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全解(王社良版)

第一章绪论1.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种类型?按其震源的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深浅:构造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d<60km)、中源地震(60 –300km),深源地震(>300km)1.2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各种地震波各自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如何?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是一种弹性波,分为体波(地球内部传播)、面波(地球表面传播)。
体波:分为纵波(p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特点是:周期短,振幅小;影响: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橫波(s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特点是:周期长,振幅大。
影响: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分为洛夫波(L波):传播时将质点在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作蛇形运动。
影响: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横波>面波橫波、面波:地面震动猛烈、破坏作用大。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地面振动减弱、破坏作用逐渐减轻。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1.3什么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和基本烈度?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
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50年),某地区可能遭遇到的超越某一概率的最大地震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就是指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1.4什么是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多遇地震一般指小震,50年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
结构抗震与防灾复习题 库(含答案)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复习题一、填空题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
2.地震按地震序列可划分为(孤立型地震)、(主震型地震)和(震群型地震)。
3.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4.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5.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6.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传播速度(快)。
7.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8.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9.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倍之多。
P510.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11.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12.设计地震分组共分(三)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13.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14.关于构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断层说)和(板块构造说)。
15.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垂直振动),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振动),而面波使建筑物既产生(垂直振动)又产生(水平振动)。
16.面波分为(瑞雷波 R波)和(洛夫波 L波)。
17.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将建筑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8.《规范》按场地上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19.我国《抗震规范》指出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
20.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别分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度试验判别)。
21. 可液化地基的抗震措施有(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小基础偏心)和(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
详见书P1722.场地液化的危害程度通过(液化等级)来反映。
23.场地的液化等级根据(液化指数)来划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震级和烈度是一回事儿吗?简单地说,地震震级是描述地震大小的一种基本参数,它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度或所释放的能量大小。
地震烈度是用来衡量某一地点地震动或震害强烈程度的一种标尺,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某地点地面的地震动和所受震害程度。
一个地震只对应着一个震级,但对同一个地震来说,不同的地方由于距震中的距离和方位不同,其地震动强弱和震害大小也不同,因而有多个烈度区分布。
烈度根据受震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破坏程度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说来,烈度大小与距震中的远近成反比,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反之烈度愈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分为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并考虑到地震波随着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而得来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小于2.5级的地震,人不易感觉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级地震是"有感地震",人们有不同程度感觉;5--7级地震是"破坏性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7级以上地震为大地震,会在一个大范围内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迄今记录到的地球上的最大地震为1960年5月21日智利8.9级特大地震。
震级每相差一级,其能量相差约为30多倍。
可见,地震越大,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并考虑到地震波随着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而得来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烈度ﻫ按国家规定得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得地震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ﻫ在确定地震作用标准值时,用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衡量一次地震所释放得能量大小,用震级; ﻫ衡量一次地震对某地造成得破坏程度,用烈度。
ﻫ建筑物得设防烈度,就就是设计得建筑物抗震能力、设置抗震等级ﻫﻫ震级就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得一种度量指标,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就是指某一地区得地面与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得强弱程度,相应这次地震,不同地区则有不同得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就是按照国家规定得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得地震烈度、也就就是说,对于某一个给定得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得震级就是不定得;但就是抗震设防烈度就是国家规定好得,这个就目前来说就是固定不变得。
ﻫ地震震级=2/3*震中烈度+1ﻫ抗震设防烈度=多遇地震下得烈度(众值烈度)+1、55ﻫ因此我们国家现在就就是按照一个概率来估计该烈度被超过得概率(一般就是定众值烈度),然3.1、1 建筑应根后根据众值烈度来+1。
55算设防烈度ﻫﻫ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与设防标准ﻫ据其使用功能得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与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得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得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得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得划分,应符合国家标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淮》GB50223得规定。
ﻫ3.1。
3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得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得要求,其值应按批准得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得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得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全解(王社良版)

第一章绪论1.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种类型?按其震源的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深浅:构造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d<60km)、中源地震(60 –300km),深源地震(>300km)1.2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各种地震波各自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如何?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是一种弹性波,分为体波(地球内部传播)、面波(地球表面传播)。
体波:分为纵波(p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特点是:周期短,振幅小;影响: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橫波(s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特点是:周期长,振幅大。
影响: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分为洛夫波(L波):传播时将质点在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作蛇形运动。
影响: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横波>面波橫波、面波:地面震动猛烈、破坏作用大。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地面振动减弱、破坏作用逐渐减轻。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1.3什么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和基本烈度?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
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50年),某地区可能遭遇到的超越某一概率的最大地震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就是指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1.4什么是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多遇地震一般指小震,50年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
2018“全国防震减灾知识大赛”题库(震防中心)

2018“全国防震减灾知识大赛”题库(震防中心)2018“全国防震减灾知识大赛”题库(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2018年3月目录一、判断题(共714道) (2)二、单选题(共296道) (26)(一)基础题 (26)(二)中级题 (49)(三)高级题 (59)三、多选题(共182道) (61)(一)基础题 (61)(二)中级题 (77)(三)高级题 (84)四、填空题(共52道) (89)(一)基础题 (89)(二)中级题 (90)(三)高级题 (91)五、简答题(共115道) (91)(一)基础题 (91)(二)中级题 (96)(三)高级题 (99)六、其他类型题(共20道) (105)(一)中级题(图片题) (105)(二)高级题(线索题) (108)一、判断题(共714道)1、地壳下面的地球内部都是熔融炽热的岩浆。
错2、人们可根据当今打得最深的钻井来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错3、活火山只分布在板块的边界。
错4、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次,其中约50次人们可以感觉到;可能造成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几次。
错5、中国不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但却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对6、我国发生地震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地区。
错7、地震发生的原因是由地下水的变化而引发。
错8、从震源垂直向上对应地面的地方叫震中,通常用经纬度表示震中地理位置。
对9、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
对10、对人类社会形成最大威胁的地震灾害是由构造地震造成的。
对11、地震断层可以在地表出露。
对12、目前人类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孕育过程还不是很清楚。
对13、目前人类是有办法控制地震活动的。
错14、P波速度比S波的速度小。
错15、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发生的震级最大的地震称主震;其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对16、一般在大地震发生后,还会不断有余震发生。
对17、宏观异常与地震的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
错18、地震震级大小是由仪器测定的。
对19、地震仪是用摆和惯性原理来记录地震的。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水平向地面运动 峰值加速 度m/s2 峰值速度 m/s
Ⅱ
Ⅲ
Ⅳ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 动,器皿作响
Ⅴ
室内普遍、室Biblioteka 外多数人有感 觉,多数人梦 中惊醒
门窗、屋顶、 屋架颤动作 响,灰土掉 落,抹灰出 现微细烈缝, 有檐瓦掉落, 个别屋顶烟 囱掉砖
不稳定器物摇 动或翻倒
0.31 (0.22— 0.44)
0.03 (0.02— 0.04)
5.00 (3.54— 7.07)
0.50 (0.36— 0.71)
骑自行车的人会 Ⅹ 摔倒,处不稳状 大多数倒塌 态的人会摔离原 地,有抛起感
山崩和地震断 裂出现;基岩 0.71—0.90 上拱桥破坏; 大多数独立砖 烟囱从根部破 坏或倒毁
10.00 (7.08— 4.14)
1.00 (0.72— 1.41)
地震烈度还与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地震波传 递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动力特性、施工质 量等诸多因素有关。 在某一烈度区里,有时会因局部场地的地形、 地质条件等的影响,出现局部烈度较高或较低 的“烈度异常区”。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震级和烈度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两者的关系,可用炸弹来比喻;震级好 比炸弹的装药量,烈度则是炸弹爆炸对周围不 同地点造成的破坏程度。
3 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国家地震局颁布了现行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 图(1990)》,该图给出了全国各地的基本烈度 的分布; 2001 年 2 月 2 日又颁布了《中国地震 动参数区划图》,包括《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 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 划图》;供全国建筑规划和中小型工程设计应 用。
2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 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 起的后果的一种度量。 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 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震中区 地震影响最大,震中烈度最高;距震中越远, 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 烈度就越高。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答案

(×) 17.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先浇柱,后砌墙。(×) 18. 构造柱必须单独设置基础。(×) 19. 地震时内框架房屋的震害要比全框架结构房屋严重,比多层砖房要轻。( ×) 20. 中心支撑与偏心支撑相比具有较大的延性。(×) 21. 耗能梁段的屈服强度越高,屈服后的延性越好,耗能能力越大。(×)
三、 判断题
1. 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2. 体波可以在地球内部和外部传播。( ×) 3. 横波向外传播时,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垂直。(√) 4. 地震现象表明,横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 5. 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小。(×) 6. 纵波的特点是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7. 横波只能在固体内传播。(√) 8. 对应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也只有一个。(×) 9. 震害表明,坚硬地基上,柔性结构一般表现较好,而刚性结构有的表现较差。(√) 10. 一般来讲,震害随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减轻。(×) 11. 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小于地基土的静承载力。(×) 12. 结构的自振周期随其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刚度的增加而加大。(×) 13. 一般而言,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 14. 弯曲构件的延性远远小于剪切构件的延性。 (×) 15. 在同等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其次要抗侧力构件抗震要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M(地震震级)大于 5 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
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为十二度,用罗马数字表示。 8. 什么是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什么是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答: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 50 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
(1)地震等级;
(2)震源深度;
(3)震中距离;
(4)土壤和地质条件;
(5)建筑物的性能;
(6)震源机制;
(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按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
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12度表较普遍。
此外还有7度表(日本)和10度表等。
中国采用12度表。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
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抗震设防烈度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也就是说,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但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烈度指的是地震的强度,与距离震中的距离有关,越靠近震中烈度越大。
抗震等级指的是建筑设计中根据结构重要性、所处地震带位置等需求划分的等级。
前者是地震指标,后者是建筑等级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