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

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加减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加减法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加法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讲解减法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深入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如,给出两个加数的和,让学生求其中一个加数;给出被减数和差,让学生求减数等。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身高、计算物品价格等,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然后布置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教材P27页的练习题。

2. 请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深入讲解”和“实践操作”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关系的核心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三)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阅读思考,学会方法:1.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试一试:你能根据24+15=39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吗?□—□=□□—□=□说一说:这样变化的根据是什么?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应用加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1.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试一试:根据78—23=55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和一个加法算式。

□—□=□□+□=□说一说,减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应用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可以验算减法。

3. 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应用题:试一试:根据要求列算式。

(1)一个数加上32得98,求这个数(2)198减去一个数得62,求这个数用原来学过的方法列式计算[ ];[ ]列出含有x的等式解答:[ ];[ ]说一说:含有x的等式你是怎样列的?有些问题利用含有x的等式解答比较简便。

因为这样可以使未知的数量参与运算,更便于思考,便于问题的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在列含有x的算式时,一定要搞清楚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上题“一个数”是未知的量可设作x,直接参加运算就是:x+32=98;198—x=62。

然后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x。

例1. 两个数相加其中一个数是35,和比另一个加数大()。

根据题意列出这样的等式:35+另一个加数=和,根据这个等式可以推出和—另一个加数=35,所以和比另一个加数大35。

括号内填35。

例2. 被减数比减数多24,比差多32,求被减数。

分析:被减数比减数多24,说明:被减数—减数=24,因此:差是24。

同样道理,被减数比差多32,说明:被减数—差=32,也就是减去为32。

再根据“减数+差=被减数”,可以求出被减数,即:24+32=56。

例3. 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桃树一共320棵,其中桃树170棵,苹果树多少棵?分析:等量关系式:苹果树+桃树=320棵(一共的棵树)根据等量关系式,然后再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求x。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 明确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加数、被加数、和以及减数、被减数、差之间的关系。

3. 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的定义加法各部分(加数、被加数、和)的名称及相互关系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2. 减法的意义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的定义减法各部分(减数、被减数、差)的名称及相互关系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3. 加减法的关系加法和减法的互逆关系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转换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和与差的概念。

难点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转换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展示加法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实物模型:用于演示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计算器:辅助学生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练习题和小黑板:供学生课堂上练习和展示使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详细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定义,通过教具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其含义。

介绍加数、被加数、和以及减数、被减数、差等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互动问答,让学生参与进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4. 实例应用:展示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分配物品等,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板书设计板书将直观展示加法和减法的各部分及其关系,包括定义、计算法则和实例。

通过图表和颜色区分,使内容层次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概念: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概念: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号、减号、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

4.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和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和规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讲解加法的概念,举例说明加法的意义。

(2)讲解减法的概念,举例说明减法的意义。

(3)讲解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各部分的名称。

(4)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和规律,让学生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规则。

3. 练习巩固:(1)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应用拓展:(1)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讨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5. 总结反馈:(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加法和减法,举例说明。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多**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

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四年级数学下册_加减法的含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14张精品课件

四年级数学下册_加减法的含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14张精品课件

2017-100+6=1923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404-239=165
850-761=89
207-52=155 7-1=6
答:被减数是230,减数是100,差是130.
300-200=100
2017-100+6=1923
答:原来两个数相加的正确结果是1923.
(3)在一道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460,减数比差少30,被减数、减数和差各是多少?
被减数:460÷2=230
517-175=342(台)
减数:(230-30)÷2=100
问题:你认为加法与减法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如果知道减数和差,能求出被减数吗?
差:230-100=130
(5)219+( 189 )=408 ( 376)-176=200
1030-(433)=597
加减法数的 :意(义23:0-把30两)个÷2数=1合00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答。:被减数是230,减数是100,差是130.
(3)根据251+325=576,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576-325=251 ),( 576-251=325 )。
答2、:计被算减下数面是各(23题04,,)并减小利数用是李加10在、0,减计差法是算各1部3两0分. 个减的数关相系进加行时验算,。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7错写成了1,把另一个加数百位上的2错写成了3, 问题:如果知所道被得减的数和和差是,能20求1出7减,数原吗?来两个数相加的正确结果是多少?
207-155=52
(1)甲体育场可容纳95000人,乙体育场可容纳46931人,这两个体育场一共可容纳多少人?
②(列4)式小解李答在验:计(算算两:个数相加时,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7错写成了1,把另验一个算加:数百位上的2错写成了3,所得的和是2017,原来验两算个数:相加的正确结果是多少?

1、《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1、《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预设:生:青藏铁路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主题图)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预设: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预设:814+1142=1956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预设: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预设: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加法定义)7.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8.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预设:生:青藏铁路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预设: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预设:814+1142=1956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预设: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预设: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加法定义)7.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8.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
练一练,练习十一第3~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以及求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x。

2.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观点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练习十一第3题)
1 / 8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一第3题。

2.口算。

(小黑板出示)
40+30= 27+31= 36+24=
7030= 5831= 6024=
7040= 5827= 6036=
提问:从上面三组题看,加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对于加法有怎样的关系?
3引入新课。

我们看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加等于一个数,反
---------------------------------------------------------------范文最新推荐------------------------------------------------------ 过来两个数相减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加法算式里和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整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大家还记得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谁能说一说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
(2)请大家在课本第54页上,把这些关系式填完整。

用小黑板出示,集体订正。

2.应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学习了这些关系,应用它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3 / 8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做加法时为什么可以用减法验算?应用了哪个关系式?做减法时是怎样验算的?应用了哪个关系式?还有什么验算方法?这样验算应用了哪个关系式?
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验算加、减法,并说明加、减法计算的验算方法及根据。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
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加、减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

因此,一定要熟记这些关系式。

三、课堂练习
---------------------------------------------------------------范文最新推荐------------------------------------------------------ 1.练习十一第4题。

(1)让学生做第(1)题,然后口答两道减法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写这两道减法算式是怎样想的?
指出:在加法算式里,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所以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

(2)让学生做第(2)题,然后口答两道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根据一道减法算式写加法算式是怎样想的?写减法算式呢?
指出:在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一差,所以根据一道减法算式,可以写出相应的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2.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

结合提问学生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5 / 8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文字题,要先用x表示未
知数,再按照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然后根据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j是多少,就是题目的结果。

3.练习十一第7题。

(1)出示左边第一组三种蔬菜的千克数。

提问:你能想到一些加法问题吗?
指名学生口答并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指出:求两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

求三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是把三个数合并一个数的运算,也用加法计算。

提问:你能想到一些减法问题吗?
指名学生口答并列式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范文最新推荐------------------------------------------------------ 指出:已知两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和其中一种蔬菜的千克数,求另一种的千克数,或者已知三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和其中两种蔬菜的千克数,求另一种的千克数用减法;求两个量相差多少也可以用减法。

(2)出示第二组、第三组的数量。

让学生口答加法或减法问题,选择一些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加法或减法问题。

4.练习十一第8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老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

提问:这些数量关系式里都是哪三个数量?根据一个加法数量关系式可以写出几个减法数量关系式?两个减法关系式里作被减数的数量是加法关系式里的什么?减数和差分别是加法关系式里的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谁来说一说加法和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式有哪两方面的应用。

7 / 8
五、做思考题。

让学生自学课本上思考题。

提问:你明白了什么?
指出:把1到9分别相加的和只有45,要得到100,必须把左边的若干相邻数字结合起来。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一第6题,思考题,口答第7题第三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