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的发展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2.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聚落发展变化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知识的记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聚落发展变化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聚落发展变化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练习内容: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聚落的定义、分类、发展变化原因等。
设计意图:全面检验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聚落的定义、分类及其主要特征,掌握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分析聚落的空间布局、景观特色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掌握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了解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聚落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聚落发展变化的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二)教学设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聚落文化的认识,培养对我国传统聚落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关注,激发学生关爱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4.培养学生面对聚落问题时,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地理课件】第五章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 聚落的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乡村和城市是人们聚居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 从小型的村庄发展到集镇、小城镇到城市,是聚落的 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1
2 3
总结
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的 出现。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 城市具有乡村不具有的一些职能,例 如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业区和金融区。 城市里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
世界文化遗产---水城威尼斯
1
2 3
世界文化遗产——水城威尼斯
1
2 3
世界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
1
2 3
世界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
1
2 3
北京
四合院
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西递、宏村 1
1
2 3
1
2 3
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西递、宏村
1
2 3
1
2 3
END
聚落与环境
1
2 3
世界的各种民居建筑,大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就地取 材,适合当地气候;二是反映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热带雨林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
内蒙古草原地区
沙漠地区
1
2 3
例1:雅典卫城
为了便于防卫,古代雅典人特意将 卫城建在悬崖边。
例2:宗教城市梵蒂冈
1
2 3
1
2 3
1
2 3
东 南 亚 地 区 的 高 架 屋
热带斐济民居
热带地区的印第安人房屋
1
2 3
草原地区的住房——蒙古包 草原地区的牧民主要过游牧生活,追 逐草地而居。蒙古包易于拆迁搬运。
聚落的发展与景观变化课件演示文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活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的活 动课题,查找资料、整合资料、制 作课件、向同学们展示探究成果。
活动要求
1.小组内每个成员要分工明确,并积极参 与活动,最后要有自评、互评成绩。
2.制作的幻灯片要在10片以上,要求图文 并貌,并尝试分析聚落变化的原因。
A 说出判断理由
判断哪个景 观观是城市 聚落,哪个景 观是乡村聚 落?
B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聚落也 在不断的变化。聚落的变化反映着社 会的发展,聚落的变化也记录着历史 的变迁。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 环境,聚落的某些变化也使有文化特 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活动目的
1.感受世界聚落的发展和变化,这 种变化表现在多方面。变化的原因 也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的原因,也 有社会经济原因。
3.汇报时,表情自然,语言流畅、精练、 规范。
参考活动课题
1.北京的发展与变化 2.深圳由小渔村变为大都市 3.楼兰古城的消失 4.“北大荒”变为“北大仓” 5.意大利庞培古城的消亡 6.德国埃森市的变化
活动评价
学生自评与互评表
班级
活动主题 自评成绩
(20) 组内互评成
绩(20)
初1 班 姓名 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
老师评价和组间互评
准备过程
展示过程
找资 选资 做课 参与 课件效果 讲课效果 料 料 件 度 美观 实用 态度 语言 教法
组间 2 2 2 2 2 4 2 2 2 互评 20
教师 4 4 4 4 4 8 4 4 4 评价 40
七年级的地埋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
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也有一定规模的工矿
企业形成的聚落。
3.城市聚落的形成:乡村人口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乡村
变为城市。
二、聚落的分布
1.聚落的分布:有的沿河流分布,有的沿公路分布,有的镶嵌在山
谷里。
2.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水源、交通等。
三、聚落的发展变化
1.传统聚落:保留历史时期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聚落。
2.传统聚落的价值:具有重要纪念或教育意义。
3.如何保护传统聚落?答:保持地方特色,合理利用开发,发挥地
区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聚落的分类
1.乡村聚落:人口规模较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人口规模较大,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五、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山地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比较平坦的高地,以
平房或楼房为主,交通便利。
而丘陵地区则不同,往往分布在地势较为开阔的低地,交通不便。
2.气候对聚落的影响:寒冷地区聚落的房屋多采用厚墙、小窗的设
计,以抵御严寒;而在热带地区,房屋则多为通风设计,以保持通风和降温。
3.水源对聚落的影响:许多村落形成的原因与水源有关,如水边人
家多形成河谷型聚落,而沙漠地区的绿洲也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
4.自然灾害对聚落的影响: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会影响人
们的居住环境,进而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发展。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五章第3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优质课件 (共52张PPT)

3.下列描述的区域中,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A )
①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 ②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③空 气清新的山地丘陵地区 ④交通不便的高原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秋天到了,小燕子要跟着妈妈到遥 远陌生的南方去越冬,他们飞过平原, 越过高山,飞过城市,小燕子很奇怪: 为什么有的地方房屋又矮又小又稀, 而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呢?他们飞呀飞, 小燕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 家的房子是平顶的,而这里的房子却 是尖顶的?”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敦煌博物馆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 的人数
返回
本课小结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看上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 的交通各有什么特点?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练习: 请你在下列不同的环境中,
建造出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房 屋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欣赏图片
古人在聚落的发展中遗留下的文化 名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古代的宫殿、 神庙、园林和陵墓等。
2、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活动
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 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 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土壤 、水源
、气候
、
自然资源
聚落的发展变化

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 多,桥也多,一百多条运河纵横 全市。运河两侧多为棕红色屋顶 的矮楼,少有高层建筑。
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 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
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有纳西族独特的风采。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 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族 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 范例,为人们展示了一 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 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 完整画卷。
1.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
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 科技发展水平。 2.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及历史和科 学研究。
怎样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
侵蚀,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 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避免 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等。
什么是城市?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 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和发展空间。城市人口密集,汇集了大量的社 会经济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 促进作用。
上海
纽约
东京
——慧眼看图,找差异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小提示 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
观察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思考早期的聚落 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历史验证: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北回归线
400N
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
中低纬 度地区
温带
河流中 下游地 区
平原地区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地形平坦
早期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的发展变化范文

聚落的发展变化范文
第一阶段:原始聚落。
聚落经历了一个从原始聚落到古代聚落的发展过程。
原始聚落由一些简单的住宅建筑组成,以农业为基础的独立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简单,技术水平低,文化水平也低,再加上有限的水资源、缺乏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使得原始聚落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发展速度慢,社会变迁更少。
第二阶段:古代聚落。
聚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古代聚落的发展阶段。
在古代,聚落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服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聚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从而更有利于聚落的发展。
此外,随着古代社会发展的加快,社会经济形态也在不断发展,使古代聚落的发展得到更大的推动。
第三阶段:现代聚落。
在现代社会,聚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现代聚落的发展阶段。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代聚落的发展有了更新的发展思路和更高的发展水平,以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聚落的发展与景观变化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聚落的发展与景观变化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八年级上册第3章居民与聚落靖安三中钱光海学习指南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什么变化?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聚落都会日益繁荣吗?一、聚落的规模变化活动案例一:1.最初巴黎建立在塞纳河上的小岛上,为什么?①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2.比较巴黎城②巴黎建立在塞纳区发生了什么河上的小岛上主要变化是防卫的需要聚落的规模变化活动案例一:2.比较巴黎城区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巴黎城区的范围在不断地变大巴黎城区○巴黎今昔对比结论:聚落的规模会发生改变!二、聚落的性质变化活动案例二1.找一找从1829年到现在一直保留的建筑.2.观察图C,说说在1867年的时候埃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城市.3.从景观上看,埃森的工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二、聚落的性质变化活动案例二代表着当地历史风貌的建筑:以商业、电子业、旅游业以钢铁机械为主的教堂等为主的综合性城市重工业城市3.从景观上看,埃森1.找一找从1829年到2.观察图C,说说在1867的工业结构发生了什现在一直保留的建筑.年的时候埃森是一个什么变化为什么么性质的城市.德国埃森市今昔对比结论:聚落性质的变化!三、聚落的标志——地名活动案例三北京中关村路牌北京魏公村地铁站口聚落发生了变化,地名会跟着发生变化吗?聚落的名称一旦确定,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活动案例四四.聚落的兴衰变化为什么阿那萨齐人要放弃自己的聚落,远走他乡?阿那萨齐人大量砍发森林,用做燃料和建筑。
日久天长,周围的森林被砍伐殆尽。
由于没有森林涵养水源,地表土壤被冲刷侵蚀,土地肥力逐渐降低,农业发展的条件被破坏了,他们不得不远走他乡。
结论:聚落并不都会日益繁荣!有些聚落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被人们放弃,或者因毁灭而消失。
活动拓展:1.举出你所知道的已消亡的聚落:楼兰、玛雅、2.聚落消亡的原因①自然原因:火山地震等②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等玛雅玛雅是玛雅人、玛雅语和玛雅文明的统称和简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 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99 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 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1986年,中国开始向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截至2017年7月9 日,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2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 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2 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里排名第二,仅次于意大利 (53项) 。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 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与澳大利亚并列,均为4项)。中国的首都北京是 世界上拥有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7项)。
第一幅图中聚落的形成主要受到地形的影响。该 乡村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山麓,这里相对平坦,便 于开展农业生产。 第二幅图中聚落的形成主要受到地形、河流等因 素的影响。该城市分布在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这里 不仅地势平坦,而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因此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2.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范围涉及12座县 城(城市)、114座集镇,合计移民超过百万。 假设现有一批长江三峡移民要到广东省某地定居, 如果你是该地的政府官员,你认为在图5.18上的 A、B、C三个位置中,从自然环境要素考虑,哪 个更适合安置移民?请说明理由。
聚落的发展变化
一、聚落的分类
A
B
聚落的定义和分类
2
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1 4
什么是乡村?
•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 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 叫做集镇。
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但经济实用。乡村 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 乡村民居有的集 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 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 境特点。
城市聚落1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 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炫彩T台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劳动生产方式 。 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主要劳动生产方式 乡村 农业(农林牧副渔)
城市
工业和服务业
判断图中A、B、C、D四个区域 分别是城市还是乡村,并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A为乡村,B为城市,C为乡村,D为乡村。
地区
传统民居
地理环境
游牧民族
干旱少雨、草原广阔
地区
传统民居
地理环境
冬冷夏热,黄土 深厚且直立性强
黄土高原
我国南方
气温高、降水多
我国北方
冬季寒冷,降水 较少,风沙大
结论: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因环境而异
四、保护世界遗产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例如,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古 代的宫殿、神庙、园林和陵墓等。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地形平坦
早期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土壤 肥沃 地形 平坦 水源 充足
聚 落
交通 便利 气候温 暖湿润 自然资 源丰富
早期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历史文化、宗教信 仰、生活习俗等
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 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聚落呈团块状。
欧洲的村落—房屋分散
非洲的村落—Leabharlann 落较原始亚洲的村落—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拓展阅读】
房屋是聚落的细胞,道路是聚落的血管,居民是 聚落的神经。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人们总是通 过建筑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各种文化理念。因此,任何 聚落不论怎样简单或多么复杂,民居都成为一个聚落 最有其特色的代表。
【合作探究】
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 多,桥也多,一百多条运河纵横 全市。运河两侧多为棕红色屋顶 的矮楼,少有高层建筑。
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 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
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有纳西族独特的风采。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 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族 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 范例,为人们展示了一 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 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 完整画卷。
二、聚落的演变
村庄 是怎 样演 变为 城市 的?
从小型的村庄发展到集镇、小城镇到城市,是聚落的 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三、聚落与环境
观察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思考早期的聚落 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看左图分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处属于哪种 类型的聚落? 2.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 同点? 3.三处都有可能发展成为 哪种类型的聚落?而最容易 发展起来的是哪一处?为 么? 4.根据以上分析,说说影响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因 素?
D.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
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8.下图民居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C )
A.终年严寒
B.炎热干燥
C.高温多雨
D.冬冷夏热
9.下图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
巴黎的塞纳河两岸, 有 着太多精彩的建筑, 浓缩了 法国沉甸甸的历史, 也记载 了巴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 城市的发展。 从卢浮宫到埃菲尔铁塔, 从协和广场到大小皇宫, 这
就是巴黎变迁的历史。 巴黎
圣母院和圣礼拜堂代表了当 时精美绝伦的哥特式建筑。
西递、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 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静静伫立。 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 跌宕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划出 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效果;走 进民居,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 入眼皆是,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 梁、屏风、家具,都在无声地展示着精心的 设计与精美的手艺。
这些聚落的
特征与自然 环境有什么 关系?
寒 带
西亚村庄 C
E
内蒙古草原 温 D
B
带
北极冰屋
热
A
黄土高原窑洞
带
温
东南亚高架屋
带 寒 带
热带雨林地区
草屋
树屋
热带地区全年炎热多雨,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 竹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 因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沙漠地区
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甲、乙、丙三地你会选择
哪里?请说明理由。
甲
●
丙
●
乙
●
地形 平坦
土壤肥沃 适于耕作
水源 充足
气候 湿润
乙地
交通 便利
……
【自主学习】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房 屋一样吗?为什么?
【即学即用】
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 不同的景观特征,三张照片 所示的村落哪个分布于亚 洲?哪个分布于非洲?哪个 分布于欧洲?
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池塘等。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道 路 密高修 集度建 度 情 况 商 店 的 多 少 学 校 的 多 少 医 院 的 多 少 有 无 农 田 有 无 果 园 有 无 鱼 塘 自然 景观 改变 的大 小
乡 小 小差 少少 少有 有有 小 村 城 大 大好 多多多 无 无无 市 大
√
√
6.下列关于北京四合院的建议,哪种更合理 A、全数保护下来,不能拆除 B、太破旧了,影响市容,干脆全部拆除
√ D、把四合院全部拆掉,照原样重建
C、四合院是北京民居最大特色,应予以适当保护
D 7.观察右图,西亚村落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
A.当地居民迷信宗教所致
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
)
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
A处更适合安置移民。这里地势平坦,在主要 道路附近,因此交通便利,另外距离水源也比较近, 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B处在山区,交通不便,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 影响,对于生活和发展生产都较为不利。 C处位置地处山谷,容易受到滑坡、泥石流等 自然灾害的影响,离水源较远,交通也不便利。
3、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带领
温带草原地区
蒙古包:草原地区的牧民主 要过游牧生活,追逐草地而 居。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 拆卸。
寒带地区
寒带地区终年严寒,就地取 材搭建冰屋,冰房子,很低 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可以抵挡极地寒风,形成独 特的人文景观。
【借题发挥】不同地区的民居与环境
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如下表所示:
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 当地的房屋具有厚墙、窗小的特点。厚墙可以减 少传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吹进的热风。
黄土高原
窑洞: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 就地取材。这里气候干燥,土质十 分坚固牢靠,深达一、二百米,极 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可随 意挖凿而不会坍塌。 窑洞有厚厚的 屋顶和墙壁,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 隔热,冬暖夏凉。
3
欣赏聚落 传 统 聚 落 的 文 化 价 值 保 护 世 界 文 化 遗 产 的 意 义
1 走进聚落
聚落的含义及基本类型
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区别
聚 落
2
探究聚落
聚落的发展和演变
聚落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练习:
1、适合人类居住的聚落地区是( B ) A、气候寒冷的北极地区 B、温带湿润的平原
C、干旱的沙漠 A、窑洞
C、冰屋
D、地势高峻的山区 B、竹楼
D、渔船
2、因纽特人的房屋是( C )
3、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 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保护的文化遗产是( C) A、所有的建筑物 C、山西平遥古城 B、主要指自然遗产 D、山东泰山
4.聚落可分为 A、乡村与牧村 B、乡村与渔村 C、乡村与林场 D、乡村与城市 5.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聚落就是人们休息的地方 B、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来的 C、一般说来,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 落 D、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