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驼道与丝绸之路
阿拉善追寻历史的足迹

阿拉善追寻历史的足迹阿拉善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的交界处,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地区。
这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和旅行者。
本文将带您穿越时空,追寻阿拉善的历史足迹。
1. 史前文明的遗迹在阿拉善的辽阔草原上,有着许多史前文明的遗迹。
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古墓葬,这些发现证明了古代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事实。
据研究,这些古代居民是以狩猎、采集和放牧为生,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着很大的差异。
2. 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阿拉善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经是东西方贸易的纽带。
商人们通过阿拉善将丝绸、茶叶、药材等东方宝物运往西方,也将西方的商品带回到东方。
这种物资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交融。
阿拉善的历史街区至今仍然保留着当时的建筑风格和街道格局,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丝绸之路的历史韵味。
3. 文化交融的见证阿拉善是蒙古族、回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共同的居住和交流使得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传统的民族风俗、舞蹈和音乐等文化表演,都能够展示出各民族特色的魅力。
4. 自然遗产的辉煌阿拉善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从茫茫草原到雄伟的沙漠,从蜿蜒的河流到奇特的地貌,阿拉善的自然遗产令人叹为观止。
例如,鸣沙山是一座以沙漠奇观而著名的景点,每当微风吹过,沙山便会发出声音,宛如千军万马齐鸣。
此外,还有神秘的月牙泉和壮丽的火山口等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5.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兴盛,阿拉善也开始重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政府和当地居民努力保护着这片独特的自然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游客们也可以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行动中,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
结语:阿拉善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区,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承着古老的文明和着独特的自然景观,阿拉善值得我们去追寻和探索。
无论是沉浸在历史的足迹中,还是领略自然的壮丽,我们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和启迪。
丝绸之路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

丝绸之路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离不开多种多样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丝绸之路上常见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并对其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一、陆路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1. 驼队运输驼队运输是丝绸之路上最古老、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之一。
通过驼队运输,人们可以利用骆驼的承重能力和适应多变的地形,将海内外的商品运送到目标地区。
驼队运输的特点是适用性广泛,可以运载大量货物,但速度较慢,受天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
2. 商队运输商队运输是丝绸之路上另一种重要的陆路运输方式。
商队由一群商人组成,他们集中了商品和资金,共同组织运输队伍进行跨越荒漠和山脉的长途贸易。
商队运输的优势在于集中资源,分担风险,但也存在运输速度慢、安全性低的问题。
3. 车马交通车马交通是丝绸之路上一种重要的陆路交通方式。
马车和驴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通过驾驶员的操控,将货物和人员送往目的地。
车马交通在适应平原和山区等不同地形方面表现出色,但运载能力较小,难以应对大规模贸易。
二、水路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1. 大型船只运输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水域包括里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等。
通过大型船只运输,可以将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和一些骏马、珍宝等西方商品进行远洋贸易。
大型船只运输的优势在于运载能力大,速度较快,但需要解决海上安全和航线选择的问题。
2. 小船运输小船运输是丝绸之路上一种灵活、快速的水路交通方式。
通过操纵小船,人们可以沿着河流和海湾进行短程贸易和运输。
小船运输的特点是适应性强,能够进入狭窄的水道,但受限于载货量和航程的限制。
三、空中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1. 鸽子邮件鸽子邮件是丝绸之路上一种独特的空中交通方式。
古代人们通过训练鸽子,将重要的信件和消息装在鸽子腿上,利用鸽子的速度和方向感觉,将消息快速送达目的地。
鸽子邮件的特点是灵活、隐蔽,但受限于短程、无法运送大量货物。
骆驼队商路的演变和丝绸之路的发展

骆驼队商路的演变和丝绸之路的发展在古代,骆驼是连接不同地域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沙漠之舟”。
随着人类经济和文明的发展,骆驼队商路逐渐形成并演变,成为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而在骆驼队商路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成为古代世界多元文化和商业交流的重要桥梁。
骆驼队商路的演变骆驼队商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当时中国西域受到中亚和中东贸易航线的影响,经验丰富的骆驼队商人开始组织跨越沙漠的贸易行动。
在此基础上,最早的骆驼队商路逐渐形成。
在汉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种重要物质——丝绸,这种物质日益受到国内和国外消费者的青睐。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开拓更多市场,汉朝政府开始派遣外交使节和商人前往西域,向中亚和中东地区推销丝绸等货品。
此时,骆驼队商路逐渐进入黄金时代。
在骆马交易中,骆驼的价值大幅上升,同时改良了骆驼车的构造。
随着汉唐时期的经济繁荣,骆驼队商路逐渐形成了四条重要路线。
这些路线涉及的区域包括东海、黄河、花果山、南海、印度等地,商路的区域扩大,商品交流和文化传播也更加广泛。
丝绸之路的发展随着骆驼队商路的发展,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商品的种类也不断丰富。
其中,中国的丝绸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贸易产品之一。
为了满足商品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需求,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影响了整个古代世界。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国和欧亚大陆的交流带来了新的机会。
丝绸贸易成为了丝绸之路商路上的最大贸易量。
随着时间推移,东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逐渐多样化,如中国的茶叶、鹅卵石、玻璃器皿、镜子、瓷器以及印度的宝石、香料等。
在商贸活动的推动下,各个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影响力越来越大。
丝绸之路在非贸易方面也起到了绝对重要的积极作用。
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让不同文化之间更好地了解彼此,思想交流和文艺传播逐步开花结果。
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有广泛的传播。
这些交流甚至对今天的世界影响巨大。
骆驼:古丝绸之路的不朽象征

骆驼:古丝绸之路的不朽象征作者:高建新来源:《月读》2018年第07期骆驼是最能适应极端气候的动物之一,也是人类最友好的朋友之一。
骆驼运输是古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在通往西域漫长的道路上,要不断穿越茫茫无际的沙漠,极耐干渴、善于行走、有“沙漠之舟”“旱地之龙”之称的骆驼,不仅成为最主要的运载工具,也成为古丝绸之路的不朽象征。
《史记·匈奴列传》称骆驼为“奇畜”,奇就奇在它超乎寻常的生物特性。
骆驼四肢修长,善走,役用性能良好,是乘、挽、驮的良好役畜。
骆驼掌下生着胼胝状的肉垫,行走时脚趾在前方叉开,因此不会在沙面上陷落,一般可日行60—80公里,驮重150—200公斤。
丝绸之路漫长,汉唐以来通往西域的三条道路,无不是戈壁连着戈壁,沙漠连着沙漠,形成绵延数千里的瀚海奇观: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罗布泊、库姆塔格,直至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些沙漠大部分为移动沙漠,风来沙走,漫天黄尘,而且多为不毛之地,干旱异常,经年不见绿色,非有骆驼不能度越。
骆驼极耐干旱,血液里含有蓄水能力很强的高浓缩蛋白,能吸收储存大量的水分。
骆驼能在几分钟内摄入相当于自身体重(500—700公斤)1/4以上的水,而其体内水分丢失缓慢,即使脱水量达体重的25%,仍无不利影响;骆驼在没有水的条件下能生存3周,没有食物的条件下生存4周;能饮盐碱水,能以带针刺的灌木为食物,如骆驼刺;骆驼有驼峰,储存有大量脂肪,必要时可转变成水和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
称骆驼为“奇畜”,还在于骆驼是一种古老的生灵,有人所不及的机敏和聪明。
历代史书多记载丝绸之路上有茫茫无际的沙海,夏天常有热风和沙暴来袭,给旅行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当有热风和沙暴来袭时,“唯老驼豫知之,即鸣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
其风迅驶,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骆驼性怯懦而机警,嗅觉灵敏,不仅能识别气候,而且具有远距离寻找水源的功能。
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方式

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方式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这条商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成为了各种交通方式的集结地。
在古代,人们发展了多种交通方式来应对各种地理条件和贸易需求,从而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
一、陆路交通1. 骆驼队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之一。
骆驼有着强大的适应沙漠环境的能力,可以长时间忍受炎热的温度和长途跋涉的疲劳。
它们能够承载大量的货物,因此成为了古代商人运输丝绸等贵重商品的优选。
2. 马车马车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车速度较快,适用于平原地带和山间的交通。
它们能够承载大量货物,并为商人提供舒适的旅程。
马车的运输能力和速度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商品的交流。
3. 步行队伍在特定情况下,步行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一种常见交通方式。
在山区、沼泽地带或人口稀少的地方,行人往往选择步行,并通过背负包袱来运送货物。
步行队伍慢而稳定,对于穿越山脉和狭窄的道路非常适用。
二、水路交通1. 河流航运在丝绸之路的沿途,有许多大江和河流,这些水道为古代交通提供了便利。
商人和旅行者利用河流的水运来运送货物和旅行。
在流经丝绸之路的黄河、长江和伊犁河等河流中,商船等水上交通工具频繁往来,为贸易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 海洋航行古代丝绸之路穿越了亚欧大陆,连接了地中海和东南亚。
因此,海洋航行是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
商人乘坐船只横跨海洋,将丝绸和其他商品带到远方的地区。
海洋航行因其大容量和远距离特点,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其他交通方式1. 雪橇和驮运在草原地区和高山地带,人们发展了雪橇和驮运等特殊交通方式来适应特殊的地理环境。
雪橇通常用于冬季通过雪地,特别适用于北方地区。
驮运是一种将货物绑在动物身上,由它们来运输的方式,适用于崎岖山区和森林。
2. 雇佣船只和马匹有时候,商人需要雇佣船只和马匹来完成长途旅行和货物运输。
丝绸之路的故事

丝绸之路:千年古道的传奇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明的摇篮,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丝绸之路作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承载着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本文将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展示这条千年古道的独特魅力。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国力强盛,为了扩大疆域和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汉武帝决定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抵达大月氏国,并与其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后,大月氏国王派遣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
汉武帝根据张骞的汇报,决定开辟一条通往西域的新路,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除了丝绸这种中国特产外,还有茶叶、瓷器、铜铁等商品在丝绸之路上流通。
同时,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也在丝绸之路上传播,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派遣玄奘法师前往印度取经。
玄奘法师历经艰险,最终成功抵达印度,并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
这些经典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为了寻求更多的市场和资源,宋朝开始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的贸易。
同时,宋朝的科技水平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特别是在航海技术方面。
南宋时期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展示了中国的海洋强国地位。
明朝时期,丝绸之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方面,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海上贸易;另一方面,蒙古帝国崛起,对丝绸之路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尽管如此,丝绸之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繁荣。
三、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文化走廊。
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丝绸之路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命运共同体。
正如古语所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大自然家居去阿拉善种树,为“一带一路”加点绿

大自然家居去阿拉善种树,为“一带一路”加点绿很多人认识到这座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小城镇——阿拉善,源自于蚂蚁森林,但可能很多人不清楚的是这个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
目前,阿拉善地区大部分地区被以流动沙丘为主的沙漠覆盖,全盟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2.3%,让人丝毫联想不到它曾经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这次,大自然家居将走进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种树,为沙漠添一点绿。
阿拉善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北道和古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蓝图上,阿拉善是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俄蒙经济走廊的重要通道。
植树造林可以防沙固沙,对于改善阿拉善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
可以说,绿色不仅是维持阿拉善经济发展的“生命色”,更是各族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保护色”。
植树造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普惠各族群众、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
为了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造林绿化在防治大气污染、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生态宜居阿拉善提供有力的生态保障,阿里、腾讯、携程、招商银行、联合利华等企业纷纷到阿拉善植树,积极与绿色组织开展更多绿色公益活动。
此外,2018年4月22日,正值第49个世界地球日之际,国内知名的家居建材企业大自然家居将以“一‘植’向前,决不退‘梭’”为主题,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左旗吉兰泰镇举办公益植树活动,落成大自然家居“中国绿色版图工程”第22片公益生态林。
据悉,大自然连续12年开展公益植树活动。
据悉,在国内外建成21片公益生态林,公益植树超过60万棵,植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吸引超过10亿人次网民关注和参与绿色公益活动,为中国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坚守“担环保责任,普健康生活”的企业宗旨,大自然家居号召社会爱心人士一起行动,为“一带一路”加点绿,“每人种棵树,大家种片林”。
丝绸之路上的古代交通与运输

丝绸之路上的古代交通与运输丝绸之路是一条贯穿亚洲大陆的古代贸易路线,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使不同文明得以交流和相互影响。
在这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上,起着关键作用的是古代的交通与运输系统。
本文将探讨丝绸之路上的古代交通与运输方式及其影响。
一、陆上交通1. 骆驼商队:骆驼商队是丝绸之路上最常见的交通方式。
骆驼适应沙漠环境,能够长时间在炎热和干旱的条件下行走,承载大量货物。
商队经过艰苦的旅程,跨越草原和沙漠,将丝绸和其他宝贵物品从中国运往中亚和欧洲。
骆驼商队的经营者通常组织大量的骆驼和车队,并设立驿站和营地,为商队提供休息和补给。
2. 天马之路:丝绸之路的南线,也被称为天马之路。
这条线路以马匹为交通工具,贯穿中国的西南地区和南亚地区。
马是当时战争和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通过天马之路,宝贵的贸易品和文化传播得以实现。
3. 陆上车辆:在丝绸之路上,除了骆驼和马匹外,还有一些陆上车辆用于运输货物。
这些车辆通常由木材制成,拖拉动物力疏导,如牛或马。
二、水上交通1. 河流船只:丝绸之路的南线与著名的河流如黄河和长江相连。
河流成为了水运的重要通道。
当时的船只有木质蒸汽船和帆船两种。
蒸汽船主要用于运输重货,而帆船用于长途旅行和运输轻货。
这些船只在河流上传送了大量的商品,促进了文化和贸易的繁荣。
2. 海上航行:丝绸之路的西线连接了地中海和印度洋,通过红海和阿拉伯海。
古代的船只能够顺风航行,以便运输各种珍贵的商品。
船只一般是帆船,通过收取适当的费用提供交通服务。
三、运输方式的影响1. 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交通与运输方式为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通过方便的交通网络,各种商品能够迅速流通和交换,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 文化交流:交通与运输的发展使不同文明得以相互交流和影响。
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旅行者带来了各种货物和思想,推动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佛教、伊斯兰教和希腊罗马文化等都在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上传播并深入发展。
3. 地缘政治影响:丝绸之路的交通与运输方式对地缘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拉善驼道与丝绸之路阿拉善的古旧驼道驼道,顾名思义就是因骆驼行走踏拓而形成的道路,但一般的骆驼行走路径还不能称之为驼道,骆驼受人类意志驱使,为完成某种目的而形成的有相对稳定路线且拥有一定存续时间的道路才能称为驼道!由于生产生活和商业贸易的因素,阿拉善驼道伴随人类的足迹在莽苍的大地上延伸交织。
依据其功能性阿拉善驼道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别,即生产生活驼道,物质贸易驼道和军事供给驼道。
所谓生产生活驼道,实际上是因为阿拉善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凭借骆驼这一得天独厚的承运工具,为满足生产生活所用而开拓的驼道,生活物资的采买采购,本地物产的外销运输,因生活需要旅行往来等,自然而然形成的驼运道路。
它是以人类的聚集地或资源产区为出发点,向着物资集散地进发,连接大小市镇,商埠码头的交通线路。
在阿拉善沙漠中有很多盐湖,如吉兰泰,雅布赖、查汉池等,均有几百年的开采历史,吉兰泰盐池的开采年限甚至可以上溯至汉代,阿拉善建旗(1697年)后盐业一直是当地王府衙门的重要税课对象和支柱产业,阿拉善的采盐业自清中叶开始,原盐采掘和销售形成了地方历史上最早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由吉兰泰盐湖经本井到三道坎(全长125公里)或经哈沙图到黄河磴口码头(全长105公里)的驼道,从雅布赖盐湖出发至武威或经山丹再至扁都口的驼道,从查汉池盐湖开始连接一条山、中卫或营盘水(全长125公里)的盐运路线等都属于这类驼道。
通过驼队往来,青盐皮毛甘草等农畜产品得以销往外地,牧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所需,粮油布匹烟酒糖茶运进了戈壁沙漠深处。
这应该是线路图最复杂,存续时间最长的驼道;物资贸易驼道是以物资交易为目的而形成的驼运商路,额济纳旗居延地区早在汉代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曾在哈拉浩特发现了大量的丝绸残片,)而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通道,也是一条古驼道。
兴起于清光绪初年,因天津商人“赶西大营”,起于呼和浩特、包头,横穿阿拉善戈壁沙漠,最终抵达奇台、乌鲁木齐的贸易商路(绥新驼道之中路)也属于此类驼道。
说到军事驼道,由呼和浩特包头经阿拉善通往新疆的商路,这条由天津商人发起,汇集了山西陕西山东等商贾的物流线,实际上也担负着为驻疆清军提供军需供给的“任务”,这实际上就是一条军事供给道路。
在阿拉善境内目前仍存留着大量汉代以来(包括西夏、宋元时期)的军事设施如古居延地区沿额济纳河走向和沿雅布赖山呈线性分布的烽燧亭障等,为满足戍边官兵的生活和军事活动,也一定存在一条“秘密”的军事作战和粮草保障的驼道,虽然今天这类驼道已然消失。
即使是解放后,在阿拉善七百三十公里的边防线上,这样的军事巡逻的和简单的军需供给驼道也曾经存在过的。
实事上,阿拉善还有一种主要由人口流动而形成的,节点城市之间的纯粹的客货交通线,如定远营至额济纳旗、定远营至银川、定远营至兰州的驼道等皆是人口的自然流动和民间往来而形成的,著名的“宁(夏)定(远营)大道最早就是一条驼马道交通干线。
这里我们着重介绍阿拉善的商贸驼道,这也是我们此次探访的最具有传奇色彩的阿拉善商贸驼道。
阿拉善境内重要贸易通道——绥新驼道提及驼道,必须提到阿拉善境内一条重要的贸易商路——绥(远)新(疆)驼道。
这条驼道起于呼和浩特或包头,止于乌鲁木齐或奇台的驼道在在二十世纪初叶盛极一时。
它在阿拉善境内的路径被称为绥新驼道中路,是起于呼和浩特大青山后的草原地带,穿越当时属于乌兰察布的局部地区和今巴彦淖尔市进入阿拉善的,在巴彦淖尔的黑沙图分为南北两条线路,其北线在巴彦淖尔的阿卜顿尔西进入阿拉善盟,该线进入阿拉善左旗的第一站称银根(银根,蒙语,意为“母驼”)沿中蒙边境紧靠中方一侧西行,途经班定陶勒盖、雅干、准扎海乌苏等地,北绕居延海,再绕狐狸山向南,过甘肃马鬃山、明水进入新疆,大小共18站。
此路在甜水井出阿拉善境后到甘肃肃北县马鬃山,继续向前到明水与南路会合,最终至新疆奇台。
其南线由今巴彦淖尔市西南入阿拉善境,阿拉善左旗第一站名巴彦毛道(隶属图克木苏木,苏木,蒙语“乡”。
今属敖伦布拉格镇),在阿拉善境内也有18站,其路径基本是目前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起)至额济纳旗省道312所走的路径,过额济纳河后西北经芦草井,石板井,在明水与南路汇合,最后抵达哈密,乌鲁木齐等地。
除上述两条驼道外还有一条称为“阿拉善小草地路”的驼道,该路选择在阿拉善境内由东北向西南横穿而后进入河西走廊北边的戈壁沙漠地带,一路侧行向西,终抵哈密。
阿拉善境内的绥新驼道当年极为兴盛,“在贸易兴盛时期,货驼经过中路者,一年达至10万之多,即使在贸易极衰时,亦在1万以上。
”瑞典探险家沃尔克·贝格曼在1927年曾经沿着这条驼道自内蒙古包头出发前往额济纳旗,在10月的一天就路遇一支“约六七百峰骆驼的一个大型汉族商队,他们是在去新疆的途中”第二天,他们又在阿拉善鄂博遇见一支贩运羊毛和兽皮的大型商队,“大约270峰骆驼排成18列,其中还有一峰白骆驼”。
(沃尔克·贝格曼《考古探险笔记》张鸣译,新疆人民版,2003)此后贝格曼不断提到与他们擦肩而过的驼队,可见当年这条驼道的繁盛的情景。
阿拉善小草地路最兴旺时,“驼铃昼夜不断”。
绥新驼道向西可连接哈萨克斯坦,中亚乃至欧洲,向东可抵北京天津,是勾连西北和华北地区以及中原地区的重要贸易通道,在这一时期有大量的津商晋商陕商活跃在这条驼道之上,也有一大批晋商津商涌入新疆并留居在哪里,这条由天津商人追随清军进疆而开通的商路驼道,始于清光绪初年,历时六七十年,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其发展兴衰构成了阿拉善驼道历史的重要一页。
探访神秘驼道我们对阿拉善驼道的探访始于2014年秋季,调研组对阿拉善右旗沿雅布赖山一线的驼道驿站进行了考察,2015年春季和夏季我们又分别对阿拉善右旗、左旗和额济纳境内的驼道进行了实地考察。
对阿拉善右旗驼道的考察时间是2014年10月中旬,我们从孟根苏木(今属于曼德拉苏木)开始进入雅布赖山南麓的荒漠草原,行走的路线大致是沿雅布赖山向西,过巴丹吉林镇(旧称额肯呼都格)向西偏南,具体是苏亥赛岩画、通沟石城、大井驿站、大井南驿站、特斯格图驿站、特斯格图西驿站、梭梭井下井驿站、西宝家井驿站、宝家井西南驿站、白芨芨西驿站、白芨芨东驿站、红刹沟驿站和大车场驿站。
这应该是盛极一时的“阿拉善小草地路”驼道的一部分,通沟石城是一处始建于汉代的军事城障遗址,大井驿站只是一处看上去略高出地表的土堆,岁月的大手似乎要抹平一切,植物演替已在遗存物上生长出新的沙生植物,但我们在这里却颇有收获,精致的紫砂高足酒盅、青花瓷残片、黑釉瓷碎片,甚至还捡到了一枚“乾隆通宝”,钱币的存在不仅仅是物流贸易的佐证,也可以告诉我们人类的活动范围和大致时间。
大井南驿站处在沙漠的边缘,石砌的房屋遗址依然清晰,周围遗留大量的陶瓷碎片,以青花瓷居多,各色陶器、黑釉瓷片,在个别完好的瓷碗碗底可见“景市第二手工业社出品”“江西景市第六瓷合作社出品”字样(均为繁体字,右至左书写),有人居然还发现了完整的玻璃眼镜片,让人联想到算盘后眯起眼睛看人的账房先生。
白芨芨东井驿站处在一片开阔地上,地表植被稀疏,遗址东西长310米,南北宽180米,遗址以南200米有水一口,西南现一处石砌的房屋遗址,地表裸露物主要是一些瓷器残片和陶器碎片。
大车场驿站在高家窖西南约17公里处,处在大车场水井以西的台地上,据随行的阿拉善右旗文物局范荣南局长讲,以前这里有一条较宽的骆驼商道,因经常有大木轮车在此停留而得名。
我们看到附近有三四户人家,被圈起来的驼群,每家房前的水井旁都有机械化的动力传输提水设备,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但水井却是深入大地路碑,成为历史鲜活的见证和标志。
因这里居住人口较多,几乎没有找到遗留物。
2015年3月下旬,借赴河西走廊考察丝绸之路机会转道阿拉善右旗对“小草地路”左旗转右旗的节点站“拜兴高勒”进行了实地考察,“拜兴高勒”系蒙语,“河边的房子”之意,遗址位于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白·那因太曾描述这里“有淡水井,可供100人饮用,有小湖,水咸,称克布勒海子,旧时设有军卡和税卡”,离开省道317线一路向南,翻过几道灌草丛生的沙梁之后,眼前蓦然出现一片灰白色的水域,这就是拜兴高勒湖,在湖的南岸有一处遗址,在几乎被夷为平地的遗址上立有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拜兴高勒。
据说原为汉代遗址,后人在此建房并成为驿站,自阿拉善小草地路东来的驼队进入阿拉善右旗境内的第一站,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驿站,因为这里有充足人畜饮用水源,也有湖泊和树木,是商旅补给休憩的理想之地,因而这里一度设有哨卡和税局。
驿站南紧靠湖畔有一条自东向西的路,判断应是驼道旧迹,我们在此采集到几块青砖和灰陶残片,拍照后仍然留在原地,随后我们还在不远处草丛中发现一具完整的动物骨骸,却不知究竟为何种动物所留。
2015年5月27日至6月1日我们又对驼道“绥新中路”之北路的各个节点驿站进行了野外考察。
5月27日下午抵达银根,这里就是人们平时所称的北银根,找到边防某连正在建设使用的一口水井,周围是一大片茂密芦苇,在附近一户牧民(宝勒德)家我们了解到,在此西北方向不远处有一口旧水井,据传为驼道驿站水源地,可惜已被风沙掩埋,无从寻觅。
查阅相关资料获悉,昔日“此地附近有小灌木林,有井数口,水淡,可供150至500人饮用”,次日,我们来到距银根两站地的“班定陶勒盖”,距离中蒙边境线仅数公里,为开阔戈壁滩上凸起的一座小山,远看很像戴僧帽的小喇嘛头(班迪,蒙语小喇嘛,陶勒盖,头)民国时期这里设有“西蒙阿拉善旗班定陶勒盖电报局”和磴口税卡的分支机构,为驼道上的重要交易驿站,附近就是当年出入外蒙古的胡杨河谷——沙图音阿玛(神山沟),站在我方哨所一侧瞭望这条曾经繁盛一时的贸易驼道,可以想象“喀尔喀商人”驼队出没河谷时的情景,神山沟河谷里至今仍可见葱绿茂密的胡杨,守边战士说胡杨林中野生动物很多,常有黄羊(蒙古瞪羚)出没。
班定陶勒盖过去在驼道上很有名气,蒙方商人都把货物运到此处后与中方客商进行买卖交易。
我们在这里看到依山而建的房屋残垣,锈迹斑斑的铁锹、水桶、笊篱、罐头盒,有些东西怕是今人的遗弃。
但我们在山根前找到许多扁担一样已经裂开的竹杠残片,据当地人讲这是骆驼货担上的货架横杆,是用来搭放货物的。
山前一道小突起,明显可见被踏拓的凹陷,在房屋残垣前不远处的空地上,我们发现了四五个被粗铁丝绑缚的大石块,有的已淹没在沙土中,这,居然就是客商固定骆驼和驼队的“栓驼石”,这是迄今我们找到的关于驼道驿站最直接也是最好的实物遗存!这之后我们相继到了雅干(蒙语为粉红色之意,因其东边有一座粉红色的山而得名)准扎海乌素(处于今策克口岸以西)从这里北绕居延海再南下避开大狐狸山的阻挡至呼鲁赤古特(棕色野马),于5月30日晚抵达清河口,在清河口小住一夜后,由清河口向西南约一百公里到甜水井,在纳林色布斯太乌拉出阿拉善进入甘肃肃北县境内,先经红石山(独立营),后到公婆泉(甘肃肃北县马鬃山镇),在马鬃山我们考察了黑喇嘛城堡及黑喇嘛纪念馆,这是昔日叱咤一方,不仅令方圆百里百姓也让过往驼队闻之色变的,甚至很长时间里也令蒙俄统治者十分头疼的地方武装势力盘踞之地,堡垒虽已倾颓,但依然可以感受到丹毕坚赞当年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