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 使学生掌握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对聚落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聚落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2. 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3. 聚落环境的特点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2. 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和途径的探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 利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用于辅助教学。
2.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聚落环境的认识。
一、聚落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1.1 聚落的定义1.2 聚落的主要形式:城市和乡村二、聚落形成的原因2.1 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2.2 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生产、商业贸易、交通等三、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3.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资源枯竭等3.2 社会经济因素:政策、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四、聚落环境的特点4.1 城市环境特点:人口密集、建筑高大、交通拥堵等4.2 乡村环境特点:人口稀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等五、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5.1 文化遗产的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5.2 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和途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公众参与等后续章节将分别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古代城市、传统乡村、现代城市等,以及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
还将深入探讨聚落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六、聚落与环境的关系6.1 聚落与环境相互作用: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以及聚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6.2 聚落与环境和谐共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七、世界各地的聚落特色7.1 亚洲地区的聚落:中国古代城市、日本的传统村落等7.2 欧洲地区的聚落:古希腊城市、意大利的乡村等7.3 其他地区的聚落:非洲的部落、美洲的印第安村落等八、聚落与文化的交融8.1 聚落与文化传承:地域特色、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8.2 聚落与文化冲突:全球化对聚落文化的影响和应对策略九、聚落的变迁与发展9.1 聚落的历史变迁: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9.2 聚落的现代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战略十、案例分析:典型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0.1 案例一:北京胡同的保护与改造10.2 案例二:江南水乡的乡村振兴10.3 案例三:纽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十一、聚落规划与设计11.1 聚落规划的基本原则: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绿地系统等11.2 聚落设计的创新实践: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人文关怀、生态环境建设等十二、聚落与经济的互动12.1 聚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农业经济、商业经济、旅游业等12.2 聚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资源依赖、产业升级、创新创业等十三、聚落的社会生活13.1 聚落居民的社会结构:家庭、族群、社区等13.2 聚落的社会活动:节庆活动、传统习俗、公共设施等十四、聚落教育的传承14.1 聚落教育的形式:家庭教育、师徒制、学校教育等14.2 聚落教育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技能培训、终身学习等十五、未来聚落的发展趋势15.1 全球化背景下的聚落发展:国际交流、移民融合、全球气候变化等15.2 技术创新对聚落的影响:数字化、智能化、绿色能源等15.3 聚落发展的愿景: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等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聚落的概念、形式、形成与发展、环境关系、文化交融、变迁、规划与设计、经济互动、社会生活、教育传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形成与发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形成与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聚落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实例:收集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和实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分析。
2.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准备分组讨论的相关材料,包括聚落案例和分析问题的问题引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通过实例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晓聚落的概念和分类;2.学习聚落形成的原因、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3.熟悉聚落的布局和结构特征,理解聚落的功能和影响。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聚落形成的原因、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2.能够识别出不同类型的聚落;3.能够解释聚落的战略地位、聚落结构和影响。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好地理、关注生活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聚落聚落是指人类为了生存需要,通过自愿或被迫的形式,集中在一定地理区域内、互相勾连和相互作用的社会群体,是人类在地球上的主要居住形态。
聚落可以是村庄、城镇、城市或是大都市。
2. 聚落的分类聚落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三种:1.按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分类:根据聚落的人口规模和发展程度,可以分为村庄、城镇和城市等不同类型;2.按地理位置分类:根据聚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陆地聚落和海洋聚落两类;3.按功能分类:根据聚落的功能,可以分为居住型、工业型、商业型等不同类型。
3. 聚落的形成原因人类建立聚落有多种原因,主要有:1.生计需要:考虑到生存问题,人类会集中在一起,如集中种植、集中打猎、集中捕鱼等;2.文化需求:考虑到文化需求,人类会在相互交流中建立聚落,如为了宗教信仰或文化交流等;3.保护需求:考虑到自身安全,人类会建立聚落,如为了在固定场所活动和保护自身免受天灾人祸。
4. 聚落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聚落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有如下几种:1.资源利用型聚落:即为了满足需要而集中在一起生活,交换资源和信息;2.交通型聚落:即为了方便交通和交换而集中在一起;3.沿海型聚落:即为了方便海上交通和贸易而集中在沿海地区;4.历史性文化型聚落:即为了宗教、文化和历史等多种因素集中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和风貌;5.军事型聚落:即为了军事需要而建立的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2. 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变迁,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 聚落的特点3. 人类居住地的变迁4.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5. 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其特点和变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聚落的概念、分类、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
2. 难点:人类居住地的变迁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各种聚落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变迁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和特点,分析人类居住地的变迁,讲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总结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其特点和变迁。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聚落概念、特点和与环境关系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聚落变迁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3. 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对身边聚落特点和变迁的观察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历史学家或建筑师,进行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具有代表性的聚落,如古村落、城市老城区等,加深学生对聚落的理解。
3. 开展聚落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身边的聚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的聚落形式。
2. 通过对聚落的发展和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和特点2. 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的聚落形式3. 聚落的发展和变化4. 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聚落的定义、特点、发展变化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聚落实例,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地方可以被称为聚落?”2. 讲解聚落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分析聚落的特点,如集中居住、共同利用资源等。
3. 分析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的聚落形式:让学生了解城市和乡村的定义,分析两种聚落形式的差异和特点。
4. 探究聚落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聚落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例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5. 发现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聚落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7.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并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聚落文化?”9.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对聚落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习目标】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郑州的变迁”进行导入,介绍郑州是如何从一座小县城发展成为一国现代化城市,引导学生思考: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有哪些?新课讲授:【聚落与环境】我们的同学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来自于乡村,我们把城市、乡村这些人类的聚居地称为聚落。
因此,聚落分为城市聚落、乡村聚落。
(景观的差异)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它们从事的生产方式不同。
农村——耕作牧村——放牧渔村——捕鱼林场——伐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总结: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活动:阅读所给图片,思考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住房、道路、基础设施等)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与郑州的发展类似,石家庄也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它的发展得益于铁路枢纽的地理位置。
除了交通的影响,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还有哪些?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案例:石油带来的城市——大庆聚落的分布:读图思考那些地方聚落分布较为集中?哪些地方聚落稀疏?为什么?补充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图——大河流域补充:民居与自然环境(案例)我国南北方民居、东南亚的高脚屋、西亚的传统民居…【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聚落是长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所以我们要注重对传统聚落的保护。
课堂练习: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知识点较多,讲解时要侧重在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上,同时尽可能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介绍,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概念自然环境的关系。
3.我们要保护聚落。
4.通过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1.学会分析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2.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3.懂得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对比、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来防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
定义:人们集中居住的地区
形式:乡村和城市(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乡村与城市的区别
劳动生产方式: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城市规模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观察填表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
你会选择哪种地形?(平原)你会选择哪种水源条件?(河流)
你会选择哪种气候?(全年温和而湿润)你会选择哪种土壤?(黑土地)
归纳:易形成聚落的地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容易形聚落。
)
聚落的分布特点: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
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
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当地的气候
西亚厚墙小窗:当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这样的房子防晒又凉快。
东南亚双层木楼或竹楼:东南亚位于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而这样的房子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风大凉爽。
北极冰屋:北极地区属于终年寒冷的寒带气候,冰屋由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2)当地的资源
黄土高原窑洞: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起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
因纽特人的冰屋:北极圈附近生活着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造成冰房子,房外冰天雪地,房内却很温暖。
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蒙古包:蒙古包是在做好的骨架上,覆盖毛毡和布装配而成的牢固的帐篷,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
这种结构很适合草原地区游牧民族的需要。
树屋:在炎热的热带雨林地区,人们在树上搭建房子,这样既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聚落的发展
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逐渐消失,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也被一些高楼大厦所代替。
2.聚落的保护
原因: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同的聚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落文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刻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例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运河两侧多棕红色屋顶的矮楼;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
视频:山西省的平遥古城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还有澳门历史城区;安徽的皖南古村落,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
拓展延伸: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万里长城、颐和园、故宫、天坛、秦始皇陵兵马俑、周口店古人类遗址
三、课堂练习
1.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正确的是(D)
A. 北极因纽特人---冰屋
B.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 东南亚---高架屋
D. 中国南方---平顶房
2.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名歌词描述的乡村聚落是( B )
A.农场B.牧场
C.渔村D.林场
3.下列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D )
A.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B.云南的丽江古城
C.澳门历史城区
D.张家界的奇山异水
4.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五、作业布置
1..聚落分为哪两类?
2.聚落与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
3.说出5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4.P85活动。
【板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聚落与环境(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聚落聚落的发展
聚落与环境聚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