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的发展变化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聚落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聚落地理知识点-聚落聚落是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场所。
在八年级地理课程中,聚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聚落。
一、聚落的定义聚落是指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场所。
它是人口密集区域的组成部分,是生产和生活的中心,也是城乡经济联系和社会文化交流的枢纽。
二、聚落的种类聚落可以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
(1)城市聚落城市聚落是指人口密集、相对繁荣、地位高于周边地区的城市地带。
城市聚落是以城市为中心,周边一定范围内有大量的人口和大批的工商企业。
(2)乡村聚落乡村聚落是指发展不太成熟的地域,其中包括一些农村地带、偏远地区和落后地区,其中聚落的规模比较小,人口数量少,相对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较为简单。
三、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分布会受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有些聚落是在交通枢纽周围形成,例如:沿海城市;而有些则是在物产丰富的地方形成,例如:煤矿和钢铁厂附近的城市。
四、聚落的作用聚落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聚落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交流和消费的场所,对于一个城市或城市群来说,其中的聚落是城市群的核心,是整个城市群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聚落的演变聚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演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聚落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和城市群,但也有许多聚落逐渐消失甚至被遗忘。
六、聚落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聚落也将逐渐向现代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未来,聚落将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聚落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对于现代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对于您了解聚落这一地理知识点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2.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聚落发展变化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知识的记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聚落发展变化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聚落发展变化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练习内容: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聚落的定义、分类、发展变化原因等。
设计意图:全面检验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聚落的定义、分类及其主要特征,掌握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分析聚落的空间布局、景观特色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掌握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了解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聚落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聚落发展变化的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二)教学设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聚落文化的认识,培养对我国传统聚落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关注,激发学生关爱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4.培养学生面对聚落问题时,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的地埋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
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也有一定规模的工矿
企业形成的聚落。
3.城市聚落的形成:乡村人口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乡村
变为城市。
二、聚落的分布
1.聚落的分布:有的沿河流分布,有的沿公路分布,有的镶嵌在山
谷里。
2.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水源、交通等。
三、聚落的发展变化
1.传统聚落:保留历史时期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聚落。
2.传统聚落的价值:具有重要纪念或教育意义。
3.如何保护传统聚落?答:保持地方特色,合理利用开发,发挥地
区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聚落的分类
1.乡村聚落:人口规模较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人口规模较大,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五、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山地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比较平坦的高地,以
平房或楼房为主,交通便利。
而丘陵地区则不同,往往分布在地势较为开阔的低地,交通不便。
2.气候对聚落的影响:寒冷地区聚落的房屋多采用厚墙、小窗的设
计,以抵御严寒;而在热带地区,房屋则多为通风设计,以保持通风和降温。
3.水源对聚落的影响:许多村落形成的原因与水源有关,如水边人
家多形成河谷型聚落,而沙漠地区的绿洲也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
4.自然灾害对聚落的影响: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会影响人
们的居住环境,进而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发展。
聚落的发展变化范文

聚落的发展变化范文
第一阶段:原始聚落。
聚落经历了一个从原始聚落到古代聚落的发展过程。
原始聚落由一些简单的住宅建筑组成,以农业为基础的独立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简单,技术水平低,文化水平也低,再加上有限的水资源、缺乏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使得原始聚落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发展速度慢,社会变迁更少。
第二阶段:古代聚落。
聚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古代聚落的发展阶段。
在古代,聚落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服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聚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从而更有利于聚落的发展。
此外,随着古代社会发展的加快,社会经济形态也在不断发展,使古代聚落的发展得到更大的推动。
第三阶段:现代聚落。
在现代社会,聚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现代聚落的发展阶段。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代聚落的发展有了更新的发展思路和更高的发展水平,以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聚落的发展与景观变化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聚落的发展与景观变化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八年级上册第3章居民与聚落靖安三中钱光海学习指南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什么变化?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聚落都会日益繁荣吗?一、聚落的规模变化活动案例一:1.最初巴黎建立在塞纳河上的小岛上,为什么?①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2.比较巴黎城②巴黎建立在塞纳区发生了什么河上的小岛上主要变化是防卫的需要聚落的规模变化活动案例一:2.比较巴黎城区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巴黎城区的范围在不断地变大巴黎城区○巴黎今昔对比结论:聚落的规模会发生改变!二、聚落的性质变化活动案例二1.找一找从1829年到现在一直保留的建筑.2.观察图C,说说在1867年的时候埃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城市.3.从景观上看,埃森的工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二、聚落的性质变化活动案例二代表着当地历史风貌的建筑:以商业、电子业、旅游业以钢铁机械为主的教堂等为主的综合性城市重工业城市3.从景观上看,埃森1.找一找从1829年到2.观察图C,说说在1867的工业结构发生了什现在一直保留的建筑.年的时候埃森是一个什么变化为什么么性质的城市.德国埃森市今昔对比结论:聚落性质的变化!三、聚落的标志——地名活动案例三北京中关村路牌北京魏公村地铁站口聚落发生了变化,地名会跟着发生变化吗?聚落的名称一旦确定,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活动案例四四.聚落的兴衰变化为什么阿那萨齐人要放弃自己的聚落,远走他乡?阿那萨齐人大量砍发森林,用做燃料和建筑。
日久天长,周围的森林被砍伐殆尽。
由于没有森林涵养水源,地表土壤被冲刷侵蚀,土地肥力逐渐降低,农业发展的条件被破坏了,他们不得不远走他乡。
结论:聚落并不都会日益繁荣!有些聚落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被人们放弃,或者因毁灭而消失。
活动拓展:1.举出你所知道的已消亡的聚落:楼兰、玛雅、2.聚落消亡的原因①自然原因:火山地震等②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等玛雅玛雅是玛雅人、玛雅语和玛雅文明的统称和简称。
聚落的发展变化-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聚落的发展变化-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知识概述1.1 聚落的概念聚落是指一些人群集居住的地方。
这些人可以是部落或家族,也可以是村庄、城市等地方。
1.2 聚落的类型聚落可以分为农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
农村聚落在区域内有自己独立的经济体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聚落则是由若干城市所组成的,其主要特点是经济发展、交通通讯便利、人口稠密等。
1.3 聚落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可以把聚落的发展变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自然村落阶段:原始阶段,聚落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人口数量较少,社会组织比较简单,物质生活水平较低。
2.宗族聚落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由一些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组成,人口数量逐渐增加,社会生活逐渐变得复杂。
3.集镇聚落阶段:这个阶段聚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数量,经济活动也日益活跃。
人们开始从事各种行业和手工业,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产和市场系统。
4.城市聚落阶段:最后就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系统。
这个系统包含了不同规模和领域的城市,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系列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完整的社会体系。
二、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聚落发展变化的阶段。
2.理解聚落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
3.能够分析聚落发展变化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聚落发展变化的历史阶段。
2.聚落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流程4.1 教学内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聚落发展变化的历史阶段。
3.聚落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4.2 教学流程1.知识概述介绍:通过PPT和课件讲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及聚落发展变化的历史阶段。
2.影片观看: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片,了解不同聚落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针对不同聚落,进行讨论和分析,掌握聚落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实际影响。
4.思维导图:让学生完成一份聚落发展变化的思维导图,展现聚落的发展过程和变迁,从中深入分析当地经济发展变化。
聚落的形态知识点总结

聚落的形态知识点总结一、聚落的形态类型1. 圆形聚落这是一种古老的聚落形态,通常由一圈圈循环排列的房屋构成,中心通常是集市、寺庙或其他公共场所。
这种形态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使居民之间的距离更加均匀,也便于集市和其他活动的开展。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还可以看到这种形态的聚落,比如云南的哈尼梯田。
2. 直线聚落这是一种沿着河流或道路线性排列的聚落形态,通常由一条主干道和两旁的房屋组成。
这种形态有利于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容易被外界所发现。
在古代,许多中国的古镇和古村落就采用这种形态,比如江南的水乡地区。
3. 方形聚落这是一种城市化的聚落形态,通常由规整的方块区域和街道网格构成,建筑物多为砖瓦结构,规模较大,有城墙或围墙作为防御设施。
这种形态在古代的中国城市中较为常见,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和南京的瓦市街区。
4. 融合聚落这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态的聚落,通常由不同的城市元素、农村元素和自然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景观和风貌。
这种形态在现代城市和乡村中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生态和文化价值,比如丽江古城和桂林山水。
5. 独立聚落这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聚落形态,通常由山区、荒漠或孤岛上的房屋组成,与外界隔绝,具有较强的自治和封闭性。
这种形态在古代的中国西部地区和南海诸岛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二、聚落的形态特点1. 地理环境聚落的形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会影响聚落的位置、布局和建筑风格。
比如山区的聚落往往依山而建,水乡的聚落往往依水而建,沙漠的聚落往往以遮风挡沙为主要考虑。
2. 人口规模聚落的形态也会受到人口规模的影响,人口规模较大的聚落往往规模较大,通常由多个社区和街道组成,而人口规模较小的聚落往往规模较小,通常由若干家庭和房屋组成。
3. 经济结构聚落的形态还受到经济结构的影响,不同的聚落由于经济结构不同,其建筑风格、功能布局和社会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农业地区的聚落往往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工业地区的聚落往往以工业和商业为主要产业。
从聚落到城市的发展历程

从聚落到城市的发展历程一、从聚落到城市的发展历程聚落是土地上由人们所建造的住所,形成聚落的初期活动主要是农耕和畜牧。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聚落发展成为一种文明。
从古至今,聚落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史前聚落、石器时代聚落和文明化聚落。
史前聚落是指历时最早的聚落,主要活动是狩猎、采集以及畜牧,人们以节日表达渴望自由的心情。
石器时代的聚落,人类开始实施农耕活动,从而形成了以农耕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
随着工具的不断改进,农耕活动得到大量的推广,形成了一种以农耕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
此时,聚落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有居民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的聚落。
而文明化的聚落,是以农耕业为主的聚落,但也发现其他产业,包括工艺制作或服务,这时,聚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文明化。
文明化的聚落增加了对聚落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沟通和行动的能力,这种形式的聚落最终发展成为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的城市。
二、从城市到都市的发展历程城市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凝聚、城市发展和都市化。
城市凝聚是指初步形成的城市过程,在此阶段,城市开始吸引着大量的人口,这些人口有着不同的宗教、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等,除了建造宗教建筑之外,还会在城市中建立经济活动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等。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开始凸显出城市的各种特色,此时城市开始朝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发展。
在此阶段,城市会发展先进的交通系统、开办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城市空间和发展经济等活动,以便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
当城市的规模更大,功能更加完善,服务面更广时,城市就变成了都市。
都市不仅拥有着完善的各种基础设施,还拥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形态,如贸易、金融、文化、科技、教育等,都市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 多,桥也多,一百多条运河纵横 全市。运河两侧多为棕红色屋顶 的矮楼,少有高层建筑。
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 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
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有纳西族独特的风采。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 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族 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 范例,为人们展示了一 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 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 完整画卷。
1.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
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 科技发展水平。 2.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及历史和科 学研究。
怎样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
侵蚀,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 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避免 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等。
什么是城市?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 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和发展空间。城市人口密集,汇集了大量的社 会经济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 促进作用。
上海
纽约
东京
——慧眼看图,找差异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小提示 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
观察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思考早期的聚落 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历史验证: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北回归线
400N
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
中低纬 度地区
温带
河流中 下游地 区
平原地区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地形平坦
早期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土壤 肥沃 地形 平坦 水源 充足
3、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带领
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甲、乙、丙三地你会选择
哪里?请说明理由。
甲
●
丙
●
乙
●
地形 平坦
土壤肥沃 适于耕作
水源 充足
气候 湿润
乙地
交通 便利
……
4、看左图分析下列问题: 而最容易发展起来的 是哪一处?为么?
【自主学习】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房 屋一样吗?为什么?
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 3、山东泰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4、长城(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含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文化遗产 ) 12、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地区
传统民居
地理环境
冬冷夏热,黄土 深厚且直立性强
黄土高原
我国南方
气温高、降水多
我国北方
冬季寒冷,降水 较少,风沙大
结论: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因环境而异
四、保护世界遗产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例如,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古 代的宫殿、神庙、园林和陵墓等。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
渔村→捕鱼
林场→伐木
捕鱼
伐木
说一说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劳 动或从事什么工作?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 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1
工 业
服 务 业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
农村
差 异
林场
城市聚落
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 们,从事哪些工作呢?
牧村
渔村
农业
服务业
工业
炫彩T台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当地气候和民居特点
A B C D
A
当地气候 特点 民居特点
终年炎 热多雨
冬冷夏 热,降 水少
终年寒冷 终年炎 干燥 热干燥
厚墙,隔 就地取材, 就地取材, 双层木楼 热,小窗 冬暖夏晾 保持室内 阻挡沙漠 或竹楼 热量 热风
【借题发挥】不同地区的民居与环境
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如下表所示:
2.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范围涉及12座县 城(城市)、114座集镇,合计移民超过百万。 假设现有一批长江三峡移民要到广东省某地定居, 如果你是该地的政府官员,你认为在图5.18上的 A、B、C三个位置中,从自然环境要素考虑,哪 个更适合安置移民?请说明理由。
A处更适合安置移民。这里地势平坦,在主要 道路附近,因此交通便利,另外距离水源也比较近, 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B处在山区,交通不便,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 影响,对于生活和发展生产都较为不利。 C处位置地处山谷,容易受到滑坡、泥石流等 自然灾害的影响,离水源较远,交通也不便利。
聚落的发展变化
一、聚落的分类
A
B
什么是聚落?聚落 可分为哪两大类
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 的地方。 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聚落的定义和分类
2
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1 4
什么是乡村?
•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 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 叫做集镇。
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但经济实用。乡村 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 乡村民居有的集 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 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 境特点。
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池塘等。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道 路 密高修 集度建 度 情 况 商 店 的 多 少 学 校 的 多 少 医 院 的 多 少 有 无 农 田 有 无 果 园 有 无 鱼 塘 自然 景观 改变 的大 小
乡 小 小差 少少 少有 有有 小 村 城 大 大好 多多多 无 无无 市 大
温带草原地区
蒙古包:草原地区的牧民主 要过游牧生活,追逐草地而 居。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 拆卸。
寒带地区
寒带地区终年严寒,就地取 材搭建冰屋,冰房子,很低 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可以抵挡极地寒风,形成独 特的人文景观。
分析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走进聚落,探访传统民居——读四幅民居景观图,归纳
劳动生产方式 。 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主要劳动生产方式 乡村 农业(农林牧副渔)
城市
工业和服务业
判断图中A、B、C、D四个区域 分别是城市还是乡村,并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A为乡村,B为城市,C为乡村,D为乡村。
二、聚落的演变
村庄 是怎 样演 变为 城市 的?
从小型的村庄发展到集镇、小城镇到城市,是聚落的 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沙漠地区
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 当地的房屋具有厚墙、窗小的特点。厚墙可以减 少传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吹进的热风。
黄土高原
窑洞: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 就地取材。这里气候干燥,土质十 分坚固牢靠,深达一、二百米,极 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可随 意挖凿而不会坍塌。 窑洞有厚厚的 屋顶和墙壁,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 隔热,冬暖夏凉。
巴黎的塞纳河两岸, 有 着太多精彩的建筑, 浓缩了 法国沉甸甸的历史, 也记载 了巴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 城市的发展。 从卢浮宫到埃菲尔铁塔, 从协和广场到大小皇宫, 这
就是巴黎变迁的历史。 巴黎
圣母院和圣礼拜堂代表了当 时精美绝伦的哥特式建筑。
西递、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 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静静伫立。 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 跌宕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划出 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效果;走 进民居,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 入眼皆是,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 梁、屏风、家具,都在无声地展示着精心的 设计与精美的手艺。
【合作探究】
这些聚落的
特征与自然 环境有什么 关系?
寒 带
西亚村庄 C
E
温
B
内蒙古草原
D
带
北极冰屋
热
A
黄土高原窑洞
带
温
东南亚高架屋
带
寒 带
热带雨林地区
草屋
树屋
热带地区全年炎热多雨,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 竹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 因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31、澳门历史城区(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 33、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 隆)(自然遗产) 35、广东开平碉楼与古村落(文化遗产) 36、福建土楼(文化遗产) 37、江西上饶三清山(自然遗产) 38、山西五台山(文化遗产 ) 39、河南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文化遗产) 40、中国丹霞(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 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自然遗产) 41、浙江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文化遗产) 42、内蒙古元上都遗址 (文化遗产) 43、云南澄江化石地 (自然遗产) 44、新疆天山(自然遗产) 45、云南红河哈尼梯田 (文化遗产)
思考
1.你认为聚落的发展一般会经历哪些阶段? 聚落一般会经历乡村、集镇、小城镇、城市等阶段。 2.说说乡村和城市的关系。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后有城市,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 发展而来的。 3.简单说说聚落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过程。 从小村庄发展成集镇、小城镇、城市,是聚落发展和演变 的一般过程。
三、聚落与环境
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 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聚落呈团块状。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 地、河流延伸成条带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