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改革掀起创新路农业走向发展路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课时
编写时间
年月 日
授课周次:第2 周
审签
审签时间
教学内容 (课题)
土地改革
课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与学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准备:
教学内容与板书设计
二次
备课
设计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一定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讲授新课)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地改⾰》优秀教案《⼟地改⾰》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主学习习惯,让学⽣在⾃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回顾学⽣之前对于古代到近现代有关⼟地改⾰的内容认识到⼟地改⾰的重要性以及在新中国成⽴之初的重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四⼤块:⼟改背景-原因-概况-意义,逐⼀进⾏讲解,以整体宏观的⾓度让学⽣去感知教材,最⼤限度地去调动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教师在讲解到⼟地改⾰流程的时候可以运⽤发现式教学,在⽬标导学环节后,让学⽣⼀边思考⼀边⼩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知新”的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的认知结构中进⾏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法。
教材分析《⼟地改⾰》是⼈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
其承接上⼀课《中华⼈民共和国的成⽴》以及《抗美援朝》的史实,主要讲述中央⼈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没收了地主⼟地,分给⽆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了农民的⼟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部分地区改⾰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地的主⼈,真正获得了解放。
⼟地改⾰的完成有着重⼤的意义,是巩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了解⼟地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
(3)理解⼟地改⾰的意义。
【过程与⽅法⽬标】通过指导学⽣搜集整理教材图⽚、⽹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地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对教材主⼲知识体系进⾏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对新中国成⽴后⼟地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描述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心情。
教材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领导下,我国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认识,对其深层意义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土地改革深层意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950.6
3、土地改革的完成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吹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3、巩固了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首页) 第 7 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拓展、延伸、补充
3课土地改革
复习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调查访问成果汇报
教学设想
本课知识性较强,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适当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用具
图片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Biblioteka 性:-----严重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6
3、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1952年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回顾,让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以及这一变革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社会的变革及其影响的认识有限,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农村社会变革的认识,珍惜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制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需要进行土地改革?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3课 土地改革16

第3课土地改革一、课标要求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观察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识图能力;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理解基本国情是国策制定的依据。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分析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比较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五、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思考以下问题:①、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②、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结果?③、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
它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我党把精准扶贫作为当前国家的重要任务,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
那么,这一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什么呢?(生答:土地改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运动。
并板书课题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和华北等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老解放区的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改,3亿多农民的生活状况怎样呢?学习新课:第一篇章-----渴望土地问题探究一:土地改革的原因1、这是四川省土改前一贫苦农民,身后的茅草屋是他家的住宅。
再看材料二,武汉贫民陈友汉家一年的生活。
上述两则材料反映土改前农民的生活很穷。
师过渡:农民辛勤劳作却极度贫穷的原因何在?2、我们来看土改前农村土地的占有情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历史意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看过相关的影片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生:(思考并讨论)师:《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的肆意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山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辛,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
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大农民的?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大量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
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出”的伎俩巧取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
师:其实,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
总之,农民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
到了毛泽东这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第三课土地改革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义隆永中学张艳春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一、导入新课1. 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
穷苦农民杨白劳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
到除夕的深夜才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
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
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奸污。
后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
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
请讨论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二、教学新课2、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回答。
[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3、师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
4、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地契。
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5、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6、然后探索、交流、讨论。
7、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⑴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⑵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⑴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⑵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
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加深巩固7、看谁说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背景时间内容结果土地改革的意义四、强化练习8、练习:⑴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⑵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4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⑶完成《历史填图册》第5页各题。
⑷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⑸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五、课堂小结9、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新中国满足他们的愿望,共产党给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巩固的作用。
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作者简介∶张艳春,女,42岁,中学一级教师,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
篇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课题:第3课土地改革编写人:建湖县裴刘学校周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改的历史意义。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背景及土改开展的情况和意义难点:关于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分析;关于土地改革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课前预习题(1)解放前,我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和,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
(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废除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近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5)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准备了条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你认为此后新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巩固政权)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有上节课学到的什么事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国内建设创设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3、承上启下:几乎在抗美援朝进行的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
二、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探究问题①这是一种什么土地制度?②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危害,会产生什么影响?(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富农人少地多,农民人多地少,这就束缚了农村生产力,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2)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一段话:“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这段话反映了广大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指导学生综合归纳土地改革进行的必要性: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进行土地改革;②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尚未进行土地改革,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其对新政权的拥护以巩固人民政权,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土地改革的开展(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结合文献内容,说明此次改革主要是改什么?改的目的是什么?(改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补充: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何异同?(提示:从土地占有者、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产品分配等方面考虑)(3)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分批进行,区别对待;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性色彩,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总结:正是这种区别性的措施,使土地改革实现了四个心:贫雇农得地开心, 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此次土地改革的效果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果?(到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全国 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生产及生活资料,每年免交地租350亿公斤粮食。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同学们,在学习了土地改革的内容后,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土地改革的意义。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其是从哪些方面来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的?为了更好总结,现在把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呈现给大家。
资料1: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由孙传哲设计,上海大业印刷公司雕刻,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印制,1955年1月10日再版。
生动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规定,农村划分出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
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被重新分配。
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农,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土地。
当然,最高兴的要数那些从前一无所有的贫雇农,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证当作了宝贝,一直珍藏到今天。
资料2: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资料3: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资料4: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
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