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理发店》 诗歌赏析

合集下载

中国语文新诗阅读赏析

中国语文新诗阅读赏析

中国语文新诗的阅读与欣赏新诗重点提示:中国新诗的缘起与发展新格律诗派象征诗派西南联大诗人群朦胧诗第三代诗歌一、新诗正名新诗的若干名称及其缘由“新诗”是在1919年胡适发表《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一文中使用之后才普遍流行。

此前,多称之为“白话诗”、“白话韵文”、“新体诗”、“国语的韵文”、“国语诗”等等。

其他不同的称谓:“现代诗歌”、“现代汉诗”、“汉诗”等等不同的说法。

二、新诗的发生背景混乱而自由的时代:社会与经济背景启蒙的思想背景:历史进化的文学观与民主、启蒙思想诗歌变异:“诗界革命”中的文体变化背景三、新诗的发生与衍变 1、“尝试”中的诗歌写作:胡适、郭沫若、汪静之、冰心、冯至等基本特征:“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胡适语),即多用“白描”、“比喻”、“象征”:一通过托物寄兴,表现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如胡适《鸽子》、《老鸦》等;二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者自然景物,具有客观写实的倾向。

如刘半农《相隔一层纸》等。

《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希望胡适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早。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雹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鸽子胡适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老鸦胡适一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二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也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黄小米! 相隔一层纸刘半农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月夜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废名与新诗

废名与新诗
废名与新诗
生平与创作
• 1901年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小南门内本家,取名冯 文炳,字蕴仲,乳名“焱儿”,其襁褓时起便随 母亲到外祖母岳家湾生活。其笔名“废名”是在 1926年《语丝》第八十九期发表《无题之三》 (即《桥》)时开始使用的。 • 1917年(16岁)进入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在校期间(1917~1921)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的 影响.并在毕业的那一年开始和周作人通信。 • 1922年(21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成为胡适、 周作人和鲁迅的学生。
1935年北平街上诗人心中的巡警指挥汽车南行出殡人家的马车马拉车不走街上的寂静古人的诗句萧萧马鸣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路人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是很可能的万一着了火呢不记得号码巡警手下的汽车诗人茫然的纳闷空中的飞机说是日本人的万一扔下炸弹呢人类的理智街上都很安心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路人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马车在走年龄尚轻蓬头垢面岂说是死人的亲人炸弹搬到学生实验时里去吧是人的心中宇宙愚蠢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跑到桃花源岸攀手掐一瓣儿花儿于是我把它一口饮了
废名谈新诗
理论核心 • 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其文字则是诗的; 而新诗的内容是诗的,其文字则是散文的。
理解之关键词
• 完全 • 实感 • 自由诗
完全---自己的完全
• 诗的完全,诗人的完全—不依赖外物而自 身完整,关注诗人自身的心灵,进而给读 者一种读诗的完全—感情的纯粹和非功利 化 • 完全的内容—细节的细腻刻画,犹如镜头 的慢慢推进,“对一件事有一个整个的感 觉”
深夜一只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 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 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思想与语言的流动之美——读废名《灯》

思想与语言的流动之美——读废名《灯》

便是诗人意识的流动,从A到B再到C,心绪无所不往却又能无所停驻,有《金刚经》中“心无挂碍”的境界,又让人想到《道德经》中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心中思绪犹如道法一般不断推衍。

诗人从“鱼”联想到“水”,又想到“猫”,从“猫”又想到冬夜“小耗子走路”,又想到“夜贩的叫卖声”,并将之称为“宇宙的言语”。

夜深人静时,对于睡不着的人而言,也许“夜贩的叫卖声”本就是宇宙唯一的言语。

而后,诗人“又想起一个年青人的诗句/鱼乃水之花”,从写作的角度看,在此之前,诗人的思绪偏离得太远了,需要靠岸,所以这既是诗人的又一个联想,同时也巧妙地将思绪拉回到了诗歌本身,是他有意为之的精巧设计。

这时“灯光”出场了,事实上,从诗歌的开篇到结尾,无不是依赖着灯光来进行的,灯带来了光明,使读书等活动可以进行,但灯光也只是作为背景。

可这里,“灯光”却好像写了诗,“他寂寞我不读他”,“灯光”似乎也想从背景进入思想的流动当中,可却被作者笑着“疏远”了。

“我敬重你的光明”,诗人依然是把“灯光”当作发亮的背景,怀有敬重,却不把它置于思想之中,仿佛是诗人有意的拒绝。

这首诗的标题为“灯”,让人联想到《景德传灯录》。

禅家往往以“灯”表佛法真谛,所谓“传灯”,意在以法传人、以心传心,灯火递传以承光明。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里的“灯”贯穿全诗,也许它本就是作者的“心灯”,正由它才产生并照亮了万般思绪。

废名在另一首名诗《理发店》中写道:“理发店的胰子沫/同宇宙不相干/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

”从理发的泡沫想到了相濡以沫,可见废名习惯于在诗中展现禅意的联想,这正是他的独到之处。

《灯》也极具禅味,其中意识的流动让人感受到思想的混沌与瞬息变换,似乎没有什么心绪可以停靠,而是不断地联想、推衍,直至生生不息,仿佛是诗名作评鉴诗歌理论人在做着思想游戏一般,我们的视角与心绪也同样跟随他的流动而变换。

诗人北岛曾说:“诗歌是在语言中发生的事件。

”从这首诗来看,诗歌似乎是在思想中发生的事件,既扩大了诗歌中思想的边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禅宗的思想之美。

废名三十年代诗歌佛禅意蕴赏析

废名三十年代诗歌佛禅意蕴赏析
遗世 而独 立 ,
集 》的序中称, 惟人类有纪念之事 ,所 以茫茫大块 ,生者不 “ 忘死 ,尚凭_杯 土去 想象 ,其平生无一面 缘者直 为过路之人 而 已,是日坟” 。坟墓是废名颇 为喜欢使用的意象 ,似乎有 着特别 的偏爱 ,废名 曾说 “ 国诗人善写 景物 ,关 于 ‘ ’ 中 坟 没有什 么好 的诗句” ,还说过 , “ 是喜欢看 陈死人 的坟 我 的,青草年年绿” 。
随着改革开放 ,以及文 学审美性 的回归,废 名重新得 到大家的关注,本文 以废名 最具特 色3 年代诗歌作 为赏析 对象,从佛禅 O 背 景 角度 予 以赏析 。
关 键 词 :废 名 诗 歌 ;三 十 年代 ;佛 禅 ; 赏析 ; 先天 下 之 引言 :3 年 代是 废名诗 歌创 作 的鼎盛 时期 ,其中尤 以 间 固然 潇 洒 ,但 明 知苦 而 继 续 寻 苦 ,就 有 了 儒 家 “ 0 1 3 年 为 甚 ,可 称 作是 废 名 的 “ 歌 年 ” 。 陈建 军 认 为 “0 91 诗 3 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 而乐” , “ 修身齐家 治国平 天下”的悲

壮气概 了。这首诗表 现出废名对于佛禅 的态 度 ,在那个 内忧 外患 ,民不聊生 的时代 ,废名一介 书生虽 然无力 扭转乾坤 , 但他们 以 “ 出世 的态度 于 人 生 ” 。 忠

三 、坟 ( )与生死 墓
坟墓在古代诗词 中的运用颇为忌惮 ,大都足 与穷 、愁 、 病 、苦联 系在一起 的 ,废 名对此 不 以为然 。他在 《 马诗 天


“ ”多指莲 花、荷花。 《 花 华严经 》里 的华藏世界 ,最 下 为风轮 ,风轮之上有香水海 ,香水海 中生大莲华 ,此莲华 中包藏著微尘数 的世界 ,所以又称莲华藏世 界。作 为华藏世 界 的中心 ,莲 华便具有 特殊 的意 涵 。 《大 日经 ・ 疏八 》日 : “ 花者 ,是从慈悲 生义 。即是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 中 , 万行 开放庄严佛菩提树 ,故说 为花。” 《 花 拈 我想 我走过的山林 我应该不怕,一一 我不 晓得我真个不怕 了,

废名

废名

又记起去年夕夜里地席上看见一只小耗子走路, 夜贩的叫卖声又做了宇宙的言语, 又想起一个年青人的诗句 / 鱼乃水花。
灯光好像写了一首诗 / 他寂寞我不读他。 我笑曰,我敬重你的光明 / 我的灯又叫我听街上敲梆人。 理发匠的胰沫 / 同宇宙不相干 / 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 匠人手下的剃刀 / 想起人类的理解 / 划得许多痕迹。 墙上下等的无线电开了 / 是灵魂之吐沫。
◆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 黄梅人,语丝社成员。
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桥》 《莫须有先生传》 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 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充满田园牧歌 式的风情。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 曰“德经之后, 若抛却吉凶悔吝 / 相晤一室。 太疏远莫若拈花一笑了/ 有鱼之与水 / 猫不捕鱼

废名诗选: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凤凰诗刊

废名诗选: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凤凰诗刊

废名诗选: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凤凰诗刊废名(1901—1967), 湖北黄梅人。

原名冯文炳。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 开始发表诗和小说。

1929 年毕业后受聘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讲师, 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

1946年回北大国文系任教, 1952年后任教于吉林大学中文系。

废名被视为“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版有小说集《枣》《桥》《竹林的故事》《莫须有先生传》等。

他在三四十年代在北大授课的讲义经整理出版为《谈新诗》, 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重要的批评文集之一。

冬夜朋友们都出去了,我独自坐着向窗外凝望。

雨点不时被冷风吹到脸上。

一角模糊的天空,界划了这刹那的思想。

霎时仆人送灯来,我对他格外亲切,不是平时那般疏忽模样。

夏晚天上乌云密布,我在池旁,鱼在池中,没有谁知道。

我把我的心一行行写成字, 再把字一个个化成灰,其时漏钟三响,细雨吱吱不住。

沉默山在夜里才自默其高,因为不安寂寞。

登泰山而小天下,于是泰山思慕夜。

二十年三月十四诗情病中没看梅花,今日上园去看,梅花开放一半了,我折它一枝下来,待黄昏守月寄与嫦娥说我采药。

二十年三月十五日眼明我拧着闲愁掐一朵花,捻在手上我明眼的看,也算是在我的黄昏天气里点一点胭脂。

二十年三月十六日梦之二我在女人的梦里写一个善字, 我在男子的梦里写一个美字, 厌世诗人我画一幅好看的山水, 小孩子我替他画一个世界。

二十年三月十七日无题对着镜子忽然起杀像之意,——我还是听人生之呼唤让他是一个空镜子。

二十年三月十七日琴我是一个贪看颜色的人,所以我成了一个盲人,向来我笑人说花作影,花为什么看他的影子,我以为那一定是一个盲人,如今我是一个盲人,我的世界没有影子,一切的颜色是我的涅槃,天上我晓得有星,黑夜不如我的光明,我的世界没有生生死死,我求我的夜借我一张琴,弹一曲五色之哀音。

小园我靠我的小园一角栽了一株花, 花儿长得我心爱了。

我欣然有寄伊之情,我哀于这不可寄,我连我这花的名儿也不可说,——难道是我的坟么?灯人都说我是深山隐者,我自夸我为诗人,我善想大海,善想岩石上的立鹰,善想我的树林里有一只伏虎,月地爬虫善想庄周之黾神,褒姒之笑,西施之病,我还善想如来世尊,菩提树影,我的夜真好比一个宇宙,无色无相,即色即相,沉默又就是我的声音,自从有一天,是一个朝晨,伊正在那里照镜,我本是游戏,向窗中觑了这一位女子,我却就在那个妆台上仿佛我今天才认见灵魂,世间的东西本来只有我能够认,我一点也不是游戏,一个人我又走了回来,我的掌上捧了一颗光明,我想不到这个光明又给了我一个黑暗,——从此我才忠实于人间的光阴,我看守着夜,看守着夜我把我的四壁也点了一盏灯,我越看越认它不是我的光明,我的光明那里是这深山里一只孤影? 我却没有意思把我的灯再吹灭了,我仿佛那一来我将害怕了。

_人类_的_灾难_与_寂寞_论废名诗歌的思想内涵与特征

_人类_的_灾难_与_寂寞_论废名诗歌的思想内涵与特征

废名在解放前 , 特别在抗战前 , 似曾以他独特的方式 , 把儒 释道熔于一炉 。 ……把孔子和孔门弟子的交往及其言行 , 一扫腐 儒的玄化 , 解释得非常平易近人 。③
“把儒释道熔于一炉 ”, 是其复杂性 , 也就是说 , 儒释道各 家在废名那里都不是原来的面目了 , 也就不能根据哪一家的教义 作类似于 “腐儒的玄化 ”式的阐释 。更重要的是 , “把儒释道熔 于一炉 ”不仅是思想的特征 , 而且也是思想方式 、话语形式的 特征 。卞之琳还说 :
一直左右了后来的研究思路 。然而 , 具体考察其作品 , 我们将会
发现 , 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已 。如果我们仅仅着眼这一
点 , 难免因为注重了 “玄 ”之思的一面而将结论归于缺乏深刻
的现实体验和社会关怀 , 尽管是因此而独赏甚至是偏爱这种
“超越的 ”、“形而上 ”的思想特征 。
其实 , 废名的诗 , 不仅有十分直接表达的社会关怀 , 而且其
﹄ 的
给 “人类 ”的是 “灾难 ”, 然而命令 “飞机 ”的 “思想 ”却是
﹃灾
以 “真理 ”的名义 。在这首诗写作的 1948 年那个具体的语境
难 ﹄
中 , 战争 是 内 战 , 是 被 在 “思 想 ”的 旗 号 下 分 为 “彼 ”与

“此 ”两个敌对阵营的 “大决战 ”, 同室操戈 , 同胞之情荡然无
研究者们受朱光潜所谓的 “禅家 ”二字影响很深 , 而不理 会他同时还说了 “道人 ”二字 , 因而废名诗的禅宗思想的特征 成为立论的依据或论题 。这种来自朱光潜评论的影响 , 似乎不仅 “执一 ”而落于 “偏见 ”, 而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笔者倒 以为 , 介于学生与朋友之间的卞之琳 , 对废名的评论似乎更为准 确 , 他在 《〈冯文炳选集 〉序 》中说 :

读废名《竹林的故事》

读废名《竹林的故事》

读废名《竹林的故事》第一篇:读废名《竹林的故事》读废名《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中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竹林为背景,描述了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段,塑造出了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眼光聚焦在作者所营造的优美宁静的情境中,周作人曾评价过这篇小说是“坐在树荫下来读”的。

确实,一口气读下来,这篇小说真的很美,无论是生成于作者笔下清幽的竹林、还是活在作者笔下淳朴善良的人儿,都透着一股清新的味道。

自古以来,中国人情感的表达都非常含蓄,甚至稍显笨拙。

就像小说中的三姑娘和她母亲一样,母女两人相依为命,相互爱着,却都不善于表达,总归于沉默。

然而误解与隔膜就在沉默的滋养下日渐生根、发芽并且壮大。

除去与母亲相差三十岁的代沟不说,三姑娘本是一个沉默寡言,不爱说话,非常害羞的人儿。

自己善良,较真,却又从来不为自己的做法解释。

所以她以自己的方式为妈妈付出,虽然不被理解。

而母亲是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迷信鬼神的封建传统妇女,落后,固执使得她也无法理解女儿,只是同样以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爱着女儿。

这读起来不禁让人深感惋惜。

可是,为什么内心的感应如此强烈呢?我不禁想到了现在和我相依为命的爸爸。

小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粘着妈妈,我也一样,从小到大,我就比较亲近妈妈。

妈妈是一个受了教育的人,思想比爸爸前进,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更加觉得和妈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和爸爸基本上没什么话说。

妈妈的离开,从此没有了第三个人来调解,我和爸爸之间只能逐渐疏远,疏远。

爸爸是个脾气很暴躁的人,这份感受在妈妈刚离开我们的那段时间我最记忆深刻。

那段时间,爸爸沉浸于打牌,爱抽烟,还很容易发脾气,无论是冲我,还是冲着奶奶,谁都不能跟他顶嘴。

有时候看着爸爸这样子,我感觉好失望,但更加感到心疼。

很多次我都想学着电视里面的懂事小孩一样,给爸爸说一段感人的话,鼓励爸爸振作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发店
---废名
理发匠的胰子沫,
同宇宙不相干,
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

匠人手下的剃刀,
想起人类的理解,
划得许多痕迹。

墙上下等的无线电开了,
是灵魂之吐沫。

《理发店》赏析:
放弃言语而依赖于顿悟,不但是这首诗的诗学内容,也是废名贯穿所有的诗的诗学观念。

用他自己的话,叫做“是整个的不是零星的,不写而还是诗的”。

诗人没有以逻辑来构筑诗篇、阐明诗意和触发感情,而是以大幅度的意象跳跃,无关联的词语,运用意识流的写法,庄禅哲学的顿悟来表现人际之间的隔膜,和“相忘于江湖”之禅理。

何解?相忘!
题目直接阐明了诗人感情和哲理贯穿始终并产生诗情的发生地——理发店。

第一句,诗人便提及理发店的人物和物品,顺承而下——“理发匠”和“胰子沫”,然后说道,“同宇宙不相干”。

的确,“胰子沫”和“宇宙”想要建立起直接联系是不太可能的,又似乎带着一点诙谐或者突兀之感,但紧接着一句“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就让人渐渐知晓,此“沫”非彼“沫”,正和“相濡以沫”遥相呼应,迎合了庄子的那种“相忘于江湖”的大意境,然后相互融洽,令人从狭小的理发店看到了人生百媚,立刻鲜艳明朗,感觉人生的坦荡从容,逼人觉悟。

于此,从“胰子沫”到“相濡以沫”至“相忘于江湖”,恰如其分的跳跃,表现出诗人的“反即兴”特点,感情内敛,表现扭曲而扩张,却是淡泊明净而又达观,疏朗简洁而又隆重的意境,从而现出庄禅。

然后诗人开始注意另一个事物“剃刀”,同样是理发店的寻常物。

它的过程是这样的,剃刀伴着胰子沫的润滑,在脸上有规律的划动着,带着许多痕迹,可是诗人却用一句“想起人类的理解”让人一时无措,而这正是诗人的高超之处。

一方面,运用穿插叙述的方式,打破传统结构,产生新意,虽一时感觉不对,转念一想却又非它不可,仅此而已;另一方面剃刀的拟人化思维正是作者所要借以表达的思想,说明人类理解时的那种深深浅浅,一笔一划式的象征方式来拓展整个诗篇的精神维度,并且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而后被作者瞄准的就是“无线电”了,在作者怀着某种心情在剃胡须的时候,下等的无线电突然开启,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一个词——“下等”,也许当时确实无线电水平不高,杂音很多,可是作者用到“下等”这个词,就不管当时是不是真的是算作“下等”的无线电,足以表现诗人的那种鄙夷之情,何以鄙夷?后面诗人就说了,是灵魂之吐沫,对啊,这不就是与灵魂的“相濡以沫”吗?因为作者深深地感觉到了人情冷暖,隔膜与疏离,牵扯却陌生之感,一时之间产生了厌恶鄙夷,可是这种厌恶仅作停留,因为作者需要的是“相忘于江湖”的博大胸怀和坦荡从容的气魄胸襟。

置身江湖,漂泊冷淡,看似相濡以沫的人生,不如相忘,不如相忘。

其实,废名把艺术作为无意识活动,以观念情绪为诗,意味特质与语言的简
洁明快,思维的奇僻顿悟、文体的涣散无序结合,已于此诗中悄然显现,而能在理发店中体味“相忘于江湖”的快意人生,且于其中产生美于涩的交织,时而淡雅简约,倏忽光明无限的,也只有废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