农业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3.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4.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5.地形、水域小气候6.果园小气候7.防护林带的小气候效应(三)实践环节1.小气候的概念及特点?2.农田小气候的特征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第十一章保护地小气候(一)目的与要求1. 掌握保护地小气候的特征2.掌握保护地小气候的调节方法(五)教学内容1.地膜覆盖小气候2.改良阳畦3.塑料大棚4.温室小气候(六)实践环节1.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温室小气候的特征分别是什么?2.如何调节保护地小气候?(七)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六、考核(一)考核成绩闭卷考试成绩占70%(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测验、学习态度、考勤、试验。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天气:天气是指某地短时间内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况。
气候:气候是指某地长时间的大气物理状况,包括正常年份和特殊年份出现的天气状况。
辐射:自然界中任何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都能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合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其光谱为0.38~0.71um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h=0~90°。
活动积温(Y ):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活动温度总和。
有效积温(A):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有效温度的累积。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部分产生的压力,单位为hPa。
饱和水汽压(E):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就称为饱和水汽压,单位为hPa。
饱和水汽压随着温度升高呈指数律增大。
相对湿度(r):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r=100%*e/E露点温度(τ或td):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当温度下降到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单位为℃。
露点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就是实际水汽压,即 E(td)=e(t) 。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的,以一年为周期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通常指冬季风和夏季风。
陆风:由于海陆受热不同所造成的以一天为周期,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改变的风,称为海陆风。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气团:指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且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的大块空气。
锋面: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称锋面。
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称为锋线,锋线简称为锋。
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
寒潮:入秋以后,自北方向南爆发的强冷空气势如潮涌似的南下,称为寒潮。
霜冻:是一种低温灾害,是植物在0℃以下低温时体内冻结而产生的伤寒。
干燥度: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称干燥指数,又称干燥度。
气象学 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

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综合状况。 天气学:研究天气变化规律、并用于预报 天气的一门科学。 农业天气: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期出现的 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对农业有一定 影响的天气过程。
天气系统
指对天气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在气 压、风、温度等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上具 有一定结构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如高压、 低压等。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热带海洋气团逐渐减弱, 极地大陆气团迅速增强,只需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就 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占优势。但在高空,南方仍为副 热带高压,两种高压重叠,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二.锋(front)
1. 锋的概念
锋:大气中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区,称
为锋。过渡区的厚度与气团的水平尺度相比是 很小的,可看作一个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 面的交线称为锋线。
有
利
西伯利亚
于
形
成
蒙古高原
蒙
古
青藏高原
高
压
的
地
形
蒙 古 高 压 实 例
§3 常见的高空天气系统
一 西风槽、脊和东风波 二 高空切变线和低涡
一.西风槽(trough)、脊(ridge)和东风波
1. 西风槽脊 在副高北侧 地区,3km 以上的西风 带。西风气 流中常常产 生波动,形 成槽和脊。
冷性锢囚锋
暖性锢囚锋
暖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更冷气团 冷气团
更冷气团
2006.11.30天气实况图
§2 气旋和反气旋
一 气旋 二 反气旋
一.气旋
气旋的概念
在北(南)半球,大气 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 旋转的大型涡旋称为气旋 (cyclone) 。气旋一般是与低 压相联系的。
农学类《气象学》名词解释

绪论: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有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第一章: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液体微粒= 大气干洁空气:除掉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的混合空气。
水汽:其来源于下垫面,因而越靠近地面水汽含量越多。
固杂:尘埃、尘土、污染粒子等。
液微:主要以云、雾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包括过冷却水滴、冰晶、云滴,对流层:为云、雾、雨、雪发生的主要层次,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层次,但不足大气厚度的1%,平均厚度为十几km。
三大特征:①气温随Z升高而降低,气温直减率γ= -dT/dz;②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③对流运动强。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的物理量。
如: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云、能、天、降水、日照等。
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气压:任一高度的气压就是在这个高度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大气柱重量:P=Mg/A=Mg。
大气静力学方程:条件是在铅直方向上大气无运动。
dP= -ρgdz湿度: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所具有的压强。
单位同气压,mb、mmHg饱和水汽压E: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压强。
相对湿度f:f=e/E×100﹪,e与E要在同温下的比值才是f。
f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饱和差d:d=E – e 在温度相同时,E与e的差值。
d也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露点温度Td: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空气饱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就叫Td。
第二章:辐射:自然界所有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形式称为辐射,放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又称辐射。
黑体:能全部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的物体我们称之为黑体:辐射差额(R):在一定时段内,物体吸收的辐射能量与放出的辐射能量的差值。
R=收入-支出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一定波长的放射能力与吸收率之比为一常数。
农业气象学天气

锋前产生旺盛积雨云,锋线过境时, 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但时间短暂。 自西北向东南推进的冷锋多属于这一类。
(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锋面很少移动或来回摆动的锋面。 准静止锋大多是冷锋演变而成,它的天气与缓行冷锋天气相似。 锋面坡度:1/1501/200; 降水宽度:400-600公里 锋面天气:云区、降水区比缓行冷锋宽。降水强度较小,长时间连绵小雨。
锋的水平长度:几百几千公里 过渡带宽度:
近地面:几十公里 高空 : 200 400公里 过渡带(锋面)斜率 1/501/300
2.锋的分类 根据锋的移动情况,可分为暖锋、冷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
(1)暖锋:暖气团推动着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时的锋称为暖锋。 锋面坡度:1/150; 降水宽度:300-400公里 锋面天气:降水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雨区宽广。
春涝及春夏涝: 主要发生在华南及长江中下流。 农田淹没后常引起小麦、油菜的烂根、早衰、病害流行。
夏涝: 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东北地区发生频率较高。 影响夏收夏种,造成小麦倒伏,发芽霉烂,旱粮作物的烂根,结实率的降低。
秋涝及夏秋涝: 西南和陕西中南部多发生。 影响秋收作物生长、发育。
Δ 洪涝的防御措施
夏季:在我国北方出现 冬季:在我国南方出现
b. 急行冷锋:坡度1/401/80;
降水宽度100公里 特点: 锋的坡度比缓行冷锋陡,移动速度快 在底层冷空气推进速度大于暖空气后退速度,促使暖空气产生强烈上升运动。 暖空气中水汽充足时,在靠近地面的锋上出现积雨云和高积云。
冬半季: 暖气团比较干燥,锋面上只出现高云、 中云。锋后常有大风和风沙天气。 多见于北方春、冬季。
南方伏旱: 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束后,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蒸发强所引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冻害 0℃以下的低温使植物遭受的危害,叫 做冻害。
③ 冷害 在植物生长季节里,温度下降到植物的生
物学零度以下、0℃以上使植物遭受的危害,叫做 冷害。
④ 寒害 特指热带作物所受的低温危害。
原因:稳定的大型环流背景下,冷暖气流交汇而成。 高原南北两支气流位相不一致,它们输送的冷暖气 流正好在长江流域交汇,地面形成准静止锋。
阻 塞 高 压
阻塞高压
(2) 梅雨天气
① 梅雨 每年初夏(6至7月),我国宜昌以东(26至34°N)
的江淮流域地区有一段连阴雨天气,又称为“霉雨”。
进入梅雨称 入梅,梅雨结束称 为出梅,各地入、 出梅的时间有很大 的差异,大体上南 部早、北部迟。
从“气象万千”网站的电子万年历中可以查询入梅 和出梅日期。
② 梅雨期的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以南的西风急流消失,高原以北为西风急 流,在中国北方形成宽广的低槽,其中不断有小股冷 空气经河西走廊南下;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在20至25°N之间,其西北侧 的偏南暖湿气流与西风带的气流在江淮流域相遇,形 成静止锋; •在50到70°N一般有两个阻塞高压,一个在乌拉尔山, 一个雅库茨克,这两个阻高使东亚的环流形势变得十 分稳定。
§4 灾害性天气与农业气象灾害 一 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二 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三 气流异常导致的气象灾害
一、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1.干旱
(1)干旱的概念
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 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 而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最 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
⑤ 霜冻 在植物生长季节里,由于土壤表面或植物
表面的温度降低到植物冰点以下而使植物遭受的 冻害,叫做霜冻。
②
2.高温灾害
(1)热浪
我国的热浪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局地下垫面受热剧烈升温 如新疆吐鲁番盆地,7 月平均气温32.4℃,极端最高达47.6℃。 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 如夏季在长江流域,常出 现湿热天气,7月平均气温在28 ℃以上,最高气 温可达40 ℃。
2.连阴雨天气
连阴雨天气:是指持续时间在3至5天或以上的降 水天气过程,在降水期间内,可间有阴天或晴天。 特点:降水范围大,强度一般为小、中雨,也可 有大、暴雨,多由静止锋造成。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连阴雨天气较多,北方较少。
(1)春季连阴雨
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特别是江南 到南岭以北),一般年份春季都有一段时间 的连绵阴雨天气。 其天气特点是:阴雨与低温同时出现;雨区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不大。 危害:造成春播水稻烂秧
(4) 冷空气活动引起的低温灾害
①寒潮 指势力强大的冷空气南下,像寒冷洋流滚
滚而来,给广大地区带来剧烈的降温、冻害、大风 等气象灾害,这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就称为 寒潮。
中国气象局规定,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 48小时内下降10℃以上,同时最低气温在4 ℃以下, 才叫做寒潮。
天气特点
寒潮来临前:空气潮湿静稳,气温偏高,气压低; 寒潮过境时:风向变为北向,风速加快,气压升
二、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1.低温与冷空气活动天气
(1)冷空气活动过程 活动在我国的冷空气,一般都是由蒙古高压南下
(或从蒙古高压中分裂一股小高压南下)造成的。在 冷高压南下时,其前部(东南方)为冷空气向南入侵 的偏北气流区,与前面的暖空气之间为一条冷锋。
我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岸,加之青藏高原等地形 的作用,为冷空气南下的必经之地,所以各个季节冷 空气的活动都比较频繁。
(3)冷空气活动天气特点
1. 降温 不管什么季节,冷空气的活动都会造成降温。
但降温的幅度与冷空气的强度、移动速度等因素有 关。
2. 大风 由于冷高压前方冷锋的作用,在冷空气来
临时一般都伴随着大风天气
3. 雨雪天气 在冷锋过境时大多伴随着雨雪天气。
4. 风沙天气 在天气比较干燥的北方,由于空气中
水汽含量少,在冷锋过境时往往不会出现降水,只 会引起风沙天气。
历书中的入梅(霉)和出梅(霉)
入梅(霉) 我国历书以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作为入梅的 日期。
出梅(霉) 历书以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作为出梅的日期。
这里的丙日和未日,是干支记日法中的日序。 我国自殷商时代开始按照“天干地支”的组合记年 月日时,即所谓“八字”,天干中“丙”出现的日 期即为丙日。
历书中的入梅和出梅日期只是和气候平均日期 比较接近,并不是实际的入梅和出梅日期。
33. .
冰雹
冰雹大多形成于急行冷锋的锋面上,雹粒经过多次
上升下降过程而逐渐增大。
冰雹最大直径13厘米
2005年4月8日四 川和重庆遭遇冰 雹
2006年7月28日甘肃多地突降冰雹 8成田地绝收
2011年5月2日青岛莱西遭遇冰雹,冰粒如鸡蛋大
冰 雹 形 成 过 程 示 意 图
/kepu/water/wtr036.html
需要指出的是,干旱气候不等于干旱灾 害。
(2)干旱天气的形成原因
干旱天气都是在高压长期控制下形成的。
春旱 是在移动性的冷高压控制下形成的。主要影
响北方地区。
伏旱 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主要影响长江
中下游地区
秋旱 地面为蒙古高压,高空为副高脊。可影响
全国大部分地区。
冬旱 在蒙古高压控制下形成,影响北方大部地区。
梅雨期环流形势示意图
阻
冷空气南下
塞
高
压
静止锋雨带
(3)秋季连阴雨
我国是季风气候,以雨量集中夏季为特色。 秋季9、10两个月雨量雨日比较多的,大体有两个 区域:华西和华东。
华东秋雨: 长江下游入秋出现的阴雨连绵天气。 一般发生在9~10月,使晚稻籽粒发芽霉烂, 棉花烂铃落铃,影响棉花收获。
华西秋雨: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出现在8月下旬- 11月中旬,集中在9-10月。易造成作物倒伏、霉 烂发芽。
一次冷空气活动实例(80-02-22 8:00)
蒙古高压 分裂的一股小高压
一次冷空气活动实例(80-02-23 8:00)
蒙古高压 分裂的一股小高压
一次冷空气活动实例(80-02-24 8:00)
蒙古高压
分裂的一股小高压
(2)冷空气源地和路径
冰岛
新地岛
西
西
北
北
路路
东
路
路 关键区 西 东 路
西北 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