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汉文化基本礼仪

合集下载

汉服基本礼仪(图片版)

汉服基本礼仪(图片版)

汉服基本礼仪(图片版)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汉服礼仪知识

汉服礼仪知识

汉服礼仪知识汉服礼仪是指在穿着汉服时需要遵守的一系列礼仪规范。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穿着汉服不仅可以展现个人的审美品味,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一、汉服种类1.男士汉服:包括褂、袍、衫等。

2.女士汉服:包括旗袍、对襟衣、长裙等。

二、穿着要点1.上衣:男士穿褂,女士穿对襟衣或旗袍。

上衣应该紧贴身体,不宜过大或过小。

2.下装:男士穿长裤,女士则可以选择长裙或长裤。

下装应该舒适合身,不要过紧或过松。

3.鞋子:男女均可选择平底鞋或布鞋搭配汉服。

鞋子颜色应与汉服相协调。

4.发型:男女均可选择盘发或披肩发型。

发带和头花也是必不可少的配件之一。

三、礼仪规范1.行走姿态:穿着汉服时,应该保持优雅的行走姿态。

男士应该挺胸抬头,女士则要保持身体挺直,小步轻盈。

2.坐姿:男女坐姿应该端庄,不要跷二郎腿或交叉腿。

女士可以将裙摆向一侧,露出鞋子。

3.拜访礼仪:在拜访他人时,应该先行敲门并等待对方开门。

进入房间后,应该先行拜访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4.用餐礼仪:在用餐时,应该先行等待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开口动筷。

用餐时要保持安静、文雅的态度。

5.交流礼仪:在交流中要注意言谈举止。

不要说话过于尖锐或过于低沉。

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语气。

四、注意事项1.穿着汉服时,不宜搭配过多的首饰和配件。

首饰和配件的颜色和款式也需要与汉服相协调。

2.穿着汉服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或活动,以免影响汉服的美观度。

3.穿着汉服时,应该注意保持身体的清洁和卫生。

同时也要注意汉服的保养和清洗。

总之,穿着汉服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穿着汉服时,我们需要遵守礼仪规范,并注意细节和注意事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出汉服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汉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汉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汉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汉朝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以及宴会文化等方面。

一、日常生活习惯1. 饮食习惯汉朝人注重饮食的多样性和色彩搭配。

他们喜欢以粗细搭配、酸甜苦辣相宜的菜肴。

在餐桌上,人们通常以筷子代替手指进食。

2. 着装习惯汉朝时期,人们的着装中体现了高度的传统文化。

男子常穿长袍,女子则着裙装。

伸展的袖口、腰间系带以及帽子上的装饰都是彰显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3. 居住习惯汉朝人民的住房多为木质结构,房屋通常以木材为支撑。

房屋采用独立的内、外厅布局,内厅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而外厅则用于接待客人。

二、社交礼仪1. 客人拜访在汉朝,当客人来访时,主人需要主动出迎,并请客人入座。

主人往往会亲自煮茶或斟酒招待客人。

宾主之间要进行适当的寒暄和交谈,以维护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2. 礼节之文汉朝人注重礼节之文,礼仪之规范。

例如,当人们相互见面时,需要行礼,包括大礼、小礼、抱拳礼等,表达对彼此的尊重。

3. 婚丧嫁娶汉朝人民对婚丧嫁娶的方式也有一定规范。

结婚时,男方要先发嫁妆,然后夫妻交杯酒,宣告结合。

而在葬礼上,人们会进行相应的丧葬礼仪,如穿丧服、送丧等。

三、宴会文化1. 酒宴礼仪汉朝人民喜欢举办酒宴,通常采用尊贵宴席、招待宴席和家常宴席等不同形式。

在宴会上,人们需要依据座次表有序就座,并遵循饮酒、敬酒的规范。

2. 表演艺术汉朝人民喜爱表演艺术,宴会上,常有音乐演奏、舞蹈和戏剧等节目。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宴会内容,也展示了人民对艺术的追求与热爱。

3. 文人雅集在汉朝,文人雅集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文人学士经常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文化、文学以及时事等内容。

这些雅集不仅促进了文化繁荣,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结语汉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汉朝日常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以及宴会文化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在现代社会中承接与传扬。

《汉代基本礼仪》课件

《汉代基本礼仪》课件

汉武帝的礼仪改革
总结词
汉武帝是汉朝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皇帝, 他在礼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 在强化中央集权和维护社会稳定。
VS
详细描述
汉武帝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 稳定的重要工具。因此,他推行了一系列 的礼仪改革,包括规定了官员的服饰、仪 仗队和宫廷礼仪等。这些改革不仅强化了 皇帝的权威,也使得朝廷的行政运作更加 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这些改革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对礼仪的重视和维护。
汉代的行走礼仪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规定,例如男性 在行走时要挺胸抬头、目不斜视,而女性则要保持优雅的步态和姿势。
汉代的言谈礼仪
汉代的言谈礼仪是古代中国礼仪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规范了人们在言谈时应遵 循的规矩和礼节,以彰显身份地位和社
会等级。
汉代的言谈礼仪注重言辞的表达和运用 ,要求人们言谈时要文雅、得体、有礼 有节,同时要避免使用粗俗和不雅的言
汉代的宴会礼仪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规定,例如在正式场合用 餐时,男性必须坐在主位上,而女性则要坐在次要的位置上。
03
汉代礼仪的应用场景
宫廷礼仪
01
02
03
朝会礼仪
包括皇帝上朝、退朝的仪 式,以及臣子向皇帝行礼 的程序。
宴请礼仪
包括宫廷宴会的座次安排 、酒宴礼仪、宴会上的音 乐和舞蹈等。

04
汉代礼仪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的影响
汉代礼仪奠定了中国礼仪的基 础,为后世礼仪发展提供了重 要参考。
汉代礼仪影响了东亚地区其他 国家的礼仪形成,对东亚文化 圈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汉代礼仪在文学、艺术等领域 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为研 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汉服小知识

汉服小知识

每日汉服小知识第一弹--礼仪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

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但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袍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每日汉服小知识第二弹--礼仪二、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héng,.脚胫】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跽【jì】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胡坐:女子坐容,两腿稍偏即可。

每日汉服小知识第三弹--礼仪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汉服种类及礼仪,PPT

汉服种类及礼仪,PPT
华夏有衣,襟带天地
——序
我在我 已历来 漫史了 步的,
了长 五河 千边
年, 。
只繁看 留花见 下落, 缕尽
缕, 暗空 香气
浮中 动, 。


轻我

舞也

飞时

扬常

。忍



1
唱是而 一在现 曲古在 ,老, 似的我 水弦更 流乐多 年声的 。中,

又来我 将自是 往何谁 何方? 处? ?
……
姹留 紫下 嫣一 红片 。,
罩衫:外披御寒、居家、
休闲的外套,一般不作为礼服 穿着。
名称上有半臂、比甲、褙子(披
风)、斗蓬、大氅。
大氅 斗蓬 褙子
半臂
12
分裁制:在衣裳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为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相连缝制 成一件长袍,此类服制多统称为“深衣”,现多作为正装礼服穿着。
根据衣裾曲直可分为:曲裾、直裾(包括襕衫、朱子深衣、黄宗羲深衣) 根据曲裾长短可分为:长曲裾、短曲裾 *:襕衫在膝盖处续接下摆,圆领。
圆领袍
直裰
道袍
直身
15
婚服
汉服的禁忌:
右衽与左衽不可乱穿:右为阴左为阳,交领左衣襟(阳)压右衣襟(阴) 呈“y”状是为“交领右衽”,为生者服,反之“左衽”为逝者服。 又,孔子云:“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左衽为胡人服。
长短适宜:直立下摆至鞋面,不宜过长拖地弄脏了“污体”, 亦不宜过短显得“局促”。
袄:衣有衬里,夹层,若缀以棉是为棉袄。 衫:单衣无衬。 襕裙:有花边的裙子。 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光面。
马面褶裙
襕边褶裙
马面襕裙

汉代行礼的动作

汉代行礼的动作

汉代行礼的动作一、拱手行礼拱手行礼是汉代最基本的一种礼仪动作。

行礼者双手合十,微微低头示意尊敬。

这一动作体现了汉代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行礼者通常是年长者或地位高的人。

二、揖礼揖礼是汉代行礼中一种更加庄重的动作。

行礼者将左手置于右手之上,微微低头,并向对方鞠躬示意。

揖礼通常用于向对方问候、致谢或向高级官员请安。

三、跪拜跪拜是汉代行礼中最庄重、最恭敬的一种方式。

行礼者双膝跪地,双手平放于膝上,头部低至地面,以示虔诚和敬意。

跪拜通常用于向皇帝、高级官员或神祗祈福。

四、叩首叩首是汉代行礼中一种特殊的动作,只用于向皇帝行礼。

行礼者双膝跪地,双手平放于膝上,然后头部重重地向地面叩拜三次,以示对皇帝的臣服和忠诚。

五、请安礼请安礼是汉代官员向上级官员请安时使用的一种行礼方式。

行礼者将右手托于左手掌心上,然后将左手和右手一起向上级官员微微抬起,示意请安。

这一动作体现了汉代官员对上级官员的尊重和服从。

六、立正礼立正礼是汉代行礼中一种特殊的动作,用于展示个人的身份和尊严。

行礼者身体笔直站立,双手自然下垂,目视前方,不显得过于恭敬,但也不失庄重。

以上是汉代行礼的一些典型动作。

汉代人们非常重视行礼礼仪,行礼动作的规范和得体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通过行礼,人们展示了自己的敬意和尊重,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汉代行礼的动作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通过行礼,人们彼此间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这种传统的行礼方式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其成为我们行为举止中的一部分,让尊重和礼貌成为我们与他人相处的基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学习并运用这些汉代行礼的动作,以展示我们的尊重和礼貌。

无论是在与长辈交往、与上级领导沟通,还是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都可以通过行礼来展示我们的敬意和尊重。

行礼不仅仅是一种动作,更是一种心态和态度。

汉服

汉服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1]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2]源自黄帝制冕服。[3]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教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4]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5]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 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自杀。[6]到了宋元明时期,异族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衣冠,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7]金国熙宗甚至“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满清以此为鉴,对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汉服遂亡。[8]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文化内涵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黄帝制冕服 含义 出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服汉文化(冠昏丧祭释奠)礼仪
——华夏复兴论坛:ufe3
简目: 汉服基本礼仪 出生礼 释奠礼 乡饮酒 燕礼(即宴礼) 婚礼(古称昏礼) 冠(笄)礼 丧礼 祭礼
汉服基本礼仪
【抛砖引玉,不免讹谬,欢迎指正!】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 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
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的意思。三日后,要抱孩子出门, 如果是男孩,将以射箭(国君世子是射天地四方,一般人大概差不多吧) 的方式,祝愿他志在四方。
3、起名:生子三月后,选择吉日为孩子剃发——按说中国人是不许 毁伤发肤的,但为了孩子长出更好的头发,却必须在此时忍痛:男孩子只 在左右各留两撮头发,叫做“角”,而女孩可以留下三个角,或者在头顶 留下纵横两道……所以童年便叫做总角。然后,抱孩子见父亲,父亲握着 孩子的右手,笑着为他起名。然后,名字传遍家族,告知有司,载入文书……
4、教育:能自己吃饭,教以右手;能说话,教以应诺…… 5、后代还有百日挂长命锁,周岁抓周的礼俗。
释奠礼
礼记-文王世子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可见释 奠之礼起源甚早,释者舍也,停也,释奠的意思,不过荐馔酌奠而已。释 奠用以尊崇先师、先圣,所以只以释奠示敬,不用迎尸以求报功。周制释 奠礼,以虞舜、夏禹、商汤、文王为先圣,以当时有德者为先师。至汉代, 乃定周公、孔子为先圣,各以经师为先师。隋代至初唐,以周公为先圣, 孔子为先师东向陪祭。至唐显庆二年(657 年),乃尊孔子为先圣,而周 公另外配祀武王。至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乃封孔子为文宣王,从此
4、初献:通赞唱:奠帛行初献礼。(捧帛者各捧帛,执爵者各执虚爵。 赞引诣献官前)唱:诣盥洗所。(引献官至盥洗所,司盥者捧盆)赞引唱: 搢笏。(献官搢笏,盥毕进巾)赞引唱:出笏。(献官出笏)赞引唱:诣酒 樽所。(引献官至酒樽所)赞引唱:司樽者举幂酌酒。(执爵者以爵受酒, 同捧帛者在献官前行。先圣帛爵由中门入,四配帛爵左门入,各于神案之 侧,朝上立。赞引随引献官,亦由左门入)赞引唱: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前。(麾生举麾)唱:奏宁和之曲。(击柷作乐,赞引引献官至神位前)唱: 跪。(献官跪)唱:搢笏。(献官搢笏,捧帛者转身西向跪进帛于献官右, 献官接帛)赞引唱:奠帛。(献官献帛,以帛授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案上, 执爵者转身,西向跪进爵于献官右,献官接爵)赞引唱:献爵。(献官献 爵,以爵授接爵者,奠于神位前)赞引唱:出笏。(献官出笏)赞引唱: 俯伏兴平身,诣读祝位。(读祝位设于庙中香案前,赞引引献官至祝位, 麾生偃麾,乐暂止,读祝者跪,取祝文,退立于献官之左)赞引唱:跪。 (献官并读祝者皆跪)通赞随唱:众官皆跪。(陪祭官俱跪讫)赞引唱: 读祝。(读祝者读毕,仍将祝文跪置于祝案上,退于堂西)赞引与通赞同
释奠先师的仪程根据历代对孔子的尊号而有所改变,从六佾八佾,到 舞乐安排,到拜礼占位的细节……但是,迎神奠帛,三献读祝,饮福望瘗 的基本构架却是几千年一脉相承的。今以明末释奠礼为例,详加叙述。
1、释奠礼在每年仲春、仲秋的第一个丁日,因为五行中丙丁属火, 象征礼乐文明,而丙为明之初,丁为明之盛,故而在丁日祭奠先师。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 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 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2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 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 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 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 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 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 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 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 (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 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 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 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 用于雅坐时。1 到 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 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 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
出生礼
1、胎教:大戴礼上说,王后怀妊七月,则就宴室,非礼乐不听,非 正味不食。至于一般妇人,也要像礼记所说,在临产前一个月,具于侧室 ——如果是贫寒之家,没有多余房子~~那么就让丈夫出去,以保证孕妇 的清静。在此其间,丈夫每日要托保姆过问两次。当孕妇感到要生产时,
4

丈夫便要亲见,而妻子仍然推辞…… 2、生子:男孩则在门左悬弓,女孩则在门右悬帨——这便是“生男
8

唱:俯伏兴平身。(麾生举麾,不唱。乐生接奏先未终之乐)赞引唱:诣 复圣颜子神位前。(引献官之神位前)唱:跪,搢笏。(献官搢笏,捧帛者 跪于献官右,进帛于献官,献官接帛)赞引唱:奠帛。(献官献帛,以帛 授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案上,执爵者跪于献官右,进爵于献官,献官接爵) 赞引唱:献爵。(献官献爵,以爵授接爵者,奠于神位前)赞引唱:出笏。 (献官出笏)赞引唱:伏俯兴平身。赞引唱:诣宗圣曾子神位前。(仪同 复圣,但捧帛执爵者跪于献官左,进帛爵讫)赞引唱:诣亚圣孟子神位前。 (仪同前)通赞随唱:行分献礼。(各赞引诣各分献官前)同唱:诣盥洗 所。(各赞引引分献官至洗所,司盥者酌水)赞引同唱:搢笏。(各分献官 搢笏,盥毕进巾)赞引同唱:出笏。(各分献官出笏)赞引同唱:诣酒樽 所。(引各分献官诣酒樽所)同唱:司樽者举幂酌酒。(各执爵者以虚爵受 酒,与捧帛者俱在分献官前行,各至堂及两庑神案之侧,朝神位立候正庙) 赞引唱:诣东哲西哲东庑西庑神位前。(各赞引引各分献官诣东哲西者俱 由左门进,东庑西庑各诣庑至神位前)同唱:跪。同唱:搢笏。(献官并 各分献官搢笏,东哲东庑捧帛者转身跪于分献官右,西哲西庑捧帛者跪于 分献官左,进帛,分献官接帛)赞引同唱:奠帛。(分献官献帛,以帛授 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案上,捧爵者转身进爵如进帛仪。分献官接爵)赞引 同唱:献爵。(分献官献爵以爵受戒爵者,献于神位前)赞引同唱:出笏。 (各献官出笏)赞引同唱:伏俯兴平身。赞引同唱:复位。(麾生偃麾栎 敔,乐止,各赞引引各献官至原拜位立,执事者亦随至樽所立候)
6

用白线作装饰,鞋底用皮革。外郡邑,则着生员所穿的儒巾襕衫,或者着 依据性理大全作的深衣。
4、陈设:正位:太牢(牛一羊一猪一);登一实以太羹;铏二实以和 羹;十笾实以形盐、乾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十 豆实以菁菹、芹菹、醯醢、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豚(月+白);簠 二实以黍、稷;簋二实以稻、梁;篚一实以制帛;另酒尊三、爵三、馔盘 一,祝文案(在坛西),罍洗一,盥盆二。四配四坛:羊一,豕一,铏二, 爵三,簠二,簋二,笾十,豆十,篚一,馔盘一。十哲五位共一坛:每坛 豕一,篚一,爵三,馔盘一;每位爵一,铏一,簠一,簋一,笾豆各四。 东庑(西庑同):共用豕一,篚一,爵三,酒尊一,罍洗一,盥盆一,馔 盘一;每三位为一坛,簠簋各一,笾豆各四,爵四。
3

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
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 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 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 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 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5、舞乐:钟十六,磬十六,柷一,敔一,建鼓一,抟(tuan2)拊二, 琴六,瑟二,(竹子头+逐)六,笙六,凤萧二,横笛六,埙二,篪二, 翟(头上装三根野鸡毛的杖)籥(一种管乐器)各四十八人(六佾),麾 一,引节二。
6、礼仪: 1、就位:鼓初严(遍燃庭燎香烛)、鼓再严(乐舞生执事者各序立于 丹墀两傍。丹墀 chi2,大成殿堂前的高台。)、鼓三严(赞引各献官至 戟门下立候)。通赞唱:乐舞生各就位。(乐舞生各以序进立于殿庭奏乐之 所,司节者分引舞生至丹墀东西两阶,各序于舞佾之位。)通赞唱:执事 者各司其事。(各执事依次位。)通赞唱:配祭官各就位。(各赞引引各分 献官至拜位,各赞引退立东西讫。)通赞唱:献官就位。(赞引引献官至拜
1

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
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 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 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 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2、参礼人员要斋戒,并于祭祀前一日省牲——检查祭品、宰杀牺牲, 演习舞乐。此时,官员身着常服,常服乃是明代官员平时所着,袖宽一尺, 回挽至肘,胸绣补子,头戴乌纱。
3、正祭日服饰:献官着公服,袖宽三尺,回挽至肘,胸绣补子,乌 纱帽为长展脚,盘带,带笏。国学舞乐生着蝉冠朱盘领袍,革带云履:蝉 冠,夏布为之,漆黑色,如梁冠,但梁上不设金,而于正前抹额上涂金绘 作金蝉,取其高洁之义,再加青丝为冠缨。衣用红绢,如公服,盘领右衽, 袖宽三尺,回挽至肘,只是两侧不加百,不加补子,而绘以大朵红花绿叶 扶疏,不加边缘。革带用青布裹起,加黑角为饰。履用皂帛,前后有云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