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对聚落发展变化的认识。
2.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聚落发展变化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知识的记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聚落发展变化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聚落发展变化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练习内容: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聚落的定义、分类、发展变化原因等。
设计意图:全面检验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聚落的定义、分类及其主要特征,掌握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分析聚落的空间布局、景观特色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掌握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了解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聚落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聚落发展变化的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二)教学设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聚落文化的认识,培养对我国传统聚落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关注,激发学生关爱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4.培养学生面对聚落问题时,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5.3 聚落的发展变化 学案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5.3  聚落的发展变化  学案

聚落的发展变化【学习目标】1.掌握乡村与城市聚落的差异(重点)2.学会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提高审美意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学习过程:一、导学自习(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示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图片:(设问)谁能来简单地描述一下这些景观的特点,有何差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聚落的发展变化》。

2.了解:什么是聚落?聚落——人们聚居的地方,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二)自主学习乡村与城市1.乡村是主要从事各种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

可以有___ _、牧场、___ _等不同的村落类型。

2.城市是主要从事_________ __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

3.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我们称之为_ ___。

从小型的村庄发展成集镇、_____ _、城市,是__ __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聚落与环境读P88课文完成:1.早期的聚落大多数分布在地形_________、土壤肥沃、_______充足、气候温暖湿润、_________________ 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2.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或______________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___ _;在__ __、_ ___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读P90“知识之窗”完成:3.世界的各种民居建筑,大都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结合当地的_______ __,就地取材,适应当地的气候;二是反映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二、研习展评聚焦目标一:探究乡村与城市的差异1.阅读教材结合生活,观察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区别。

完成下列表并说出你的判断理由?3.读图5.16了解聚落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4.了解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各种类型。

聚焦目标二:探究完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1.探究: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①观察各种聚落图片。

②分析影响因素:③应用:能正确选择合适的聚落。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掌握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地理环境变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难点: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聚落的发展变化相关图片、实例;3.地图:各地聚落分布图;4.视频:关于聚落发展变化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地聚落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地聚落的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聚落的地理位置、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回答关于聚落发展变化的问题。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5.3 聚落的发展变化 学案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5.3 聚落的发展变化  学案

聚落的发展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的差异;2.掌握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3.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重点:乡村与城市不同的景观;难点:1.聚落与自然环境;2.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收集图片,谈谈城市和农村的景观。

课中学习一、乡村与城市描述城乡景观差异,理解聚落概念。

二、聚落与环境1.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

2.冰屋、窑洞、蒙古包、开平碉楼、清远瑶族的吊脚楼,分析影响这些聚落的建筑物有差异的因素。

三、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新闻:2004年10月17日,山西平遥古城南门瓮城外侧,东部一段东西长17.3米、厚3米、高10米的城墙突然垮塌。

分析如何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通关检测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B.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C.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手工业和服务等工作D.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林业等工作2.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A.在一些河流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C.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D.在一些矿产地,由于开矿占用大量土地,所以聚落较少3.西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D.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4.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的丽江古城分布在我国的哪个省()A.江苏B.四川C.广西D.云南5.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方法是()A.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B.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C.应该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D.不要乱动,任其发展。

聚落的发展变化-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聚落的发展变化-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聚落的发展变化-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知识概述1.1 聚落的概念聚落是指一些人群集居住的地方。

这些人可以是部落或家族,也可以是村庄、城市等地方。

1.2 聚落的类型聚落可以分为农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

农村聚落在区域内有自己独立的经济体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聚落则是由若干城市所组成的,其主要特点是经济发展、交通通讯便利、人口稠密等。

1.3 聚落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可以把聚落的发展变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自然村落阶段:原始阶段,聚落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人口数量较少,社会组织比较简单,物质生活水平较低。

2.宗族聚落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由一些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组成,人口数量逐渐增加,社会生活逐渐变得复杂。

3.集镇聚落阶段:这个阶段聚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数量,经济活动也日益活跃。

人们开始从事各种行业和手工业,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产和市场系统。

4.城市聚落阶段:最后就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系统。

这个系统包含了不同规模和领域的城市,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系列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完整的社会体系。

二、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聚落发展变化的阶段。

2.理解聚落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

3.能够分析聚落发展变化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聚落发展变化的历史阶段。

2.聚落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流程4.1 教学内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聚落发展变化的历史阶段。

3.聚落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4.2 教学流程1.知识概述介绍:通过PPT和课件讲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及聚落发展变化的历史阶段。

2.影片观看: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片,了解不同聚落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针对不同聚落,进行讨论和分析,掌握聚落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实际影响。

4.思维导图:让学生完成一份聚落发展变化的思维导图,展现聚落的发展过程和变迁,从中深入分析当地经济发展变化。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掌握聚落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了解聚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3.理解聚落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聚落的历史演变和空间结构。

1.3 教学方法讲授、问答、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1.4 教学流程课前准备1.整理教学材料,准备PPT课件。

2.确定实地考察的聚落。

3.将PPT课件及课堂讨论问题上传至虚拟教室。

导入1.展示聚落发展的历史演变图片,导入本节课内容。

2.引导学生回忆在社区、村庄、小镇等场所的观察所得,介绍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讲授与讨论1.讲授聚落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聚落的种类特征。

2.分组讨论聚落的历史变迁,对聚落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归纳历史演变的主要阶段和特征。

3.讲授聚落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引导学生观察有关资料和案例。

实地考察1.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所在地区聚落的特点,并对比学习教材中涉及到的聚落实际情况。

2.指导学生根据考察情况,反思聚落的功能和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总结1.学生逐个介绍自己所调研的聚落的情况和总结所得。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着重再次总结聚落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1.5 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在课程中注重实践考察与理论联系,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课堂讨论,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机衔接和整合。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摒弃了传统的单向讲授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目力和观察能力,直观感受到聚落的特点,并进一步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历史演变和空间结构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从而自主掌握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热情。

第五章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表格式)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表格式)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
〖课堂作业〗
读某地传统民居示意图1,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的聚落形式是()
A.城市
B.都市
C.乡村
D.集镇
图1
(2)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设计并画出2050年你心目中“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样貌,撰写200-400字的设计思路说明。

2、评价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小组内成员给出评价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和评价依据,然后在班内展示交流。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7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7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知识的一个拓展,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的发展变化这一知识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的课件,包含图片、案例、问题等教学资源。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聚落的图片、案例等资料。

3.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聚落图片,如广东的客家围屋、潮汕地区的骑楼等,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历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形成聚落?它们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3. 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
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联系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

重点难点:
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所以人们往往聚群而居。

这就形成了聚落。

一个聚落的发展往往与很多因素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聚落的发展变化。

二、讲授新课
1、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联系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

2、出示学习指导
(1)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主要类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上有什么区别?
(2)什么是乡村?什么是城市?聚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3)聚落大多分布在怎样的地方?
(4)文化遗产有什么价值?书中所列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有哪些?
3、讨论、检测、点拔
(1)思考题1——
a、学生回答聚落的定义和类型。

b、学生描述城乡景观的区别:城市聚落多高楼大厦,道路交通
四通八达。

乡村聚落周围多农田,村落小,道路稀疏。

(2)思考题2——
a、学生回答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类型。

b、观察分析:聚落的发展和演变。

思考了解聚落的发展和演变
过程并回答。

(3)思考题3——
观察、分析、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A.、观察景观图和地图,认识影响聚落位置的选择的自然环境因素。

B.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三峡移民”的安置。

教师:早期的聚落大多数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下游或沿海平原地区,工农业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C、知识之窗: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

提问:窑洞、蒙古包、冰屋、圆顶屋是哪里的民居特色?与当地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4)思考题4——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吸取的文化特色,反映了各个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民俗、宗教习惯,成为人类发展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有:意大利的威尼斯、法国的巴黎塞纳河畔、巴西的巴西利亚、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和宏村。

三、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四、小结本章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