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全套
四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一、音乐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欣赏和表现能力;2.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和合作精神;3.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1. 第一课《欢乐的节日》•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感受节日气氛,学唱节日歌曲《春节好》。
•教学内容:春节历史、习俗、节日音乐欣赏、唱歌表演。
•教学重点:学唱节日歌曲。
•教学难点:合唱、节奏掌握。
2. 第二课《世界那么大》•教学目标: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学唱英文歌曲《世界那么大》。
•教学内容:世界各国文化、海外音乐欣赏、唱歌表演。
•教学重点:学唱英文歌曲。
•教学难点:发音准确。
3. 第三课《动物大会》•教学目标:通过动物的形象,让学生在音乐中认识动物,学唱儿歌《动物大会》。
•教学内容:动物形象认识、儿歌音乐欣赏、唱歌表演。
•教学重点:动物形象认识、学唱儿歌。
•教学难点:儿歌曲调掌握。
4. 第四课《快乐的小船》•教学目标:通过歌曲的形式,教授简单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学唱歌曲《快乐的小船》。
•教学内容:音高、节奏、唱歌表演。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基本乐理知识。
•教学难点:音高节奏结合。
5. 第五课《小鸟歌唱夜曲》•教学目标:了解音乐与自然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学唱歌曲《小鸟歌唱夜曲》。
•教学内容:自然界与音乐的关系、古典音乐欣赏、唱歌表演。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情感表现。
6. 第六课《草原之夜》•教学目标: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学唱蒙古族歌曲《草原之夜》。
•教学内容:民族音乐、蒙古族歌曲欣赏、唱歌表演。
•教学重点:学唱蒙古族歌曲。
•教学难点:声音转化。
三、教学方式1.听音识曲法。
2.集体合唱法。
3.分组合唱法。
4.独唱表演法。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唱出所学歌曲。
2.学生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所学歌曲表情。
3.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背景。
4.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展现自己的音乐才能。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6篇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6篇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欣赏《包粽子》歌曲,了解端午民俗,学习包粽子的动作。
2、感受歌曲,跟着歌曲做律动。
3、欣赏《欢乐的夜晚》(丝弦重奏)。
教学过程一、了解端午民俗同学们:我们国家有哪些节日?这是什么?1、粽叶的选用:广州人包粽子多用箬叶,选表面光滑软韧的较好。
汕头人包粽子多用竹叶,粽子有竹叶的清香味,但要煮软再用。
上海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从安徽黄山采下的箬叶,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称"徽州伏箬"。
2、粽馅的调味:咸肉粽要先将新鲜的猪肉用少许味精、白糖、酒、盐、生抽拌匀反复揉擦至调味品渗入猪肉再包。
3、粽子的捆扎: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紧,防止米粒挤进豆沙中,如果煮不透会出现夹生现象。
咸肉粽如果用肥猪肉不宜扎紧、松紧适度即可。
如果用瘦猪肉就要扎紧,因为瘦肉熟了以后会收缩,粽馅的肥汁会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粽的烹煮: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水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
在煮粽过程中不要。
4、添生水。
要留意枧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煮。
煮好以后趁热取出。
吃时打开粽叶,粽香喷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是为上品。
二、欣赏《包粽子》1、导入:同学们,我们已了解了包粽子的制作,如我们边唱着歌边包粽子又是什么感觉呢?2、听赏《包粽子》,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3、请大家跟着歌曲唱一唱;4、创编动作,跟着歌曲进行表演。
三、欣赏《欢乐的夜晚》(丝弦重奏)1、同学们,我们已感受到了过端午节愉快的心情,如果是在节日的傍晚,吃着粽子观赏着夜晚的情景,那又是什么心情呢?2、请大家听赏一首乐曲《欢乐的夜晚》3、感受到时什么情绪?这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演奏的形式又是什么?4、再欣赏一遍,请大家模仿一下乐器的演奏形式,感受欢快的心情。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4篇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用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的方法,了解什么是音色。
2.了解人声的分类,通过聆听与对比,听辨出人声的类别。
3.激发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初步掌握基本的持笛、吹笛方法;能用适中的力度、均衡的气息吹奏短音和连音。
教学内容:1、学习音色的概念,感受乐器的音色。
2、了解人声的分类。
3、欣赏5首歌曲,分别听辩出人声的分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音色(乐器与人声)的概念与竖笛入门。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音乐知识:美好的音色——人声的分类。
2、欣赏歌曲:《牧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老人河》、《夜莺》。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新课教学:1、自画秋天的色彩:下面请同学们用颜色来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秋天,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行(还可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随意画)。
2、联想乐器的色彩:启发学生把美术表现的秋天色彩,牵引到乐器音色的听辨上,由视觉到听觉加以感受,播放大提琴、双簧管、小号、三角铁等乐器的声音和图片,师小结“什么叫音色?”3、听辨乐器的音色,让学生为形容音色的两个形容词“嘹亮”、“清脆”找到合适的乐器(小号和三角铁)4、人声的美妙:音乐中使用的乐器都有自己特有的音色,而人的歌喉也是一各最为自然的`特殊的乐器,它也有着美妙的音色。
请同学欣赏纯人声演绎的一首无伴奏合唱《牧歌》,真切地感受到人声的美妙与魅力,激发学生对合唱和人声的兴趣,同时又自然过渡到本课音乐知识“人声的分类”的讲解。
5、了解人声的色彩:童声、男声(高中低音)、女声(高中低音)。
为避免枯燥,每讲解一种都配一个演唱片断,使学生真实体验而又记忆深刻。
2024年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二、教学内容1.音乐基础知识:音符、节奏、旋律、和声等。
2.欣赏歌曲:国内外经典歌曲、儿童歌曲等。
3.歌曲学唱:学唱教材中的歌曲,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
4.音乐活动:合唱、器乐合奏、音乐游戏等。
三、教学安排1.每周两课时,共计40课时。
2.课时安排如下:第一课时:音乐基础知识第二课时:欣赏歌曲第三课时:歌曲学唱第四课时:音乐活动第一课时: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音符、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独立识谱、演奏的能力。
教学重点:1.音符、节奏、旋律、和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独立识谱、演奏。
教学难点:1.节奏的掌握。
2.旋律的演奏。
教学过程:1.导入:讲解音乐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讲解音符、节奏、旋律、和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3.示范演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4.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欣赏歌曲教学目标:1.让学生欣赏国内外经典歌曲,提高音乐素养。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1.欣赏歌曲的技巧。
2.感受歌曲的情感。
教学难点:1.歌曲的背景知识。
2.歌曲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首经典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欣赏状态。
2.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特点。
3.讲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4.学生自由发表对歌曲的感受和看法。
第三课时:歌曲学唱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唱教材中的歌曲,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
2.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重点:1.歌曲的旋律、节奏。
2.歌曲的演唱技巧。
教学难点:1.歌曲的高音部分。
2.歌曲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唱状态。
2.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讲解演唱技巧。
3.分组学唱,教师个别指导。
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的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目标:一、通过学唱《国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国歌》,唱好国歌。
二、能用庄重坚定和清晰准确的声音演唱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表达一个中国人的信心和决心。
三、学会模拟鼓号队的演奏,并能用其中的几件打击乐器统配节奏型参与歌曲的伴奏活动。
教材分析:略教学内容:一、歌曲: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欣赏军乐等多种形式唱(奏)的《国歌》,学习用打击乐器参与乐曲的演奏。
教学重点:围绕《国歌》开展演唱、演奏等活动。
教学难点:感受三连音在作品中的运用。
教具:录音机、教学欣赏带。
课时:2。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学重点:学唱国歌。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教学。
1、欣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用语言相互交流心中对国歌的印象,播放《国歌》,请学生仔细欣赏,再谈谈听后的感受。
2、议论:1)了解国歌歌词的作者,讲讲国歌的由来及创作花絮。
2)联系当今社会的实际,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歌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学唱国歌。
1、用比较法学唱:由于学生会唱国歌多年,老师先录下他们的声音,再与原音比较,让学生自己一句句找对错,找差距。
2、欣赏国歌,辨别三连音节奏。
3、讨论三连音在歌曲中的作用。
4、找出难点乐句,如歌曲中的三连音、附点节奏、弱起小节、重音记号、渐强记号,听老师范唱并练习。
5、跟琴学唱国歌,用歌声感受歌曲的情绪。
6、跟录音演唱,用动作感受歌曲雄壮的节奏型。
三、拓展1、每当学校升国旗,同学门唱起雄壮的国歌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2、在哪些场合你还会看到升国旗唱国歌的情景?四、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欣赏军乐等多种形式唱(奏)的《国歌》,学习用打击乐器参与乐曲的演奏。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复习国歌:用坚定勇敢的气势、唱出中国人的精神。
三、欣赏军乐等多种形式唱(奏)的《国歌》,学习用打击乐器参与乐曲的演奏。
1、老师提前收集各种形式的国歌资料,如:军乐(吹管乐)、管弦乐、童声齐唱、成人齐唱、男声独唱等,能配上画面更好,让学生比较、欣赏。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6篇)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6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观赏《天涯有颗闪亮的星》2、学唱歌曲《杜鹃花》【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歌剧《党的女儿》的剧情。
2、观赏剧中玉梅的唱段《天涯有颗闪亮的星》。
3、学唱最终一幕的唱段《杜鹃花》。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歌剧《党的女儿》的剧情介绍。
师:你们在课前查找的歌剧《党的女儿》的资料,可以与同学们沟通一下吗?同学们沟通课前查找的资料,教师补充。
2、观赏歌曲(1)初次听赏歌曲。
(2)听完后教师提出问题。
师:歌剧中唱到的“闪亮的星““小花““青松“分别指的是什么?(3)复听歌曲3、观赏第五场和第六场的同名歌曲4、分析总结歌曲在不同的场次消失时,为什么演唱形式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对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有什么帮忙?5、学唱《杜鹃花》(1)观赏歌曲《杜鹃花》(2)学生看谱在心里默唱(3)教师提示学生留意,歌曲的节奏是5/4拍。
(4)随录音小声哼唱。
(5)全体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杜鹃花》。
其次课时【教学内容】观赏《卡门序曲》【教学目标】1、了解歌剧《卡门》的剧情。
2、观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歌剧《卡门》的剧情介绍。
2、观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1)教师出示主部主题,并引导学生观赏主部主题。
(2)教师出示第一插部主题并引导学生观赏:师:这段音乐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学生答复,并随录音演唱第一插部的主题。
(3)教师出示其次插部主题并引导学生观赏:(4)完整观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5)为乐曲划分段落。
3、观赏歌剧中的其他选曲《斗牛士之歌》(1)教师简介歌曲背景。
(2)观赏这首歌曲的视频资料。
4、再次观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观赏《街头少年》【教学目标】1、观赏童声合唱《街头少年》。
2、了解作曲家比才。
【教学过程】1、导入可由学生简介歌曲背景。
2、观赏歌曲《街头少年》(1)出自完整听赏。
四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音乐元素,如音高、节奏、旋律等。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音乐基本概念介绍。
2. 音乐元素的学习和练习。
教学活动:1. 介绍音乐的基本概念,如音高、节奏、旋律等。
2. 通过听力练习,让学生辨别音高、节奏等音乐元素。
3. 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分析歌曲的风格、节奏等。
第二章:音阶与和弦教学目标:1. 掌握大、小调音阶的构成和唱名。
2. 了解和弦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教学内容:1. 音阶的构成和唱名。
2. 和弦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教学活动:1. 讲解大、小调音阶的构成和唱名,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2. 介绍和弦的基本概念,如三和弦、七和弦等,并进行练习。
第三章:节奏与拍子教学目标:1. 掌握各种拍子的特点和节奏感。
2.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演奏不同拍子的节奏。
教学内容:1. 各种拍子的特点和节奏感。
2. 朗读和演奏不同拍子的节奏。
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拍子的特点和节奏感,如2/4拍、3/4拍、4/4拍等。
2. 让学生朗读和演奏不同拍子的节奏,进行实践练习。
第四章:歌曲学习教学目标:1. 学会演唱歌曲,并能够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2. 分析歌曲的结构和风格,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 分析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唱歌曲,让学生跟唱并掌握旋律和歌词。
2. 分析歌曲的结构和风格,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第五章:音乐欣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2. 学会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2. 音乐评价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1. 播放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引导学生讨论和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评价。
3. 教授音乐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六章: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打击乐器,如鼓、铃鼓、木鱼等。
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三篇

【导语】⼀些⾳乐作品是通过⼈声表达的,这样的作品被称为声乐作品,有⼀些作品是⽤乐器演奏出来的,这样的⾳乐作品被称为器乐作品。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学四年级下册⾳乐教案篇⼀:天⼭之春 教学内容:欣赏《天⼭之春》 教学⽬标 1、熟悉作品的旋律,感受其风格,并能随⾳乐哼唱。
2、知道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并能听辨其⾳⾊。
教学过程: 1.导⼊: 同学们!凭你⾃⼰对新疆⾳乐的了解,你平时听到的歌曲,有哪些⾳乐是属于新疆的? 师:这节课我们要来听听平时同学们不太听的到的新疆的歌曲《咯什的春天》 2.欣赏新疆⾳乐《咯什的春天》 师:聆听的过程中,你要考虑以下问题: a.这⾸歌曲的语⾔有什么特点? b.同桌互相讨论它使⽤了那种乐器? (拉弦、弹拨) c.它的伴奏乐器⼜是什么? 3.图⽚展⽰。
热⽡甫并再播放热⽡甫的⾳乐。
师:它的⾳⾊有什么特点? 4.在热⽡甫的⾳乐中带有⼿⿎,介绍⼿⿎。
幻灯图⽚展⽰。
三、感知新疆维吾尔族的典型节奏。
1.⼿⿎(铃⿎)节奏 X. X X X XX X X X 2.引出新疆的典型节奏。
X. X X X XX X X X 3.师:接下来⽼师给你们配上点⾳乐,你们来打打看。
播放《青春舞曲》的伴奏⾳乐。
同时导⼊歌曲的学习《青春舞曲》⼩学四年级下册⾳乐教案篇⼆:少先队员采茶歌 教学内容:《少先队员采茶歌》 教学⽬标: 1、能⽤纯净、优美的声⾳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
2、能积极地参与⼩组的活动,以合作的⽅式创编⼏个舞蹈动作。
教学重、难点: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复习歌曲 1、注意第⼀⼩节五度⾳程的⾳准。
要具有跳跃感。
2、注意第⼆⼩节圆滑线的唱法。
要唱得连贯、柔和,和跳跃的形成对⽐。
3、注意第三⼩节附点四分⾳符的时值。
4、第⼆乐段第⼀乐句可按顿⾳的唱法演唱,要唱得短促、有均匀的节奏感,好象是有节奏的采茶动作⼀样。
5、后⼀个乐句第三⼩节的⼋分休⽌符要唱得短⽽轻,并要做到声断⽓连,使歌声既分开⼜连贯,寄托着少先队员热爱茶⼭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绿水江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歌曲《忆江南》。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用优美、富有表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忆江南》。
2.能够准确演唱两个声部的旋律。
3. 能够准确合唱歌曲,正确处理好两个声部在节奏、旋律上的补充与衔接,以及力度变化等。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用优美、富有表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忆江南》。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合唱歌曲,正确处理好两个声部在节奏、旋律上的补充与衔接,以及力度变化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出示白居易的古诗《忆江南》,并提问:同学们学过这首诗吗?这首诗的含义是什么?2.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忆江南》,注意语调的起伏与停顿。
二、学习歌曲1.播放歌曲范唱,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2.提问:与诗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3.学唱歌曲高声部。
(1)师范唱高声部旋律,生听。
(2)师分乐句教唱旋律。
(3)师生分乐句接唱旋律。
(4)生跟音乐试唱旋律。
4.同样的方式学唱歌曲低声部。
5.合唱歌曲的两个声部。
(1)教会生数拍子或是心里跟唱高声部的旋律进入低声部演唱。
(2)师生合作:师唱高声部,生唱低声部。
(3)生分两个声部,试着演唱。
师适时纠正。
达到两个声部和谐、统一。
(4)跟音乐生再进行两个声部的配合练习。
6.表现歌曲。
三、课堂小结课后反思:教学内容:欣赏童声合唱《西湖春晓》。
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声音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
2.“走进”西湖,了解西湖。
(1)诗人笔下的西湖。
(2)画家与摄影家眼中的西湖(有关西湖的绘画及摄影作品)。
(3)我们眼中看到的西湖(西湖美景欣赏)。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声音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与西湖相关的音乐和文化知识。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了解西湖的美景1.教师简要的介绍有关西湖的传说。
(美丽的西湖需要我们的共同保护,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到那里,不要破坏那美丽的景色。
)相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西湖的文字、图片和资料。
二、欣赏《西湖春晓》1.第一遍:听一听歌中唱了什么?2.在歌曲的背景音乐中朗读歌词。
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优美抒情)3.第二遍:随音乐的节拍轻轻晃动身体,感受八六节音乐的韵律。
学生用身体感受歌曲的韵律,并轻声哼唱。
三、拓展──走进西湖1.西湖历来就被文人墨客所称颂,他们是怎样赞美西湖的呢?朗读(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让我们来看一看画家和摄影家眼中的西湖又是什么样的?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3.文人墨客赞美它,画家描绘它,西湖到底有多美,我想现在就去看西湖,做西湖的画中人,邀请全班的同学和我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感受到的西湖)四、小结:西湖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其实,在祖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美丽的景色,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
课后反思:教学内容:1.欣赏民乐合奏《江南好》2.了解与江南相关的音乐和文化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1.感受民乐合奏《江南好》优美而又欢快的情绪和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
2.分辨《江南好》的乐曲结构。
3.知识拓展,了解与江南相关的音乐和文化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感受民乐优美而又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分辨《江南好》的乐曲结构。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竹笛。
教学过程:一、导入1.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生答)今天我们一起到江南去看一看。
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一问大家,你们对江南有什么了解?(生:在我国的南方、有水乡之称。
)2.引导学生看地图,谁能介绍一下江南的地理位置?(生答:江南的地理位置:人们习惯上把长江以南称为南方,一说到“江南水乡”,又以江、浙一带最为典型,这里江河纵横、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
)3.问:你知道江南的历史么?(生答:江南的历史:在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创造了良渚和河母渡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物、遗址。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逐渐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就是“一郡丰收,可供数郡使用”,宋代时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彦。
宋王朝的南迁,使这里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4.问: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江南的风情?(生:江南的特产:江南的物产丰富,风味小吃多,著名的有太湖“三白”,阳澄湖的大闸蟹,莲藕,鸡头米,菱角,橘子,枇杷,栗子,白果,糕团。
)(生:江南的文化艺术:江南文化传承吴越文化的风采,保有楚文化的余韵,历代文学艺术繁荣发达,学术著述宏富绵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代出不穷,诗歌、绘画等风格明秀绮丽,自成流派。
)二、欣赏:1.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悠扬的笛声来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感受一下音乐中描绘了江南怎样的景色?(1)初听《江南好》(2)师:听完这首乐曲,你想说些什么?(生:小桥流水人家、烟雨蒙蒙、小舟摇曳、渔歌飘响、山清水秀……)(3)师: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江南好》。
这首乐曲,是根据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欢乐歌》改编而成。
旋律明快流畅,不仅描写了江南优美的景色,更有江南人民的纯朴、豪放,他们载歌载舞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感受。
我们再次来欣赏乐曲《江南好》感受江南美景,请同学们思考乐曲分为几部分?(4)复听音乐(生:乐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第二部分欢快)2.分段复听(1)师:同学们认真的感受第一部分音乐,说一说音乐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民族乐器把我们带到了江南?(2)细听第二段,问:这一段乐曲又表现了什么?(速度是快的、情绪是欢快的)(3)这一段音乐是如此的欢快。
书上用三种颜色的小船把他们分成了不同的三段,请同学们看一看三种颜色的小船出现了几次?我们为它们排排顺序。
(4)生做练习(教师进行巡视,并且进行指导。
)3.完整欣赏乐曲《江南好》三、知识拓展师: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已经知道江南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来赞美江南。
同学们能够说一说么?1.咏江南出示诗词两首。
读一读:组织学生一起朗读。
《忆江南》《送人游吴》分析诗词内容:写出了对江南的美好回忆,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
2.看江南(1)小桥流水人家谈一谈:对江南建筑的感受。
(2)苏州园林3.唱江南听一听:江南的曲调,江南风格的音乐。
4.画江南展示描绘江南的绘画作品。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感受了江南的美景,其实还有许多我们没有了解到的知识内容,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江南的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多的感受江南。
(放乐曲《江南好》出教室。
课后反思: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小小演奏家《颂祖国》教学目标:1.能够与老师用口风琴合奏新疆民歌《颂祖国》。
2.能够准确把握民歌欢快的情绪、清晰地吹奏民歌中的十六分音符。
3.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把握民歌欢快的情绪,清晰地吹奏十六分音符。
教学过程:一、复习歌曲《忆江南》二、新课1.师吹奏《颂祖国》的旋律,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2.生挥拍视唱《颂祖国》的旋律,注意十六分音符处要唱得清楚。
3.生边在心里默唱《颂祖国》的旋律边在琴键上默练指法。
4.师演唱《颂祖国》旋律,学生用口风琴慢速反复练习指法。
5.老师提问:这首歌曲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吹奏,相机进行爱国教育。
6.学生带着欢快的情绪吹奏《颂祖国》旋律,注意十六分音符要有颗粒性。
7.师生合奏《颂祖国》,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三、全课总结课后反思:第五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
2.创编采茶的舞蹈动作。
教学目标1.能用纯净、优美的声音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
2.能积极地参与小组的活动,以合作的方式创编几个舞蹈动作。
教学重点:能用纯净、优美的声音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
教学难点: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少先队员采茶歌》的感情。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一、复习歌曲1.注意第一小节五度音程的音准。
要具有弹跳感。
2.注意第二小节圆滑线的唱法。
要唱得连贯、柔和,和跳跃的形成对比。
3.注意第三小节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4.第二乐段第一乐句可按顿音的唱法演唱,要唱得短促、有均匀的节奏感,好像是有节奏的采茶动作一样。
5.最后一个乐句第三小节的的八分休止符要唱得短而轻。
并要做到声断气连,使歌声既分开又被连贯,寄托着少先队员热爱茶山的情感。
6.演唱时要注意乐句的分句,可引导学生划分乐句,做到正确地换气。
二、欣赏有关采茶的音乐作品。
1.器乐合奏《采茶扑蝶》。
2.广西民歌《采茶歌》。
三、创编采茶的舞蹈动作(见相关参考资料)。
1.学生分组合作创编。
2.指名表演。
3.集体评价。
4.随音乐一起表演。
课后反思: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唱山歌》。
教学目的: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磁带、录音机、卡片。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教师放《小螺号》音乐,师生律动表演进教室,相互问好。
二、创设情境,了解故事,激发情趣:1.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
师:广西人杰地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刘三姐)2.师介绍: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美丽、聪明、活泼、可爱,她用歌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
那么她到底有多聪明,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刘三姐》的电影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3.广西壮族被称为歌海,他们不分男女老幼,随口就唱,唱的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情,他们用山歌作为感情交流的工具,爱歌就象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但是,当时有个恶霸地主不让老百姓唱歌,刘三姐就提出了对歌比赛,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了斗争。
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片断,大家一起观赏。
4、录音机播放刘三姐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斗争的片断。
5.问:这段对歌的情绪怎样?(风趣、幽默的,机智地骂了财主。
)师小结:这是财主花了重金请来三位秀才与三姐对歌的场面。
知识来源于生活,他们死读书本,没有生活知识,结果丑态百出,刘三姐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众乡亲战胜了老财主。
三、学唱歌曲:1.导入:师: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唱一唱?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片,放录音范唱)师:谁来说说歌曲的速度和情绪?(中速、优美地、婉转地委婉动听地甜美柔和地)3.再听,轻声随唱: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轻声随着唱一唱,注意观察:与我们以往学的歌曲记谱有什么不同?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