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力量训练即刻下肢CMJ纵跳能力变化的研究

合集下载

篮球运动员下肢纵跳力量训练

篮球运动员下肢纵跳力量训练

92体育风尚SPORT & STYLE作者简介:肖雪武(1985—),男,汉族,江苏常州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篮球训练和田径训练。

篮球运动员下肢纵跳力量训练肖雪武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摘要:在竞技运动快速发展的同时,篮球运动员的素质训练要求也更为严格,对训练方式方法的选择也更为重视。

力量素质可以说是各项训练的基础,对于篮球运动运来讲,力量训练属于日常训练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重要的训练手段。

其中,下肢纵跳力量训练对于篮球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来讲至关重要,本次主要从下肢纵跳力量训练的原理出发,研究总结不同纵跳方式的训练特点以及其与力量的关联特征,然后基于此为后续训练内容的安排提供一定的指导,争取能够通过更简单的训练来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半蹲跳;力量训练纵跳力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判断篮球运动员弹跳能力的指标,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讲,下肢纵跳能力还关系到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因此一直都是训练的重要内容。

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讲,日常的训练中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来训练其下肢纵跳能力,确保其纵跳力量可以不断的提升。

想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下肢纵跳训练方案,就需要掌握下肢纵跳训练的基本原理,了解相关动作概念的形成特点,以此来制定适应性更强的训练内容。

一、下肢纵跳力量训练原理下肢纵跳力量训练是篮球运动员比较常见的训练内容,多是通过半蹲跳或下蹲跳的形式运动,带动下肢肌群的锻炼,提高下肢力量。

通过下肢纵跳力量训练,来进一步增强运动员肌肉强度,提高身体适应能力,对弹跳高度以及速度做进一步提升,使得篮球运动员具有更强的体育竞技能力。

采取半蹲跳的形式训练,要求全过程均需要保持双手叉腰的姿势,以此来避免手臂摆动对训练效果的不利影响[1]。

并且在做屈膝下蹲的动作时,控制身体下蹲并保持半蹲起跳的姿势,膝关节弯曲角度控制在90°后用力向上跃起。

下蹲跳训练与半蹲跳训练方式相似,要求运动员保持双手叉腰的姿势下蹲到一定深度后,用尽全力向上跃起。

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研究1. 引言1.1 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的重要性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在短跑项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下肢的力量直接影响着短跑选手的爆发力、速度和耐力,是决定他们表现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下肢力量训练,短跑选手能够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加快肌肉收缩速度,提高爆发力和起跑速度,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短跑项目的本质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冲过终点线,这要求选手具备强大的爆发力和速度。

而下肢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选手的爆发力和速度,让他们在短跑比赛中更有优势。

下肢力量训练还可以增强选手的耐力,延缓疲劳的发生,使其能够在比赛中保持稳定的表现。

短跑运动员必须重视下肢力量训练,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力量水平,从而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2 短跑项目下肢力量对表现的影响短跑项目中,下肢力量对运动员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肢肌肉是短跑运动中最主要的肌肉群之一,它们承担着支撑身体、推动身体向前运动的重要任务。

强健的下肢肌肉可以提高短跑运动员的爆发力、速度和耐力,从而使其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短跑项目中,对下肢力量的要求特别高。

短跑是一项高强度、高速度的竞技项目,短跑运动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极大的力量,快速加速并保持高速奔跑。

只有拥有强大的下肢力量才能完成这些要求,否则将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的下肢力量训练,短跑运动员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爆发力和速度,同时增强肌肉的耐力和稳定性。

这将使他们更加轻松地应对比赛中的各种挑战,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肢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2. 正文2.1 下肢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下肢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是短跑运动员在提高速度和爆发力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之一。

下肢力量训练可以帮助短跑运动员提高肌肉力量、爆发力和耐力,从而提升短跑表现。

下肢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1. 多样化训练:短跑运动员应该进行多样化的下肢力量训练,包括重量训练、循环训练、爆发力训练等,以全面提高肌肉力量和功能。

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实效性研究

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实效性研究

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实效性研究一、本文概述短跑运动员的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是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关键环节。

力量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和爆发力,还能够改善其运动技术,减少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比赛成绩。

因此,研究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实效性,对于优化训练方案,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实效性。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国内外关于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的研究成果,了解当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短跑运动的特点和要求,分析下肢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训练原则和训练手段。

接着,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短跑运动员进行下肢专项力量训练,观察训练前后运动员的体能指标、技术表现以及比赛成绩的变化,以验证训练手段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手段进行优化,提出针对性的训练建议,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科学的训练指导。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实证研究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实效性,为提升短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实效性研究一直是运动训练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训练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练开始关注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提高短跑运动员的下肢力量,以达到提升运动表现的目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研究都集中在探索不同力量训练手段对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的影响。

其中,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如深蹲、硬拉等被广泛认为能够有效增强下肢肌肉力量。

然而,这些训练方法是否真正符合短跑运动的特点,能否有效提高短跑运动员的专项力量,仍存在争议。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更为专项化的力量训练手段,如跳跃练习、抗阻冲刺等。

这些训练方法更加贴近短跑运动的实际需求,能够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和快速力量。

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短跑是一项需要极强下肢力量的运动项目,训练下肢力量对于短跑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至关重要。

下肢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短跑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还可以为其他运动项目的力量训练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下肢力量的重要性、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的现状和问题以及针对短跑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下肢力量在短跑项目中的重要性短跑项目是短距离高强度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要求非常高。

下肢力量是短跑运动员在起步、加速和冲刺过程中产生爆发力和维持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具备强大的下肢力量可以让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快速出发、迅速加速并保持速度,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肢力量训练是短跑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的现状和问题目前,许多短跑运动员在训练中重视速度和技术的提高,而忽视了下肢力量的训练。

由于对下肢力量的重视不够,一些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虽然速度快,但是在爆发力和维持速度方面能力较弱,导致了在最后冲刺阶段被对手超越,影响了成绩的提高。

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的现状存在着重视不足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1. 重量训练重量训练是短跑运动员提高下肢力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负重训练,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爆发力和维持速度的能力。

短跑运动员可以选择杠铃深蹲、硬拉、腿举等动作进行重量训练,同时可以结合高强度的训练计划和科学的营养补给,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2. 弹跳训练弹跳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短跑运动员的爆发力和反应速度。

通过跳跃、弹簧板训练、蛙跳等动作,可以训练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和腿部的灵活性,提高起步和加速时的爆发力,从而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 动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可以帮助短跑运动员提高下肢肌肉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冲刺过程中的稳定性和速度。

短跑运动员可以进行单腿深蹲、单腿跳跃、平衡板训练等动作,以训练下肢肌肉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比赛中的冲刺能力。

不同水平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纵跳动作下肢肌肉激活差异的研究

不同水平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纵跳动作下肢肌肉激活差异的研究

不同水平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纵跳动作下肢肌肉激活差异的研究作者:马剑清来源:《体育时空》2014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6-000-01摘要本研究的目的为评价不同水平柔道运动员在纵跳动作中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神经肌肉适应性。

柔道运动员进行三种形式的纵跳。

通过表面肌电记录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的动力学数据。

在进行纵跳的过程中,高水平运动员比低水平运动员的拮抗肌EMG信号更高,同步激活水平更低。

优秀柔道运动员纵跳成绩更好,研究结果表明其蹬伸力量产生的不仅更强而且更早,肌肉收缩时间更短。

优秀运动员比低水平运动员的整个神经肌肉激活更娴熟。

关键词肌电柔道纵跳一、研究背景柔道是格斗术的一种,需要运动员具有高超的技术,并且要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技术。

对于格斗运动中专业动作神经肌肉活动研究更多的集中在空手道项目。

本研究主要目的为探讨不同训练水平柔道运动员专项动作神经肌肉活动差异。

纵跳的下肢EMG和动力学差异进一步支持训练水平导致的神经肌肉控制因素反应。

二、研究方法(一)受试者根据受试者的运动水平分为高水平组(5男/5女)和普通组(5男/5女)。

所有受试者拥有至少4年的省级比赛经验,高水平组拥有省级比赛前三名成绩。

(二)数据分析通过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EMG参数为EMG激活和同步收缩。

组间差异通过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分析。

所有测试数据显著性水平为0.05。

(三)实验结果三、讨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一)高水平运动组的纵跳成绩更出色,蹬离阶段产生更大的vGRFs相对值,每个实验阶段的收缩时间。

上述变化可以解释纵跳成绩出色的原因。

(二)纵跳测试表明不同训练水平组神经肌肉活动模式的差异。

高水平组在预收缩、收缩和推离阶段都表现出更高的VL活动。

高水平组在纵跳所有阶段都表现出更好的同步收缩能力。

普通组相比高水平组表现出更大的拮抗肌活动水平。

力量素质对纵跳能力的影响及其训练建议

力量素质对纵跳能力的影响及其训练建议

力量素质对纵跳能力的影响及其训练建议纵跳作为一项专业训练,具有很强的体育竞技性质,也是许多运动项目的重要技能要素之一。

纵跳能力在提高运动者本身运动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力量素质的不同会影响运动者的纵跳能力。

首先,力量素质是影响运动员纵跳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力学分析表明,纵跳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给跃动提供动能所产生的力量。

如果跳跃者的力量素质较强,那么就可以有效的向上把握住足部的弹力,发挥出必要的推力;反之,如果力量素质较弱,就会影响跳跃力的发挥,无法提升纵跳能力。

另外,纵跳能力也受运动者体重、肌肉组织及肌肉纤维类型的影响。

体重太重会增加着地时的冲击力,而肌肉组织及肌肉纤维类型则是决定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如反应能力、力量发挥能力等。

若运动员体重过重,并且训练不当,会引起肌肉组织及肌肉纤维类型与运动要求不相符,从而影响运动员纵跳能力的正常发挥。

此外,均衡饮食也是提高运动员纵跳能力的重要因素。

虽然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力量,但是恢复训练所需精、水、钙、铁等营养物质是比较重要的,平衡摄入有助于建设分解肌肉,从而恢复身体的体力。

因此,训练者应及时建立科学的训练计划,全面提高力量素质。

一方面,强化力量训练,选择适宜的负荷量,注重技术正确性,增加伸展动作,提高腰、双臂、腿等部位屈伸动作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纵跳能力。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人体及肌肉的营养摄取,以便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以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增强运动者的耐力、力量,以及反应能力,从而提高其纵跳能力。

综上所述,力量素质的不同会影响运动者的纵跳能力,训练者应科学的打造力量训练计划,增加厚度,强肌肉,改善运动技能,正确合理的摄入营养,增加恢复能力,以便提升纵跳能力。

篮球与足球运动员原地纵跳时下肢力量的对比分析及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篮球与足球运动员原地纵跳时下肢力量的对比分析及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篮球与足球运动员原地纵跳时下肢力量的对比分析及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张健;闫霞;张红;孔晓阳【摘要】为探索篮球和足球项目运动员下肢力量的特征差异,运用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方法,使用Kistler测力台,关节角度尺和节拍器等仪器,对50名篮球二级运动员和40名足球二级运动员进行统一动作要求的CMJ、CJb和CJs动作测试.分析结果:1)CMJ测试结果显示,篮球运动员的纵跳高度高于足球运动员,其他参数未见显著差异;篮球运动员的起跳高度与快肌纤维比和平均功率呈高度正相关,与预拉伸效果呈正相关,与瞬时力值相关度较低;而足球运动员的起跳高度与平均功率和快肌纤维比呈高度正相关,与瞬时力值和预拉伸效果相关度较低.2)CJs测试中,篮球和足球运动员的平均高度指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平均功率指标具有显著差异,其余指标均未见显著差异;篮球和足球运动员的平均高度均与平均功率呈高度相关,与腿部平衡指数呈正相关;平均功率与平均高度和腿部平衡指数呈高度相关;下肢刚度与平均接触时间呈高度负相关.3)CJb测试中,篮球和足球运动员的各项指标均未见显著差异;篮球运动员平均功率与平均高度和平均瞬时力值呈高度相关;平均瞬时力值和平均时闽呈高度相关;高度疲劳指数和功率疲劳指数呈高度相关.足球运动员除高度疲劳指数和功率疲劳指数相关度较低外,其余与篮球运动员结果一致.【期刊名称】《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5页(P278-282)【关键词】篮球;足球;原地纵跳;下肢力量;相关性【作者】张健;闫霞;张红;孔晓阳【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北京100191;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北京100191;北京教育学院,北京100120;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6近几年来,随着篮球和足球运动的发展,比赛激烈程度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也随之提高,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不同专项运动员连续纵跳能力比较研究

不同专项运动员连续纵跳能力比较研究
【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7)004
【总页数】4页(P104-107)
【关键词】不同专项;连续纵跳;比较
【作 者】刘擎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内江6411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823
下肢爆发力在许多体育运动项目中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质测量过程中,通常采用立定跳远或者垂直纵跳的成绩来反映下肢爆发力.但它们只反映了一次性爆发用力的情况,而在实际运动过程中,往往要求运动员能够进行多次、快速、连续性跳跃.因此,只有通过下肢肌肉的连续纵跳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运动员的跳跃能力.本研究通过对田径跳跃项目运动员、短跑项目运动员、投掷项目运动员、篮球项目运动员和体操项目运动员下肢肌肉的连续跳跃能力的测试比较,反映不同专项运动员跳跃能力即爆发力水平,为运动训练的有效展开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不同专项运动员连续纵跳能力比较研究
刘擎
【摘 要】Athletes from the sports items of track jumping events,sprint,throwing events,basketball and gymnastics were first subjected to a kinetics test to measure their consecutive vertical jumping ability,and the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made of the typical value of their consecutive jumping power,the peak power and the gradient value of power.The results show that athletes of jumping events excel those from other sports items in regard to the consecutive jumping power;and gymnastics athletes were found to be relatively weaker in this regard.%本研究通过对田径跳跃项目运动员、短跑项目运动员、投掷项目运动员,篮球项目运动员,体操项目运动员下肢肌肉的连续跳跃能力即爆发性用力水平进行动力学的测试,通过比较分析力的均值与力的峰值以及力的梯度值可知:跳跃项目运动员的连续纵跳能力优于短跑、投掷、篮球、体操项目运动员,体操项目运动员较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1 实验法 实验 分两次 进行 , 时间 间隔 一天 , 实 验期 间不进行力量训练和大强度技术训练。第一次 ( 第一天 ) 进 行无振动干预静态半蹲实验 , 第二次 ( 第三天 ) 进行静态半 蹲并施加振动干预实验。实验前 , 受试者均在跑台上进行低 强度热身跑 , 跑台速 度为 7 km/ h, 坡度为 0% , 慢跑 8 min 后着重对腰背部、髋关节、膝 关节和 踝关节 进行静 态拉 伸 , 充分活动关节和肌肉以适应实验与测试要求。
m/ s 静蹲 震动
C- 60 2 44 0 22 2 48 0 25
*
2 50 0 23 &&
注 : * 与 C- 0 相 比 P < 0 05; & 与静蹲 相比 P < 0 05; & & 相同时间比 P < 0 01。以下各表同。
在相同静蹲 ( 实验 ) 时间 , 静蹲组与静蹲施加振动干预 组的检验发现 , 45 s 的静蹲组与施加振动干预组在 两种实验 后的纵跳腾 起初 速 度 , 具 有非 常 显著 性 差异 ( P < 0 01) , 30 s 和 60 s 的两种实验组中 , 纵跳腾起初速度未表现出显著 性差异。 2 3 静 蹲与静蹲施 加振动干 预不同时间 实验前后 纵跳相对 最大力量测试 由图 3、表 4 可知 : 施加振 动干预静 蹲实验 组在 CM J 纵跳测试中相 对最大 力量要 高于 初时 值以及 相同
馨1 , 刘道满1
050016)
100075; 2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河北 石家庄
摘 要 : 设计了静蹲训练与静蹲施加振动干预训练两种训练方式 , 分别在 30 s 、45 s 和 60 s 训练 时间后即 刻测试 CM J 纵跳水平 , 并与未进行该 实验 前初始 水平 进行比 较分 析 , 以及 对实 验组之 间进 行对比 分析 , 以研究在静蹲训练中施加振动干预后即刻下肢 CM J 纵跳能力的变化。 关键词 : 静蹲 ; 振动 ; CM J 纵跳 中图分类号 : G804 6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 3612 ( 2010) 05- 0047- 03
投稿日期 : 2009- 12- 16 基金项目 : 北京市科委资助项目 ( 课题编号 : D0606002040231) 。 作者简介 : 师玉涛 , 助理研究员 , 硕士 , 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
! 48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第 33 卷
2
结果与分析
静蹲时间组。分别对静蹲与施加振动干预 的六个实验组数据 与初始值 , 以及相同静蹲时间组 进行非参数配对检验 , 无显 著性差异。说明在本次研究中 , 受试队员在实验过 程中 , 下 肢的 CM J 纵跳的相对最大力量平均水平没有变化。
cm 静蹲 震动 CMJ- 0 31 91 5 46 CMJ- 30 31 51 5 11 32 52 5 41 CMJ- 45 30 15 5 11 32 07 5 79&
*
CMJ- 60 30 63 5 62* 31 77 6 49
注 : * 与 CM J - 0 相 比 P < 0 05; & 相 同时 间 比 P < 0 05; & & 相同时间比 P < 0 01。
图2
两种不同实验 CM J 纵跳腾起初速度变化
图3
两种不同实验 CM J 纵跳相对最大力量变化
表 4 队 员两种实验前后 CM J 纵跳腾相对最大力量 测试数据 ( n= 11)
图1 两种实验 CM J 纵跳高度变化
N/ kg 静蹲 震动 C- 0 26 90 2 10 C- 30 26 90 2 64 27 26 2 46 C- 45 26 27 2 49 27 14 1 85 C- 60 26 68 1 39 27 10 1 99
第 33 卷
第5期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 niversity
V ol 33 N o 5 M ay 2010
2010 年 5 月
不同力量训练即刻下肢 CM J 纵跳能力变化的研究
师玉涛1, 王明波2 , 刘
( 1 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 , 北京
颖1 , 马
2 1 静 蹲与静蹲施 加振动干 预在不同时 间实验前 后纵跳高 度变化测试 由图 1、表 2 可知 , 受试队员 在 30 s 、 45 s 和 60 s 的静蹲实验中 , CM J 纵跳高度呈下降趋势。经非参数检 验发现 , 30 s 静蹲后的纵跳高度与初始值无差异 , 45 s 和 60 s 静蹲后纵跳高度与初始值有显著性差 异 ( P < 0 05) 。静蹲 施加振动干预实验中 , 三组数据呈上升趋势 , 经非参数检验 均无差异。 表 2 队员两种 实验前后 CM J 纵跳高度测试数据 ( n= 11)
A Study on the Quiet Squat and Static Squat on Vibration Training Immediately CMJ Vertical Jump Lower Ability Change SH I Yu t ao 1 , WANG M ing bo2 , L IU Ying 1 , MA Xin1 , L IU Dao man 1
( 1 Sports Science I nst itute of Beijing, Beijing 100075, China; 2 Hebei N ormal U niv 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China) Abstract: T his r esearch designs tw o tr aining modes, namely, the quiet squat and static squatting on vibr at ion, separately in 30 seconds, 45 seconds and 60 seconds after training time to test CM J and vertical jump level immedi ately and makes a compar ison w ith the init ial lev el before the ex periment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mong the ex per imental group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CM J low er longitudinal jumping ability immediately tested after the quiet squat and static squatting on v ibration Key words: quiet squat ; vibration; CM J vertical jump 振动力量训练在国内是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 , 训练 对力量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所查阅相 关研究中 , 大多为经过周期性的振动训练后肌肉力量有显著 增长 , 而对振动训练后即刻力量水平变化的研究较少。本研 究旨在探讨施加振动刺激即刻的肌肉力量变化情况 , 以及对 施加振动刺激 时间 不同 , 其 结果 之间 是否 存在 差异 进 行研 究。 第一次实验 , 在实验前利 用 HU R 纵 跳测力 台对所 有受 试者进行 CM J 纵 跳初 始水 平 测试 , 取 得 初始 水平 数 据值。 然后进行静态半蹲 ( 静蹲 ) 实验 , 静蹲时间 分别为 30 s 、 45 s 和 60 s 三组 , 组间休 息 5 min 。每 组静 蹲练习 之后 , 即 刻 在 HU R 纵跳测力台上 进行 CM J 纵跳测试 , 实验与测试间隙 时间严格控制。静蹲练习时 , 每名受试者 的下蹲角度用量角 器统一规范 , 角度控制在 130 5 之间。 第二次实验的实验条件控制 与第一次实验相同 , 在实验 前再次利用 HU R 纵跳测力台对所有受试 者进行 CM J 纵跳初 始水平测试 , 测试结果与第一次实验数值 相加取两者的平均 值作为 CM J 纵跳初始水平值 ( C0) 。在振动台上静蹲时 间同 样分别为 30 s、 45 s 和 60 s 三组 , 组间 休息 5 min, 静 蹲施 加震动干预练习后即刻 在 HU R 纵跳测力 台上进行 CM J 纵跳 测试。施 加振 动 干 预 实验 中 , 振 动 频率 为 30 Hz, 振 幅 3 mm 。 1 2 2 实验仪器 国产振动台 , 振动频 率范围 25~ 50 Hz,
振幅 3 mm 。 芬兰产 HU R 纵跳测力 台。测试 数据有纵 跳高度、 腾起 初速度以及相对最大力 。 1 2 3 数据处 理 实 验前 后数 据 均有 SPSS11 0 进 行平 均 值与标准差处理。分别 对静蹲 和静蹲 施加 振动干 预的 30 s、 45 s 和 60 s 实 验组结果与初始值进行非参数检验 , 采用两配 对样本的 Wilcoxon 符号秩检验进行分 析。
C- 0 2 49 0 21 C- 30 2 48 0 20 2 52 0 21 C- 45 2 41 0 22
*
3
3 1


纵 跳的
三种静 蹲时间在实 验前后纵 跳能力变化 分析
腾起初速度与纵跳高度 有高度的相关性 [ 1- 3] , 本实验结果中 也显示了相同的结论。本次实验 结果显示 , 随着静蹲时间的 增加 , 纵跳高 度、腾 起初 速度 和相 对最 大力 量有 下 降的 趋 势。实验中纵跳能力与静蹲时间 之间 , 未 表现出明显的线性 关系 , 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 小有关。静蹲作为一种静态 的下肢力量训练方法 , 常用于提高下肢关 节力量及稳定性以 及膝伤之后的康复训练 之中。静 态半蹲中 , 下肢肌群以等长 收缩的运动形式 , 随着静蹲时间 延长 , 同 样消耗了能量物质 肌肉产生了疲劳 , 使队员 的 CM J 纵跳能 力下 降。 CM J 纵 跳 相对最大力量实验前后没有显著 性差异 , 说明与纵跳高度和 腾起初速度之间的相关度不大 , 这一点与 我国学者的研究结 果一致 [ 4] 。实验结 果显 示 , 在 30 s 静 蹲后 测试 结果 与初 始 值无显著性差异 , 45 s、 60 s 静 蹲后纵 跳能力 下降显 著。这 说明 , 在本实验研 究中 30 s 的静 蹲训 练未 对下 肢力 量产 生 显著性的 影响。因 此 , 本 研究 认为 静蹲 训练 时间 应 不少 于 45 s, 才具训练实际意 义。 3 2 三种 静蹲施加振 动干预时间 在实验前 后纵跳能力 变化 分析 在施加振动干预的三种不 同静蹲时间实验中发现 , 纵 跳能力有增加的趋势 , 但经检验 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说 明 , 在静蹲过程中施加了振动干预后没有 降低受试队员的纵 跳能力。结合前面分析可知 , 随着静蹲时间的增加 , 下 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