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每日一练【附答案】 (25)

合集下载

每日一练(高考化学复习)

每日一练(高考化学复习)

人生中再也不会有哪个时期像那时一样专一地,单纯地,坚决地,几近固执而又饱含信仰和希冀地,心无旁骛乃至与世隔绝地,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奋斗。

唯有高考,坚定不移! 每日一练016姓名: 时间: 年 月 日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应用中利用了物质氧化性的是( )A .明矾净化水B .纯碱去油污C .食醋除水垢D .漂白粉漂白织物2.在浓盐酸中H 3AsO 3与SnCl 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Sn 2++2H 3AsO 3+6H ++18Cl -===2As +3SnCl 2-6+6M 。

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组合是( )①氧化剂是H 3AsO 3 ①还原性:Cl ->As①每生成1 mol As ,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 mol①M 为OH - ①SnCl 2-6是氧化产物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①D .只有①①3.氮化钠和氢化钠都是离子化合物,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未配平)如下:Na 3N +H 2O―→NaOH +NH 3,NaH +H 2O―→NaOH +H 2。

有关它们的叙述:①与水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都显碱性;①与盐酸反应都只生成一种盐。

正确的是( )A .①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4.锑(Sb)在自然界一般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我国锑的蕴藏量占世界第一。

从锑的硫化物中提取单质锑一般是先在高温下将硫化物转化为氧化物,再用碳还原:2Sb 2S 3+3O 2+6Fe===Sb 4O 6+6FeS①Sb 4O 6+6C===4Sb +6CO↑①关于反应①和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①中每1 mol Sb 2S 3参加反应时,共转移6 mol 电子B .反应①中的氧化剂是Sb 2S 3和O 2,①中的氧化剂是Sb 4O 6C .反应①说明高温下C 的还原性比Sb 强D .每生成4 mol Sb 时,反应①与反应①中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①15.按要求填空。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每日一练(三)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每日一练(三)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每日一练(三)查字典化学网高中频道搜集和整理了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温习每日一练〔三〕,以便高三先生更好的梳理知识,轻松备战。

[题型专练]1.某无色溶液中只能够含有Na+、Ba2+、Cl-、Br-、SO、SO,对该溶液停止以下实验,实验操作和现象如下表:步骤操作现象 (1) 取大批溶液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变蓝 (2) 另取大批溶液滴加过量氯水,再参与CCl4溶液,振荡,静置下层无色,下层呈橙白色 (3) 取(2)下层溶液,参与过量Ba(NO3)2溶液和稀HNO3,过滤有白色沉淀发生 (4) 向(3)的滤液中参与过量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发生以下结论正确的选项是()A.能够含有Cl-、SO、SOB.一定没有Ba2+、Cl-、Br-C.不能确定Na+、SO、SOD.一定含有Na+、Br-、SO解析由(1)可知,溶液显碱性,溶液中含有SO,不含Ba2+;由(2)知,溶液中含有Br-,由(3)知,溶液中能够还含有SO;据溶液呈电中性,一定还含有Na+,据(4)知,(2)下层溶液含有Cl-,但能够只是来自于过量的Cl2。

答案 D2.M和N两溶液区分含有以下十二种离子中的五种和七种离子:K+、Na+、H+、NH、Fe3+、Al3+、Cl-、OH-、NO、S2-、CO、SO。

两溶液所含离子各不相反,N溶液里的阳离子只要两种,那么N溶液里的阴离子一定有 ()A.OH-、CO、S2-B.S2-、Cl-、SOC.CO、NO、S2-D.Cl-、SO、NO解析 OH-和H+不能少量共存。

在含有OH-的一组溶液中一定不含NH、Fe3+、Al3+、H+,结合N溶液里的阳离子只要两种知以上离子组在M溶液中,K+、Na+在N溶液中,同时与M组离子不共存的OH-、CO、S2-在N溶液中。

答案 A3.某溶液中仅含有5种离子(不思索水的电离和离子的水解),其含量均为1 mol,它们能够是K+、Ba2+、Fe2+、Al3+、Fe3+、Mg2+、OH-、HCO、CO、Cl-、NO和SO中的5种。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每日一练(二)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每日一练(二)

2019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每日一练(二)为方便广大考生高考复习,查字典化学网整理了2019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每日一练(二),希望能助各位考生一臂之力。

[题型专练]1.(2019揭阳调研)有Fe2+、NO、Fe3+、NH、H+和H2O六种粒子,属于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B.该反应说明Fe(NO3)2溶液不宜加酸酸化C.每1 mol NO发生氧化反应,转移8 mol e-D.若把该反应设计为原电池,则负极反应为Fe2+-e-===Fe3+ 解析酸性条件下NO具有强氧化性,Fe3+也具有氧化性,故应是NO将Fe2+氧化为Fe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8Fe2++NO+10H+===8Fe3++NH+3H2O,B项正确;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A项正确;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NH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1 mol NO 发生了还原反应,C项错误;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D项正确。

答案C2.在5.6 g Fe粉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待反应完全后,再加入1 molL-1 KNO3溶液25 mL,恰好反应完全。

该反应的方程式为FeSO4+KNO3+H2SO4―K2SO4+Fe2(SO4)3+NxOy+H2O(未配平),则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方程式中按物质顺序的计量数是:8、2、5、1、4、1、5B.反应中氧化产物是N2OC.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8 mol电子D.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解析==41,即4FeSO4+KNO3+H2SO4―K2SO4+2Fe2(SO4)3+NxOy+H2O,同乘2得8FeSO4+2KNO3+5H2SO4―K2SO4+4Fe2(SO4)3+NxOy+5H2 O;根据原子守恒NxOy应为N2O,为还原产物;转移电子为0.11=0.1(mol);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

2024年高考倒计时每日一题化学推荐题 倒计时29天附答案

2024年高考倒计时每日一题化学推荐题 倒计时29天附答案

氧化苏木素是一种永久染色剂,微溶于水,其电离平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0.1 mol氧化苏木素加入足量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消耗0.1 mol NaOH
B.①羟基在加热及Cu催化条件下,不可被O
2
氧化
C.氧化苏木素能使溴水褪色,其反应位点有3个以上
D.氧化苏木素易溶于热水,原因是加热破坏了分子间氢键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烯醇结构的羟基具有酸性,除此之外苯环上的羟基也有酸性,A项错误;①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无H,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B项正确;氧化苏木素中的碳碳双键(3个)与
Br
2能发生加成反应,酚羟基的邻、对位氢(2个)与Br
2
发生取代反应,C项正确;氧化苏木素分子
间形成氢键,故其微溶于水,加热破坏其分子间氢键,溶解性增强,D项正确。

推荐:本题主要考查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规律,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内容。

常常提供已知信息来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知识迁移、分析推理以及思维创新能力。

推荐分数:97分。

高三化学每日一读一练能与溴水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高三化学每日一读一练能与溴水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5、 苯酚及其同系物。因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三溴酚类沉淀而使溴水褪色。 6、 含醛基的化合物。因与溴水发生氧化反应而使溴水褪色。
如 CH3CHO + Br 2 + H 2O →CH3COOH + 2HBr 二、无机物:
1、— 2 价硫化物(如硫化氢、硫化钠等) ;多因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而褪色。
2、含+ 4 价硫的化合物(含二氧化硫、亚硫酸和亚硫酸盐) ;多因发生氧化反应而褪色。 3、锌、镁等活泼金属单质。因发生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而褪色。
1.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
烯烃专项训练
所示,其名称正确的是: ( )
A. 5 –乙基 - 2 –已烯 C. 3 – 甲基 - 5 – 庚烯
B. 2 – 甲基庚烯 D. 5 – 甲基 - 2 – 庚烯
2.把 m mol C2H4 与 n mol H 2 混合于密闭容器中,适当条件下反应达平衡时,
生成了 P mol C2H6,若将平衡时混合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水和
C3H5Cl 的链状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
A. 3 种
B.4 种
C. 5 种
D. 6 种
7.乙烯和丙烯按物质的量之比 可能是
1 : 1 聚合时,可生成聚合物乙丙树脂,该高聚物的结构简式 ()
A. [ CH2— CH2— CH ] B.n [ CH2— CH2— CH2— CH2— CH2 ]
n
()
A .分子中所有的氮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B.属于芳香烃
C.分子式为 C12H 4N4 D .该物质难溶于水
15.始祖鸟烯( Pterodactyladiene ),形状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鸟,其键线式如右图,其中
R1、 R2 为烷烃基。则下列有关始祖鸟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2025年鲁科版高考化学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5年鲁科版高考化学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5年鲁科版化学高考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 该元素属于卤族元素B. 该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为+7C. 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D. 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IA 族2、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B 、离子键是由电子的转移形成的C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D 、所有单质中均存在金属键3、下列反应中,哪一个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氧化剂和还原剂为同一种物质?A. 2Na + 2H ₂O → 2NaOH + H ₂↑B. Cl ₂ + 2NaOH → NaCl + NaClO + H ₂OC. 2KClO ₃$$2KCl + 3O ₂↑D. CaCO ₃→高温CaO + CO ₂↑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B. 纯碱C. 氯化钠溶液D. 氢氧化铁胶体5、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描述正确的是()A.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B. 反应速率越大,反应时间越长C.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D. 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一定增加6、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描述,正确的是:A、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一定越快。

B、温度越高,反应速率一定越快。

C、有催化剂参与的反应,反应速率一定越快。

D、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物理状态无关。

7、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使用高锰酸钾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止冷凝水倒流导致试管破裂B、在实验室中,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除去铁片表面的锈迹C、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先通入氢气,再加热,是为了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D、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通常使用大理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不需要加热8、下列关于化学键的描述,正确的是:A、离子键是由电子从一种原子转移到另一种原子形成的。

高三化学每日一读一练: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原创)

高三化学每日一读一练: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原创)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一、离子在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类型要解答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首先要看能否发生下列四个方面的反应:1、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又要看是否有难溶、难电离、易挥发性物质生成。

2、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的离子间氧化还原反应有下列几组:2Fe3++S2-2Fe2++S ↓; 2Fe3++2I-2Fe2++I23Fe2++NO3-+4H +3Fe3++NO↑++2H2OS2O32-+2H +S↓+SO2↑+H2O特别要指出的是ClO-在碱性条件下与还原性离子:I-、S2-、SO32-、Fe2+等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不能共存。

3、能否发生双水解反应。

如:2Al3++3S2-+6H2O2Al(OH)3↓+3H2S↑;Al3++3HCO3—Al(OH)3↓+3 CO2↑。

4、能否发生络合反应,如Fe3++3SCN-Fe(SCN)3。

以上四条又可概括为一条:只要能使溶液中某些离子的数量减少,该溶液中的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

二、要注意的问题1、弱酸的酸式根离子既不能与OH-大量共存也不能与H+大量共存。

如HCO3—+OH —H2O+CO32—;HCO3—+ H +CO2↑+H2O。

2、能生成微溶物质的两种离子也不能大量共存,如Ca2+与SO42-,A g+与SO42-,Ca2+与OH- 等。

3、Fe3+因其在水溶液中当pH为3.7左右即可沉淀为Fe(OH)3 ,所以Fe3+与几乎所有的弱酸根离子都不能大量共存,如ClO-、[Al(OH)4]-、CO32—等。

4、解答此类试题还要抓住题干提示信息,如a.是否有颜色(中学常见有色离子只有Fe3+、Fe2+、Cu2+、MnO4-四种离子。

)b.要求共存还是不共存。

c.溶液酸碱性提示信息:有的直接给出是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有的给出溶液的pH;有的以某种指示剂显色形式给出;还有的以该水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或O H-离子的浓度形式给出,此时往往有两个选项或是两个子选项的组合,等等。

2024年人教版高考化学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人教版高考化学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人教版化学高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酸的是:A、硫酸(H₂SO₄)B、氯化氢(HCl)C、氢氧化钠(NaOH)D、碳酸(H₂CO₃)2、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A. 离子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共价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

B. 非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一定是非极性共价键。

C. 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 分子间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的范畴。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A. NaOHB. HClC. CuD. H2SO4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 提高温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C. 增大反应物的表面积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D. 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5、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A、甲烷(CH4)B、二氧化碳(CO2)C、乙醇(C2H5OH)D、苯(C6H6)6、在一定条件下,将0.5mol的NO2气体与0.5mol的O2气体混合,反应生成NO3的化学方程式为:A. 2NO2 + O2 = 2NO3B. 4NO2 + O2 = 4NO3C. 3NO2 + O2 = 2NO3 + 2NOD. 5NO2 + O2 = 4NO3 + NO7、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A、聚乙烯B、蛋白质C、水D、淀粉8、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共价键只能存在于两个非金属原子之间B. 离子键只能存在于金属和非金属原子之间C. 金属晶体中,金属键是由于自由电子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D. 分子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决定了物质的熔点9、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

B、反应速率只与反应物的质量有关,与温度无关。

C、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与温度无关。

D、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和温度都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将足量的CO2通入下列溶液中,最终溶液浑浊的是()①饱和苏打溶液②水玻璃③氯化钡④次氯酸钙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2.将足量CO2气体通入水玻璃(Na2SiO3溶液)中,然后加热蒸干,再在高温下充分灼烧,最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A.Na2SiO3B.Na2CO3、Na2SiO3C.Na2CO3、SiO2D.SiO23.“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

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②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③“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④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捕捉到的CO2还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将足量CO2通入KOH和C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和通入CO2体积(V)的关系正确的是()5.用足量的CO还原13.7 g某铅氧化物,把生成的CO2全部通入到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干燥后质量为8.0 g,则此铅氧化物的化学式是()A.PbO B.Pb2O3C.Pb3O4D.PbO26.(清华附中综测二)综合利用CO2对环境保护及能源开发意义重大。

(1)Li 2O 、Na 2O 、MgO 均能吸收CO 2。

如果寻找吸收CO 2的其他物质,下列建议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可在碱性氧化物中寻找b .可在ⅠA 、ⅡA 族元素形成的氧化物中寻找c .可在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中寻找(2)Li 2O 吸收CO 2后,产物用于合成Li 4SiO 4,Li 4SiO 4用于吸收、释放CO 2。

原理是在500 ℃,CO 2与Li 4SiO 4接触后生成Li 2CO 3;平衡后加热至700 ℃,反应逆向进行,放出CO 2,Li 4SiO 4再生,说明该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反应A 可将释放的CO 2转化为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产品。

反应A :CO 2+H 2O=====电解CO +H 2+O 2已知:反应A 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温电解技术能高效实现(3)中反应A ,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右:①电极b 发生____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②CO 2在电极a 放电的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O 与H 2在高温下合成C 5H 12(汽油的一种成分)减少碳排放。

已知燃烧1 mol C 5H 12 (g)生成H 2O (g)放出约3 540 kJ 的热量。

根据化学平衡原理,说明提高合成C 5H 12的产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同学用如下图一所示的装置来探究CO 2、SO 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结果通入CO 2可以看到先浑浊后澄清的现象,但通入SO 2没有看到浑浊现象。

经过思考分析后,该同学改用下图二的装置,将气体收集在注射器,缓慢地将气体一个气泡一个气泡地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都能看到石灰水先变浑浊再变澄清的现象,且通入SO 2产生现象明显比通入CO 2快。

(1)对比分析两组实验,你认为用图一装置实验时,通入SO 2不能出现浑浊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图二装置实验时,以相同速率通入CO2或SO2,SO2产生浑浊、澄清的现象比CO2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A [苏打溶液为碳酸钠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由于碳酸氢钠溶解度比碳酸钠小,则生成沉淀,①正确;水玻璃是硅酸钠溶液,向Na 2SiO 3溶液中通入过量CO 2会生成硅酸沉淀,②正确;向BaCl 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 2不会发生反应,无沉淀出现,③错误;向Ca(ClO)2溶液通入过量CO 2会生成次氯酸和碳酸氢钙,没有沉淀,④错误。

]2.A [将足量CO 2气体通入水玻璃中,发生反应:2CO 2+Na 2SiO 3+2H 2O===H 2SiO 3↓+2NaHCO 3;加热蒸干,高温灼烧时发生反应:H 2SiO 3=====△H 2O +SiO 2;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Na 2CO 3+SiO 2=====高温Na 2SiO 3+CO 2↑,所以最后所得固体物质是Na 2SiO 3。

]3.D [①,该方法中高温反应炉分离出CO 2,需要消耗较多能量;②,整个过程中NaOH 和CaO 均可循环利用;③,从捕捉室中得到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NaHCO 3,加入CaO 后生成CaCO 3和NaOH ,通过过滤的方法即可分离;④,捕捉到的CO 2可与H 2反应制备甲醇:CO 2+3H 2―→CH 3OH +H 2O 。

]4.D [CO 2与KOH 和Ca(OH)2都会反应,但存在着竞争,如果先与KOH 反应,则反应后生成的K 2CO 3立即会与Ca(OH)2反应生成CaCO 3沉淀,因此,可以看成CO 2先与Ca(OH)2反应,所以通CO 2后立即有CaCO 3生成。

第二步还要判断CO 2是先跟KOH 反应还是先与生成的CaCO 3反应,同样可以采用假设法判断,即如果先与CaCO 3反应,则生成的Ca(HCO 3)2又会与KOH 反应,因此应是先与KOH 反应,此过程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不变,当KOH 反应完全,再与CaCO 3反应,直至沉淀完全溶解。

]5.C [设此铅氧化物的化学式为Pb x O yPb x O y ~ y [O] ~ y CO ~y CO 2~y CaCO 316y 100ym (O)=1.28 g 8.0 g所以m (Pb)=13.7 g -1.28 g =12.42 gx ∶y =m (Pb )M (Pb )∶m (O )M (O )=3∶4。

] 6.(1) ab(2)CO 2+Li 4SiO 4500 ℃700 ℃Li 2CO 3+Li 2SiO 3(3)CO 2(g)+H 2O(g)===CO(g)+H 2(g)+O 2(g) ΔH =+524.8 kJ·mol -1(4)①氧化 ②CO 2+2e -===CO +O 2-(5)增大压强(或及时将生成的C 5H 12分离出去或降低温度)解析 (1)a.CO 2为酸性气体,故可用碱性氧化物Li 2O 、Na 2O 、MgO 等来吸收,a 正确;ⅠA 、ⅡA 族元素形成的氧化物多为碱性金属氧化物,可在其中寻找吸收CO 2的其他物质,b 正确;CO 2中C 元素呈最高价,加入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不反应,c 错误。

(2)CO 2与Li 4SiO 4反应生成有Li 2CO 3,根据质量守恒可知产物还有Li 2SiO 3,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O 2+Li 4SiO 4500 ℃700 ℃Li 2CO 3+Li 2SiO 3。

(3)图示反应Ⅰ、Ⅱ表示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 2(g)+12O 2(g)===H 2O(g) ΔH 1=-241.8 kJ·mol -1,CO 2(g)===CO(g)+12O 2(g) ΔH 2=+283.0 kJ·mol -1,反应A :CO 2+H 2O=====电解CO +H 2+O 2,为Ⅱ-Ⅰ所得,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热ΔH =ΔH 2-ΔH 1=+524.8 kJ·mol -1,故热化学方程式为CO 2(g)+H 2O(g)===CO(g)+H 2(g)+O 2(g) ΔH =+524.8 kJ·mol -1。

(4)①电极b 与电源正极相连作阳极,吸引氧离子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②电极a 与电源负极相连作阴极,由装置图可知,CO 2在a 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O 同时生成O 2-,电极反应式为CO 2+2e -===CO +O 2-。

(5)CO 与H 2在高温下合成C 5H 12的方程式为5CO +11H 2C 5H 12+5H 2O ① 由CO 2(g)+H 2O(g)===CO(g)+H 2(g)+O 2(g)ΔH =+524.8 kJ·mol -1 ②C 5H 12(l)+8O 2(g)===5CO 2(g)+6H 2O(g)ΔH =-3 540 kJ·mol -1 ③H 2(g)+12O 2(g)===H 2O(g) ΔH =-241.8 kJ·mol -1 ④运用盖斯定律得:①=④×6-②×5-③,则5CO(g)+11H 2(g)C 5H 12(g)+5H 2O(g) ΔH =-534.8 kJ·mol -1,可知,提高合成C 5H 12的产率,应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可采取增大压强或及时将生成的C 5H 12分离出去或降低温度等方式。

7.(1)SO 2产生速率过快,导致溶液酸性迅速提升(2)SO 2溶解度大于CO 2,SO 2溶于水生成的H 2SO 3的酸性比H 2CO 3强,反应更易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