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常见疾病双向转诊指南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

一、定义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塑。
近年来认识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一)哮喘的患病率目前,全球哮喘患者至少有 3 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3000 万人。
(二)哮喘的控制现状近年来哮喘规范化治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使我国哮喘患者的控制率明显提高,但仍低于发达国家。
三、诊断(一)诊断标准1.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⑴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⑵发作时双肺可闻散在或弥慢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⑶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⑴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⑵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⑶呼气流量峰值(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10%,或PEF 周变异率>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不典型哮喘的诊断1.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作为惟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
2.胸闷变异性哮喘:胸闷作为惟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胸闷。
3.隐匿性哮喘:指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的表现,但长期存在气道反应性增高者。
随访发现有14%~58%的无症状气道反应性增高者可发展为有症状的哮喘。
(三)分期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支气管哮喘疾病诊疗指南

支气管哮喘疾病诊疗指南【概述】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儿科常见慢性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由多种炎性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T 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这种气道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气道狭窄。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常在清晨或夜间发作或加重。
目前认为: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以及可逆性气道阻塞构成了哮喘的三大病理生理特点。
其中气道慢性炎症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原因,而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最基本的特点。
根据临床表现及其肺功能,支气管哮喘分为:1、急性发作期:患儿表现为突发咳嗽,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胸闷;体征可见胸廓饱满,叩诊双肺过清音,双肺可闻及哮鸣音,严重时呼吸音降低。
2、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不同频度和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如喘息、咳嗽、胸闷。
主要根据白天和夜间临床表现和肺功能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3、临床缓解期:经过治疗或未经过治疗症状,体征消失,儿童肺功能恢复到第一秒用力最大呼气容量(FEV1) 或最大呼气峰流速(PEF)>80%预计值,并维持3 月以上。
【病史要点】1、既往反复发作和其它变态反应病史。
家族中哮喘和变态反应疾病史。
2、起病缓急、有无精神刺激、疲劳、受惊等诱因。
询问有关的先兆症状:感染性者可先有轻微上呼吸道感染;外源性者有胸闷,喉痒,喷嚏,流清涕;食物性者有呕吐、腹痛、腹泻、荨麻疹等。
3、询问本次哮喘持续时间,是否日轻夜重或持续严重。
有无端坐呼吸,烦躁焦虑,冷汗,面色苍白或发绀,了解咳嗽轻重,痰的性质和痰液量。
首次发作须注意与哮喘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呼吸道异物等鉴别。
4、院外和既往发作情况,何种解痉药有效。
【体检要点】1、体位,精神和神智,面色,指甲粘膜青紫程度。
2、有无鼻扇,呼气三凹征,呼气延长,两肺呼吸音降低,哮鸣音,鼾音和罗音。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前言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提高我国哮喘的诊疗水平,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中国哮喘诊疗指南》进行了第四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哮喘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的全面指导,以促进我国哮喘防治工作的规范化。
1. 哮喘的定义与分类1.1 定义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可逆性痉挛、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为特点,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
1.2 分类哮喘可分为外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和混合性哮喘。
其中,外源性哮喘主要由过敏原引起,内源性哮喘由感染等非过敏原因素引起,混合性哮喘则同时具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哮喘的特点。
2. 哮喘的诊断2.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关注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的发作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诱发因素等。
2.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肺功能检查、心率、血压、呼吸音等指标。
2.3 实验室检查1. 血清IgE检测:外源性哮喘患者血清IgE水平通常升高。
2. 肺功能检查:评估气道痉挛程度和气道炎症水平。
3. 呼气道炎症指标:如诱导痰细胞分类和炎症介质检测。
4. 过敏原检测:针对外源性哮喘患者,可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IgE检测。
2.4 确诊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以下标准者可诊断为哮喘:1.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症状。
2. 发作时肺部闻及哮鸣音。
3. 肺功能检查显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呼气峰流速(PEF)降低。
4. 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心源性哮喘、支气管炎等。
3. 哮喘的评估与分级3.1 评估工具采用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和美国胸科学会(ATS)联合制定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CAT)进行评估。
3.2 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肺功能指标和炎症水平,将哮喘分为五个等级: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及危重度。
支气管哮喘,危重诊疗规范2019版

支气管哮喘,危重诊疗规范(2019年版)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危重(ICD-10:J46.x02)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重症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2017年11期),《中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重症哮喘的诊断和疗效标准(管向东陈德昌严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第3版)。
诊断标准:1.患者气短(休息时),体位(端坐呼吸),说话方式(单字),精神状态(焦虑、烦躁、嗜睡、意识模糊),出汗(大汗淋漓);2.呼吸频率30次/分,脉率120次/分,三凹征,哮鸣音(响亮、弥漫、无)3.PaO2<60mmHg PaCO2>45mmHg,SPO2≤90%,PH<7.354.需要辨别因为吸入技术差,依从性差及持续过敏原暴露等因素引起的未受控制的哮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重症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2017年11期),《中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重症哮喘的诊断和疗效标准(管向东陈德昌严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第3版)。
四、计划住院天数为10天内五、计划住院总费用为6万元内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DIC全项;(2)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3)X线胸片、心电图;(4)螺旋CT。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肺血管造影。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1.支持对症治疗:1.1糖皮质激素:重症哮喘患者常需要同时给予高剂量ICS和口服激素治疗。
(1)ICS:一般而言,哮喘患者吸人糖皮质激素剂量越大,抗炎作用越强。
对于激素依赖性哮喘患者,吸入大剂量激素可减少口服激素维持剂量,从而减少激素的全身不良反应。
治疗重症哮喘时选用环索奈德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但ICS剂量过大,可能引起增加肾上腺抑制和儿童生长延迟等不良反应。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一、概述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气道可逆性狭窄和气道高反应性。
哮喘的病因复杂,主要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哮喘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保健提供者提供关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的最新建议,以提高哮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诊断与评估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因、缓解方式等。
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肺部听诊,寻找哮鸣音、呼吸音减弱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一般检查,以及肺功能检查(包括肺活量、呼气流量峰值等)。
4. 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心电图等,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气道炎症标志物检测等。
三、治疗与管理1. 药物治疗:(1)控制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长效M受体拮抗剂(LAMA)等。
(2)缓解药物: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M受体拮抗剂(SAMA)等。
2. 非药物治疗:(1)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哮喘的病因、诱发因素、治疗方法等,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2)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如烟草烟雾、空气污染、宠物毛发等。
(3)康复训练:进行呼吸肌训练、瑜伽、太极拳等,提高肺功能和身体耐力。
四、随访与评估1. 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随访计划,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2. 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症状控制情况、肺功能指标等,适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3. 教育与培训:在随访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哮喘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并发症与注意事项1. 并发症:哮喘患者可能出现气道感染、肺气肿、肺心病等并发症。
2. 注意事项:(1)避免使用可能诱发哮喘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β受体阻滞剂等。
《内科学》第9版-呼吸系统疾病 第四章 支气管哮喘

目录1 hxxt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顼•土?:貧•宀.电:牛―礴”潛貝倒器揪冠舞塾珞:责峰•宀’^ '^kkyx2OI8第四章支气管哮喘。
^kkyx2018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
主要特征包括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呈现的高反应性,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及随病程延长而导致的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构。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病人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根据全球和我国哮喘防治指南提供的资料,经过长期规范化治疗和管理,80%以上的病人可以达到哮喘的临床控制。
【流行病学】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全球约有3亿、我国约有3000万哮喘病人。
各国哮喘患病率从1% -18%不等,我国成人哮喘的患病率为1.2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般认为发达国家哮喘患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
哮喘病死率在(1.6-36.7)/10万,多与哮喘长期控制不佳、最后一次发作时治疗不及时有关,其中大部分是可预防的。
我国已成为全球哮喘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其发病具有家族集聚现象,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近年来,点阵单核昔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技术,也称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发展给哮喘的易感基因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目前采用GWAS鉴定了多个哮喘易感基因,如YLK40JL6R、PDE4DJL33等。
具有哮喘易感基因的人群发病与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深入研究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将有助于揭示哮喘发病的遗传机制。
环境因素包括变应原性因素,如室内变应原(尘購、家养宠物、蟬螂)、室外变应原(花粉、草粉)、职业性变应原(油漆、活性染料)、食物(鱼、虾、蛋类、牛奶)、药物(阿司匹林、抗生素)和非变应原性因素,如大气污染、吸烟、运动、肥胖等。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支气管哮喘(哮喘)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分期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二、危险因素哮喘的发病是遗传和环境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很多变应原和触发因素会导致哮喘急性发作。
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呼吸道感染(病毒、细菌、支原体);室内变应原(尘螨、家养宠物、霉菌、蟑螂等);室外变应原(花粉、草粉等);职业性因素(面粉加工、动物饲养、大棚种植及塑料、纤维、橡胶制造等行业);食物(鱼、虾、蛋类、牛奶等);药物(阿司匹林、抗菌药物等);非变应原因素(寒冷、运动、精神紧张、焦虑、过劳、香烟、厨房油烟、空气污染、刺激性食物等)[1]。
三、诊断、病情评估与转诊(一)诊断标准1.可变的呼吸道症状和体征:(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客观证据:有气流受限的证据[在随访过程中,至少有一次气流受限的证据,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0.75],同时具备以下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1)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 ml);(2)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10%(每日监测PEF2次、至少2周);(3)抗炎治疗4周后,肺功能显著改善(与基线值比较,FEV1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 ml);(4)运动激发试验阳性(与基线值比较,FEV1降低>10%且绝对值降低>200 ml);(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使用标准剂量的乙酰甲胆碱或组织胺,FEV1降低≥20%)。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在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方面,根据不同的指南,主要有以下的标准:1.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
2.哮喘相关的体征:包括喘鸣呼吸音、胸廓变形、增加的呼吸肌肉使用等。
3.肺功能检查:通过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FVC(用力呼气最大容积)比值来评估气流受限。
4.哮喘相关的变异性:包括PEF(最大呼气流量峰值)和FEV1的日间和夜间变异性。
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1.教育患者:患者应了解自己的疾病,学习正确的用药方式、避免诱因,并掌握应对急性发作的方法。
2.避免诱因:在可能的情况下,患者应避免与哮喘相关的诱因,如烟草烟雾、宠物毛发、工业污染物等。
3.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一般包括短效β2激动剂(如沙丁胺醇)、长效β2激动剂(如沙美特罗尔)、吸入型类固醇等。
对于严重的哮喘发作,可能需要使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的糖皮质激素。
4.手段治疗:通过气道平滑肌松弛剂(如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免疫疗法和全身治疗(如抗IgE抗体)等手段来控制哮喘。
管理的原则包括:1.定期随访:定期复查病情和肺功能,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3.自测峰流量:患者可以通过自测峰流量来评估肺功能状态和预测哮喘发作。
4.急性发作的处理:提前制定急性发作的应对方案,并及时使用相应的药物缓解症状。
总之,支气管哮喘的诊疗指南主要包括诊断、治疗和管理三个方面。
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加上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减少症状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医生而言,掌握并遵循相应的诊疗指南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常见疾病双向转诊指南
支气管哮喘
一.疾病相关情况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并气道慢性炎症疾病,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和肺部闻及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为特征,具有多种临床表型。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非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及随访。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1.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方案及随访方案的制定;
2.难治性哮喘的诊断、治疗;
3.重症哮喘及既往曾经有重症哮喘发作史的诊断、治疗;
4.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佳时。
三.住院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好转后的后续治疗;
2.重症支气管哮喘治疗好转后的后续治疗;
3.重症哮喘和急性发作期需继续住院治疗、观察。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1.支气管哮喘重度和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治疗;
2.重症哮喘患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