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 4.19 元曲三首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4.19《元曲三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3

4.19 元曲三首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能力目标:体会各篇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可以诵读为突破口,结合社会背景与作家生平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结合元曲一般常识体会各篇的艺术特色。
教材习题研讨方法点拨一、①从思想内容上看,散曲比传统诗词大大开拓了表现范围。
作者的视野延伸到富于活力、多姿多彩的市井生活。
如睢景臣的著名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把汉高祖写成一个泼皮无赖,则表明作家的视野深入于市民的心理层面,以市民的目光观察神圣的事物。
思想性的历史进步意义集中体现在描写爱情题材上。
在众多的咏及妇女的作品中,作家不仅反映了她们的痛苦和对真正爱情的憧憬,并对她们在情场中种种情感的弱点表示同情。
如关汉卿的小令《【南吕】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拂袖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浅语深衷。
这些作品所体现的对于人性开放的宽厚态度,是以市井社会的生活形态与生活观念作为其基础的。
弥漫于散曲中的还有一种由于世变沧桑而带来的空幻感和凄凉感。
所谓“王图霸业成何用”、“盖世功名总是空”,是这一部分“叹世”作品的基调。
封建政治与道德力量的虚弱、外族入主带来的黑暗与凌辱使他们感到历史和现实都是“空”的。
如马致远的《【双调】蟾宫曲·叹世》:“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笑看功名,漫说英雄,主张自适,“醉了由他”。
②从语言形式上看,适应于抒情的需要,散曲的形式和语言较于诗、词都别具特点。
一方面,散曲在遵守固定的平仄格律的同时,可随意增加衬字,从一字到十数字不等;另一方面,散曲的语言(特别是衬字)主要是口语、俗语,这些特征,使散曲成为更自由、轻灵的形式,更适宜于表达即兴的、活泼的情感。
高中语文 (十九)元曲三首粤教版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元曲三首(时间:40分钟满分:43分)一、文言基础专练(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排门..告示(打门)这差使不寻俗..(寻常)索.应付(须)乔男女...(乔装的男男女女)B.一.C.多娇女...(指漂亮的宫女)你须.身姓刘(必须)根脚..从头数(根底,底细)有甚胡突..处(糊涂)D.白.甚么改了姓(禀告)众人施礼数...(行礼)新刷来...的头巾(刚洗刷过)匹头..里几面旗舒(当头、迎面)解析:选B A项,排门:挨门。
乔男女:不三不四的男女。
C项,须:本来。
D项,白:平白无故。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B.见放着文书C.明晃晃马蹬枪尖上挑D.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解析:选B 见,同“现”,现成的。
3.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关汉卿,号已斋叟,“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作品大多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人民的苦难和反抗精神。
B.马致远,元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是其代表作。
C.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D.散曲,是曲的一种,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有宾白科介,包括套数和小令。
解析:选D 散曲无宾白科介。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历史上,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被刘邦重用,后来吕后杀韩信,用的又是萧何的计策,所以马致远在《蟾宫曲·叹世》中说,。
在关汉卿的《四块玉(2)别情》中,·是全篇的中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
在这首元曲中,作者用”“一句点明了季节为暮春时候,此时节容易动人离思。
皇帝驾到本是极其隆重的场面,可是《哨遍(3)·高祖还乡》中,“”一句表现了高祖还乡在乡民的眼中不过是乱哄哄的一场戏。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学业分层测评19元曲三首含解析.doc

学业分层测评(十九)元曲三首[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项废东吴■废:战败耽几盏酒•耽:耽搁B.韩信功兀的般证果• •兀的:这凭阑拂袖杨花雪•凭:凭借C.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但:但是猛可里抬头觑■觑:看D.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乔:装模作样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旋:马上、立刻【解析】A项,耽:嗜好;B项,凭:倚;C项,但:只要。
【答案】D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导学号:20130091]A.拽坝扶锄B.凭阑拂袖杨花雪C.以手阖门D.见放着文书【解析】A项,“坝”通“耙” ;(2项,“阖”通“合”;。
项,“见”同“现” o【答案】B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
• •B.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 •C.你丈人教村学读儿卷书。
• •D.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 •【解析】D项,“告示”为“通知”之意。
【答案】D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醉了由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送別, 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 o溪又斜,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o(4)明标着册历, ________________ o【答案】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⑵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3)凭阑拂袖杨花雪山又遮人去也(4)见放着文书[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晨起[元]张养浩恋枕嫌多梦,开帘曙色迷。
鹤寒依户立,猿馁近厨啼。
蹴石泉鸣屋,呑烟树隐堤。
村居真可喜,触处是诗题。
【注】元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因上《灯山疏》批评皇帝奢侈而触怒了元英宗,为避祸辞去参议中书省事职务,归隐故乡。
5 •请简要分析诗人晨起前后不同的心情。
高中语文19元曲三首课时训练粤教版必修3

19 元曲三首一、夯基训练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排门..(寻常)..告示(打门) 这差使不寻俗索.应付(须) 乔男女...(装模作样的男男女女)B.一.人马(一大队) 大作怪...(非常奇怪)那大汉下的车...(天上的判官)...(下了车) 天曹判C.多娇女...(指漂亮的宫女) 你须.身姓刘(必须)根脚..(糊涂)..从头数(根底,底细) 有甚胡突D.白.甚么改了姓(禀告) 施礼数...(行礼)新刷来..里几面旗舒(当头、迎面)...(刚洗刷过) 匹头解析:A项,“排门”应为“挨门”,“乔男女”指“不三不四的男女”;C项,“须”应为“本来”;D项,“白甚么改了姓”的“白”应为“平白无故”。
答案:B2.下列词语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南柯一梦:今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B.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指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C.胡阑:本为“环”的谐音。
曲连:本为“圈”的谐音。
D.但有的差使无推故:“推故”意思是推给故交朋友。
解析:“推故”意思是借故推托。
答案:D二、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3~4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蓝靛,蓝色染料。
3.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解析:这首散曲运用了比喻、比拟、对偶三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2)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3)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4.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做简要赏析。
解析:如果说一、二两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两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配套练习 4.19 元曲三首

19 元曲三首(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5分) A.凭阑.(lán) 南柯.(kē) 蒯.通(kuǎi)B.干戈.(ɡē) 銮.舆(luán) 田契.(qiè)C.尽.管(jǐn) 丰稔.(rěn) 绦.虫(tāo)D.擂.鼓(léi) 妆梳.(shū) 觑.得(qù)解析“契”应读“qì”。
答案 B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但:凡,只要。
B.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索:须。
C.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耽:耽搁。
D.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旋:马上,立刻。
解析“耽”是“嗜好”的意思。
答案 C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5分)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一幅美丽中国”前加上谓语动词“是”。
C项语序不当,应调整为“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依然坚强的生命”。
D项搭配不当,应该为“总有一种别样滋味留在心中”。
答案 B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4.19《元曲三首》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粤教版必修3

第19课元曲三首落实应用板块试题(时间:40分钟分值:57分)一、基础巩固(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拂.袖(fú)觑.得(qù)蒯.通(kuǎi)B.干戈.(ɡē) 妆梳.(shū) 田契.(qiè)C.揪捽.(zuó) 丰稔.(rěn) 几斛.(hú)D.凭阑.(lán) 銮.舆(luán) 南柯.(kē)解析:B项,契qì。
答案:B2.下列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南柯一梦:今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B.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谓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C.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胡阑:合音为“环”。
D.但有..但有:所有。
推故:推给故交朋友。
..的差使无推故解析:D项“推故”意思是借故推辞。
答案:D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拽坝扶锄B.胡踢蹬吹笛擂鼓C.一尊还酹江月D.见放着文书解析:A项,“坝”通“耙”;C项,“尊”同“樽(罇)”;D项,“见”同“现”。
答案:B4.对课文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双调】蟾宫曲·叹世》意在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全篇并无一字针砭当世,而只是罗列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借助读者对历史的联想来体味作者的意图,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
B.《【南吕】四块玉·别情》写男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C.《【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突出体现了元曲特点,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不同。
D.《【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嘲讽刘邦骄傲丑态,揭露他的老底,数落他的无赖行径,表现对他的蔑视,富于思想的进步性。
解析:B项,《【南吕】四块玉·别情》写的是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答案:B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了由他(2)自送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 4.6 元曲三首(含解析)双基限时练 粤教版必修3

双基限时练(十九) 4.6 元曲三首一、基础测试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luán銮.舆痉挛.孪.生鸾.凤和鸣B.qù 龋.齿黢.黑小觑.阒.无人迹C.léi 擂.鼓花蕾.羸.弱累累..若丧家之犬D.kē 南柯.坎坷.唠嗑.不落窠.臼解析B.龋:qǔ,黢:qū;C.蕾:lěi;D.坷:kě。
答案 A2.元曲里有许多俚言俗语或者口语或者衬词,这也是曲区别于词的一大特征,了解它对于读懂曲子十分重要,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排.门.告示:打门。
这差使不寻俗..:平常。
索.应付:必须。
乔男女...:装模作样的男男女女。
B.一.人马:一帮子。
大作怪...:非常奇怪。
那大汉下的车...:下了车。
天曹判...:天上的判官。
C.多娇女..从头数:出身。
有甚胡....:打扮得十分娇艳的美女。
你须.身姓刘:必须。
根脚突.处:糊涂。
D.白.甚么改了姓:禀告。
施礼数...:行礼。
新刷来...:刚洗刷过。
匹头里...几面旗舒:当头、迎面。
解析A.排门:挨门挨户;C.须:本来;D.白:凭。
答案 B3.下面是对这三首元曲中几个句子所用手法的解说,选出不当的一项( )A.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这一句的手法是用典,所用典故有的是史实,有的是传说,目的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这样的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
)B.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借用典故抒情,用典写出了世道险恶,人心叵测的社会情态。
)C.凭阑拂袖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以景衬情,用飘飞的柳絮,弯弯的小溪,重重的山峰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
)D.《高祖还乡》的第一段写高祖来前村里的忙碌。
(是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下文造成戏剧性的结果。
)解析A项,用典抒情的抒情方式应是间接抒情。
答案 A4.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号已斋叟。
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高中语文必修三粤教版检测: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含答案

第19课元曲三首每个人对人生的价值都有困惑。
中国有句古语“君子不受嗟来之食”,却也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有项羽刚直不阿自刎于乌江,也有刘邦忍气吞声最后成就霸业。
【课内挖掘】1.历史上民族与民族之争,统治者之间互斗,“朝也干戈,暮也干戈”不知殃及多少无辜百姓;而今我们反思历史,“两字功名,几阵干戈”,争来斗去正好像“梦说南柯”。
因此,如果我们抛却马致远《叹世》中消极遁世的因素,细细思量,战乱连年,血雨腥风,夜有悲声,于国于民有百害而无一利。
由此,他的那些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态度恐怕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了。
只要我们正视自然规律,保持自然平和的心态,就会理智地面对纷纷扰扰的世事,做到“以人民的福祉为优先”,从而得到历史的拥护和尊敬。
[写作运用]适用于“和谐”“淡定”“生活态度”等话题。
2.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天下大定时,刘邦说过一段颇有意味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这里说的是用人,而刘邦与项羽之成败皆源于此。
然而,若再深究,刘邦何以能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项羽为何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们“明”与“智”的问题了。
刘邦“明”足以知己,“智”足以知人,更能避己之短、用人之长,故经数年征战,力挫群雄,登上皇帝宝座,也使百姓远离战乱。
比起刘邦,项羽就差得远了。
他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范增,其才智识见远不如范增,又如何能用范增?范增又怎能不指桑骂槐地慨叹“竖子不足与谋”,并在见疑于项羽之后愤而辞归!可见,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灭亡,都与能否自知、知人有极大的关系。
[写作运用]适用于“胸怀”“智谋”“自知”“知人”等话题。
【课外运用】示例一:境界,只有经历过生活的沉淀后,方显其博大弘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9 元曲三首双基限时练一、基础测试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luán銮.舆痉挛.孪.生鸾.凤和鸣B.qù龋.齿黢.黑小觑.阒.无人迹C.léi 擂.鼓花蕾.羸.弱累累..若丧家之犬D.kē 南柯.坎坷.唠嗑.不落窠.臼解析B.龋:qǔ,黢:qū;C.蕾:lěi;D.坷:kě。
答案 A2.元曲里有许多俚言俗语或者口语或者衬词,这也是曲区别于词的一大特征,了解它对于读懂曲子十分重要,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排门..:平常。
..告示:打门。
这差使不寻俗索.应付:必须。
乔男女...:装模作样的男男女女。
B.一.人马:一帮子。
大作怪...:非常奇怪。
那大汉下的车...:天上的判官。
...:下了车。
天曹判C.多娇女..处:糊...:打扮得十分娇艳的美女。
你须.身姓刘:必须。
根脚..从头数:出身。
有甚胡突涂。
D.白.甚么改了姓:禀告。
施礼数...:行礼。
新刷来...几面旗舒:当头、迎面。
...:刚洗刷过。
匹头里解析A.排门:挨门挨户;C.须:本来;D.白:凭。
答案 B3.下面是对这三首元曲中几个句子所用手法的解说,选出不当的一项()A.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这一句的手法是用典,所用典故有的是史实,有的是传说,目的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这样的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
)B.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借用典故抒情,用典写出了世道险恶,人心叵测的社会情态。
)C.凭阑拂袖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以景衬情,用飘飞的柳絮,弯弯的小溪,重重的山峰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
)D.《高祖还乡》的第一段写高祖来前村里的忙碌。
(是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下文造成戏剧性的结果。
)解析A项,用典抒情的抒情方式应是间接抒情。
答案 A4.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关汉卿,号已斋叟。
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作品大多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人民的苦难和反抗精神。
B.马致远,元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是其代表作。
C.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D.散曲,是曲的一种。
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有宾白科介,包括散套和小令。
答案 D5.对《哨遍·高祖还乡》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一农民对高祖还乡一事观察解释,刻画出了一个性格豪爽、泼辣、粗犷朴野、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
B.本文由八支曲子组成,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C.曲中在揭露刘邦的“根脚”时,把喂牛切草、拽坝扶锄作为出身低微的标志,是想表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
D.本曲对皇帝的讽刺十分成功,也极其大胆。
巧妙地撕破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具。
答案 C6.为下面这首元曲的空白处选择恰当的选项,最切合意境的一项是()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________山________水,________草________叶________花。
①白②黄③绿④红⑤青A.⑤①③②④B.⑤①②③④C.②③①⑤④ D.⑤③①④②答案 D二、课内阅读阅读《哨遍·高祖还乡》,回答7~10题。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
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
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
见一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
明晃晃马蹬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
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
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
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
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
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
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二煞】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
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
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7.就全套曲子看,这个嘲骂皇帝的“村民”有什么性格特点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性格豪爽、泼辣、奔放、粗犷、无所畏惧。
8.作者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当时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用讽刺的手法写汉高祖,写村民们对“高祖还乡”的态度,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
在封建社会里,把皇帝写成了无赖,这是对皇权的否定和蔑视,流露出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难能可贵。
9.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揭露刘邦的根底时,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和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在写王乡老、赵忙郎时,嘲笑他们的穿戴,是穷凑合,装阔佬,也是一种嫌贫爱富的小市民意识的流露。
10.从课文中找出五个运用口语的句子来。
这样说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
(2)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3)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
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
(4)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5)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充分运用农民口语,能真实地传达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三、能力提升(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1~12题。
寿阳曲江天暮雪马致远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1.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12.(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
(2)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14题。
一枝花·春日送别刘庭信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
雨随花瓣落,风逐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
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花②做主?注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
13.本曲题目为“春日送别”,曲中是如何表现别春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借景抒情手法表现。
前两句写杨柳拂风、梨花带雨,后两句写梨花瓣落,柳条稀疏。
春景由繁盛转衰败,隐隐透露出送别的伤感之情。
②以直抒胸臆手法表现。
以“无奈春归去”点明春将离开,以“春日何太速”直写春归得快。
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实指春去则莺不啼、花难开,从而表现了对春去的惋惜之情。
14.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丝丝叫点点”两词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丝丝”指风轻,“点点”指雨柔。
②“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风轻雨柔的美好韵味尽情透出,同时暗含了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妙画面。
③为下面的抒情做好铺垫。
(或叠词还起到了音韵和谐的效果。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中吕·普天乐·秋怀张可久为谁忙?莫非命。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①。
笑我飘零。
注①“钓鱼子陵”二句:严光,字子陵,刘秀请他做谏议大夫,他辞官不就,隐居富春山下,每天钓鱼;张翰,字季鹰,见秋风起思家乡莼菜鲈鱼脍,遂归隐。
15.曲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元曲刻画出一个怀才不遇的失意者形象。
主人公终年为功名忙碌奔波,直至白发年迈,却始终抑郁落拓、不能施展抱负。
16.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进行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这两句写秋日景物,又有很强的概括性:表明自己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是这样辛勤劳碌,但却没有结果。
景物描写营造出一派萧索凄怆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伤心怀抱。
②虚实结合。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实写秋景,“青天蜀道难”化用李白《蜀道难》诗句,形容自己求取功名的道路艰难,是虚笔。
这四句虚实相生,极写作者劳苦奔波却又落寞、无人赏识的凄苦情状。
③用典。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
笑我飘零”,在富春江垂钓的严子陵,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菜鲈鱼脍的张季鹰,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士”。
与他们相比,作者觉得自己热衷功名却落得潦倒失意,确实十分可笑。
(每种手法3分,写出两种即可,答比喻、烘托、对照等,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薛昂夫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