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案)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上3.4《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精品课(共50张PPT)

天津的发展与变化
三 岔 河 口
民间谚语: “三岔口,停船口,南北运河海河口; 货船拉着盐粮来,货船拉着金银走; 九河下梢天津卫,风水都在船上头。”
当时三岔河口漕运的繁荣景象
天津的发展与变化
德国埃森市——城市职能的变化
汇报人:李文杰
案例二
1. 观察上面三幅图,从1829年到现 在一直保留的建筑是什么?
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 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 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土壤 肥沃
水源 充足
适合发聚 展落 农业
交通 便利
自然资 源丰富
气候温 暖湿润
案例二:
西岱岛 巴黎城区的范围变化
巴黎最初建立在西岱岛的原因?
从图中找出不同时期巴黎城区的 范围,思考巴黎城区范围如何变 化的?
成放射状向西外岱岛扩风展光
1652年的巴黎城区 1653-1789年扩展的巴黎城区 1790-1870年扩展的巴黎城区 至今仍在扩展的巴黎城区
聚落的发展
乡村与城市间演变的一般过程是: ①村庄-②集镇-④城镇-③城市
规 模 逐 渐 变 大
聚落
(一)城市规模发生变化
结论一
1.聚落的规模可以发生变化。 2.人们常常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建立聚落。
我们的家乡—天津
汇报人:张子淇
三岔河口玉皇阁渡口
明成祖朱棣
天津 天津水系图
如今的估衣街 大胡同商贸区
古楼兰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扼东西 交通的门户,是汉王朝进入西域的桥头 堡。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是“使者相望 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楼 兰古城有着极盛一时的历史和灿烂的绿 洲文化。
楼兰复原图
楼兰遗址全景旷古凝重,城内破败的 建筑遗迹了无生机。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说课稿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是一节关于地理学科的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以及聚落景观的变化。
教材从实际案例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聚落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以及聚落景观的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掌握聚落景观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聚落景观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以及聚落景观的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变化。
2.新课导入:介绍聚落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一组聚落发展的案例,让学生从中总结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4.聚落景观的变化:让学生观察一组聚落景观的图片,分析聚落景观的变化规律。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聚落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总结: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强调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以及聚落景观的变化。
7.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聚落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以及景观的变化。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原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特点:依山傍水、沿河流、交通线分布•景观变化:从原始聚落到现代城市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学案(无答案)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学习目标】
1.认识聚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
2.理解聚落随历史的发展及历史、经济、文化等在聚落景观上的反应。
【学习重点】
1.聚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的;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的聚落日益繁荣,有的则消亡,要提高保护环境意识。
【学习难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的聚落日益繁荣,有的则消亡,要提高保护环境意识。
【学习过程】
一、预读课本内容后,在重点知识点下标记。
二、合作探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聚落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三、检测达标
1.聚落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B.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C.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D.农业地位下降,工业地位上升
2.世界遗产遭到日益严重破坏的原因是()
A.人为原因B.自然和社会原因C.战争原因D.和平原因
3.在现代社会中经常会出现新的城市,你认为最有可能的是()
A.宗教活动B.旅游业的兴起C.军事防卫D.气候温暖湿润
1 / 2
4.下列民居特点中,叙述正确的是()
A.东南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B.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居民住冰屋C.西亚地区的居民住竹楼D.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5.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民居是()
A.窑洞B.四合院C.竹楼D.蒙古包6.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敦煌博物院对外轮流开放石窟。
B.在古代建筑上刻写“XX到此一游”。
C.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
D.不控制污染气体对文化遗产的侵蚀。
2 / 2。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地理知识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的形态与规模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于地理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聚落的发展与景观变化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也会影响到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1.聚落的形态与规模的演变,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2.不同类型的聚落对于景观变化的影响;3.如何对聚落的发展进行规划。
学习任务1.学生自行阅读《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有关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的相关章节,进行梳理总结;2.班级分组,以不同的案例进行探究和讨论,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对景观变化的影响;3.团队合作,对本地区或周边地区的聚落发展进行调研并撰写项目报告。
学习方法1.阅读法:通过对教材知识点的阅读和理解,较为全面地了解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的知识。
2.探究法:通过班级分组进行案例探究和讨论,深入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对景观变化的影响。
3.研究法:通过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本地区或周边地区的聚落发展情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介绍聚落的形态与规模的演变和影响因素;2.学生进行教材阅读,并完成相关练习;3.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对景观变化的影响;4.教师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1.学生组成小组,选择不同类型的聚落进行案例探究和讨论;2.学生分工合作,针对探究的聚落类型,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3.各小组进行报告,共同探讨和思考;4.教师进行评价和点拨。
第三课时1.教师介绍如何对聚落发展进行规划;2.学生分组进行调研,并撰写项目报告;3.学生进行项目报告汇报;4.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评估通过本次学习,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其中,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知识掌握情况:针对教材阅读及相关练习考查;2.团队协作情况:针对小组探究、调研和汇报情况考查;3.项目报告质量:针对项目报告的撰写情况和汇报质量进行考查。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学习,学生了解了聚落的发展与景观变化的关系,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上3.4《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课件(共张PPT)

1.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珠海作为一个聚落,它的规 模以及职能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2、珠海市的景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3、从地理角度分析,珠海市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规模、经济水平、景观、职能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有聚落都会日益繁荣吗?
1.水源逐渐消失 2.不合理的灌溉导致的 土地荒漠化 3.气候干旱,风沙侵袭 4.战争频繁,被迫搬迁
C B
随着自然环境的
变化、社会经济的发
A
展,不同的聚落会有
不同的发展,聚落的
规模也大不一样
法国巴黎
北京
探究:聚落的发展带来的职能和景观的变化
里约热内卢
中图初中地理八上《3第4节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word教案

第四节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
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大量的活动实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并归纳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的分析,学生应该认识到:人类保护环境、合理发展经济等合理的方式会促进聚落的兴旺;反之,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使好的聚落衰落甚至消亡。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过程
过程指导:
一、活动准备:每个同学准备2个有关聚落变化的实例。
实例1. 调查叙永县近10年内都发生了那些变化。
(要获得这些资料,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从父母等长辈那里了解他们的亲身感受;到叙永县城市规划部门了解本县变化的一系列情况)
实例2. 了解世界上任意一个聚落的变化情况(除本地外),也可以用教科书上的任何一个实例。
二、活动步骤:
(1)学生交流自己所准备的材料
(2)学生分组讨论本组的材料
(3)各组学生归纳本组材料的共同点
(4)各组学生代表发言,说出他们归纳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5)综合各组代表同学的发言内容,老师提问:
①叙永县在发生变化吗?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的聚落一般都会发生变化吗?
③叙永县发生了哪些变化?
④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教案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也会发生变化,并知道会发生哪些变化;(2)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举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念。
【教学重点】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2.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树立人类社会与自然规律协调发展观。
【教学方法】读图、探究合作、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1913年的迈阿密图和20世纪末的迈阿密图。
提问:观察两幅图,说说迈阿密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明确:1913年的迈阿密房屋大多低矮,分布零散,周围有大片的农田;20世纪末的迈阿密高楼林立,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到处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
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一下聚落的发展与景观的变化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二、新课学习(一)聚落的规模变化案例1:(1)巴黎最初建立在哪里?为什么当初建在这里?(2)从图中找出不同时期的巴黎城区范围,思考巴黎城区范围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明确:(1)巴黎最初建立在塞纳河边的西岱岛上,原因是这里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
(2)随着社会的发展,巴黎城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呈放射状扩展。
得出结论1:聚落的规模可以发生变化,人们常常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建立聚落。
(二)聚落的性质变化案例2:(1)找一找从1829年到现在一直保留的建筑。
(2)观察图C,说出1867年的埃森市是一个以什么职能为主的城市?(3)观察图D,说出现在的埃森市与1867年的埃森市相比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明确:(1)代表当地历史风貌的建筑:教堂。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景观的变化。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掌握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并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特点。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插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聚落发展的具体原因和过程,以及景观变化的原因和特点,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聚落发展和景观变化的原因,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景观变化的原因和特点;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地理角度研究聚落发展和景观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及景观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2.不同类型聚落景观特点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聚落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聚落的发展和景观变化。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聚落案例资料和图片。
2.制作课件,展示聚落发展和景观变化的内容。
3.准备问题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聚落图片,如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聚落发展的相关资料,如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原因,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原因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聚落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也会发生变化,并知道会发生哪些变化;
(2)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举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念。
【教学重点】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
(2)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树立人类社会与自然规律协调发展观。
【教学方法】
读图、探究合作、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1913年的迈阿密图和20世纪末的迈阿密图
提问:观察两幅图,说说迈阿密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明确:1913年的迈阿密房屋大多低矮,分布零散,周围有大片的农田;20世纪末的迈阿密高楼林立,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到处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
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一下聚落的发展与景观的变化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二、新课学习
(一)聚落的规模变化
案例1:
提问:1.巴黎最初建立在哪里?为什么当初建在这里?
2.从图中找出不同时期的巴黎城区范围,思考巴黎城区范围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
明确:
1.巴黎最初建立在塞纳河边的西岱岛上,原因是这里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
2.随着社会的发展,巴黎城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呈放射状扩展。
得出结论1:聚落的规模可以发生变化,人们常常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建立聚落。
(二)聚落的性质变化
案例2:
1.找一找从1829年到现在一直保留的建筑。
2.观察图C,说出1867年的埃森市是一个以什么职能为主的城市?
3.观察图D,说出现在的埃森市与1867年的埃森市相比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
明确:
1.代表当地历史风貌的建筑:教堂
2.1867年的埃森市是一个以钢铁、机械等门类为主的工业城市。
3.现在的埃森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成为以商业、服务业、电子业、旅游业等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得出结论2:聚落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三)聚落的标志——名称
案例3:
1.图中中关村、魏公村、明光村和北太平庄等在1949年以前是在城区里还是在城区外?
2.地名随着聚落的变化而变化吗?(学生回答)
得出结论3:聚落的名称(即地名)一旦确定,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四)聚落的兴衰变化
案例4:
阿纳萨齐人没有保护好环境,造成了什么后果?这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回答)
明确:阿纳萨齐人大量砍伐当地的森林,周围的森林逐渐被砍伐殆尽。
由于没有森林涵养水源,土壤被冲刷侵蚀,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发展的条件被破坏了,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得出结论4:聚落并不都会日益繁荣。
有些聚落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被人们放弃,或者因毁灭而消失。
思考:聚落消失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
明确:自然原因:火山、地震等;
人为原因: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过度放牧,破坏草原;排放污水,污染河流等。
播放视频:楼兰古国遗址被发现
拓展延伸:
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
关于楼兰消失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毁灭于地形和自然变化;第二种说法认为:毁灭于人类过度开发;第三种说法认为:消失于战争;第四种说法认为:消失于瘟疫疾病。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聚落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且有些聚落并不都会日益繁荣,或被人们放弃,或因毁灭而消失。
这使我们懂得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四、课堂练习
1.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聚落也在不断变化。
聚落的变化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人们可以通过(资料)查询的方式,了解聚落的变化历程。
2.聚落的名称一旦确定,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我们可以从地名了解到该地以前的(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一些情况。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聚落并不都会(日益繁荣),有些聚落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被人们放弃,或者因毁灭而消失。
4.近年来,人们在我国的罗布泊沙漠里发现了许多古聚落存在的证据。
这些证据可以说明(D)
A.聚落的规模会随着发展而不断壮大
B.古代的聚落往往不容易保存
C.地名作为景观的标志,往往比较稳定
D.聚落并不都会日益繁荣,有的也会被人们遗弃或消失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读图、析图、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地理思维。
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部分,加强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意识。
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聚落的规模变化 聚落的标志——名称 聚落的兴衰变化 聚落的性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