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 课件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1、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2、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3、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 的威力。6、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7、意大利有一句谚语:对一个歌手的要求,首先是嗓子、嗓子和嗓子……我现在按照这一公式拙劣地摹仿为:对 一个要成为不负于高尔基所声称的那种“人”的要求,首先是意志、意志和意志。8、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 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 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14、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 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15、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16、即使 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1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18、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 去。19、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20、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21、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22、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 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23、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24、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25、能 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26、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 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2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28、立志不坚,终不济事。29、功崇惟志,业广惟勤。30、一个崇高 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31、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32、您得相 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33、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34、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35、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 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36、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37、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 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38、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39、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 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1、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42、生命里最重 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持来完成它。43、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 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44、有志者事竟成。4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6、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47、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48、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49、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50、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我终 生的等待,换不来你刹那的凝眸。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能力可以慢 慢锻炼,经验可以慢慢积累,热情不可以没有。不管什么东西,总是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 出世间的绝唱。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不要因为寂寞而恋爱,孤独是为了幸福而 等待。每天清晨,当我睁开眼睛,我告诉自己:我今天快乐或是不快乐,并非由我所遭遇的事情造成的,而应该取决于我自己。我可以自己选择事情的发展方向。昨日已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根据节奏,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2、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结合本文,体会作者人文情怀。
学法简析: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章字词句内容的理解并不太难,真正的难度在于怎么读跑文章,在读中理解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感情,以及在具体形象上寄托的情怀,能通过文章了解作者,其人其神,正确理解文章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一)文学常识积累1、本文选自《》,作者:,字:,洛阳人,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著有《》。
《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答案:《全唐文》;刘禹锡;字梦得;唐代;《刘宾客集》1、有仙则名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案:1、名:名词作动词,译为;出名、著名2、乱,劳: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乱;使------劳累(5)、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式:“何陋之有”等于“有何陋之”,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6)、理解性默写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3、《陋室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烦的句子是:4、《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6、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常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
课文《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2.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先生,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人。
儒家哲学家(理学思想家),其著作合编《周子全书》。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
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写感想的小品文。
写法灵活自由,不拘一格。
课文《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
3.古代铭文代表:商汤的《盘铭》、崔子玉的《座右铭》、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苏轼《三槐堂铭》等。
“说”体文言文代表:韩愈《马说》《师说》;柳宗元《捕蛇者说》;袁枚《黄生借书说》等。
内容主题《陋室铭》写自己的陋室与陋室中的高雅生活,表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也暗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
《爱莲说》通过描绘“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象征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反面来看,就流露出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浇薄世风的鄙弃。
关键字词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出名,闻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神奇,神异)。
斯(斯,代词,这)是陋室,惟(惟,只)吾德馨(馨,能散播很远的香气,这里指美好的德行)。
苔痕上(上,名词作动词,蔓延上)阶绿,草色入(入,映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往来无白丁(白丁,没有功名的人,平民)。
可以调(调,调弄,弹奏)素琴(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阅金经(金经,佛经)。
无丝竹(丝竹,借指音乐。
丝,指弦乐器,弦乐;竹,指管乐器,管乐)之(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乱(乱,扰乱)耳,无案牍(安牍,指公文,文书)之劳(劳,劳累,使…劳累)形(形,形体,身躯)。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PPT

予谓菊,
认为,以为
花之
的
隐逸者也;
隐居的人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
叹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少 听说 相当于“唉” 不译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 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几个人呢? 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
练习: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我爱菊花,因为它处偏野而不怨,就像荣辱不惊、不慕富贵 的隐士; 我爱梅花,因为它凌霜寒而不惧,好似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的勇者. 我爱玫瑰,因为他吐芬芳而不谄媚,情似娇羞青涩、温柔体 贴的少女; 我爱牡丹,因为她高贵而不失热情,性如浩瀚奔放、宽广无 边的海洋.
6、从文章的相关内容看,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是一个不受世俗羁绊,淡泊名利,有着高 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情趣的人。
7、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通过什么表现手法 引出主旨句的?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章采用类比(或比喻、比兴)手法引出主旨 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根据提示理解: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 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根据提示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资料链接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文详解名师点评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朗读节奏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部编版语文七下第16课短文两篇 《爱莲说》ppt课件

——《诗经·陈风》 ——曹植《洛神赋》 ——屈原《离骚》 ——《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江南曲》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被污染)
写作特色
1、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赞美莲花表达了作者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2.巧用衬托手法。
拓展迁移
古人笔下的荷花: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灼若芙蕖出渌波。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托物言志
合作探究
1本文以“爱” 为脉络极写对莲花的爱。为何还要再写菊、牡丹?
正衬
反衬
品格高洁 超凡脱俗
质朴正直 志洁行廉
贪慕富贵 追逐名利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进行正衬和反衬,从中表明自己不慕富贵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 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反问。表面上感叹爱莲者 少,实际感叹与自己一样不慕 名利、洁身自好者太少了。与 文章开头“予独爱”相照应。 表现自己不随波逐流、洁身自 好的人生态度。
指品德高尚
少
的人。
应当。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反问句,是说和我 一样喜欢莲花的人 很少。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读
1、文章题为《爱莲说》,作者爱莲花的什么?他 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莲花之美的?
◆字词检测
甚蕃( fán ) 清涟(lián) 噫( yī ) 隐逸( yì )
淤泥( yū ) 蔓( màn ) 颐( yí )
濯(zhuó) 亵玩( xiè ) 鲜有闻(xiǎn)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_ppt课件

2.文体常识
•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文字,后来就 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有韵,读起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 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文中虽然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 者。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 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做铭,主要是为了表述 己的抱负和情操,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予
爱莲
君子者 高洁质朴 生长环境
•
正 直 体态香气
•
清 高 风度气质
七、结构理解(2)
• (1)概说 :水路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陪衬
•
陶渊明独爱——菊——花之隐逸者(鲜)
托物
• (2) 世人甚爱——牡丹——花之富贵者(众)
• 分说 予独爱——莲——花之君子者(独)
•
•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高贵品质
2、本文章法极为严密。
• 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 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 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入题了。自然说出了莲的可贵之 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到“亭亭净植”几句渗透作者对莲的无 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则总括莲的品格。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 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 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 守和正直的品德。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陋室铭》《爱莲说》

第16课短文两篇课文分析:《短文两篇》中的两篇文章都是古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文字优美,立意清新,构思巧妙,韵味深长。
《陋室铭》富有韵律美、结构美、意蕴美。
文章运用比兴手法,以精美的语言、工整的对偶成为朗朗上口的经典文章。
《爱莲说》为宋代散文的上乘之作。
不仅思想深刻,其艺术手法亦别具特色。
其中有对世间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发,又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借花喻人,自况自励。
将“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进行对比,以揭示菊、牡丹、莲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陪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争名逐利的人进行了委婉的讽刺,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准确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翻译并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3.了解并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结合具体文章理解“铭”与“说”两种文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理解两篇短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理解两篇短文的结构特点和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篇短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一文中,明确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翻译并背诵《陋室铭》全文,掌握文言文常用实词。
2.通过学习本文,认识“铭”这种文体,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短文两篇兰州新区秦川镇保家窑初级中学张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2.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简评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天,我们的居室也变得越来越宽敞。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城市里、在我们的身边,可能还存在着“蜗居”现象,然而,住房小不等于志向小,下面,请让我们一起听听《陋室铭》的作者是怎样说的吧。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进步思想家。
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三、知识小窗1.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参与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
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很生气,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觉得此狗官欺人太甚,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2.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
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其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可分两类:一类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叫墓志铭;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
四、整体感知1.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作的对象是什么?陋室。
2.“铭”是什么?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
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
“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
铭之所以有此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
3.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
4.全班朗读课文。
5.什么是陋室呢?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6.是谁给它起的名字?刘禹锡。
7.作者刘禹锡是什么人呢?唐朝的诗人、文学家。
8.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9.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五、分析课文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何深刻含义?“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室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
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探究升华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作者有着不趋炎附势、不向权贵折腰的气节,所以,他身处陋室不以为陋,人在逆境仍自强不息。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莲花是澳门的区花,莲花也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我们对莲花的赞美,恐怕多少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
曾任州县地方官,后退居庐山莲花峰下,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有名的哲学家,理学中濂洛学派的创始人,程颐、程颢都是他的学生。
有《周子全书》。
三、知识小窗1.关于周敦颐的为人,《宋史·周敦颐传》上引了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评价他的一段话:“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在南康郡当官期间,喜欢游览附近庐山等处胜景,鄙视封建社会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
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荷花盛开季节,他即赴池畔观赏,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轮读均可。
读时注意节奏、重音,要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xiǎn),少。
3.请再次朗读课文。
五、分析课文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比作君子。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质: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诩,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2.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莲花、菊花、牡丹。
3.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4.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菊花,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
莲花,花之君子者。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
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6.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而“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德者鲜惋惜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利者众讽刺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 世人爱牡丹众(反衬) 予独爱莲(突出)六、总结提升《爱莲说》中,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虽然周敦颐写的这篇短文距我们已有千年左右了,但他所赞颂的莲花品质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反思《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
课堂上无论是范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更有益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读深入,边品边读,注重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
本文授课虽注意以读为主,但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在自主学习环节,在教学中除了利用多媒体、课文朗读课件,还需要注意,对学生适时地点拨,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读好,还要读出韵味,真正融入文章中。
在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爱莲说》教学时我注意加强对语言的训练,通过“我在诵读——品味”,来“感悟”文学作品内在的形象、意境等,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较好地实践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