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论文题目中药学论文题目:关于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联系
论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侯 雄琴,杭树 娥. 论中药性味结合现代药学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J ].
内蒙 古中医 药,2 012,31(11):8 2 - 8 3. [2] 王磊,常存库. 近10年关于中药 药性理论的现代实验性研究进展[J ].
中医 药 学 报,2 011,39(6):9 8 -10 0 . (收稿日期:2012-12-28)
CHINESE MEDICINE 中医中药
CHINA HEALTH INDUSTRY
论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 瑛 吉林省通化市卫生学校,吉林通化 134001
[摘要] 中药性味包含四性、五味,四性又被称为四气,主要指药物的温寒热凉这四种药性,五味指的是药物的甘苦辛酸咸这五 种药 味,在 我国古代中草 药书 籍当中,介 绍 药 物 时,先 要表明其性 味,经 过中药 性 味的 深 层 次 研 究,在 现 代 药 学中,中药 性 味 理 论获 得了广 泛 应 用,是 现 代中药 学的 重 要发 展 基 础。 [关键词] 中药性味;现代药学;应用;四性;五味 [中图分类号] R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02(c)-0172-01
中药与现代药学的关系分析111

中药与现代药学的关系分析【摘要】中药作为一种特殊种类的药物,其发展历史较长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现代药学研究过程中,中药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与现代药学有着重要的关系,为了提高现代药学的研究治疗和研究效果,不但应当加强对中药的了解,还应当认真分析中药与现代药学的关系,做到提高中药的研究比重,强化中药与现代药学的关系分析,掌握中药与现代药学的关联,做好中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高中药的应用效果。
所以,加强中药与现代药学的分析,对提高中药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服务。
【关键词】中药;现代药学;关系一、前言中药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有着较强的优势,同时中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药物,在治疗方式上也有着独到之处,与现代药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交叉,基于中药的特点以及中药的临床应用优势,在现代药学研究中,应当重视对中药特点的分析,并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特征,对中药的种类中药的优势以及中药的治疗效果都应当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做到根据中药的特征提高现代药学的分析质量,使现代药学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更加有效。
二、中药丰富了现代药学的内容,使现代药学的研究范围得到了拓展1、中药种类较多,丰富了现代药学的内容从已知的中药种类来看,中药的总体种类可以达到上百种,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每一种中药都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正是基于中药的这一特点,在现代药学研究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中药的了解,并且通过对中药的分析丰富现代要学的研究内容,使得现代药学能够获得更多的内容支持,提高现代药学研究的全面性。
所以,中药的特点和中药的多样性决定了现代药学在研究内容上得到了有效的丰富,提高了现代药学的研究质量,增加了现代药学的研究内容。
2、通过对中药进行有效研究,现代药学的研究范围得到了拓展通过对中药的深入研究,掌握了中药的种类及中药的特点,并且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效果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这些研究丰富了现代药学的研究内容,也使得现代药学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得到了更多的方法支持和内容支持,使现代药学在研究实效性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满足了现代药学的研究需要,使现代药学在整体研究质量上达到了预期目标,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中药对现代药学的影响。
中药与现代药物研究及应用

中药与现代药物研究及应用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中药的研究与应用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研究方法、应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研究方法也逐渐融合和发展。
传统的中药研究多基于经验和宗教信仰,凭借着多年的实践总结而来。
而现代药物研究则更强调科学性和证据依据,常通过药理学、化学分析、临床实验等方法进行。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研究方法开始运用于中药的研究,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以及高通量筛选等。
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中药研究的效率,也提供了更多关于中药药物活性成分的信息。
其次,中药与现代药物的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交叉与融合。
中药在治疗慢性疾病、提高免疫力、保健养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中药在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养生保健、增强体质等方面有着独到的效果。
而现代药物在治疗疾病的速度和效果上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当现代医学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时,中药的治疗策略及理念往往成为重要的补充和选择。
此外,中药与现代药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借鉴与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中药的临床应用已经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认可和推崇,并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制成单质药,以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例如,青蒿素经过提取纯化制成抗疟药物,有效地治疗了全球许多国家的疟疾患者。
另一方面,现代药物的研究结果也对中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代医学的进展为中药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系统的理论依据,并为中药的药物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虽然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药的复杂性导致了其药理学研究的困难。
中药中所含的成分众多,其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的机制并不完全明确,这给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其次,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研究合作仍然不够深入。
中药和现代药物研究的专业领域和学科体系有所差异,存在一定的沟通和协作障碍。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篇一摘要:结合《中药学》课程自身特点以及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拟建立《中药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
《中药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在整个中药学学科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上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作为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中药学课程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中药学》是作为中药学专业的基础课设置的,它与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相互交融,因此《中药学》既是该专业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桥梁,学好《中药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药学》课程主要讲述各论部分各味中药的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内容,然而由于中药数量众多,每一味中药其性能功效都各不相同或者同中有异,极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对于学生而言要学好中药学课程难度很大。
我自2005年担任中药学课程授课教师以来,面向中药学专业,经历了多轮教学。
在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思考和总结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体会,与同行交流,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强化学习总论总论,是一个学科的综合或概要,更是对这门学科的一种全面而概括的论述。
其中的药性理论是学习《中药学》这门课程的基础。
因此,学好总论显得尤为重要,能在各论的学习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习各论中每一味中药的药性理论有很大帮助。
总论中谈到药物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并且相对应的酸入肝、咸入肾、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
具体来讲,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
学好总论,后面各论的学习就稍简明易懂些。
例如解表药,其为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如麻黄、桂枝。
又如,人参为补虚药,因此与甘味相对,主归脾经。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中药饮片质量中医药学论文1中药饮片质量的现状根据我国中医疗效的经验总结来讲,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就影响着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讲,中医临床上,中药饮品在质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药材的清楚。
1药材品种易出现品种混淆现象。
如:川贝母、暗紫贝母、梭砂贝母以及甘肃贝母等,通过市场上的有关调查,其中川贝母的材将浙贝母等数种贝母混淆在一起,由于不同的贝母所含的有效成分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西贝母素的含量竟然相差63倍。
2药材出现以假乱真的现象。
例如:柴胡、炒白术、大黄、何首乌等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较为广泛,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出现了以黑柴胡和大叶柴胡等来冒充柴胡;以土大黄来冒充药用的大黄;制作番薯片来冒充制附子、制何首乌等。
3以次充好。
例如:医药使用的金银花,在其上面喷洒高糖水、盐水、糖蜜混合水等;在法半夏中参入一些染过染色的小石子;在蝎子的腹腔内含有大量的泥沙等。
第二,中药材的产地出现不明现象。
中药材比起其他的生物制品来讲更加的具有地域性,很多中药材,尽管药材的品种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产地的不同其质量相差甚远。
例如:四川的黄连、东北的人参、宁夏的枸杞、玉树的虫草等。
第三,原植物的生产、种植等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根据我国药材目前的生长、发展情况才看,我国中药材的生产之地主要是集中于欠发达的山区中,因此,原植物在种植、生长期间的管理很难达到规范化、正规化;过量的喷洒农药、施肥等,都会造成原植物上的农药残留或者是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超标,从而降低中药材的质量,最终导致中药饮品的质量降低。
第四,采集方面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中药材的采集在年份、月份、季节、一日之内的时辰、采集的方法等,对中药材的质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都具有一定时间的生长期、成熟期,然而,其内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也是因为季节的不同而出现不同。
浅谈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内在联系

浅谈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内在联系摘要:针对如何降低疾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伤痛与危害的问题,人们对医学治疗领域的研究开始逐渐深入,除了在医疗器具方面上的研究与发明,医学工作者还决定将了解中药与现代药学之间的联系作为切入点。
中药性味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分别为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这是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制定药方的重要依据,是现代药学发展提供医学基础,更对促进现代药学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药性味;现代药学;内在联系引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长河中,中药学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经验,是古代人民保持身体健康的医学原理。
时至今日,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我国开始学习西方药学,研究发展现代药学。
然而究其根本还是发现医药学与中药学始终存在着某种联系。
对此,本文将展开关于中药性味的效果与特性的讲述,从而分析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医药学的进步发表美好希望。
一、中药性味的效果与特性说明要说明中药的性味,就需要将四气五味作为切入点。
首先说四气:1.寒,此类药物一般能够减轻人体肌肉活动、呼吸代谢等功能,还对人体的中枢神经起抑制作用。
平时用于降火的板蓝根就拥有这一特性。
2.热,与寒性药物相反,促进各类神经与身体功能,代表药物有干姜。
3.温,顾名思义即能够有效驱寒温里。
4.凉,主要针对跌打损伤等方面的治疗,常见的药材有薄荷、冰片等。
其次就要说明五味:1.辛,被认为具有发散行气的功效。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散的途径诊断患者的症状,借助行来治疗患者血瘀气滞的问题。
例如,红花可以通经活血,祛瘀止痛;独活则能祛风湿散寒。
2.甘,在中医药学中具备补养缓和的能力,用于补给虚弱症状,缓和疼痛。
常见药材有甘草,可以减缓疼痛感;红枣能补养气血。
3.酸,可以收涩,例如五味子能够人体体液平衡,减少水分流失;除此以外,植物中富含的有机酸对人体消化调节、功能调整都非常有帮助;4.苦,在各类医学相关书籍中都记载有泻火、降逆燥湿等功能,常见的药材有大黄、黄连。
中药学融入现代医学的研究与应用

中药学融入现代医学的研究与应用概述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对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重视。
中药学的融入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还可以提高现代医学的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中药学融入现代医学的研究与应用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1. 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中药的药效与其化学成分紧密相关。
现代科技手段能够对中药进行深入的化学成分分析,揭示中药的活性成分,从而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中药的疗效与其药理作用密切相关。
通过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在机体内的作用途径和分子机制,为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3.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持续时间、药物浓度变化规律,为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1. 中药与西药的结合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与西药的结合应用,可以充分发挥中药和西药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中药可以减轻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同时,中药还可以增强西药的疗效,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2. 中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慢性病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挑战,而中药在慢性病的治疗中具有独到的优势。
中药的治疗理念注重整体调理和长期维持,可以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同时,中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可以长期使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中药在免疫调节中的应用免疫调节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中药在免疫调节中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中药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对于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4. 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肿瘤治疗是现代医学中的一大难题,而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也是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关于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联系

关于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联系
柳俊国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年(卷),期】2013(10)6
【摘要】本文探讨了关于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之间的联系,就中药性味的传统认识进行定义式的诠释,深入分析中药性味的功能,阐述出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关系,促进现代药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现代药学理论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深远意义。
【总页数】1页(P171-171)
【作者】柳俊国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盟医院药剂科中药房,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 026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论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2.关于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联系
3.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
4.论中药性味结合现代药学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5.浅议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联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联系
关键词: 中药学四气;五味;现代药学
中药性味指“四性”、“五味”。
“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平)四种不同的药性。
中药药性的认定是通过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的总结,按现代医学观点,主要是根据其药理作用来确定。
一般认为:凡能治热证的药物多属寒性或凉性,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
如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属寒性;凡能治寒证的药物属热性或温性,具有散寒、温里、助阳作用。
如附子、干姜可以温中散寒,则属热性。
平性是凉性或温性不明显,作用比较平和仅有微凉和微温差异,仍属四气范畴。
故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与病证的寒热相对而言的。
中药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但有些药具有淡味和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五味,因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习惯上称五味。
中药的五味确定原则是基于口尝,定于临床。
即经口尝辨别滋味,经临床证实。
所以五味实际上是药物配制的滋味和疗效标志。
对五味本质的研究,古代文献早有记载。
《素问·藏气法时论》载有:“辛、甘、酸、苦、咸各有所利”。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能散能行,酸能收能涩,甘能补能缓,苦能涩能燥,咸能软坚泻下”等。
现代药学认为,中药所以有五味,是与药物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
如酸:祖国医学认为,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主要用来治疗各种滑脱不禁证。
如金樱子酸平,可以涩精缩尿,涩肠止泻;五味子酸温,能收敛止汗;诃子苦酸平,涩肠止泻;覆盆子甘酸,微温,能涩精缩尿等。
而现代医学认为酸味多含有机酸和鞣质等,在植物的叶、根特别是果实中广泛分布。
如乌梅、诃子等。
常见中草药中的有机酸,有脂肪族的二元酸,芳香族有机酸,还有菇类有机酸。
甘:中医认为,甘能补益和中,缓急,具有补养缓和之力。
补就是用以治疗虚弱证候,缓是用来治疗拘挛疼痛。
如人参甘、微苦,能大补元气;大枣甘平,能和中补益;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而现代医学认为,甘来源于糖类、氨基酸及蛋白质等,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根、果实种子中。
甘味最有代表性的是单糖和低聚糖,多糖无甜味,但水解后可生成单糖和低聚糖。
辛:祖国医学认为,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之效。
散用以治疗表证,行用以治疗气滞血瘀证。
如紫苏,能发散风寒;麻黄辛微苦,温,能行气止痛;红花辛温,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现代医学认为,辛味多含有挥发油、皂苷等成分,尤以唇形科、伞形科、芸香科、姜科等植物多见。
苦:祖国医学认为,苦能泻、能燥,具有泻火、泻下、降逆、燥湿之功。
如黄连苦寒泻火;大黄苦寒泻下;杏仁苦温降气;苍术苦辛、温,燥湿。
而现代医学认为苦味多来源于生物碱、苷类和苦味质。
苦味口感最强烈,对人体的健康长寿和调节情绪也大有益处。
咸:祖国医学认为,咸能下能软,具有润下、软坚功能。
用以治疗坚结便秘及瘰疬、痰核、痞块等。
如芒硝苦咸、寒,润下通便;牡蛎咸、涩、微寒,软坚散结;昆布咸寒,软坚,清热化痰。
现代医学认为咸主要是中性盐所显示的味,除氯化钠外,还混有氯化钾、氯化镁和硫酸镁等。
主要存在于矿石及海藻类药物中。
淡:淡虽附于甘,但其味不同,功亦异,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水之效。
如茯苓甘、淡、平,能利水渗湿;猪苓淡,利水渗湿之力更强。
中药四气五味是构成药物性能的两个方面,以此作为说明药物功效的依据,即用性味来说明药物功效。
每一种药物都有气和味,气味相同,作用往往相近,如辛温药大都有解表散寒作用,苦寒药大都有清热泻火作用。
也有气同味异的药,如同是辛味药,具有收散的共性,但有辛温、辛凉之别,还有些药物一气而兼两种以上的味,如芒硝苦、咸、寒,当归苦、辛、温,这些都说明药物的气味是错综复杂的。
因此我们必须熟悉中药是根据其性味来说明功效的。
根据现代中药学的发展,只掌握中药的性味还不能使中药学理论得到提高,还必须与现代医药学科学结合起来,既要熟悉中药的四气五味,还要研究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上不断充实提高,才能更好、更正确地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