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整理总结(一)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整理

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整理

第一讲儒学的形成及早期儒家思想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二)《六经》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2、《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约一千五百多年。

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它是用散文写成的。

大致有四种体式:(1)典政治法律、祭祀制度;(2)训诂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3)“誓”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4)“命”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告示。

3、《礼经》简称《礼》也称《仪礼》。

儒家经典之一。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制的汇编,共七十篇,近七万字。

《仪礼》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儒家学术思想的总结

儒家学术思想的总结

儒家学术思想的总结儒家学术思想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被称为儒学。

它的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伦理的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儒家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从其起源、核心理念、经典著作等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儒家学术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体系是在对社会和政治混乱的时代中形成的。

孔子认为,政府应该以德治国,而非以权力和暴力驱动。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对自己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的学说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基石。

儒家学术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

仁是一种德行和品质,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关键。

它包括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忠诚于国家、友善待人等等。

儒家学说强调,通过实践仁德可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并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儒家学术思想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因此儒家强调家庭内的和谐关系。

世界秩序的核心是家庭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儒家还认为,家庭内外的和谐关系是政府治理的基础,只有个人良好的品格和道德操守,才能建立和维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除了仁义礼智信(五常),儒家学术思想还强调对经典书籍的学习和理解。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教诲。

《孟子》是对孟子学说的整理和总结。

《大学》和《中庸》则探讨了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思想。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儒家学者可以获得道德和智慧的启示,指导他们在人生和社会中的行为。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一直是最重要的学术流派。

不论是政治家、士人、学者还是平民百姓,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和影响。

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社会和政治秩序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儒家学术思想在其他亚洲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体系全部知识点总结

儒学体系全部知识点总结

儒学体系全部知识点总结首先,我们来看儒学体系中的经典。

儒学的经典包括《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经典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精神。

此外,儒学还包括一些其他的重要经典,比如《尚书》、《尚书大传》、《尚书小传》、《左传》等。

其次,儒学的核心观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儒学的核心观点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多个方面,这些观点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其中,仁是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儒家认为,仁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

义是指做对的事情,是道德的标准。

礼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规矩。

智是指儒家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儒家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信是指诚实守信的品德。

这些核心观点贯穿于儒学的各个方面,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的政治理论也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儒家对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儒学强调君主的仁德和道德修养,认为君主应该以仁德来治国,强调君臣之间的道义关系。

儒家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制度、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理论,比如礼乐制度、官僚制度、教育制度等。

儒学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儒学的教育理念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

儒家提出了很多关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的理论,比如“格物致知”、“实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君子之道”等。

儒学的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儒学体系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包括儒家经典、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儒家的政治理论、儒家的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这些知识点都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把握儒学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对儒学体系知识点的总结和解析,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儒学思想的内涵和精神。

儒学怎么入门知识点总结

儒学怎么入门知识点总结

儒学怎么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儒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儒学是一种以仁、义、礼、智、信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在儒学的基本概念中,仁是最为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对人类的关怀和爱心,是儒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除此之外,儒学还强调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做人、如何治国以及如何修身养性的理论。

二、儒学思想的核心思想儒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等方面。

其中,仁是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它对待人和事的态度是建立在爱心和关怀之上的。

礼是儒家强调的一种行为标准和社会规范,它对于人们的行为举止和社交礼仪有着具体的规定。

义则是指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对待父母、师长、朋友和同事等方面的义务。

智和信是指儒学中对于知识和诚信的重视,认为智慧和诚信是成为一个完善人格的重要条件。

三、儒学的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是儒家学者们的代表作,被誉为儒学的经典著作。

其中,《论语》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文献,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和思想。

《大学》和《中庸》则是关于人类修养和治国理政的重要经书,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孟子》是儒学的代表性著作,承袭了儒家思想,并形成了孟子的思想体系,对后来的儒者影响深远。

四、儒学重要人物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和主要思想代表,他提出了儒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学说体系。

孔子的学生颜回、子路、子贡等人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传播者,他们在孔子逝世后继续传承和发扬了儒学思想。

孟子是儒学的又一重要代表,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形成了孟子的思想体系。

五、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还对其他东亚国家的文明和思想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曾是官方思想,直到清代末期才逐渐式微。

儒学的影响也可以在中国社会的道德习俗、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传统中找到,对中国人的行为、思维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儒学知识点总结

明清儒学知识点总结

明清儒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明清儒学的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以儒学为代表,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主要思想观念。

自孔子创建儒家以来,儒家学说不断发展,经历了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等阶段的发展。

明清时期,儒学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明清儒学的总体发展明清时期,儒学在中国社会影响巨大,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元朝的覆亡和明清的建立,儒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明清时期,儒学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儒家学派分为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经世致用学派等多个流派。

在这一时期,儒学不仅关注经典的传承,还注重实践和应用。

1.2 明清儒学的主要流派1.2.1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主要儒家流派之一,由程颢、程颐、朱熹等学者创立。

程朱理学主张以“性即理”为核心,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认为通过实践来认识道理,倡导“性善”、“人心本善”等思想。

程朱理学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是明清时期的另一主要儒家流派,由王阳明创立。

心学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心性的重要性,提出“知行合一”、“格物与心”等思想。

心学对中国古代思想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世思想家所推崇。

1.2.3 经世致用学派经世致用学派是明清时期的另一重要儒家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夫之、李贽等。

经世致用学派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和应用,提出“治国安邦”、“养天地正气”等观念。

经世致用学派强调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实践应用,提出了诸多重要的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明清儒学思想的特点明清时期的儒学思想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性理”观念的兴起在明清时期,儒学思想强调性与理的关系,提出了“性即理”的观念。

儒家思想总结

儒家思想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儒家思想总结篇一:学习总结儒家思想学习总结儒家思想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篇二: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感想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体会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

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

儒家思想总结

儒家思想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儒家思想总结篇一:学习总结儒家思想学习总结儒家思想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篇二: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感想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体会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

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汉代儒学的背景1. 随着秦朝的灭亡,儒家学说再次兴起。

秦始皇推行法家主义,强调集权统一,打压儒家思想。

而刘邦在汉初建立了儒家主义的文化体系,将儒家学说重新推崇,使得儒家思想在汉代得以复兴。

2. 汉代对儒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许多经典文献在此时得以重新整理、修订和传播。

二、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1.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天人合一”观念,提出“道教”的主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崇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等理念。

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汉代被广泛传播和发扬。

孔子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后世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6)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了《史记》,在作品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儒家思想。

三、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强调恪守道德规范,以仁义为行为准则,推崇人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 礼儒家主张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文明教化,提倡礼仪之道,认为礼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协调。

3. 孝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大核心价值观,孝顺父母是三纲五常中的一个常,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推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强调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

四、汉代儒学的影响1. 在孔子、董仲舒等著名儒家思想家的影响下,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流传,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念。

2. 汉代的思想家和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为后世的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思想自由)1、百家争鸣的原因:社会大变革2、百家争鸣:A 儒家..:后来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春秋:孔子.....战国:孟子.....荀子西汉:董仲舒......B 道家:唯心主义的观点:道,无为、逍遥(处事方法),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春秋:老子.....战国:庄子.....C 法家:法家思想是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思想,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战国:韩非子......D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

3、百家争鸣的影响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 ③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二、焚书坑儒(文化专制)1、背景:政治专制2、目的:统一思想3、评价:A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 、使儒学走向低潮 C 、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居于统治地位)1、背景:社会环境的变化2、认识: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外儒内法 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3)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评价(影响):⑴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⑵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⑶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主张:思想:仁、礼(德治) 教育:私学、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全面发展文献:《六经》+《论语》 评价:思想:主流思想 孔子: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圣人)主张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文献:《孟子》(“四书”之一) 评价:亚圣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顺应自然) 文献:《道德经》 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 天人感应 ② 君权神授 ③ 三纲五常 ④ 大一统。

即⑴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⑵加强君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⑶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三纲五常”学说⑷发挥仁政思想:限制土地兼并和轻徭薄赋(民本思想)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 ②提出“齐物”的观点 文献:《庄子》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张:主张加强君主权势(法、术、势);主张顺应历史发展,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统一全国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仁政思想: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来施政;民本观:君为舟,民为水【小结】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儒学的发展:战国时代,孟子、荀子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也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人民版)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岳麓版)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这一时期,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人民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岳麓版)二、儒家思想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1、战国时期被冷落:因为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感化,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战国纷争的现实,无助于实现统一,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2、秦朝遭压制:因为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开始独尊: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增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教版)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岳麓版)。

四、对儒家思想的态度1、取其精华:对那些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观、道德观,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天下统一”的思想等。

它们都可以转化为新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2、对有些内容可抛弃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坚决否定和抛弃。

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4、总的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吸取其中的精华,既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历史阅读材料】一、“至圣”孔子1、孔子的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

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

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二、“亚圣”孟子1、孟子生平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

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2、孟子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三、“集大成者”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

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