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双桅船》赏析
《双桅船》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双桅船》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1.朦胧诗及作者简介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即诗的意象、内涵具有多义性),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舒婷,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
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
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
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
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
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1981年调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
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双桅船》是一首与诗集同题的诗,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
2.写作背景本诗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国家百废待兴之际,整个社会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人们刚刚从“文革”的创伤中解脱出来,一方面思想上仍然背负十年浩劫的噩梦,另一方面,又要接受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既渴望爱情的缠绵,又肩负开拓探索的重任;既追求理想,又屡次受挫,内心有迷茫又有执著追求。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借助诗歌这一文学形式,采用象征方式,含蓄婉转而又深情地表达了这一复杂而深刻的感受。
3.诗歌赏析《双桅船》是舒婷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全诗围绕“双桅船”和“岸”这两个主要意象展开,以哀婉而缠绵的诗句,诉说离情别绪,营造了一种凄楚、忧伤的艺术氛围。
同时,诗歌又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意蕴高昂而深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全诗分上下两节。
第一节,开篇第一句“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人以“双桅船”自喻,直接用“我”这一抒情主人公将读者带到了大雾弥漫、风雨欲来的海面上,为全诗奠定了苍茫、凝重的艺术氛围。
【课外阅读】舒婷《双桅船》赏析

【课外阅读】舒婷《双桅船》赏析双桅船■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1979年8月(选自《双桅船》,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作者简介舒婷,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1981年福建省文联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内容概要船一只小船/不知什么缘故/倾斜地搁浅在/荒凉的礁岸上/油漆还没褪尽/风帆已经折断/既没有绿树重荫/没青草也不肯生长满潮的海面/只在离它几米的地方/波浪喘息着/水鸟焦灼地扑打翅膀/无限的大海/纵有辽远的疆域/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爱情穿过生死的界限/世纪的空间/交织着万古常新的目光/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只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日光岩下的三角梅是喧闹的飞瀑/披挂寂寞的石壁/最有限的营养/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是华贵的亭伞/为野荒遮风蔽雨/越是生冷的地方/越显得放浪,美丽/不拘墙头,路旁/无论草坡,石隙/只要阳光常年有/春夏秋冬/都是你的花期/呵,抬头是你/低头是你/闭上眼睛还是你/即使身在异乡他水/只要想起/日光岩下的三角梅/眼光便柔和如梦/心,不知是悲是喜双桅船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呵,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流水线在时间的流水线里/夜晚和夜晚紧紧相挨/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来/在我们头顶/星星的流水线拉过天穹/在我们身旁/小树在流水线上发呆星星一定疲倦了/几千年过去/它们的旅行从不更改/小树都病了/烟尘和单调使它们/失去了线条与色彩/一切我都感觉到了/凭着一种共同的节拍但是奇怪/我唯独不能感觉到/我自己的存在/仿佛丛树与星群/或者由于习惯/或者由于悲哀/对本身已成的定局/再没有力量关怀秋夜送友第一次被你的才华所触动/是在迷迷蒙蒙的春雨中/今夜相别,难再相逢/桑枝间呜咽的/已是深秋迟滞的风你总把自己比作/雷击之后的老松/一生都治不好燎伤的苦痛/不像那扬花飘絮的岸柳/年年春天更换一次姿容我常愿自己像/南来北去的飞鸿/将道路铺在苍茫的天空/不学那顾影自怜的鹦鹉/朝朝暮暮离不开金丝笼/这是我们各自的不幸/也是我们共同的苦衷/因为我们对生活想得太多/我们的心呵/我们的心才时时这么沉重什么时候老桩发新芽/摇落枯枝换来一树葱茏/什么时候大地春常在/安抚困倦的灵魂/无须再来去匆匆赠我为你扼腕可惜/在那些月光流荡的舷边/在那些细雨霏霏的路上/你拱着肩,袖着手/怕冷似地/深藏着你的思想/你没有觉察到/我在你身边的步子/放得那么慢/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我为你举手加额/为你窗扉上闪熠的午夜灯光/为你在书柜前弯身的形象/当你向我袒露你的觉醒/说春洪重又漫过了/你的河岸/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想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作品鉴赏舒婷诗集《双桅船》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优秀诗集奖.舒婷在谈到她的诗友北岛,江河,芝克,顾城,杨炼们时说:远不认为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派\'.舒婷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探索精神,是关注民族的命运.舒婷说她受有他们巨大的影响,然而她又说她总也深刻不起来.舒婷这些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她的作品,而不要随意贴上什么标签.舒婷一再地说她写诗是从写日记,抄诗,写信开始的,她说她只是偶尔写诗,或附在信笺后,或写在随便一张纸头上,给她的有共同兴趣和欣赏习惯的朋友看.舒婷还说尽管她明确作品要有思想倾向,甚至她还牢记住\'没有思想倾向的东西算不得伟大的作品\'的告诫,但是在写诗的时候,她宁愿听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法.由此我们有两点结论:第一,舒婷的诗由于与日记,书信的渊源,她的诗是倾诉性的,大致上吻合于日常生活的逻辑;第二,舒婷的诗是感情的,感情胜于思想.《寄杭城》是她发表最早的一首诗,但并不是她第一首诗.《船》是一首重要的诗,写一种\'搁浅\'的感觉,凝聚了作者很多的体验.1972年她以独身子女照顾回城,没有安排工作,产生了一种搁浅的感觉.她连一名民办教师也争取不到,现实和理想之间那不可超越的一步之遥被她感觉到了.一步,然而遥远.于是舒婷写成了《船》这首诗,她终于明白搁浅也是一种生活,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船》以船自喻,飞翔的灵魂被禁在自由的门槛.在这里,舒婷较好地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而不是把生活真实直叙于诗中,或把生活的语言分行排列于诗中.这是舒婷诗的一种类型.属于这种类型的诗,还有《日光岩下的三角梅》,《双桅船》等;另外一类型是\'赠\',\'送\'型,例如《秋夜送友》,《赠》等,这类诗在舒婷诗中也不是太少,《致橡树》,《流水线》也属这一类型.相比之下,后一类型接近书信,前一类型像是独白.从诗的角度说,也许前一类型略胜一筹吧,因为后一类型实际上未经转换或转换得过分容易.《赠》的魅力来自诗中的警句(火,炭,树,土),形象的刻画,婉转的口吻(多种特殊的句式)和氛围情调.《秋夜送友》有些像书信的分行,《流水线》未经转换,有些直露.《日光岩下的三角梅》是咏物诗,但寄托深远新颖:\'越是生冷的地方/越显得放浪,美丽\'.《双桅船》是一首与诗集同题的诗,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舒婷经常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这或许可以说是她诗思维的一个特色.什么是双桅双桅有什么含义在这首诗里,成对出现的意象有:左翼/右翼,风暴/盏灯,你/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岸/船,告别/相遇等等,可以一直找下去.我们可以在别的诗里很容易地找出\'双桅\'模式:大海/小船,橡树/木棉,老松/岸柳,火/炭,树/土等等.双桅不是表示内心矛盾或感情复杂,而是渴望交流,期待友情,祈求沟通与理解,相信心灵的来往,说到底,是舒婷种种感情牵挂的流露与外化.双桅很好他说明了舒婷诗的特殊追求与特殊的价值取向.舒婷的诗友们都不是双桅,而是单个的:岛,河,猴,城等等.有人说过:深刻的都是孤独的.舒婷既然总也深刻不起来,她喜欢双桅就是很自然的了.然而,从诗歌艺术技巧来说,中国的格律诗可以说是双桅的,因为它很讲究对仗;西方诗歌里的张力,反讽,悖论也都双桅.最后,哲学的辩证学者认为:事物都是成对的产生,——能不能说这是对双桅的哲学阐释呢每一个读者都有阐释的自由,唯独不可以论断为二元论.(蓝棣之)。
双桅船

象征意味解读(一)
陈思和在其所著《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称“《双桅船》以隐喻的方式曲 折的传达出了恋爱双方在相互依恋中所具有的自我独立。”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舒婷的这种爱情观对当今社 会人有指导意义。
象征意味(二)
游子
风尘沾满了我的双腿 可号角却不容我再迟疑 故乡啊,心爱的故乡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巨变、一个梦
拓展探究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979年7月
鉴赏参考
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 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 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 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 “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一 代人”当然 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然 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常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 如果超越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 杜甫、鲁迅等等不同时 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 他们都具有特别敏锐的“黑色的眼睛”。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我在你们的航程上
一首不老的恋歌_舒婷_双桅船_赏析

与诗做伴舒婷这首《双桅船》作于十年浩劫之后。
“文革”十年,人们的身心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摧残,相互间的隔膜、猜忌和戒备像瘟疫一样蔓延在神州大地上。
诗人有感于此,用诗的形式表现出一种对“人”的关切,呼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温情。
这首诗一发表即引起了轰动,人们争相传诵,开一代朦胧诗的先河。
这首诗的第一节写双桅船与岸的生命之约。
双桅船,一生漂泊不定,却始终热烈地眷恋着岸的怀抱。
在这生命的进程中,尽管有“雾”和“风”的摧残和肆虐,但生命之约终会履行。
短暂的相聚,长久的分离,痛苦的告别,甜蜜的期待,这就是人生。
诗中的“纬度”既是“我们”相逢的地点,又是“我”情感升华的所在。
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延伸和深化。
世事无常,人生难料,人世间的风风雨雨让我们时聚时分。
“风暴”“灯”是聚散离合的最好见证。
然而,相聚时的患难相依,分离后的彼此忠诚,都再次证明,崇高的爱情,不怕天涯海角,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那彼此的注目,那灵魂的相依相恋,才是真正的爱情。
诗人以她那敏感而细腻的心和独特的感悟力,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出色地塑造了一组似分离又永远期待的象征意象。
其中的“双桅船”和“岸”象征“我”和“你”,“雾”和“风”象征着生命感情航道上的坎坎坷坷。
“风暴”和“灯”就是一种缘。
全诗浑然一体,刻画无痕,耐人咀嚼,确是一首不老的恋歌。
附诗:《双桅船》双桅船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暮暮你在我的航程里我在你的视线里安徽鲍亚民一首不老的恋歌———舒婷《双桅船》赏析!"。
双桅船 舒婷

双桅船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
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
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
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
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
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
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
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
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
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
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舒婷《双桅船》赏析技巧

舒婷《双桅船》赏析技巧《双桅船》是1982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诗集,作者是舒婷。
主要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优秀诗集奖。
小编为各位考生讲解《双桅船》赏析技巧。
1《双桅船》原文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1《双桅船》赏析《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
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
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1.游子(浪子)对家的思念在面临未来未知的旅途时,虽然离家会有伤感,但是容不得自己再犹豫下去。
我们曾经有过相遇,有过别离,是一次次的面对挑战后的疲惫,让我回到你那里,而又是一次次新的挑战,让我离开了你。
无论我们相隔多远,无论分别多久,我都始终离不开你,始终思念着。
双桅船

舒婷
双桅船
• • • • • • •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朦胧诗的特点 诗中的意象、象征的内涵 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 作品解读
作者简介(1)省泉州,中国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 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较浓意味的传统诗 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4年就读于 厦门一中;1969年至闽西山区插 队;1972年返回厦门,当工人、统计员、 染纱工、焊锡工等等;1979年开始发表 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 从事专业写作。 • 舒婷是抒情型的诗人,爱是她诗歌的主 题。她不像其他朦胧诗人那样偏重于对 历史和社会的思考,着力表现的是人性 的美好与生命的优伤。舒婷的诗标志着 当代中国诗歌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 过渡。 • 一方面,她是一个典型的抒情诗人,情 感细腻典雅,追求崇高和优美的风格,特 别是在其创作的早期曾受到许多浪漫 主义诗人的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2)
• 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用现代主义尤其是 象征主义手法写作的诗人,多感觉、意象、 暗示,而较少直白的表露。她的略带感伤意 味的抒情和唯美的艺术追求,打动着80年代 初期人们的共同心绪与情怀,不失真诚、不 乏悲凉、不陷偏激,而又怀抱着某种希望。 她在时代所提供的空间内游刃有余地穿行着, 既有艺术上的创新与叛逆精神,同时又与工 众与时代的主流文化之间存留着沟通的余地。 主要作品: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 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 《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等。舒婷曾 两次入选“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
作品解读( 1)
• 《双桅船》是舒婷的代表作,诗人曾以此题名她的第一本 诗集。诗的主体形象是“双桅船”,也就是诗中的“我”, 全诗以“双桅船”向“岸”倾诉对话的方式展,呈现诗人 的内心独白。诗在展开时把航行途中的“雾”、“岸”、 “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生 动的画面,突出船与岸的特殊关系。有人把这种关系定为 爱情,我们也可以把它扩大到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扩 大到生命的哲思。“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 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 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人生的追求何尝不是如 此,在一个理想彼岸到达后,新的理想彼岸又在前面。不 断追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正是一种有价值、有作为的 人生写照。那么,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一片又一片 “心爱的岸”,就“不怕天涯海角”,甘愿“再分东西”, 留存永远的思念,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舒婷双桅船诗歌原文及赏析

舒婷双桅船诗歌原文及赏析舒婷双桅船诗歌原文及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舒婷双桅船诗歌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双桅船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呵,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赏析一首美好的诗往往是情景交融的。
舒婷的《双桅船》尤其如此。
似乎舒婷也很喜欢这首小诗,她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便以《双桅船》而命名。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
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
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
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
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
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
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
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桅船》赏析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
哪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
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
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
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
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
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
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
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
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
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
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
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
“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
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
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
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
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
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
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
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
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
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
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
作者的真情实感。
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
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
广泛流传和引用。
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
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
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