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
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条件

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程序 ,以及利用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的咨询服务 ,并开展 网络 、信息咨询 、讨论
和软件等多种服务” 。可见 ,信息的网络化既是信息时代崛起 的产物 ,又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 方向的表征 ,它 “ 大大促进人类学意义上的创新 ,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 。 ⑨ 再次,消费 眭时代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建立 了新领域。消费时代 与信息时代相伴生。一方 面 ,信息时代就是消费时代 ,因为这一时代批量生产、大量复制被用于消费的信息 ,信息的生产
[ 关键词 ]哲学 社会科学创新 条件 时 代基础 社会基础 学术 环境 [ 中图分类号]A4 [ 8 9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l X( 0) 4 06 —6 0 一 1 2 9 0 —05 0 0 4 0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问题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需要条件 , 这些条件与人们所归属的时代 、所生活的社会和面对的学术环境相互适应。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 新 的条件 ,即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时代基础 、社会基础和学术环境 ,意义非常重大。
杨 竞业 姜 晓 丽
[ 提 要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条件主要有时代基础、社会基础和学术环境。大科学时代、信 息化
时代 和消费性时代分别为哲 学社会科 学创新提 供新 机遇 、开辟 新方 向、建立新 领域 。国 家政 党重视 、
学科基 地齐全和人 才培养完善分别是哲 学社会科 学创 新 的政 治基 础、社会组 织基础 和社会 教 育基 础。 学术环境有 宏观 学术环境 和微 观学术环境 ,分别为哲 学社会科 学研 究的总体环境 和局部环境 。深化认 识这 些条件 ,有利 于研 究者推进 哲学社 会科 学创新。
一
、
哲 学社 会科学创新的 时代基础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重点,难点提示(三)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重点、难点提示(三)第七章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适应时代需要迅速发展一、重点提示第七章的重点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在学科性质上的共通点;20世纪世界和中国经济学的重要进展。
1.关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在学科性质上的共通点这里,要求把涉及学科性质的三门学科的共性归纳一下。
第七章头一句话就说: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是社会科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主干学科,它们的科际关系十分密切。
注意“社会科学”这个范畴,以及“具有典型意义”这个提法。
如果我们补上一句“文史哲是人文科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主干学科”,两相对照问题的关键就更加清楚了。
首先,了解这二门学科在研究对象方面的共性。
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研究对象,不管由于历史发展阶段、意识形态背景、学术思潮流派的不同而产生了多么不同的界定,但是有一点总是相通的,那就是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的社会现象,都是人的特定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其次,了解三类学科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共性。
三门学科的发展史,都出现过科学主义研究方法和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的对峙;但是实践已经证明,走极端无益于社会科学的发展。
20世纪三门学科多种研究方法逐步走向综合互补,在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
再次,了解三门学科在思潮流派发展演变方面的共性。
一方面,三门学科在20世纪的思潮流派尽管令人眼花缭乱,但追根溯源,脉络不难把握。
这里所说“根”、“源”、“脉络”,不仅是指某一思潮流派在学科理论体系中的来龙去脉,更是指各种思潮流派与社会实践、时代精神的密切关联。
20世纪三门学科的重要思潮流派,都是应运而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社会需求和时代课题作出的应答。
就是说,二门学科思潮流派的发展演变,典型地反映出社会科学的生命活力源于社会实践。
另一方面,三门学科思潮流派的发展演变又反映了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理论体系、流派、观念之间的争论与批判、继承与创新,实现自身的发展。
最后。
了解这三门学科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共性。
文科和社科的区别

文科(wénkē)和社科的区别大学里有文科专业和社科专业之别,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
问题是:区别在哪里呢?说白了,文科就是以文史哲为代表的人文科学,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艺术学等众多科目。
尽管从广义上说,人文科学也可以被划入社会科学的大范畴内,但从狭义上来讲,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对学生的要求截然不同。
例如,文学、艺术学等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从平面或抽象的艺术形态中领会作者独有的感情色彩。
这种鉴赏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先天形成的敏感度,和早期教育以及家庭氛围的影响不无关系。
再如历史学和哲学,这两个(liǎnɡɡè)专业近年来比较“冷门(lěngmén)”,不少(bù shǎo)同学甚至认为学历史学和哲学没多大“钱”途,但别忘了,它们都是人类(rénlèi)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科,修读这两类专业,需要非常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一般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这里我想重点提一下历史学专业。
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学历史只要“背功”好就行,其实不然。
有句古话叫“以史为鉴”,指的就是学习历史学的人,不能仅仅把工夫花在记忆过去发生的事情上,而要通过分析史实,锻炼自己的判断能力,进而形成科学的史学观。
在美国,读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多个领域的工作,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们对于工作和生活中已经或即将发生的各种事情有着超高的敏感度和极强的判断力,而这是许多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所难以比拟的。
社会科学研究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各种社会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科学,其范围一般包括: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商学、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
由于人是一种复杂的高级动物,所以,社会科学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时候,常常会使用建立研究模型的手段来简化问题。
于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往往会和数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扯上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在科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与以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科学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探索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管理规律为己任。
因而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巨大精神力量。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这个比喻是非常恰当的。
但是,目前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应当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地位;作用;人类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表明社会上普遍有一种认同感:自然科学非常重要,要把自然科学学好。
这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但是人文社会科学应当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人们的认识似乎很模糊。
从我们国家实际来看,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规模比起20世纪50、60年代甚至80年代都有很大的发展。
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在解放思想的推动下也越来越健全,到今天可以说中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体系。
这是我们取得的成绩。
但是,实际上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始终存在着模糊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或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甚至于远离人文社会科学。
这种现象也不仅仅是出现于某一个国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迫使我们思考:人文社会科学究竟有什么作用,人们为什么对它采取这样的态度,我们应该怎么做。
怎样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在现实生活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密不可分的。
打个比方说,制造一张桌子,既需要用数学的知识,也需要物理、化学知识,但仅仅知道自然科学是不能造出桌子的,制造成什么款式,要不要图案,要不要装饰,需要很多美学的观点,民族文化的精华也都积淀在里面。
给文史哲爱好者的推荐50个书目

给文史哲爱好者的推荐50个书目说明:文史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标志着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这套推荐书目是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了哲学、美学、社会科学、经济、历史地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学科领域古今中外的思想精华,推荐给对文史哲有爱好、有兴趣的中学生,共50种。
哲学方面有儒家经典——“四书”中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有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选本《史记选》;有全世界最易读懂的哲学书——全球35国翻译出版的《苏菲的世界》等。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和阅读。
在选择这套书目时,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时还兼顾到各个学派,并坚持学术性、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阅读文史哲著作,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学风,克服枯燥乏味情绪;其次要掌握著作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后,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科学、经济历史地理工具书及其他哲学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2017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书汇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许多重要论述,对于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通俗哲学/韩树英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反映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注重用理论来说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现象,帮助读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把握科学的方法论。
3.小逻辑/(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10本书描述的是“理念”自身发展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在描述绝对理念的进展时,力图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矛盾发展过程,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
恩格斯指出:“不读黑格尔的著作,当然不行,而且还需要时间来消化。
北大中文系培养方案

北大中文系培养方案北大中文系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扎实的语言文字、文化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
本方案坚持“文史哲”三维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以下素质和能力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1.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运用汉语和至少一门外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
2.具有广博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能熟练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知识。
3.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4.具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担当社会角色,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培养课程本方案培养课程包括以下方面:1.语言文字课程:汉语、外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等)。
2.文化基础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世界文化史、中国文学史、西方文学史、哲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等。
3.专业课程:文学、语言学、传媒、文化产业等。
4.选修课程:中外文化交流、文化创意产业、文化遗产保护、跨文化沟通等。
三、培养方式本方案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包括:1.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升能力。
2.实践教学:参加文化活动、实习、社会服务等,增强实践经验和人文素养。
3.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指导,帮助学生规划个人学习和职业生涯。
四、毕业要求本方案毕业要求包括以下方面:1.学生须完成学分要求,并取得相应学位。
2.学生须熟练运用汉语和至少一门外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
3.学生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能够较好地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知识。
4.学生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5.学生须具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担当社会角色,为社会做出贡献。
五、总结北大中文系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扎实的语言文字、文化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
通过多种培养方式,本方案旨在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担当社会角色,为社会做出贡献。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申报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申报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类别之一,旨在鼓励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潜心治学,扎实研究,多出优秀成果,进一步发挥国家社科基金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示范引导作用。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主要资助已基本完成且尚未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
以资助学术专著为主,也资助少量学术价值较高的资料汇编和学术含量较高的工具书等。
国家社科基金26个学科,包括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涉密成果除外)三个单列学科均可申报,重点支持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基础性研究。
什么是社会科学

基于批判实在主义(Critical Realism)的社 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否应该做到价值中立?
因此,尽管社会科学不是哲学,但社会科学具有哲学意义: 它肩负着促进人类解放的使命(Bhaskar)。 “社会科学更直 接关乎整个人类的命运。社会科学因此也更加直接地肩负 着艰巨的社会责任:社会科学旨在促进社会的进步、生活 质量的提高与人类的解放。” 而因为社会科学的批判性,“speak truth to power”永远是 社会科学家随时都要面临的道义困局。而因为社会科学的 批判性,才使得一个允许和保护公开的批判和辩论的开放 社会变得不可或缺。 一个特定的价值判断也是一个社会事实, 而且它可能是错 的,因此是可以被研究和批判的。只要有这一点,价值判 定(Value)和事实(Facts)就没有不可逾越的划界 (Bhaskar 1979,56-70)
文史哲和社会科学IV:哲学
哲学与(自然或社会)科学 :哲学是否指导 科学? 哲学是否能够取代社会科学(Winch)? 社会科学是否具有哲学意义 ? 哲学中的Normative(应然)问题:最终解答 必须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 纯粹的哲学只能是绝对的唯心主义 (ideationalism),没有任何实在的基础,因 而是不成立的。好的哲学应该基于实证科学。
文史哲和社会科学II:历史学
尽管历史学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基础(因为历史学提供一部分 “社会事实”,而正因为如此,我们都必须读很多历史),但 历史学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社会科学。也见Bhaskar 1986,212-223】 真实世界的三个层次:real(包括structure、 mechanism)、actual(events)、empirical (experience) Bhaskar 1986,212-223:“The essential ground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ocial science and history is that between the domain of the real and the actual, between structures (and possibilities) and events (and concrete things).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are not differentiated by time, but by task or focus of explanatory interest. ”p. 212 方法论:历史学家基本上是讨论单一案例:历史学家对一个 社会事实的“解释”通常的方式是:A+B+C+D+E导致了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文字功力的方法,有三条。第一,你要对好的文字有兴趣,此至关重要。第二,要阅读,要吸取。第一条和第二条,有机关联。中学时候没少阅读,为什么没有提升文字水平呢?你不是因为热爱而阅读的。费年轻的时候不是因为父命师训才认真阅读《史记》,因为热爱,因热爱而阅读就能够吸收和提升。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是为了提高分数,为了达标,达标后就完事了呗。
费孝通先生在晚年回忆,他读中学时,就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一些东西。老爹看见了,大不以为然,带他去见一个老先生,见面后要他鞠躬。好像他爸爸跟老先生早就商量好了,老先生上来就看着他爸爸说,要不这样,先去圈一遍史记吧。什么叫圈一遍,就是让你读没有标点的本子,你去标点。读完一遍,老先生问喜欢吗?费孝通回忆说,我不是因父命师训制约,这书一打开,太好看了。老先生说:既然喜欢,慢慢地再读吧。费孝通回忆说:我父亲叫我去找这个老先生,老先生叫我去读《史记》,不是叫我学史,是叫我学文。按中国古代文论,《史记》毫无疑问是最好的文字。
文史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论中国学者作品为何无趣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文史哲是学习社会科学的基础。讲这样一个题目,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入手。我是从这里来破题的:我想到一个顶级学者,甚至可以说是顶级中的顶级,王国维。此公1928年投湖自杀,离世八十八年了。他是我心目中近现代中国学者中的第一人,无出其右。这当然是我的主观判断,但是应该不大离谱。王国维刚刚去世的时候,有国内外学者评价他是第一人。遗憾的是过去88年了,在我看来仍然是第一位。不是指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指对学术的贡献,仍然无出其右。他的著作我远远没有通读,我只读了一些,非常惊叹。我就在想一个问题,中西文化开始碰撞,我们接受西学没多少年就出现这么一个高峰,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王公何以成就如此高度?
辛亥革命后,清朝皇帝退位。1911年,他和罗振玉一起到了日本。受到日本和西方学者甲骨学、敦煌学领先中国的刺激,再加上罗振玉鼓动他:我们中国人研究自己历史大大落后于人家了,我这有材料,有甲骨,你干这个事吧。这样开始短短几年就获得了极高的成就。我觉得,他之所以有这样的高度,是因为金字塔的效益,底座太宽了。我找不到一个近现代的学者,在文史哲这三个方面这么宽阔,基础如此雄厚。他的文字非常好。你想,能写《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他的文字修养当然不用说了。他的文字除了文学意义上的美感,不滥情,条理清晰,措辞精致。
想来想去,我觉得王国维在文、史、哲这三个方面是全才,没有一个短板。金字塔成就了他的高度。底座太大了,底下三个最要紧的支点,伸展开去支撑起来,不得了。他14岁中秀才,能中秀才国学应该是不错的。以后又开始学习西学,英文日文。他最高成就是史学,但是说起来有意思,他最开始接触的西学是哲学,学习康德、叔本华、尼采。他应该是整个中国学术界最早接触、介绍西方哲学的人。大家应该能知道他文学上的一些成就,比如《人间词话》,还有大家不太知道的《宋元戏曲考》,更是开山之作。他这时候还没有专门做史学。
现在我们一说文学,大家马上想到的就是小说、戏剧,其实这些在古代是不被高看的。为什么叫小说不叫大说?在古代被高看的是诗,所谓诗言志,小说不登大雅之堂。诗词、文章、元代兴起的杂曲,以后明清的小说,它们共同汇成文学宝库。宝库里的东西,是今人提升自己文字水准必须吸收的营养。但我所要说的这个文学,其实不限于这个。我给大家讲两个小段子。我认为中国社会学界,两位先哲文字最好:潘光旦,费孝通。大家有兴趣可以读读《冯小青考?余论》。23岁本科生潘光旦的这篇论文震动了梁启超,梁启超说:吾弟文章,思维之清澈可以做科学家,感情之充沛可以做文学家。如果其思维之清澈没有高超品质的文字托举,不可能受到梁启超这样高的评价。他的文字太好了,堪称社会学界第一人。
王国维为。为什么要跟大家谈文学?因为有些感受。我教学这些年,带过不少硕士生博士生,也指导过本科生的论文。我所亲自指导过的学生中有多大的比例文字上还算过关?大概十分之一。作为中国顶级大学,这个比例是不是太低了。我修改他们的论文时,不说别的方面的欠缺,仅就文字也能改得满篇红。而且有时候第三稿还是让我不满意。可能你很受挫,我也很不解,文字怎么这么烂?虽然多数被我斧正文字的是研究生,但是我想直接原因还不是本科教育、中学教育。你们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人,连文字都没过关,这个教育问题就大了去了。为什么12年教育还搞成这个样子?就是12年教育当中,你眼睛看的是老师批卷的那支笔,从来不在意什么是真正的好文章。你可能把分数伺候到了,但是你不热爱写作,从来没有认真思考如何真正地把文章写好。
所以我讲文学不是讲今天狭义的文学,更不是什么图书馆分类里面的虚构类,我讲文学就是那些“精致的文字”。你们要热爱精致的文字,从精致的文字当中吸收营养,只有当你们热爱精致的文字时,你们才有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也能写出精致的文字。
为什么说写作课和中小学的教育对你们的帮助是有限的,就是它有一个上限。我得了100分,还要怎么着?我的文章写得符合规范了,这叫什么标准,太低下了吧。要能把自己的文章写得很好,就一定要热爱广义的文学,热爱精致的文字,自己下决心掌握这门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