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经验及启示

合集下载

借鉴德国经验 助推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借鉴德国经验  助推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借鉴德国经验助推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 引言1.1 介绍德国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的经验德国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德国强调整合城乡土地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统一规划、准确划定土地用途范围,确保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

德国注重加强土地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德国还积极推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提供各类金融支持和政策激励,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举措,德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球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1.2 阐述我国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挑战我国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土地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等。

我国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土地资源过度集中利用和浪费,导致部分地区土地资源匮乏,而另一些地区却存在大量未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用地不断扩大,而农村地区却存在着大量的“空心化”现象,农村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城乡发展失衡日益加剧。

农村土地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大量农用地被闲置或者随意乱占,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我国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亟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城乡统一规划,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土地金融支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内容结束】。

2. 正文2.1 德国土地综合整治的成功经验1. 综合规划:德国在土地综合整治方面注重综合规划,将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相结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综合规划,德国有效整合土地资源,保障城乡规划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2. 参与决策:德国注重民众参与土地综合整治决策过程,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确保规划方案符合公众利益,增强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3. 法律法规:德国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土地综合整治行为,保障公平公正。

德国最美的4座乡村小镇,宛如童话世界,藏着意想不到的美丽

德国最美的4座乡村小镇,宛如童话世界,藏着意想不到的美丽

德国最美的4座乡村小镇,宛如童话世界,藏着意想不到的美丽小花花看世界昨天22:18现在出国旅游的人是越来越多,很多人都选择去繁华发达的国家旅游,其实在这些国家里面除了迷人的大都市和知名的景点之外,还有许多浪漫的乡村小镇非常值得游玩,它们不同于各种繁华热闹的景区,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下德国最美的4座乡村小镇。

吕德斯海姆是通往莱茵河中流山谷德大门,这里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绝美风光的小镇,坐落在河岸森林密布的山坡之上,小镇上的街道被绿树掩映着,周边都是红色屋顶,小巧而经侦,这里有着大片的葡萄园,人们用这些甜美的葡萄酿造出美味的葡萄酒,小镇还有着“酒乡”的称呼,游人们来到此处都是要品尝一杯当地生产的葡萄酒,整座小城都沉醉在葡萄酒的甜梦之中。

罗滕堡是德国巴伐利亚最出名的小镇,有着“中世纪明珠”的美称,很多到德国旅游的人都是要到这里这里游览一圈的,这是德国最受欢迎的旅游线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镇上保存着中古世纪古城风貌,是一个富有浪漫情调的小镇,街道两旁的房屋大都是暗红色的屋顶,有些上面还用着花朵点缀,梦幻且有着童话气息。

希尔塔赫是德国黑森林的一座小城,这里依山傍水,清新优雅,是人们喜欢的森林空气疗养地之一,这里有着保存完好的桁架结构建筑,被人们誉为桁架建筑艺术博物馆,小镇里面洋溢着浓郁的中世纪风情,这里经常被人们遗忘,但却不影响它自身的魅力,希尔塔赫就像是童话故事里面描绘出的世界一般。

梅尔斯堡是德国南部有名的旅游度假胜地,也是德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堡,这里有着无数古老的建筑,城堡矗立在山顶,在四周是有着古朴韵味的居民建筑,山下有着清澈明朗的湖泊,对面就是巍峨的阿尔卑斯山,这里有着无限优美的景色。

若是到德国旅游的话,一定要去看看这些宁谧而美好的小城镇,它们宛如世外桃源一般,等待着游人的光临。

大家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德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基本经验及借鉴价值

德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基本经验及借鉴价值

德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基本经验及借鉴价值1. 引言1.1 德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德国作为欧洲强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

这一点在德国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德国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对于保障公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德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人类健康的保护方面。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致力于减少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资源,以确保公民的健康与安全。

德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其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方面。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则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资源供应。

德国通过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德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在于它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是维护人类和地球家园共同利益的重要一环。

德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以实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 德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背景德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0世纪初,德国工业化加剧,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战后,德国经历了经济的崛起和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198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德国政府开始采取积极的环境政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德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得到了广泛支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积极参与其中。

德国于1970年建立了联邦环境署,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环境标准和限制措施,并逐步完善了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

德国还参与了多项国际环境合作,积极倡导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

浅议国内外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及启示

浅议国内外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及启示

浅议国内外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及启示摘要:世界各国乡村在发展进程中都探索过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近年来,我国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发展典型,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国内外成功实践对当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包括坚持因地制宜、政府的适度参与、突出发展特色产业、注重发挥基层作用、重视提高村民素质及吸引参与其中等方面。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的总要求。

这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升级,是对“三农”发展更高水平的布局。

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普遍出现过乡村人口外流、农村经济衰退等问题。

世界各国乡村在发展进程中都尝试探索过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近年来,我国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发展典型,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1 国外乡村振兴成功实践的主要做法1.1 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日本在二战之后,为快速恢复经济,采取扶持大城市的策略,导致城乡差距巨大,乡村地区发展严重滞后。

从20世纪50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着力加强乡村建设,虽然对乡村发展有所改善,但由于群众参与度不高,效果不佳。

70年代末,由日本大分县开始开展“一村一品”发展形式,通过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农产品市场,培养人才等措施,推动农村振兴。

在“一村一品”运动中,政府积极引导参与,加大政策、财政支持和金融贷款扶持,引导各地有计划推进乡村建设。

另外,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培训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性农业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外,农民自发组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业协同组织,形成了完善的综合服务网,为农民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帮助农民发展。

1.2 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中期的韩国,由于实行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导致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

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特征、经验与启示——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例

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特征、经验与启示——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例

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特征、经验与启示——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保和生态问题的重视,生态社区的建设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国外的生态社区建设在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探究德国、美国、日本这三个国家的生态社区,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德国的生态社区建设德国是生态社区建设的先行者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已经建立了许多生态社区。

德国生态社区的建设重点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能源效率,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推广循环利用等方式。

德国生态社区一般都围绕着共同体生活的理念,注重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建立了相应的居民自治组织和管理体制。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弗雷堡生态街区,在这个街区中,居民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处理垃圾,而且采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实现了低碳生活。

美国的生态社区建设美国的生态社区建设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建设生态社区时,特别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协调,力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美国生态社区的建设通常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如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地热发电系统等。

此外,美国的生态社区建设也注重美化和绿化环境,鼓励居民亲近自然,提倡低碳生活。

日本的生态社区建设日本的生态社区建设具有独特的特点,其生态社区建设更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比如通过有效地利用土地,提供给居民众多的公园绿地,并推广生态农业、园艺等活动,鼓励居民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健康的生活。

日本的生态社区建设还强调社会性,鼓励居民之间的协作和互助,建立相应社区组织,使居民之间的距离缩小,让社会更加和谐。

生态社区建设的启示德国、美国、日本的生态社区建设经验都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首先,生态社区建设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协调很重要。

其次,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如太阳能、地热发电等,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鼓励居民亲近自然,提倡低碳生活,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世界著名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德国人认为城市之美不在于高楼林立、长桥飞架,而在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和生活舒适。

德国许多城市的市区都有森林,十分茂密,而且面积极大。

柏林市中心的动物园面积达3平方公里,市内还有多处十几公顷和几十公顷以上的公园。

这些城市绿肺,给环境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

驱车行驶在德国的公路上,看到的是无尽的森林,广阔的绿色田野,满目绿色。

在德国的小村镇,无论是村镇住宅,还是各种小商店,几乎家家有花,乔木、灌木相间,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民热爱环境,热爱生活,追求恬静自然的心态。

德国的城市尽管看起来现代味不足,但''陈旧”里面很有内容。

对那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德国人并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列为文物,将其保护起来,只许观摩不准''衰玩”,而是为每一幢古建筑找到合适的“位置”。

他们不轻易拆毁旧建筑,能用则用,能改则改,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文化品位的旧建筑,尽管够不上文物也尽可能地将其保留下来。

那是一个文化气息极其浓厚的环境,德国人以自己居住在一座传统的老房子中为荣。

德国的历史古城大多建于罗马帝国时期,兴盛于中世纪,有近800年的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城市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城市几乎被完全炸毁。

其中破坏最严重的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等,90%以上的建筑都被毁坏。

柏林是原东德和统一后的德国的首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柏林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市区被战胜国划分为4个区,城市建筑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

战后,德国首先面临的就是解决住房紧缺的问题。

1970年代以后,随着住房问题的基本解决,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新建转为古城保护和改造。

经过几十年的重建和保护,德国的城市已经很难再看出战争的痕迹,城市历史风貌得以恢复,而如此良好的历史风貌主要得益于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

对古建筑以“能用则用”为原则的德国,对古建筑的保护有其自身的特色。

德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通过对德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研究,分析德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积极的农业支持政策等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立足本国实际,对德国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加以借鉴和移植,探索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国;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启示德国位于中欧西部,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的心脏地带。

目前,德国是世界的农业现代化强国, 特别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应当在立足现实国情的基础上, 对德国现代农业发展加以借鉴和移植, 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物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应用生态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优化模式,因地制宜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1924年德国就提出了把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引入了农业,其基本观点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高度协调,人类在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实体是人、动物、植物、土壤等组成的有机复合体;所有农业活动都在环境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进行。

近年来,德国发生的“疯牛病危机”和“口蹄疫风波”,直接导致了国民对食物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怀疑,促使政府加大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力度。

乡村振兴中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基于德国经验的分析

乡村振兴中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基于德国经验的分析

乡村振兴中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基于德国经验的分析李晓夏;宋瑞亚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24(63)3
【摘要】现代生态农业系统建立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并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发展框架。

从德国乡村建设案例中借鉴有益经验,分析德国生态引领的绿色土地整治政策、竞争促发的内生动力激活政策、多元支撑的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创新导向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对中国高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即树立协同新发展理念,谋篇城乡融合总规划;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布局产业生态化,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循环模式;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页数】7页(P34-40)
【作者】李晓夏;宋瑞亚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22
【相关文献】
1.发展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陕西天际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纪实
2.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探究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3.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探究现代生态农
业经济发展路径4.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探究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5.基于乡村振兴探索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的融合机制——评《生态农业、食品安全与生态文明的联动发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2 —
体 (王琼等,2012;冯未俊,2013),是乡村地 区 社 会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客观表现,也是乡村经济发展 与文化 生 态 环 境 演 变 的 见 证 (晏 雪 晴 等,2012; 姚 莉 和 屠 飞 鹏 ,2015).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 进程的深入推进,传统乡村正在实现转型,乡村景 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聚落景观作为 乡村景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转型直接 关系着乡村景观的发展、乡村经济的增长和乡村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百废待兴,随即开 始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城市迅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中心,但由于受城乡区域政策、地价、劳动力等 方面的影响导致该时期的发展并不顺畅.在 20 世纪 60—70年代,工业化发 展 开 始 向 乡 村 地 区 扩 散, 出 现了大规模 的 “逆 城 镇 化” 发 展, 大 部 分 城 镇 居 民 逐渐迁移到乡村地区,为乡村的道路交通和基础设 施发展提供了发展机会 (黄斌 和 吴 少 华,2012).这 个阶段的特点是:工业向乡村扩散,大规模的道路 交通基础建设基本形成,为乡村生态化建设提供了 发展条件,德国的产业机构、农业结构和企业结构 等都发生了变化,并初步形成了乡村聚落,社会和 文化背景也逐渐发生改变. 2������2 第 二 阶 段 (20 世 纪 70—80 年 代 ): 德 国 传 统 乡村的现代化建设阶段
政府为了解 决 这 一 问 题, 提 出 了 “重 塑 乡 村” 的 重 大改革 举 措 (孟 广 文 和 Hans,2011), 制 定 出 相 关 的乡村地区发展规划、政策和实施经验以改变人口 下降的发展现状,与此同时,也揭开了德国乡村聚 落景观建设的序幕 (刘红梅和廖邦洪,2014).
根据德国的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特征,可将其发 展进程 分 为 3 个 阶 段 (Deisenhofer,1996;TheodG or,1998). 2������1 第 一 个 阶 段 (20 世 纪 60—70 年 代 ): 德 国 乡 村的 “逆城镇化”阶段
World Agriculture
2018郾02(总 466)
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 经验及启示院 济南 250357)
摘要:乡村聚落景观是自然环境和乡村居民活动的综合载体,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具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在乡村聚落景观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摸索,探寻出一条具有 浓郁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其发展经验对世界各国的乡村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鉴于此,本文首先追溯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历程,随后从区域空间形态、绿 化形态、历史文化形态和农业形态等方面系统总结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特征.最 后,依据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经验提出,在中国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当实施科 学规划、健全法律法规、注重保护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坚持以人为本鼓励乡村居民 参与等启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特征;启示 DOI:10������13856/j������cn11G1097/s������2018������02������007
1 引 言
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人类在自然 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农业特征为主的自然生 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复合体 (刘 黎 明 等,2004).从 构成要素看,乡村景观是由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经 济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自然景观构成的景观 环境综合体;从特征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和自 然景观的综合体 (马金祥和刘 杰,2010).乡 村 聚 落 景观是指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人类居住和 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由农田、建筑、绿化、交通、 水文等构成,是自然环境和乡村居民活动的综合载
乡村聚落景观的建设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追 溯西方国家的历史不难发现,乡村聚落景观与城镇 化相伴相生,可以说乡村聚落景观就是一个国家城 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欧洲许多国家在百余 年的城镇 化 发 展 进 程 当 中, 经 过 不 断 地 摸 索 之 后, 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德国就是其 中的典型国家之一.从文献来看,已有学者专门针 对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形成、类型、分布态势、地 理条件、交通发展、村庄更新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全 面而深 入 的 研 究 (昆 斯 和 唐 卫 红,1990; 常 江 等, 2006;叶 剑 平 和 毕 宇 珠,2010; 孟 广 文 和 Hans, 2011;黄斌和吴少华,2012).这些研究不仅为德 国 乡村聚落景观的建设、规划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为 其他国家吸收、借鉴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经验提 供了重要参考.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镇化发展阶段, 乡村聚落景观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议题.鉴 于此,本文全面总结了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进 程,详细分析其发展中形成的区域空间、绿化、历 史文化以及农业等形态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凝练 出可资中国乡村建设参考相关启示.
2 德 国 乡 村 聚 落 景 观 发 展 进 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 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乡村人口开始大规模融入 城市,城 市 人 口 迅 速 膨 胀, 城 镇 化 进 程 不 断 加 快. 迅速发展的城镇化导致德国乡村地区人口持续减少, 城乡之间的发展鸿沟愈来愈大.彼时,推进城乡之 间、区域之间协调有序发展成为德国经济社会发展 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叶剑平和 毕 宇 珠,2010).德 国
作者简介:相 阳 (1979—), 男, 山 东 临 沂 人, 硕 士, 讲 师, 研 究方向:建筑装饰工程、环境艺术设计、乡村旅游规划.
2018郾02(总 466)
World Agriculture
境的优化,对中国乡村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当前,在农村地区以小城镇为主的经济模式 大行其道 (刘红梅和廖邦洪,2014),虽 然 为 乡 村 带 来了现代文明、推动了农村生产效率的提升、促进 了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客观上也导致乡 村聚落的 “空 心 化” 程 度 日 益 加 剧、 部 分 地 区 乡 村 景观备受 “冲击”,甚至出现衰退迹象 (鲍梓婷和周 剑云,2014).因此,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 合 理利用乡村已有的资源环境、文化传统等禀赋条件, 使传统乡村保持或重新焕发活力,形成具有鲜明特 色的乡村聚落景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和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